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什麼玉(和氏璧是什麼玉石種類)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古代提到的“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呢是和田玉嗎
  2. 和氏璧是什麼玉 探秘和氏璧玉的曆史與價值
  3. 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

古代提到的“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呢是和田玉嗎

和氏璧是什麼顔色?和氏璧是什麼材質的玉?和氏壁的材質是新疆藍色和田玉璞玉。

和氏璧是什麼顔色?是什麼材質的玉?是新疆藍色和田玉璞玉

和氏璧,最早見于《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文王常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成為傳世之寶。

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诳,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為,和乃抱其璞而哭與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石也,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民曰“和氏璧”。

全文翻譯:

楚國有一個叫卞和,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奉獻給楚厲土,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隻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隻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幹了眼淚後又繼續哭血。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為和氏壁。

這個和氏璧被“得寶”的過程來看,這塊寶玉藏的實在是太“深”了,真的很難讓人識别:首先,是“鳳凰栖于石上”才引起了卞和的注意,如果不是卞和心細,沒有那麼細心的人,它是不會被發現的;其次,之前兩任楚王找人鑒别都沒能看出來是寶玉,鑒定的人至少應該算是個“專家級”的人物了吧,也就是說這個寶玉實在不太好認;第三,和氏璧最終顯現出它的光彩奪目也是在“鑿開雕琢”以後,如果不給它這次加工機會,寶玉還是會被埋沒的……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和氏璧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為天下奇寶。由于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到底是什麼材質的玉,今人已經無法得知,隻能通過有限的文字記載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于是,"和氏璧是什麼玉"的說法出現了很多種,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說法一:和氏璧是獨山玉。和氏璧産于湖北襄陽,而河南南陽獨山玉的産地與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陽最近,所以獨山玉的可能性較大。然而獨山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開采利用,至卞和所處的春秋時期已普遍流傳,楚國的玉石鑒定高手們沒理由不識獨山玉。

說法二:和氏璧是和田玉。璞就是藏有玉的石頭,外面是石頭,美玉藏中間,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種,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和石頭,稱石包玉。這種"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頭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點。加之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這瑕就專指玉。那個時代的玉德說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問題。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說法三:和氏璧是拉長石。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和氏璧為拉長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據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記述"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符合拉長石的變色光學效應,且杜光庭曾随唐僖宗入蜀避亂,親眼見過傳國玉玺,其描述應該可信。但拉長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顯的區别,而且傳說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狀,有較厚的皮殼,拉長石卻未曾見到似有皮殼的形态出現過。

說法四:和氏璧是綠松石。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辍耕錄》中稱:"傳國玉玺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钊,根據杜光庭杜光庭的《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南村辍耕錄》對和氏璧顔色現象的描述,認為産自湖北荊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釋為綠松石岩,俗名"襄陽甸子"。因為綠松石是湖北特産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謂荊州地界之内,而且,綠松石通常有一層外皮。

說法五:和氏璧是藍田玉。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介紹,藍田自古出美玉,戰國時期著名的"和氏璧"據研究就是藍田玉。中國人5000多年前已開始出現較成熟的玉藝術品,但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玉器一直十分稀少,藍田新街遺址發現的玉器相關的文物如毛坯、成品、廢品與廢料等系統性地出土,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屬首次。

那麼真正的和氏璧是什麼顔色、什麼材料?方言和田玉結合現有的知識面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方言和田玉認為和氏壁的材質是新疆藍色和田玉璞玉,以下三點就足以說明問題:

一、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緻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寶。”“随、和之寶”,即指“随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意思是:今天您陛下得到昆侖山的寶玉,擁有随侯珠、和氏璧。可見當時昆侖山的寶玉價值已經從珍寶上升為神器,為王者尊。昆山之玉又稱和田玉,昆侖之巅就是和田玉的源頭。這裡充分說明了和氏壁是出産自昆侖山無任何一點疑問,因此和氏壁一定是高品質的特色和田玉。

