梅瓶為什麼叫梅瓶(為啥叫梅瓶)

biang 中華百科 740

本文目錄

  1. 名詞解釋:梅瓶
  2. 梅瓶是什麼意思
  3. 梅瓶是哪個朝代的
  4. 梅瓶,為何被譽為“中國第一器形
  5. 梅瓶由來

名詞解釋:梅瓶

梅瓶是一種中國古代陶瓷器,以其形狀優美、裝飾精美而著稱。它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瑰寶之一。詳細内容如下:

1、梅瓶的形狀通常為瓶頸細長、腹部豐滿、底部收斂,整體呈現出一種優雅的曲線美。它的造型靈感來源于梅花,因為梅花在中國文化中象征着堅韌、高潔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梅瓶的頸部細長,如同梅花的枝幹;腹部豐滿,如同梅花的花瓣;底部收斂,如同梅花的花蕾。

2、梅瓶的裝飾風格多種多樣,既有簡約的素面,也有繁複的紋飾。常見的紋飾有花卉、山水、人物等,其中以花卉紋飾最為常見。這些紋飾通過精湛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展現了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和對美的追求。

3、梅瓶在中國古代主要用于盛放酒水或花卉,因此它不僅是一件實用的器皿,更是一件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藝術品。在宋代,梅瓶成為了宮廷貴族和文人雅士們喜愛的收藏品。如今,梅瓶已經成為了中國陶瓷藝術的象征,被譽為“東方瓷花”。

描寫梅瓶的句子

1、梅瓶的造型優雅,線條流暢,給人一種高貴典雅的感覺。

2、梅瓶的頸部細長,如同梅花枝幹般柔美。

3、梅瓶的腹部豐滿,如同梅花花瓣般飽滿。

4、梅瓶的底部收斂,如同梅花花蕾般含蓄。

5、梅瓶的紋飾繁複精美,展現了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家的高超技藝。

6、梅瓶的花卉紋飾栩栩如生,仿佛在訴說着春天的故事。

7、梅瓶的山水紋飾意境深遠,令人陶醉其中。

8、梅瓶的人物紋飾栩栩如生,展現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風采。

9、梅瓶的色彩豐富多樣,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

10、梅瓶的釉色晶瑩剔透,猶如美玉般溫潤。

11、梅瓶的造型和裝飾相得益彰,彰顯了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魅力。

12、梅瓶的制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古代工匠們的匠心獨運。

13、梅瓶不僅是實用的器皿,更是一件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藝術品。

14、梅瓶在宋代成為了宮廷貴族和文人雅士們喜愛的收藏品。

15、梅瓶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代表之一,被譽為“東方瓷花”。

梅瓶是什麼意思

梅瓶是漢族傳統名瓷,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并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其高超的燒造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主要用途

(1)儲酒器

關于梅瓶的用途,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梅瓶從它産生時起,最初應為實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到元明時期。梅瓶作為酒具的用途,在許多梅瓶的銘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件宋代磁州窯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開光書寫“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書寫“醉鄉酒海”。

此外,還有另外一些銘文則是從側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館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本地民窯生産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長地久”四字。“天長地久”本身帶有祈福之意,同時也隐含了“天藏地酒”之諧意,這就表明了其祈福與儲酒的雙重功用。

(2)陳設觀賞

随着社會的發展,梅瓶逐漸具有了陳設裝飾的功能,甚至梅瓶還常被作為冥器随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證。這些梅瓶已成為上層統治者等級地位的标志和“風水”寓意的象征。

明中晚期以後,梅瓶的觀賞陳設作用則越來越明顯。清代梅瓶多為傳世品,這應與梅瓶此時主要用于陳設裝飾有關。

梅瓶是哪個朝代的

梅瓶是哪個朝代的:起源于唐代。

一、梅瓶稱謂

現有文獻的記載裡,将這種有特别曲線美的瓷瓶稱作梅萍,《飲流齋說瓷》裡許之衡所撰寫,記載道:“梅萍口細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胫稍狹,折于足側微束,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襯,故名梅萍。

在遼史中目前還沒有發現對梅萍的專門記載,說明它是一種非常普通的日常器物,沒有文字記錄,隻有口口相傳。

到了宋代,其實也沒有發現對梅瓶的記載,表示了梅瓶隻是一種很普通的日常用物。我們從壁畫上看到下面的“梅瓶”,隻是一種酒瓶子,甚至不能上桌。到了明代,有關梅花的記錄裡,如《梅史》、《瓶花譜》、《長物志》都沒有提到梅瓶這詞。

到了明代,梅瓶多是用于陪葬的,所以很難有梅瓶這種很典雅的稱呼。看來這隻是由文人雅士對梅花的贊賞,才出現的将梅花和瓶子造型結合,所以現在有了梅瓶的稱呼。

二、梅瓶起源

“梅瓶”是一種從宋代以來在陶瓷造型方面,算是比較普遍的器物。它的造型優美,小口、翻唇、短頸、頸肩之間形成近乎于90度的折角。這種優美的造型,讓無數收藏者折腰。這種造型的産生其實和我們少數民族契丹族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契丹族”人民也是運用了技術,有一種儲水器,這也是被稱作“雞腿瓶”。

