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釉瓷器如何斷代(國寶級醬釉罐圖片)

biang 中華百科 868

本文目錄

  1. 瓷器鑒定的基本方法
  2. 醬釉瓷器如何斷代保存
  3. 醬釉瓷器如何斷代的

瓷器鑒定的基本方法

款識鑒别

根據款識來确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僞,是鑒别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

款識

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識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我們在識别真僞古瓷時,首先應注意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等的特征。由于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過于謹慎,就難免失于局促,筆法不容易生動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但僅注意這一點是遠不夠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明清兩代雖有款識,但晚清所仿字體非常逼真,很難識别,必須詳細比較其字體和位置,才不緻于發生錯誤。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說,隻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園器裡部的中心。而仿品卻有四字或六字楷、篆書款寫在器裡或底足、口邊的。宣德年間的款有所謂“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園器裡心和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諸如此類,還是有一定規律的。大緻說來,有如下幾點:

明代字體多用楷書款,但永樂、宣德、弘治年間有少數例外,清代順治,康熙二朝亦為楷書盛行期,雍正則楷書款多于篆書款,乾隆時期篆書款漸多于楷書款,嘉慶以後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複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

宣德款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顔色若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其顔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後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渙、淺淺上浮。宣德款式色樣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多種顔色,這一點雖不美觀,卻是後世很難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紅、綠、黑、藍、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隻有認真加以區别,并結合用料和技術的不同,才可能大體判斷其時代真僞和瓷質優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體結構方面也有一定規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制,有的題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制”,還未發現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而成“德”字,後世仿世品往往忽視這一點。成化官窯款的“成”字最後一點,有的點在橫線右上方,有的點與橫線相平等,有的點在橫線右下方,故有所謂“成字一點頭肩腰”的說法。萬曆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

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結構和款色等各方面,還應當知道同一時期的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緻的地方。隻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征。因此,還必須結合共它方法來辨别真僞。

器型鑒别

根據造型來鑒定瓷器,也是鑒定工作中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梅瓶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曆代造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狀,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标準以及技術條件有密切關系,能較好地體現各時代的特色,随同時代的演近而漸趨繁複,而古代的形狀是比過簡樸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裡紅大碗有的口徑達42cm,青花和釉裡紅的口徑也在45~58 cm左右。由于胎體厚,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獻都有元瓷粗率之說。

明清瓷器

明代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特别平穩。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适宜,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間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異常輕盈秀雅的代表作品,為仿品望塵莫及。明弘治傳世作品不多,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于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扡屏、墩式碗等。嘉、萬曆之後造型漸趨複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正如《景德鎮陶錄》記載有“制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說法。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隻是比起永、宜、成化時期的作品來顯得有些粗制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和種類方面都有顯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以及明代永、宣、成窯瓷器不僅胎釉,紋飾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遂變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别并不顯著,以後卻逐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執壺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外,還須了解或掌握一些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許多同類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極為相似,而仔細觀察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制品由于旋削細緻,此種接痕就不明顯了。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僞的工作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别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的盤、碗底部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的“跳刀”,而在官窯中則極少見。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紋飾書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裡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粗看起來胎釉也大緻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細加于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之間的重要區别: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宜德碗腹微削。這些細微的差别,是根據實物仿制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别。因仿制時雖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燒之前與真器雖然相同,但經高溫燒制後,其形與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這可能是原料的來源,配制和提煉的精粗不一緻所造成。

紋飾色彩

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雲龍紋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并随着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内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别真僞的一條有力線索。

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也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

在這方面,元代是個很明顯的轉折點。元代青花、釉裡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創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進一步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産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我們可以據此推斷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裡紅,由于沒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顔色美麗的較少,釉裡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绛褐色的缺點。但在元代後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裡紅紋飾卻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諧調,而且慣用多邊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胎釉鑒别

