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有情是什麼意思(菩薩是覺有情是什麼意思)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佛說覺,覺有情,修好悲憫心什麼意思
  2. 覺有情(真如與佛性)
  3. 覺有情是菩薩,覺無情呢
  4.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是什麼意思
  5. 佛家所講覺有情是什麼意思

佛說覺,覺有情,修好悲憫心什麼意思

佛說覺,覺有情,修好悲憫心的意思是:佛說覺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以及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和改進。悲憫心是指一種同情和悲痛的心情,這種心情可以讓我們更加關注他人的痛苦和需要,并且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和感受。

這句話的含義是說,我們應該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養,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他人的痛苦和需要,并且盡可能地幫助他們,以成為一個有悲憫心的人。

覺有情(真如與佛性)

人類衆生通過覺有情實際境地,方能到達真正覺悟,彰顯佛性與真如,必須在現世實地了脫,而非歸空之後才到達,現世菩薩是以當下即是菩薩,而非殁後方稱菩薩,彰顯佛性也是現世當下中,即能成就的。

真如亦稱佛性:在菩薩必須通過十行、十住、十地、十願、十智,而在十階段作為裡面,菩薩要具大願力、大智慧、大悲心、大慈性、大福德集合,也對「大願力」、「大慈悲」開展,方能于十地行持到達彼岸。

六波羅蜜之六度萬行,正是以實際「萬法實行」、「萬緣皆通」過程,作為上求下化資糧,又真正「無我真如」與「法性真如」這兩者不相違逆;佛性必會依持在「佛性與真如」就是一體兩面,亦兩者皆是。

真如:正是人類衆生原本所具備,不必彰顯亦具有,衆生受現世環境所蒙蔽,無法由佛性來彰顯,進入宗教就要将自性回溯既往,也能回歸至原來本性,人類又受五蘊所阻礙,但五蘊亦是成就彰顯佛性真如之要件。

若不能通過此種經驗累積,又何來有實際感受?所以在對佛與菩薩:正是通過實際經驗考磨,以經驗作為教育世人資糧,又能在人世間有成就因緣,能以現世一切作為來成就資本,必要有如實成長超越。

否則若無通過現世考磨,是無法對成就有親自體證過程,因此必須藉用現世因緣組合,才能有未來成就,衆生與佛、菩薩分别,僅在真如佛性能否發揮出來,在開悟過程有深淺不一「大悟、中悟、小悟」之契入。

大悟澈大智、中悟澈中智、小悟澈小智,衆生每日皆在開悟過程而不自知,實則開悟所分别,又如何能實際體證、累積智慧?能通過彰顯佛性真如要件,必要有實際作為的,而非隻是道聽塗說,或從經典書本而來。

這些尚不足通過現世實際經驗應用,能有實際修持成就自己,有雲「批注金剛經、講解金剛經、聽聞金剛經、實行金剛經者」又何人能成佛?大家謂之如何?說實在:僅有「實行者」方能成「佛果」而已!

倘若沒有通過批注金剛經,再來講解聽聞金剛經文的過程,又何來能有智慧作判斷真正實行者?因此必是在對「著作、講解、聽聞、實行」,都必要有連續一貫動作,方能将佛菩薩經典作為實修依據。

人類是由經驗累積而成智慧分判,現在雖然無法成就入于「真如」中,必要能守住中心點(中和公正)分判,正是在人世間有陰陽分别,對雙方之間若是偏悖一方,也就無法跳脫三界束縛。

佛菩薩是通過種種因緣和合,累積守中本質,此間若無分别對待心,方能跳脫三界因緣困擾,人類衆生能否了脫,隻在能将自己作為,正是通過「智慧與福德」才能有福慧雙修,方能長遠。

佛性境地由「初地開悟」,入于「長遠不悖」境界,才不緻受世俗所牽纏,又受蒙蔽「自體佛性」所障礙,所以菩薩就有入胎之迷,前世雖貴為佛菩薩,若在此一世沒有通過實修實練,又如何能彰顯本性真如?