雞腿瓶給人感覺很沉穩,在内蒙古自治區的猴頭溝鄉,是遼瓷缸瓦窯窯址的所在地。在這附近,缸瓦窯的始燒年代據估計在遼太宗(927年)或者遼世宗(947年)間,其實這是早于北宋的建國時間的。這也從側面驗證了雞腿瓶要早于梅瓶的。

梅瓶,為何被譽為“中國第一器形

在德州市博物館第二展廳宋元展櫃,有這樣的一個瓶子:素色無紋,顔色青中帶灰,足露胎,表面布滿不規則開片,開片和釉色略似哥窯(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感覺,不過從足部顯露出來的施釉時留下的手指印可斷定,它的出身應該沒有那麼高貴。

就是這樣的一個樸素至極的瓶子,卻經常引得很多遊客在它面前駐足不前――它讓人不知其因,隻知其美。

其實,它就是被陶瓷界譽為“中國第一器形”的梅瓶。

曆史淵源:起于唐,興于宋

梅瓶最早出現于唐代,盛行在宋代,曆史上各大窯系都有燒造,因其造型的修長優美,被認為是“天下第一器形”,因此也一直被沿用至今,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

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胫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不過它還有過另一個名字――“經瓶”。《宋史職官志》記載,宋代特設講經制度,定期請大學士等熟悉四書五經的官員任講官,講完之後,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當時的酒,就是裝在這樣的瓶子裡,所以它又叫“經瓶”,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因此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後世所存大多制作精美。

器型之美:顔值與内在兼備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美學到宋代達到最高,要求絕對單純,用墨畫畫、燒單色釉瓷器,這種審美觀影響後世至今。其實越簡單,越難。博物館的這件青釉梅瓶為元代燒造,從釉色審美及造型來看完全繼承宋代風格,隻是肩部更加豐滿。

細細觀賞,它沒有青花的繁缛紋飾,也沒有五彩的豔麗色澤,通體呈現出一種很獨特的青灰色,雖然不夠亮麗,但卻質樸敦厚,有一種不張揚的美,内斂含蓄中透露着優雅大氣,像一位飽讀詩書的書生,顔值與内在兼備,在衆多眼花缭亂的瓷器種類中,默默的訴說着自己的美,邂逅着一個個懂它的人。

再看它的器形,梅瓶跟其他樣式的瓶子有所不同,它的重心在上面,頭重腳輕。一般此類造型的器物,會讓人看着很不舒服,但是梅瓶卻是個例外。為了保持瓶體穩定,在成型時,聰明的工匠們巧妙地将瓶體下部瓷胎加厚,緻使底足厚重穩定不易傾倒,保障了它的實用功能。

獨特氣質:優雅了千年歲月

如此我們便知,這樣的一個造型優美讓人看着極其舒服的瓶子,其實凝聚着古人造物的靈氣和智慧,那是上千次上萬次的試驗與磨合,再加上上千年時間的沉澱,才有了這種渾然天成的和諧與韻味,到今天與我們世人相見時,總感覺它像是有生命的。在古人做出的物品中,有時能感覺到一種把永恒定格于一瞬的東西。現代社會人們借助先進設備工具做的工藝品,琳琅滿目造型多樣,越來越精準無誤,但豈不知做出來的東西隻見技術反而喪失了風味。

物的質感,是一種痕迹,是時間的記憶。當把時間銘刻進一件器物後,器物仿佛有了人格,呈現出獨特的氣質。

梅瓶,瓷器裡的一支獨秀,優雅了千年歲月。(宮凱李晗藝劉冬)

梅瓶由來

早期的陶瓷器皿,其設計靈感來源于自然形态,如瓜型和葫蘆型的模仿。随着技術的提升和審美觀念的發展,器物的功能性和設計逐漸獨立,從簡單的模仿到精心的創作,經過無數次的實踐與探索,制瓷技藝日益精湛,形成了獨特的設計程式。

梅瓶的起源,最初是為了盛放酒液。它不僅實用,能滿足大量儲酒的需求,而且設計上兼顧了美感,尤其是為了保持酒瓶的優雅身姿,制作者将瓶口直徑加大,同時考慮到穩定性,對瓶底進行了加厚處理,使其不易傾倒。梅瓶的搬運也非常方便,既可捧在手中,又可穩妥地放置在架子上,酒與器的結合,無疑增添了生活的樂趣。

随着時間的推移,梅瓶的審美價值被人們所認識,原本的實用功能逐漸讓位于藝術欣賞。從酒器到陳設瓷,梅瓶成為了一種美術瓷,反映了古代工匠的巧思與智慧,以及他們質樸的藝術表達方式。這種由日常實用向藝術美的轉變,體現了日用瓷向陳設瓷的演變過程。

梅瓶的每一道線條、每一個裝飾,都凝聚了匠人的匠心獨運,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欣賞。這些傳統的工藝遺産,不僅是曆史的見證,也是我們現代生活中的美學點綴。

擴展資料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梅瓶最早出現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并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圖為(宏源閣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