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條為什麼叫黃魚(金條是什麼魚)

biang 中華百科 827

本文目錄

  1. 一根小黃魚金條多少克
  2. 為什麼金條上印的是大黃魚而不是小黃魚呢
  3. 大黃魚金條多少g
  4. 為什麼金條古代叫小黃魚
  5. 大黃魚小黃魚金條重量

一根小黃魚金條多少克

該重量等于31.25克。

“小黃魚”是過去中國舊社會所使用的一種黃金量單位,按照老秤來稱的話就是1兩,換算成現在的重量單位差不多就是31.25克。

民國時期的金條按重量分五錢、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等數種,其中最常見的有兩種:一兩重的金條,俗稱“小黃魚”;十兩重的金條,俗稱“大黃魚”。

為什麼金條上印的是大黃魚而不是小黃魚呢

1.民國時期的黃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重量十兩,相當于今天的312.5克,以350元/克計算,一條大黃魚現在的價值約為10.9375萬元。

2.小黃魚重量一兩,即31.25克,折合現金額約為1.09375萬元。

3.民國時期(黃魚)金條的來曆與軍統情報局局長戴笠有關,他對黃魚情有獨鐘。一次,戴笠的一位同學為了接近戴笠,送了他6根金條,但戴笠認為這樣做不如将金條換成糧食分發給百姓。最終,該同學改送油炸黃魚,才使戴笠息怒,并因此得到任用。

4.民國初年,國民政府實施法币政策,控制黃金交易。百姓須将黃金和白銀兌換成法币,禁止黃金在市場上流通。盡管如此,人們仍會私藏金條以備不時之需。

5.抗戰時期,法币貶值,國民政府開放外彙市場,允許黃金買賣,收回法币。政府命令中央造币廠生産金條,由銀行控制,并運輸至各地。百姓需用金條時,必須去銀行或錢莊兌換成銀元。由于制作的金條為大金條(大黃魚),兌換成小金額才能在市場上流通。

6. 1946年,上海外灘中央造币廠生産了多種重量的小金條,包括五錢、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等種類。十兩的金條被稱為大黃魚,一兩的被稱為小黃魚。

7.當時市場上流通的“大黃魚”并不多,每條金條都印有“孫中山”、“布徽”圖案或“中央造币廠”的字樣,以及金條的重量、成色和編号。

8.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回收了民間的所有大黃魚和小黃魚金條進行熔化。然而,民間黃金首飾作坊随之興起,使得民國時期留下的大小黃魚金條變得極為稀少。

9. 2017年春季西泠拍賣會上,一枚“中央造币廠孫中山像五兩廠條”亮相,其價值已遠超黃金價格。

大黃魚金條多少g

大黃魚金條的重量為312.5克。這是因為在民國時期,金條的重量是以傳統的計量單位來衡量的,當時的計量标準,一斤等于16兩,而一兩等于31.25克,因此一條十兩重的金條,也就是俗稱的“大黃魚”,其重量就是312.5克,這種計量方式和稱呼在當時的社會和經濟活動中被廣泛使用,從而形成了大黃魚金條重量的由來。大黃魚是一種美味的海鮮食材,學名為Larimichthyscrocea,是屬于硬骨魚綱鲈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這種魚别稱黃花魚、黃魚、大鮮、黃瓜等,以其金黃色的色澤和鮮美的肉質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為什麼金條古代叫小黃魚

金條在古代被稱為小黃魚,一方面是因為金條通常呈細長的形狀,顔色為黃色,這與小黃魚的形象相近。另一方面,這也是因為當時的黃金為了攜帶方便,不再是以前古代那種金元寶的形式鑄造,而是鑄造成了一種扁平的長方體,這種形狀的金條在民間被稱為黃魚。

大黃魚小黃魚金條重量

前者有10兩重,後者有1兩重。

民國時期的金條被俗稱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它們的重量有所不同。一般來說,1兩重的金條被稱為“小黃魚”,而10兩重的金條被稱為“大黃魚”。

在今天根據不同地區的金衡标準,1兩金條的重量大約在31克左右,而10兩金條的重量大約在312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