對佛性,亦要時時保持赤子之心,才能真正長久将佛性如實來開展,必要時時不斷,而非時斷時續,方能立于真如境地,人世間就有諸多覺有情菩薩作為,以此來渡化周遭人、事、物,促成對提升超越,是必要性!

真如佛性擴展:正是由實地了脫,而非寄望未來或殁度之後再來開展,能通過實地經驗,當下即能彰顯佛性,才能進入「覺有情」、「顯佛性」、「彰真如」,所以在世人能有「用心」即會成就,佛與菩薩分别即在此。

真如佛性要彰顯行功立德有弘願

體悟人生一世果萬緣皆通福德添

倫理綱常應施行一生造作善果新

明白所有之根基初地佛性轉化應

覺有情是菩薩,覺無情呢

佛教沒有“萬物有靈”的理論,那叫做:法執。

佛教是“因緣而起”的理論。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有個叫做生公的法師,在山中說法,沒有聽衆,自己在說。

但說的特好,頑石點頭。

頑石為什麼會點頭呢,有靈嗎?

沒有,外道甚至也不認為有靈。

因為頑石,實際是緣起。

“緣起”的理論,極為高難。

如果把緣起搞明白了,那麼,佛法就懂了一半。

另外的一半是:性空。

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都是無情的物體,

它們既不能發菩提心,也不能修行。但為什麼可以成佛呢?

(山河大地是如來)。

很簡單,就是因為:那都是緣起。

如果說“萬物有靈”,那也就等于說:它們也可以發菩提心,也可以修行。

那豈不成了笑談嗎?

如果把“緣起”搞懂了,那麼就會發現:“山河大地是如來”。

如果不承認“山河大地是如來”,那麼也就等于說:肯定不懂緣起。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造物者沒有言語卻有知覺,每當寒冬将盡便促使春意萌生。

出處:清代詩人張維屏《新雷》。

原文: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隻待新雷第一聲。

譯文:大自然雖然默默無言,但卻有情,寒盡而帶來春天,悄悄地安排好萬紫千紅的百花含苞待放。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萬紫千紅,隻等春雷一響,百花就将競相開放。

擴展資料

這首絕句寫于道光四年(1824)初春,正是鴉片戰争前的十餘年。當時清政權腐敗黑暗,已臻至絕境;而西方的鴉片貿易,又在不斷增加。明智的士大夫,目睹這内外交困的局勢,既滿懷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來。《新雷》正是寄寓這種複雜情緒的産物。

詩人贊美大自然雖然默默無言,但卻有情,寒盡而帶來春天,悄悄地安排好萬紫千紅的百花含苞待放。在這寂靜之中,正蘊蓄着巨大的爆發力量,就等那一聲震撼人心的春雷。

春雷炸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将是一個春花盛開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詩人迎接新世界來臨的喜悅心情。

佛家所講覺有情是什麼意思

探秘佛家的“覺有情”:究竟何意?

在佛法的宏大世界中,菩薩這一聖号,其全稱寓含了深刻的意義。"菩薩",“菩提薩埵”的結晶,菩提象征着覺悟,而薩埵則意味着衆生、有情。這兩個詞合二為一,描繪的是那些走在求道之路,追求覺悟,心懷衆生的有情衆生。這裡的“道”與“覺”并非靜止的名詞,而是動詞,象征着衆生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有情生命對自我覺醒的渴望。

佛陀的教誨揭示了一種深刻的真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這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意味着每一個生命,無論高低貴賤,都潛在着佛的本性,具備了成佛的可能性。這種佛性,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情”。有情并非無情,而是包含了對世間一切苦難的同理心,對生命尊嚴的尊重,以及對自我提升和覺悟的向往。

佛家的“覺有情”是一種内心的覺醒,它超越了個體的界限,将慈悲和智慧融入到生活的每一角落。它鼓勵我們去理解和接納衆生的多樣性,以一顆開放和包容的心去面對世界,在覺知中實現自我成長與解脫。這種覺有情,是佛法對生命最深沉的關懷和啟迪。

在修行的道路上,無論是菩薩還是凡夫俗子,都可以通過覺有情來提升自我,體悟生命的真谛。它是一種内在的力量,激發我們去探索、去實踐,最終實現心靈的升華和智慧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