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遼金的還是唐代的
遼金和唐代是不同的曆史時期,分别有不同的曆史背景和特點。遼朝是中國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八年。遼朝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将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金朝則是女真族所建,同一時期,朝鮮半島的高麗、日本、西夏等國家都自稱“中華”,金朝成為當時東亞文化圈的強盛國家。而唐朝則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朝代,由李淵建立,共傳二十二代,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從618年建立到907年滅亡,是世界上國力強盛的朝代之一。
因此,回答問題需要具體指明是遼金的哪個時期或唐代的具體時期,以便更準确地回答相關問題。
古代遼國的首都在哪裡
遼代上京臨潢府是遼代的皇都、五京之一。他的具體地理位置,在遼金史料和其它他相關史料中有明确的标注。下面将曆史資料中涉及遼上京臨潢府方面資料分條列出,通過綜合歸納分析這些曆史資料,能準确确認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天的具體地理位置。
一、史料中記載的遼上京臨潢府行政區劃範圍
(一)《遼史》中記載的遼上京臨潢府地理位置
《遼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明确記載:“上京臨潢府,本漢遼東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
這條史料說明:遼代上京臨潢府的地理位置是在西漢時期的遼東郡西安平這個地方,新莽時期這個地方更名為北安平。從地名釋義,可以認為,這個地方在當時遼東郡轄區的最西北部。公元前300年,戰國時期燕國将領秦開,早年在東胡做人質,很受東胡的信任,通曉民情風俗,燕昭王姬平即位後,秦開逃歸燕國。燕昭王時,秦開奉命率軍攻襲東胡,打敗東胡各族并将他們向北驅逐,開拓大片北方領土。東胡一直退卻到一千多裡外的今天的西遼河上遊,遼東地區回歸燕國。現今《中國曆史地圖集》上标注的漢代遼東郡西界、北界都是以明代遼西、遼東長城和邊牆為界劃定的,這不符合漢代曆史情況。漢代遼東郡西安平在秦開卻胡之後,到達了遼河上遊區域。這個時期的遼河就起源于“潢水”(今烏力吉木仁河與新開河彙流成北南流向的河流)、“土河”(今西遼河,即由教來河、清河、紅河彙流而成西東流向的河流),兩條河在勃勃圖山的阻擋之下合流為北南流向的遼河。這個以勃勃圖山為中心的區域就是“漢遼東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的地方,也就是以今天遼河上遊的吉林省雙遼市為中心,包括吉林省長嶺縣、内蒙古科左中旗、科左後旗、科爾沁區東部區域。
(二)遼上京臨潢府選址依據和命名過程
據《遼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記載:“太祖取天梯、蒙國、别魯三山之勢于葦甸,射金龊箭以識之,謂之龍眉宮。神冊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顯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臨潢。”
這條史料說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親自選定的建城地址,在天梯山、蒙國山和别魯山三座山之間,一片蘆葦甸之上建的遼上京臨潢府。
遼代的天梯山即木葉山,金代稱天平山,即今天吉林省雙遼市北的勃勃圖山。蒙國山,也叫蒙根套力蓋山,即今天吉林省雙遼市西南的那木山。别魯山,即今天内蒙古科左後旗大吐爾基山。葦甸即内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白音塔拉鎮。白音塔拉鎮東南的東馬拉沁古城遺址就是遼代的上京臨潢府。
遼上京臨潢府周邊有七座山,分别是:天梯山、蒙國山、别魯山、獨盧金山(小吐固勒津山)、烏山(博格仁山)、高澱山(小哈拉巴山)、撒葛山(大哈拉巴山)。這七座山圍繞遼上京臨潢府,形成拱衛之勢。同時每一座山又有它的特定人文、地理和宗教方面的特殊意義。七座山詳情在《東瑪拉沁遼代古城與周邊七座山考》一文中論述。
建立遼上京臨潢府過程中,最先營建的是“龍眉宮”。潢水像一條從興安嶺中部餘脈西北—東南向流出的蜿蜒巨龍,遼上京臨潢府就是建在龍眉之上的宮殿。潢水河道和流向自遼代到今天都沒有變化。
(三)遼上京臨潢府與潢水的關系
《遼史》卷三十二《志第二•營衛志中》記載:遼上京臨潢府在“潢水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另《遼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條:“南土河,東潢水,二水合流,故名永州”。說明遼上京臨潢府與永州都東臨潢水,都在遼代潢水的西岸,距離木葉山很近,二城互為南北,距離也很近。
《遼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記載:
1.“臨潢縣。太祖天贊初南攻燕、薊,以所俘人戶散居潢水之北,縣臨潢水,故以名。地宜種植。戶三千五百”。
2.“饒州……臨河縣。本豐永縣人,太宗分兵伐渤海,遷於潢水之曲。戶一千”。
3.“永州……東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号永州”。
4.《遼史》卷三十二《志第二•營衛志中》記載:“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居松漠之間。今永州木葉山有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可敦并八子像在焉。潢水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
根據遼史記載,遼代的潢水有河段為西—東流向,有河段為彎曲河段,更有河段為北南流向。臨潢府在木葉山附近,即臨潢水,又臨土河,也臨遼河。遼代的臨潢縣位于上京臨潢府的北面,就在今天的内蒙古紮魯特旗前德門鎮南面,烏力吉木仁河北岸。遼代的潢水就是今天的烏力吉木仁河及其支流新開河。
二、遼上京臨潢府宏觀地理方位
(一)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天西遼河平原與科爾沁沙地的核心地帶
《遼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記載:“南控黃龍,北帶潢水,冷陉屏右,遼河塹左。高原多榆柳,下隰(xí)饒蒲葦。當元魏時,有地數百裡。”
(待續)
遼甯戰國時是哪
