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是什麼(隸書是什麼時期的文字)

biang 中華百科 906

本文目錄

  1. 書的隸書寫法是什麼
  2. 隸書給人一種什麼感覺
  3. 隸書具有什麼特點
  4. 隸書讀音是什麼 隸書怎麼讀音
  5. 隸書的特點是什麼隸書的特點

書的隸書寫法是什麼

書的隸書寫法如下圖所示:

一、書的釋義

1、寫字;記錄;書寫。

2、字體。

3、裝訂成冊的著作。

二、組詞

書房、草書、藏書、書包、看書等。

組詞

一、書房[ shū fáng ]

讀書寫字用的房間。

二、草書[ cǎo shū ]

漢字字體之一。字形比隸、楷簡化,筆畫牽連曲折,便于迅速書寫。從漢代以來,體勢屢有變遷,有章草、今草、狂草、行草等。

三、藏書 [ cáng shū ]

1、收藏圖書。也指收藏的圖書。

2、書名。也叫《李氏藏書》。

四、書包 [ shū bāo ]

布或皮革等制成的袋子,主要供學生上學時裝書籍、文具用。

五、看書 [ kàn shū ]

讀書。

隸書給人一種什麼感覺

1.隸書的美感源自其由篆書演變而來,豐富了漢字的筆畫變化。它将篆書的圓轉筆畫轉變為方折,形成了“篆圓隸方”的特點。

2.作為一種古老的字體,隸書追求的是古樸和蒼老的效果,其美感在于給人一種滄桑、殘缺的感覺,方勁古拙是對其風格的準确描述。

3.篆書和楷書傾向于縱勢,形成豎長方形,強調筆畫的縱向延伸。而隸書則字形扁平,筆畫傾向于橫向發展,其字身形狀如同扁形動物龜、鼈,形象生動。

4.隸書中的波橫是其特有筆畫,書寫時先逆鋒左行,再按筆向左下,随後慢慢提起向右運行,形成平出。挑腳部分則向下按後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似大雁之尾,通常以露鋒收筆。

5.在波橫需要變化時,可以通過輕挑使筆尖拖長,增添秀氣之美,如清代鄭簠的隸書所示。

6.書寫挑腳時應提引而非“扭甩”,以保持筆勢的舒展和自然。

7.隸書筆畫書寫注意落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也稱為“三折法”。落筆時可能使用“回鋒”或“停駐”,藏鋒逆入。

8.若一個字有兩筆或兩筆以上的橫畫,應僅将其中一橫寫成波橫,其餘寫成平橫,這被稱為“雁不雙飛”。

9.“蠶無二色”指的是隸書起筆的蠶頭要有變化,不可雷同,需要有輕重、肥瘦的差異,以增加字體的豐富性和層次感。

隸書具有什麼特點

一、隸書作為字體發展的重要階段,既承接了小篆的韻味,又為楷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标志着字體演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二、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兩個主要流派,分别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書寫風格和藝術特點。

三、隸書的字形較篆書更為寬扁,通常呈現出長方形狀,與篆書修長的字形形成鮮明對比。

四、在筆畫特征上,隸書筆畫較為粗壯,橫畫較長,豎畫短促且結實,書寫時注重筆畫的起伏變化,如“蠶頭燕尾”般獨特,具有起筆重、中間輕、收筆先頓後提的筆法。

五、隸書的書寫過程要求書寫者保持耐心和靜氣,不宜急躁求快。隻有心平氣和,才能領悟到隸書之妙,這也使得隸書成為一種适合修身養性的書法藝術。

隸書讀音是什麼 隸書怎麼讀音

隸書怎麼讀音

1、隸書讀音是[lì shū]。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磔”。

2、根據出土簡牍,隸書始創于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觑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3、結構特點:隸書是從篆書發展而來的,隸書是篆書的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隸書的特點是什麼隸書的特點

關于隸書的特點是什麼,隸書的特點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隸書的特點包括: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2、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态,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3、2、起筆蠶頭,收筆燕尾。

4、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

5、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将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

6、“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7、3、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8、這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條基本路子。

9、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勢,所以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于生命力。

10、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11、4、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12、隸書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于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連點(水旁)、四連點(火旁)等等。

13、此外,隸書還将篆字中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大開了書寫的方便之門,後來楷書更發揮了這種方式,更允許筆與筆間出現銜接痕迹,甚至筆斷意連。

14、5、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15、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不現痕迹,而隸書則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迹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确的體現。

16、擴展資料臨摹範本:《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于東漢中平二年(185年)。

17、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

18、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

19、明萬曆初年,該碑在陝西郃陽縣舊城出土。

20、1956年移入陝西省西安博物館碑林保存。

21、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曆代書家推崇備至。

22、2、《張遷碑》亦稱《張遷表頌》,有碑陰題名,刻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無鹽(治今山東省東平)境内,于明代出土。

23、張遷碑現存于山東泰安岱廟。

24、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用筆棱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

25、張遷碑碑文記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表揚他而刻立的。

26、3、《禮器碑》中國東漢重要碑刻。

27、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

28、東漢永壽二年(156年)立。

29、現存山東曲阜孔廟。

30、碑身高1.5米,寬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

31、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

32、碑側及碑陰刊刻捐資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錢數。

33、此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評價甚高。

34、碑文字迹清勁秀雅,有一種肅穆而超然的神采。

35、4、《漢魯相乙瑛奏置孔廟百石卒史碑》 是漠隸成熟時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後人學習隸書最佳範本之一。

36、5、《史晨前後碑》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于東漢建甯二年(169年)三月。

37、十七行,行三十六字。

38、碑文記載當時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祭祀孔子的奏章。

39、後碑全稱《魯相史晨飨孔子廟碑》,刻于建甯元年(168年)四月。

40、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

41、此碑為東漢後期漢隸走向規範、成熟的典型。

42、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