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屬于什麼樂器(箜篌屬于什麼樂器 夢幻)

biang 中華百科 982

本文目錄

  1. 何為箜篌,屬于什麼樂器
  2. 箜篌是什麼樂器
  3. 箜篌跟豎琴有什麼關系箜篌是什麼樂器箜篌和豎琴的區别
  4. “箜篌”是什麼樂器
  5. 孔雀東南飛裡“箜篌”是什麼樂器

何為箜篌,屬于什麼樂器

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緻慢慢消失,隻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箜篌(kōnghóu)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于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神書》:“于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卧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面闆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西域傳入,後被稱為“胡箜篌”。《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轸”,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轸”。有轸或無轸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用于隋唐燕樂中的天竺樂,至宋代隋炀《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據考證,箜篌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随着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着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緻慢慢消失了,人們隻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箜篌是什麼樂器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弦樂器又稱撥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緻慢慢消失,隻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緊弦。

擴展資料:

發展曆程

古代箜篌可粗分為豎箜篌和卧箜篌。其中早期卧箜篌出如今春秋時的楚國,與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長形共鳴箱面闆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異;使用竹片撥奏或擊奏。

豎箜篌卻是由遠古狩獵者的弓演變而來,是伴随着人類最早文明的誕生而誕生的最古老的弦鳴樂器,有着五千年以上的曆史。豎起指頭來恐怕都多過那數:石哨、骨哨、骨笛、埙、陶笛。

至遲西元前1200年,豎箜篌已基本定型(此後兩千幾百年時間都沒有大變化),後來經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國新疆一帶流行。鳳凰的文化也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從中國一直到歐洲的廣大區域,鳳凰、金翅鳥、不死鳥,都是她。

當前的轉調箜篌并非古董,其實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我國樂器改革家結合豎琴和古筝(也有一些是琵琶和古琴的東西)并再創新的新生樂器。

其演奏技法以多種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技巧為主,并借鑒了豎琴的彈奏手法:采取坐姿,将共鳴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彈奏兩側琴弦,由于左右同音雙排弦,等于是兩架豎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當方便;還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與伴奏而不相互妨礙,和聲擁有豐富色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箜篌

箜篌跟豎琴有什麼關系箜篌是什麼樂器箜篌和豎琴的區别

關于箜篌跟豎琴有什麼關系,箜篌是什麼樂器箜篌和豎琴的區别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一、外形上:豎琴單排弦,箜篌雙排弦:豎琴長匣形共鳴箱,箜篌琵琶形共鳴箱:豎琴共鳴箱側面光秃,箜篌共鳴箱的左右兩面各有一行雁柱:豎琴琴柱是圓柱,箜篌琴柱一般是方柱。

2、另外作為一種裝飾,琴柱頂端有鳳凰首的一定是箜篌。

3、豎琴的共鳴箱是窄梯形的,邊緣比較直,而且弦的下端直接連在共鳴箱的斜面上而箜篌的雙面琵琶形共鳴箱要更大一些,側面是垂直的,弦壓過雁柱連接在共鳴箱下端。

4、二、音色上:豎琴的聲音好像是水下發出的,整塊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較清純、柔和、穩定:箜篌的聲音好像是從透明的水上發出的,連水面也在微微震動,比較清亮、浮泛、飄忽。

5、把箜篌和豎琴的音色對比一下:豎琴更醇厚幽遠,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綠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靈,更鮮明一些,冷冷似雪山清泉之聲。

6、三、技法上:箜篌是以豎琴為根本,以古筝等民族樂器為輔助,再加以發展的。

7、箜篌多了壓顫技法,帶來更多的韻味變化,有左右同度的雙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弦律與伴奏而不相互妨礙,增強了和聲與複調,揉弦區和撥弦區互為一體,在揉弦撥弦之間手法轉換非常便捷,和聲色彩更豐富,甚至可在兩隻手不同的手指間同時撥動不同的音高的旋後用對應手指相互施展揉弦手法,由于兩隻手不像單手的兩根手指那樣相互牽制而是各自獨立,雙手同時施展的揉弦手法能有較大的組合可能,左右兩排弦把共鳴箱完全圍住了,少了一般的豎琴的那種手在共鳴箱上拍一拍的技法,弦列在雁柱有一片無調區,比一般的豎琴多了個【碼下刮奏】。

8、四、音調上: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聲音階降C大調定弦,雖然七聲音階弦列跨度較大,在彈奏音高變化大的旋律時可能比五聲音階弦列微微費時,單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聲音階弦列在表現五聲音階旋律時流暢,但在七聲音階弦列上可以單手直接彈出五聲音階弦律,而在五聲音階弦列上要彈出七聲音階弦律必須有左手的配合,更會大大限制靈快。

9、七聲音階弦律畢竟要比五聲音階弦律多得多。

10、音域方面,大型的專業用箜篌超過六個八度,甚至達到七個八度。

11、不過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個八度。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箜篌”是什麼樂器

箜篌,一種曆史悠久的彈弦樂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被稱為"坎侯"或"空侯"。這種樂器曾在宮廷和民間享有盛譽,擁有卧箜篌、豎箜篌和鳳首箜篌等多種形态,體現出豐富的音樂表現力。然而,到了十四世紀的臨聽銷握樹後期,箜篌的流行逐漸衰退,最終幾乎從日常生活中消失,隻能在古代的藝術作品,如壁畫和浮雕上,尋覓到它的身影。

盡管如今箜篌已不常見于現代音樂舞台,但它作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仍然承載着豐富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内涵。在欣賞這些古老的圖樣時,我們可以感受到它曾帶來的和諧音律和深遠影響。雖然不再活躍于日常生活中,但箜篌的存在證明了音樂藝術的持久魅力,以及它在曆史長河中的獨特地位。

孔雀東南飛裡“箜篌”是什麼樂器

箜篌(kōnghóu)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于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

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

豎箜篌

東漢之時,由波斯(今伊朗)傳入我國一種角形豎琴,也稱箜篌。

鳳首箜篌

鳳首箜篌在東晉時自印度經中亞,傳入我國,明代後失傳。

卧箜篌

卧箜篌與琴瑟相似,但有品,是漢民族的傳統樂器,盛行于漢至隋唐,宋代後失傳。在朝鮮卻得以傳承,經過曆代的流傳和改進成為今日的玄琴。

小箜篌

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角形箜篌,是豎箜篌之一種。

現代有改進款現代箜篌,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