問題一:遼甯在戰國七雄中屬哪個國家?戰國七雄指曆史上東周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争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别是燕、齊、楚、秦、趙、魏和韓,這七個國家被史家稱作“戰國七雄”。
别稱
七個諸侯國之中,除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餘六國均在其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都城
戰國七雄都城國土位置一覽表戰國七雄
國名都城都城現今所在地國土在今省份
齊國臨淄山東淄博山東、河北的一部分。
楚國鄢郢湖北江陵西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帶,後發展至江蘇、重慶、廣西等地。
燕國薊河北北京一帶北京、河北、内蒙古、遼甯的一部分。
韓國新鄭今河南新鄭河南、山西一部分。
魏國大梁前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陝西、河南一帶,極盛時地跨陝、豫、冀、晉、魯、宛六省
趙國邯鄲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山西、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
秦國鹹陽陝西鹹陽陝西、甘肅、後發展至四川、重慶一帶。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複存在。秦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争雄的局面結束。
魏國獨霸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沖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将,孫膑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膑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采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膑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膑、田忌将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于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龐涓被生擒,齊軍獲得全勝。這就是以“圍魏救趙”的戰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戰”。事隔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膑率軍解救韓國。孫膑采取增兵減竈、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竈,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竈,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竈。太子申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這時,孫膑在馬陵設下埋伏,等太子申帶兵追到馬陵,孫膑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太子申被殺。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
齊秦争強
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争強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并周圍弱國、擴大勢力範圍的同時,又進行着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鬥争。“合縱”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阻止強國進行兼并。“連橫”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并。實際上“合縱”和“連橫”都是争取暫時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進一步兼并土地,擴張領土。齊秦鬥争的焦點在于争取楚......>>
問題二:在戰國時期遼甯省屬于哪一國的領土 1樓和2樓的回答都是絕對錯誤的。
戰國時期遼甯省大部分地區還沒納入中國統治的版圖,隻有遼河以西的一小部分地區屬于燕國。1樓講的燕王逃到朝鮮所指的燕國是漢初的燕國,和戰國時的燕國沒有關系。燕王逃至朝鮮在平壤建立了衛滿朝鮮王朝。
2樓說“遼甯納入中國版圖是在唐朝渤海郡納入唐朝開始的”是錯誤的。首先,如我以上所講,戰國時遼甯已經有一小部分屬于燕國。其次,到了西漢,遼甯絕大部分地區已經納入漢的版圖,一小部分屬于烏桓。到了漢末,又有盤踞遼東的軍閥公孫瓒,看過三國的人一定知道。唐朝時納入的說法十分幼稚。
所以,不懂曆史的人還是少講為妙,不懂裝懂,誇誇其談隻能讓人覺得可笑。
總之,遼甯在戰國時期一小部分屬于燕國,其他地區則是山戎或者東胡遊牧民族所居之處。
問題三:遼甯朝陽在戰國時期屬于哪個國家燕國。戰國末期,燕國名将秦開東征,一直擴疆到今天的鴨綠江。
問題四:遼甯在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是哪個諸侯國燕國在鼎盛時期拓疆至遼陽市,朝鮮一部分,後來秦滅燕之後在燕地設遼東郡
問題五:古代遼甯屬于什麼國燕秦漢
燕、秦、漢時期,為郡縣時期。在燕、秦、西漢時期,遼甯地區設置有遼東郡、遼西郡,到東漢時期又增設玄菟郡和遼東屬國,郡國下設置縣級機構。東漢時期遼甯地區設3郡、1屬國下設24個縣。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州郡縣時代。遼甯地區設置有平州,州下設有遼東郡、昌黎郡、玄菟郡、遼西郡等,郡下置縣。南北朝時期,地方政權更替頻繁,遼甯的行政建置變遷十分繁雜,但基本上仍為州郡縣三級制,州郡縣數目越來越多,區劃越來越小。至北齊時期,遼甯地區除高句麗設置的30個城外,北齊在此共設置了1州、2郡、7縣。
隋唐遼金
隋、唐、遼、金時期,為道、路時代。在該時期内,遼甯地區行政建置的一級機構基本上是道和路。隋代前期為州縣二級制,隋代後期為郡縣二級制;在遼甯地區設有柳城郡、遼西郡、遼東郡,郡下設縣。唐代始行道、州、縣三級制,遼甯地區歸河北道管轄。道下設營州上都督府、安東都護府,府下設有州縣。從晉元興三年至唐乾封三年(404-668年),遼河以東被北方民族政權高句麗所占據,其所設行政建置為城邑建置機構。遼代在遼甯地區設有上京道、中京道、東京道,道下設有府州縣。金代在遼甯地區設置有上京路、鹹平路、東京路、北京路等,路下設有州縣。遼金時期的基層建置機構州、縣數量大,隸屬關系繁雜,是遼甯地區普遍設置、廣泛開發的時期。到金代,涉及遼甯地區的建置有4路,22個路屬路、州、府,并下轄35個州縣及8個州下縣。
