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楷書開始源始于哪個朝代
楷書是有模楷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在漢代也是“正體字”的别稱,六朝人仍習慣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都雲∶“誕字仲将,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内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這些概念不弄清楚,勢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問題也永遠混淆不清,一無是處了。發展曆史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于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于尺牍。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别,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顔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顔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锺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适合。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适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茲分别簡介如後: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體特異,獨創一格,權威尤熾,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标準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内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體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和着靜谧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聖教序》為最。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于三國魏時的锺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于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緻。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将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标準。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餘。也就是說:寫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寫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謂“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蘇東坡論書有“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有餘”的精語。以上這些話怎麼講呢?因為我們通常寫大字時,以為地位(面積)寬闊,可以任意揮灑,結果字體變成了松散空闊。寫小字則正好相反,因為地空間太小,擔心寫不下就越難免要盡力局縮,往往局縮過當,反而變成蜷促。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現象,極易觸犯的毛病。所以蘇公“大小難能”這句話,正是針對這種神情而發,更是經驗老到之談。寫小字的重心與筆畫的配合,則與大字無大差異。至于運筆,則略有不同。小字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大字要雄壯、厚重。大字下筆時用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小字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譬如寫一橫,起筆處或尖而收筆處則圓;寫一豎,起筆或略頓,收筆則尖;撇筆則起筆或肥而收筆瘦:捺筆則起筆或瘦而收筆肥,同時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筆畫生動而有情緻;點欲尖而圓,挑欲尖而銳,彎欲内方而外圓,鈎半曲半直。運筆靈活多變,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筆筆不同,而又協調一緻,一行字寫出來,錯落有緻,卻又一直在一條線上,如是則行氣自然貫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項鍊,神采飛揚。小字為古代日用必需的書法,以前科舉應試時,閱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後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響。朝考狀元、翰林,尤注重書法。是故凡狀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讀書,也都善寫小字。如今硬筆盛行,用毛筆寫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筆臨寫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顯進效,因此想寫好硬筆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練習。定能打下堅實基礎,裨益終身,受用不盡。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要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時锺繇的《宣示帖》《薦季直表》,東晉王羲之的《樂毅論》《曹娥碑》《黃庭經》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唐鐘紹京的《靈飛經》等。還有元趙孟頫、明王寵、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範本。锺繇書法,具古樸風格,惟傳世作品《宣示表》《薦季直表》,無一确實者,多為後人傳模或臨作。欣賞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書風。
行書盛行于哪個朝代 行書盛行于哪個朝代,有什麼特點
1、行書起源于漢代,是以正書為基礎,簡化演變而來的一種字體。
2、行書的發展曆經了階段變化。其中漢末年間是行書的創始階段,魏晉時期為黃金期,唐朝為發展期,而宋朝則是高峰期,在當時各個書體中占主流地位。
3、“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會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會像楷書那樣端正。
楷書起源于哪個朝代 楷書起源于哪個朝代盛行于哪個朝代
1、楷書起源于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2、楷書的特點在于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現代。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顔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行書始于哪個朝代
早期出現的行書,并不像後來成熟時期的行書那樣。西漢末到東漢期間,正是隸體向楷、草、行書過渡階段,所以行書結體也帶有這種特點。如東漢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簡(圖40),永和二年簡(公元137年)(圖41),晉人書《李柏帖》(圖42)。這些作品可說都是民間的初期行書實物,在這基礎上,才能出現東晉以後王羲之等一代成熟的行書作品。
行書學習指南(連載):行書的源流與沿革之行書的起源
初期這種行書,結體和筆法帶有過渡體的意味,風格上稚拙,而在寫法上帶有簡便結體和章草連帶的運筆,已具有行書的特點。但是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演變來的,這種說法可能不很貼切。從行書發展來說,楷、行書是同時從隸體蛻變出來的不同寫法,在發展過程的初期即相互影響,而行書成熟卻比楷書快,草書章草變為今草也比楷書快。從章草到今草大約到漢末、三國、西晉就已經成熟了,才有東晉以後高度成熟而藝術化了的行草書産生。那麼,這種現象是怎樣産生的呢?在隸書向楷書過渡中,雖然楷書比隸書寫起來方便,去掉了波捺筆,沒有了蠶頭燕尾,但仍然要一筆一畫地寫;而行草書寫起來随意,減畫連筆,又有藝術氣質,省力省時,不論民間的實用需要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都喜愛書寫,所以行草書比楷書發展得快、成熟得早就不難理解了。據書論文獻記載,王獻之曾向其父王羲之建議說:“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僞略之理,極草縱之緻,不若稿行之間,于法往殊,大人宜改體。”(張懷瓘《書議》)也就是說,章草此體不盡逸意,不如運用簡便結構的道理,吸取今草書放縱的寫法,創造一種行草之間的書體。這種書體實際上就是行草書,可見行書更帶草體的書體自東晉以後才進一步得到發展。這種書體更加流便飄逸,進一步擺脫了隸書、章草的影響,成為一種前無古法的新行草書,使東晉書法出現了高峰,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