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祿來35 2.8
祿來35 2.8鏡頭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攝影愛好者。在蔡司鏡頭中,區分了日産和德産的型号,如AEJ、AEG、MMJ和MMG。其中,MMG作為後期型号,價格較高,其後軸的鍍膜技術更先進,适用于數碼相機,能提供出色的銳度和色彩表現。後期的風格通常更為清麗,日本産的鏡頭焦外效果可能較為生硬,帶有一絲輕盈感。
Rollei鏡頭則以德産和新産區分,雖然新産後期,工藝可能略遜于德産,但鍍膜有所改進,更加耐用。HFT鍍膜較為柔軟,使用時需謹慎。Rollei鏡頭在不同相機系統上需要不同的适配,如在佳能和賓得上需電子環,索尼和尼康則需要特殊接口調整。而攝影愛好者追求蔡司時,實際上更多欣賞Rollei和哈蘇的特色。Rollei鏡頭在色彩和銳度上優于蔡司,呈現出溫暖、厚重和大氣的風格,适合人文拍攝時展現出冷靜的視角,而在表達情感和氛圍時,Rollei則顯得更為熱烈。
Rollei的QBM口有祿來、蔡司、施耐德和福倫達四個廠家生産,其中蔡司早期生産的Rollei數量極其有限。施耐德的色彩清新淡雅,同樣稀有;福倫達則在色彩上介于施耐德和蔡司早期Rollei之間,風格相近,但同樣罕見。
小即是大:祿來Rollei 35-鏡頭篇
Waaske最初設計的祿來Rollei 35,原本計劃使用由Steinheil提供的40mm f3.5三片式Cassar鏡頭,但由于祿來與Steinheil無業務合作,最終選擇了蔡司的鏡頭。
祿來35配備了四種不同的40mm鏡頭:f/3.5 Triotar、f/3.5 Tessar、f/3.5 S-Xenar以及f/2.8 Sonnar。
Triotar是蔡司基于Cooke Triplet的單塗層設計,由三片三組組成,曆史可追溯至17世紀後期,屬于簡單廉價的低端機型。因此,采用Triotar鏡頭的機型價格相對較低。與Tessar鏡頭一樣,Triotar也有蔡司和祿來不同标識的版本。
Tessar同樣為蔡司單塗層鏡頭,由四片三組組成,設計可追溯至1902年。Zeiss Ikon在其許多35毫米型号上廣泛使用f/2.8 Tessar。随着專利在1920年到期,Tessar成為20世紀複制最多的鏡頭設計之一。早期的德産祿來35使用蔡司制造的Tessar鏡頭。後來,祿來獲得生産鏡頭的許可,但規定不允許使用Carl Zeiss的鏡頭名稱。Rollei和Carl Zeiss版本在材料、質量或光學性能方面并沒有明顯差異。
S-Xenar在1972-1973年間短暫應用于Rollei 35,較為稀有。它是Schneider-Kreuznach(施耐德)對Tessar的克隆。在70年代初期,祿來試圖降低相機價格,因為施耐德的鏡頭更便宜一些,但施耐德的産量無法滿足祿來的生産要求。短暫的嘗試後,祿來放棄了S-Xenar。作為并不輸于蔡司的鏡頭制造商,施耐德的“Tessar”和蔡司的Tessar之間也基本上沒有差異。
Sonnar是Rollei 35所使用的最好及最高速的鏡頭。由Carl Zeiss設計,由五片四組組成,并具有祿來的HFT多層鍍膜。祿來35頂級的機型搭配了Sonnar的鏡頭。蔡司使用Rollei的HFT多層鍍膜重新設計了Sonnar,同後期Tessar一樣,Sonnar鏡頭由蔡司授權祿來生産,因此沒有蔡司标識的Sonnar。有趣的是,2002年,祿來推出了一款Leica M卡口的旁軸相機——Rollei 35RF。這台相機由COSINA(确善能,購買了福倫達的品牌)生産,機器和Cosina的福倫達R2是一樣的,隻是外觀發生了很大變化。與相機同時推出的40mm和80mm鏡頭(德國本土制造,L39口,通過轉接環轉接到機身上),40mm鏡頭據說是祿來35 Sonnar的翻版,甚至玻璃也是用祿來35剩下的。兩種40mm鏡頭我都使用過,相比祿來35的鏡頭,L39的鏡頭銳度降低,色彩淡雅。因為稀少,L39口的40鏡頭目前的價格可以買三四台Sonnar的祿來35了。而更稀少的80mm鏡頭目前則成了天價。
祿來rollei 德産35和新産35s買哪個合适些
35是tessar鏡頭,35s是sonnar鏡頭,理論上sonnar鏡頭的光學表現優于tessar頭,包括邊緣成像等。
然而我覺得德産35的做工和外形、型号刻字美觀程度等都優于新加坡産的35S和35T。其實買祿來35主要是追求經典和傳統,因此如果是我的話,傾向于買純正血統的德産祿來35.德産祿來35好成色的比較少,遇到了千萬不要錯過;而新加坡産的35S這些,以後有機會還可以再買,反正也不是很貴,并且随着膠片攝影越來越小衆,價格還會越來越便宜!
小即是大:祿來Rollei 35-特殊版本-3
在祿來35的曆史中,一段特殊篇章在1981年新加坡工廠關閉後開啟。1986年,Rollei Fototechnic GmbH以紀念Rollei 35推出30周年的名義,推出了限量版的Rollei 35 Platin Edition,僅生産了444台,全部來自德國,其獨特之處在于機身鍍鉑金,局部18K金,配以蜥蜴皮飾皮後背和定制銘牌。這款相機的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十年後,1991年,Rollei推出了Rollei 35 Classic,旨在回歸經典的同時提升奢華感。相機設計上進行了改良,如閃燈熱靴位置變化、高級快門元件和新增的膠片提示卡槽。早期版本搭配MCM相機套,強調其高端定位。經典版包括钛、金、鉑(白金)和黑(鍍金)四種款式,其中钛版最為常見,而白金版限量1120台,顯示了其獨特的收藏價值。
這些特别版的Rollei 35不僅是攝影工具,更是藝術品,承載着祿來品牌的獨特曆史和昔日輝煌。它們的故事,如同一枚枚精美的時間膠囊,記錄了祿來35從傳統到奢華的演變曆程。
祿來35和35S和35SE有什麼區别
祿來35是ROLLEI 35系列中的基礎型号,鏡頭采用TESSAR 40mm F3.5,有指針式測光,前期在德國生産,後期改為在新加坡生産。祿來35S是祿來35的高端改進型号,鏡頭采用非常著名的rollei-HFT Sonnar 40mm F2.8鏡頭,同樣采用追針式指針測光,均為新加坡生産。祿來35SE是最高端型号,鏡頭采用rollei-HFT Sonnar 40mm F2.8鏡頭,它采更為快速方便的取景器内三燈測光,更換電池也方便,均為新加坡生産。
總之,這三個型号按檔次由高到低是35SE\35S\35,但均為全機械快門,都有測光,前二者均采用的是光圈更大的松納鏡頭,像質非常優秀,測光使用上采用三燈測光的35SE最為方便快捷,測光時眼睛不用離開取景器,調節光圈快門,當中間綠燈點亮時,即可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