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楷書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鐘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曆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
楷書在什麼時候出現
問題一:楷書什麼時候出現的從中國書法史的發展來說,楷書的出現是在漢末三國時期,”。楷書雛形于漢末三國,發展成熟于兩晉,定型于隋唐。三國時的大書法家锺繇被譽為“楷書之祖
問題二:我國楷書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在秦漢年間千姿百态的書法園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書(當時稱為隸書,即輔佐小篆,書寫更快捷)書法藝術。遵循其規律,将中國楷書的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即楷書的萌芽期――秦漢,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這裡的楷書實際上是指王次仲所創的八分書,而不是今天所謂的楷書。另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
問題三:楷書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鐘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曆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
問題四:楷書是怎麼出現的?.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産生于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于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複雜,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并将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删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範,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産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衆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于促進中國古代曆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複,由于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了一種新字體,将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曆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随物體形狀描書的字符,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符,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于字形太過于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在楷書産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麼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随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将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鐘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
問題五:草書和楷書出現時間楷書是漢字字體的一種,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它是由隸書演變來的。也叫正楷。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東漢。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于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羁,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隻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
想找什麼自己看咯~
問題六:楷書産生于漢隸,盛行于什麼時候盛行于隋、唐、五代
楷書的萌芽期――兩漢
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
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
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
問題七:隸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龔“一波三折”。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問題八:行書楷書草書分别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行書最早出自傳說是東漢末年才出現的,沒有肯定的答案,草書最早出現于西漢。
問題九:書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産生的目前大都是從甲骨文說起,也有從遠古刻劃符号開始的,但刻劃符号不是漢字。
1.甲骨文有單刀、重刀兩種刻法。單刀甲骨文是以刀代筆,直接刻劃而成。直接刻劃在當時就是【書】,即書寫。也有人認為這類甲骨文是先寫後刻的。重刀刻出的甲骨文,從實物看,無疑是先寫後刻的,類似于當時的金文之先寫後刻在陶範上,其中包括書寫工序,這跟後世碑刻作品先書丹類似。總之,甲骨文是“書寫”而成,單刀刻劃就類似于書寫,重刀镌刻之前也經過書寫(當然刻時或有加工修飾)。以上是說甲骨文不僅是“寫成”的,而且跟後世書法一樣有書寫性、書寫韻味。事實上,甲骨文具備書法的所有基本要素。
2.目前所知甲骨文主要是殷商時代的遺物,當時還憨金文,更有墨迹存世。就是說,當時有毛筆,毛筆已普遍用于書寫。
3.書法成立最重要的物質條件是毛筆,其次是墨。這兩種東西,甲骨文時代都有。不過當時的“墨”,有時是朱色的,作品稱為朱書墨迹。
4.甲骨文時代應該沒有紙,有“墨”自然有硯。但如上所說,比起筆墨,這些東西屬于次要。
以上說得比較粗疏,大體可以說明問題。僅供參考。
楷書什麼時候出現的
擴展資料
楷書四大名家:
歐陽詢生于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以楷書和行書著稱。為書法史上第一大楷書家,其字體被稱為“歐體”。
顔真卿的書法有早期、晚期之分,50歲以後才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他的大字楷書尤為雄健,有一種“昂然不可犯之色”,其書品與人品頗為貼合。
柳公權,唐代宗大曆十三年——唐懿宗鹹通六年,終年88歲。京兆華原人。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初學王羲之并精研歐陽詢、顔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顔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顔筋柳骨”之稱。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谥文敏。著有《松雪齋集》。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楷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楷書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