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開元通寶哪個朝代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币。
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币,也是發行量最大,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币。由于其質量合理,通貨控制得當,錢币做工比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愛。開元通寶已經成為大五帝錢的一部分。
唐初沿用隋五铢,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币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铢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铢。
開元通寶是非年号錢,在唐代初年就已經鑄造,是由歐陽詢親自題字,歐陽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于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餘年,從年代上講,歐陽詢就不可能給李隆基的鑄錢題字。
鑒别技巧
對于會昌開元鑒别應加以注意。史料記載會昌開元有23種,是各州錢局鑄錢時于錢背加蓋鑄局地名的一類特殊開元錢,這種開元通寶錢币字體十分随意,很不規整。真品開元通寶很多都是罐裝窖藏 ,有純正的泥土香味,而僞品鏽色來源于迅速的化學反應,往往有刺激性氣味。
其中特别注意揚州局所鑄錢币為紀念會昌滅佛,背面為“昌”而非“揚”。若發現文字秀麗規範,或背文有“揚”者,定為僞古。另外,保存錢币入盒袋即可,錢文應朝下或内置,以防磨損。
開元通寶是哪個朝代的價值多少錢
樓主的問題面太廣無法具體回答,因為開元通寶從唐代至宋代初年都有使用,價值也有很大差異,我給你個表格你自己對照吧: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洪”2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興”1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京”12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宣”1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平”2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丹”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大“平”1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小“平”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永”1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永”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福”6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福”1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福”1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丹”8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桂”6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左“廣”8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廣”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太平藍大王”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藍”三雲18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梁”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梁”3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梓”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鄂”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反“京”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京”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昌”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益”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洛”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襄”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藍”4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越”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宣”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潭”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潤”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興”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兖”8元
開元通寶是哪個朝代的錢币
唐代的開元通寶,作為中國曆史上的重要貨币,其鑄造始于盛世時期的唐玄宗開元年間。在那個時代,為解決唐初貨币混亂的局面,唐高祖廢除了隋朝的五铢,借鑒西漢五铢的嚴謹标準,推出了“開元通寶”這一新的貨币體系。每枚開元通寶的标準重量是一錢,相當于十文一兩,一千文即為一貫,總重量則在六斤四兩左右,每文重量折合大約4.2克。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盛世的到來,開元通寶的銅料質量有所提升,一至二成的增加使得其重量範圍在4.5至5克之間。在樣式上,早期的開元通寶以光背無文為特點,到了中唐時期,錢背開始出現星月等紋飾,而晚唐的會昌開元則進一步在背面刻上了錢局所在地的名稱,這體現了貨币工藝的不斷進步和地域文化的融入。
這些關于開元通寶的知識,都是源于網絡且應用于網絡,原作者的版權需予以尊重。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可以了解到那個時代貨币制度的變遷和文化内涵的發展。
開元通寶是哪個朝代用的錢币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币。錢币在唐代始有“通寶”。唐高祖李淵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頒诏廢五铢錢,改鑄統一的開元通寶。到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滅南唐,由于宋朝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通行宋元通寶,故開元通寶官鑄停鑄并退出流通舞台。唐與五代三百餘年的曆史,使得開元通寶版别,樣式繁多。由于鑄期長傳世豐富,故價格平平。
開元通寶是哪個朝代的貨币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币,錢币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铢,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币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铢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铢。
開元通寶的曆史價值開元通寶錢,在我國錢币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開元”,意指開辟新紀元;“通寶”,意指通行寶貨。開元錢的劃時代地位表現在:唐代以前的錢币,多以形制或重量為名稱,如刀币、五铢錢等,而自開元錢後,改稱“寶”、“通寶”、“元寶”等。開元通寶是唐朝統治290年中的主要流通貨币,而且影響了中國1000多年錢币的形制、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
唐代開元通寶的鑄制與流通,在我國錢币形制發展史上有着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内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币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着貨币即财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
此外,開元通寶的形制不但成了後世小平錢的基本鑄式,還被沿襲了一千三百年之久,開元通寶控制下的通貨狀況良好,貞觀年間鬥米僅三五文,開元年間鬥米僅十文。《龍川略論》中記載,蘇轍至京師,參知政事王介甫(即王安石)問鑄錢。對曰:“唐開通錢最善,今難及矣”。開元通寶的出現,開元寶、通寶方孔圓錢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來流通了八百多年來的铢兩貨币的結束。從此,我國的方孔圓錢多以通寶、元寶相稱,亦即寶文錢的開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為後世鑄錢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寶,宋代的宋元通寶都模仿了開元通寶的文字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