元明清
元代在遼甯地區設置了遼陽行省,行省下設有路、州、縣機構。明朝在遼甯地區設置了遼東都司,都司下設25衛和2州。這種都司衛所體制雖為軍事機構,但兼理民政,其職能類似行省,是元代行省制的繼續。清朝在遼甯地區實行旗民分治制度,以盛京(奉天)将軍系統轄治旗人,以府州縣管理民人。清末改為奉天行省,省下轄有道、縣。
問題六:戰國時把東北三省叫什麼?化外之地
望采納
問題七:在春秋戰國時期東北屬于哪國河北是燕,黑,遼(燕長城以北)是戎等少數民族
問題八:戰國的七大國家分别都是現在的哪裡楚國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國為臨淄(山東淄博)。燕國為薊(河北北京一帶)。韓國為宛(今河南南陽)。秦國為鹹陽(陝西)。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趙(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
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争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在七個諸侯國之中,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曆史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并,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号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于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争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内亂,勢衰。
戰國中期,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争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占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隻有燕實力仍較弱。由于國内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于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随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出現合縱連橫的***。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鬥争。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并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齊雖挾韓、魏與秦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對韓、魏的蠶食進攻。公元前288年,齊、秦并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号。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于成臯(今河南荥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次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将,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占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将田單組織反攻,收複失地。齊雖複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于河外。公元前241......>>
問題九: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地區是哪裡 1.燕國國都北京今北京市西城區宣武門外,國土範圍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全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遼甯南部,内蒙古東北部。
為華夏源頭之一,很多人黑北京為胡,莫名其妙,看看秦時明月吧!
2.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國土範圍包括今河北省為主,山西北部一部分和河南北部一部分。
3.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省臨淄市臨淄區,國土範圍以山東省為主,還包括河北省西南部。
那些黑子要繼續說齊魯大地為胡人???
4.魏國,國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今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
此為中原古國之一。
5.韓國國都河南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包括山西省一部分和河南省中北大部。
韓國為河南的直系先祖。
6.秦國國都鹹陽今陝西鹹陽國都範圍為今陝西大部甘肅東南部河南西北部。
秦國後統一六國,秦人也是正統華夏。
問題十:春秋戰國時期分别是哪幾個國家齊、晉、秦、楚、陳、吳、越、韓、趙、魏、宋、魯、衛、鄭、钜、邾、杞、楊、蔡、剡、任、藤、費、倪、曾、缯、邳、巢、随、鐘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許、徐、虞、虢、黎、無終、中山、安陵、鄧、賈、邢、甘、榮、巴、蜀、單、州、胡、唐、賴、權、萊、逼陽、紀、遂、譚、代、黃、項、耿、霍、魏、息、梁、芮、滑、薛、、章、頓、陸渾、肥、鼓、赤狄潞國、江、根牟、應、羅、樊、毛、程、宿、詹、焦、祝、呂、聶一百零四國。另有義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計一百零八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