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的作品有哪些(羅丹的作品有哪些圖片)

biang 中華百科 955

本文目錄

  1. 羅丹雕塑作品都有哪些
  2. 羅丹著名的作品有哪些
  3. 羅丹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羅丹雕塑作品都有哪些

《思想者》《加萊義民》《青銅時代》《手》《雨果》《吻》《巴爾紮克》等。

羅丹1840年11月12日出生于法國巴黎拉丁區一個普通雇員家庭。1854年,他進入波提特設計學校學習,與雕刻結下不解之緣。1862年,進入聖體隐修道院,完成了院長艾馬爾胸像。

1875年,他到意大利旅行,并細心研究了多那太羅、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深受其啟發。1876年至1877年間,羅丹完成了雕塑《青銅時代》。

對生命的贊頌

羅丹把生命看作最高的藝術境界,隻有有生命的雕塑作品才能觸動觀賞者的内心。因此,羅丹認為有生命的雕塑是美的。美不僅僅是外在形式美,而且是内在美。在羅丹所處的時代,人們認為醜的事物不是藝術品,而羅丹則極力反對,以自己的作品闡述了真正的美。

羅丹認為,藝術中的醜既是指外無表、内無真,一切欺騙就是醜的。在羅丹的一些作品中,他不刻意追求感官享受,認為殘缺也是一種美。因此,他創作了很多“醜”的作品,如《老娼妓》《塌鼻男人》等。

羅丹認為,人的生命是最美的,從出生就開始體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直到死亡,每一個瞬間都是美的。在《老娼妓》中,羅丹刻畫了一個被人欺負一生的老妓女,她雖然年老色衰,但臉上的皺紋卻透漏出堅強和不屈,為了生存,她接受了社會的黑暗和不公,沒有逃避。

羅丹著名的作品有哪些

1、《青銅時代》

以一個像植物一樣律動而舒展的青年人體,表現人類剛從自然束縛中過來的狀态,以象征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時代特征。

這件作品與其他藝術家的風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擊和诋毀,成為藝術界争論的對象,不斷地遭到攻擊。但是曆史證明,羅丹創作的這件人體,是人初始的真實象征和生動寫照。

2、《地獄之門》

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個形象,是根據但丁的《神曲·地獄篇》構思創作的,曆時達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還在修改。《地獄之門》代表的是羅丹更為内在的痛苦與壓抑的靈魂。羅丹去世後,《地獄之門》是由巴黎羅丹博物館第一任館長最後定型的。

3、《思想者》

《思想者》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征。羅丹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藏着深刻與永恒的精神。這是一個強勁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

4、《加萊義民》

《加萊義民》是羅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于曆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這件作品是大型紀念碑雕塑,這組雕塑以恢弘而真實的曆史情境,

表現了一種及為悲壯而崇高的精神氣節與犧牲行為,以精緻而深刻的心理表現,形象地刻畫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同時,還以獨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傳統紀念碑雕塑的程式。

5、《巴爾紮克》

羅丹塑造的巴爾紮克是個夜間漫步的形象。文豪習慣于夜間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羅丹讓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寬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人們看到的巴爾紮克,雙手被睡袍緊緊遮蓋,面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在月光下好像獨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羅丹

羅丹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思想者》、《加萊義民》、《青銅時代》、《地獄之門》、《吻》等。

1、《思想者》

《思想者》(法語名:Le Penseur)是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創作的雕塑,該模型在羅丹的指導下有多個雕塑,最主要的雕像為青銅,底座為大理石材料,現藏于巴黎博物館。1880年制作的石膏模型,現藏于巴黎羅丹美術館。

《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沉浸在極度痛苦中的姿态。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征。

《思想者》是羅丹整體作品體系中的典範,也是對他充滿神奇的藝術實踐的體現和反映;更是對他所建構并整合人類藝術思想—羅丹藝術思想體系的見證。

2、《加萊義民》

加萊市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青銅,208.5×239×190.5厘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于1884-1886年,現存法國加萊市。

《加萊市民》分為兩組,前邊三個一組,後邊三個一組,他們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間一個頭發稍長,眼睛向下凝視,是最年長,最有聲望的歐斯達治。

他邁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遲疑和恐懼,他那剛毅的神情,顯示了他内心的強烈悲憤與犧牲的決心。

他的堅強,鼓動着其餘的人。最右邊站立的一個稍為年輕的人,皺起的雙眉和緊抿的嘴流露着悲憤,兩手緊握着城門鑰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在心中無聲地抗議着。

右邊第三個市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雙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驅散惡夢,但仍不能避開這個悲劇的命運。左邊第二個,内心表現出無比的憤怒,那舉手向天的手勢,不是祈禱,而是對上帝未能主持正義的譴責。他目光向下凝視,半開着的口似乎要說着什麼。

他身邊的一個市民,年紀較輕,他似乎被迸發出的愛國熱情所沖動,但由于想到轉瞬間将離開人世,不免引起生離死别的悲憤情感,他蹙起眉頭,攤開雙手,表示無可奈何的神态。

在他們身後的一個市民,兩手抱頭,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雖然後面的三個市民沒有前面的那麼堅定勇敢,但他們仍然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犧牲,這種壯舉同樣值得尊敬。

3、《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是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創作的青銅人體雕塑作品,現藏于法國盧森堡國立博物館。

《青銅時代》真實地塑造了一個勻稱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體,手法寫實,以“青銅時代”為題,象征“人類的最初覺醒”和“擺脫蒙昧”的深刻含義。其人物形象整個體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諧自然,全身的輪廓結構不僅均勻、完美,并體現了精确的解剖知識。

《青銅時代》是羅丹的成名之作,從其中能看到青年羅丹在造型手法上追求嚴謹、緊湊、含蓄的風格,與他剛步入藝術世界的那種虔誠、堅定的信念。

4、《地獄之門》

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個形象,是根據但丁的《神曲·地獄篇》構思創作的,曆時達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還在修改。《地獄之門》代表的是羅丹更為内在的痛苦與壓抑的靈魂。

為了《地獄之門》,羅丹用了一年的時間來閱讀但丁的《神曲》,沉浸在但丁用文字塑造的虛幻世界裡,用100多幅把書中描寫的八層地獄畫了出來,他運用中國水墨勾勒輪廓,用褐色水彩顔料襯出陰影,以體現出立體效果;

有些畫還隻是直接演繹但丁的原意,如弗蘭切斯加、烏哥利諾、地獄中形形色色的罪人,以及代表但丁本人的思想者。有的已不是簡單的解釋性的插圖,而是評論性的闡述了。

羅丹很快就對這個題材展開,引進了一系列新的形象。從這些新形象,不難看到詩人波德萊爾對他的影響。羅丹想要創造整個世界,把人類的種種感情都淋漓盡緻的表現出來。

《地獄之門》原定于1884年完成,但羅丹卻一再拖延,曆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1900年展出的石膏像模型中,幾乎已經完全删除了所有的圓雕像。

羅丹去世後,《地獄之門》是由巴黎羅丹博物館第一任館長最後定型的。1926年,應美國費城羅丹博物館之請,這件巨作澆鑄成青銅雕像陳列在該館。

5、《吻》

《吻》,大理石雕像,高190厘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于1884-1886年,現藏于巴黎羅丹美術館。

《吻》取材于但丁的《神曲》裡所描寫的弗朗切斯卡與保羅這一對情侶的愛情悲劇,羅丹取用這一題材以更加坦蕩的形式,塑造了兩個不顧一切世俗诽謗的情侶,在幽會中熱烈接吻的瞬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奧古斯特·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