底足胎

從胎釉方面看,由于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較明顯的差别,故在鑒别瓷器時應對此細緻的觀察。觀察古瓷,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征。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這兩種與一般新瓷釉上出現的所謂“浮光”相反,而蘊含着一種如玉如脂的光澤,前者的光由内發,後者光由外铄。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謂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經過茶煮、漿沱、藥浸、土埋處理後,也可以消除此種“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也會不失其嶄新的釉光。如某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爛燦如新。所以隻憑“失亮”一點就作為曆史年久的證據是不可靠的。在觀察釉質時對于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有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可貴的特征。不過,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所以我們還必須參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裡和口邊、底足等處。如康熙郎窯紅釉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這種瓷釉以深紅寶石釉為主,器物口邊的釉色較淺談,故稱為“脫口”,器底釉色濃豔,釉多厚聚,稱為“垂足”,釉雖垂流而不漫底,稱為“郎不流”。這種技術特征正是郎窯紅最不易仿效之處。

鑒别仿品

一、仿制

1.紋飾與器型

紋飾和器型的仿制相對容易。最基本的方法是以出土的破損瓷器作為藍本,直接仿畫原件上的紋飾;比較到位的仿制是采用細毛筆蘸墨汁在原件上勾勒出輪廓,然後用透明白紙印出輪廓,再将該紙貼在新的瓷胎上摹。為求得更高水平的仿制效果,利用電腦三維掃描紋飾可以做到與原件幾乎絲毫不差。仿制器型也是如此。

2.胎土和釉色

對胎土和釉色的仿制較為困難,是因為兩者對原料都很有講究。胎土的仿制取決于原料的配方,最初景德鎮瓷器的胎土以單一瓷石為原料,南宋之後,随着高嶺土的發現,制瓷工藝迎來一大轉折,“二元配方”的制胎法讓景德鎮瓷器自元代起揚名全國。而釉色的仿制則取決于釉料的産地和配方,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差異。

3.出土原料與工藝結合

(1)老胎新繪:利用清中後期及民國的白胎,在上面繪上粉彩等釉上彩;

(2)老釉新胎:利用近年出土的老釉水裝飾新胎;

(3)舊件新器:将足、流、底、口、頸等各殘缺部分的出土物組裝在新瓷器中;

(4)複火: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指将殘缺部位較少的舊器修補後放入窯中複燒;第二種是指将老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重新做坯燒胎。

二、做舊

做舊的手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一: 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中後期,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征為主。常見的手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氫氟酸腐蝕釉面,然後塗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内,造成出土效果。然而由于容易被識别真僞以及收藏者對仿品品相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做舊方法進入第二階段。

階段二: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今,做舊以仿傳世品的特征為主。比如,高檔次仿古瓷會采用中藥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根據不同的對象,中藥的配方也會略有差異,加少許酒精利于造出粉彩瓷蛤蜊光效果,而少許氫氟酸可以消除釉下彩瓷的亮光。

除了中藥浸泡,其他的表面做舊方式還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煙熏、塗細煤灰等等;至于器物内壁出現的雞爪紋,在上釉瓷剛出窯時用小錘敲砸即可仿出。

醬釉瓷器如何斷代保存

醬釉瓷器的斷代主要依賴于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1.窯口分析:通過對不同窯口産出的醬釉瓷器進行細緻的比較和詳細記錄,窯口的變化成為判斷年代的重要依據。

2.器形特征:研究醬釉瓷器形狀的演變,以各個時代的特征為參照,将瓷器劃分為相應的年代。

3.繪畫風格:分析醬釉瓷器上繪畫的演變趨勢,提取時代特征,從而确定瓷器的年代歸屬。

4.釉色演變:觀察醬釉瓷器釉色的變化,這一特征成為斷代的重要參考。

5.輕重感判斷:通過實際觸摸,感受瓷器的輕重,這有助于提升對醬釉瓷器真僞和新老的辨别能力。

6.幹濕感區分:不同年代的醬釉瓷器在相同環境條件下,觸感可能會有顯著差異。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将這些方法綜合考慮,因為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相互關聯。為了得出更準确的斷代結果,應借助專業設備和專家的意見。

醬釉瓷器如何斷代的

1.斷代醬釉瓷器的第一步是通過對瓷器的重量感進行細緻觀察。實踐中,不斷上手對比,提升對重量的敏感度,以便準确判斷瓷器的年代和新舊。

2.其次,判斷醬釉瓷器的年齡差異,可以通過觀察瓷器的幹濕感來實現。不同年代的瓷器在相同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捧在手裡的幹濕感會有所不同,這也是辨别瓷器年代的一個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