二、卞和得到的是一塊玉璞,玉璞就是石包玉,從成礦的理論可以知道,它是在軟玉礦藏的遠端石窩中生成的上好和田玉,非常稀少。“玉石之路”有6000多年的曆史,由昆侖山向中原(特别是楚國)馱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是否經過荊山之麓也無從查考。但有一點,那就是從我國玉文化的特點和事實來看,在春秋戰國時期出土的上等玉璧,無一不是和田玉,沒有藍田玉和拉長石,更沒有鑽石。

春秋戰國時期王者用玉均為和田玉,楚國也應該不會例外。卞和懂玉,他可能根據玉璞的重量和石包玉的特點,斷定得到的是一塊少見的上等好玉,這才獻給楚王。卞和兩次獻玉未能得到認可的原因就是因為玉色不是白玉,看看文獻上對玉玺所描述的顔色:《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的顔色是藍色的,也正是因為不是白玉所以皇帝身邊的玉工不認可,但卞和知道藍色的和田玉比白玉更加的珍貴,高品質純正的藍色調和田玉本身就相當的罕見,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獻玉給皇帝。

三、秦昭王願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可見和氏壁隻能是體現出王者尊的神器才能有如此大的價值,而當時和田玉已經從珍寶上升為神器,如果是塊最好的白玉,就算品質再高,因為數量相對還是較多的,秦昭王也不會下這麼大的血本來換,可見和氏璧擁有是極為罕見的顔色。《韓非子》:“和氏之壁,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其美,物不足以飾”。五采:青、黃、赤、白、黑五種顔色,墨子和韓非子對和氏璧的認識,前者認為是珍寶中的珍寶,各國都想得到;後者說和氏璧不飾以五采,韓非子的意思是和氏璧是單色的,如果按照這種解釋去理解韓非子“五采”,我們會認為和氏璧沒有“五采”顔色,就是說沒有青,黃,赤,白,黑,這五種色,哪”和氏璧“該是什麼顔色的玉呢?。唐代杜光庭在《錄異記》中說:“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辍耕錄》中稱:“傳國玉玺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這都說明和氏壁是藍色無疑。

四、據史料記載,宋太祖陳橋兵變後僅獲了得兩方後周印玺,并未得到傳國玉玺。直到宋哲宗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鹹陽人段義在河南獲得一方“色綠如蘭,溫潤而澤”的玉印。經當時地翰林學士蔡京及其他十三位官員鑒定,此玉為失蹤已久的傳國玺。靖康之變後,此玺又為金國所得。元朝時也有傳國玺出現。據《元史》記載,至元三十一31年(公元1294年)正月,已故太師木華黎之孫拾得家見人手持一塊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奪目,呈青綠色,方圓四寸,上刻八奇古篆文,後經監察禦史楊恒等人鑒定,竟是秦以後世代相傳的傳國玉玺。後來,這枚玉玺随着北退的元順帝流落到了漠北,再一次不知所蹤。

和氏璧從卞和獻寶到始皇制作玉玺,以至後來神秘失蹤,至今已有2600餘年。和氏璧随着曆史的波濤而沉浮。千百年來,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物證,也正是方言和田玉持有的一塊64.6公斤藍色調和田玉的顯身,徹底解開了和氏壁材質這一千古謎團。此塊罕見的藍色和田玉大籽是方言和田玉器公司珍藏的新疆玉龍河和田玉籽料,經過仔細地研究後開了三個窗發現内部玉肉色為湖藍色,三個窗口有二個窗口的玉質細膩近無結構,有一個窗口玉質略松,經分析,近有十公斤玉質略松,其餘五十公斤玉質細膩渾厚。這塊罕見的和田玉藍色籽料顔色相當純正的藍,不似現在市場上較容易見到的偏藍色的青玉籽料,重量64.6公斤(尺寸:476*366*246mm),璞皮完美,玉質細膩溫潤,顔色湖藍,油度硬度細度潤度上乘。尤其可貴的是此塊藍色調大籽不但品質高,而且完整的皮沁色中有一面還形成了一副意境畫面,極似一條騰飛的黃龍,極稀少罕見,也昭示出我國國運昌盛。

和氏璧是什麼玉 探秘和氏璧玉的曆史與價值

和氏璧玉作為中國古代的國寶,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和氏璧玉不僅具有曆史和文化價值,還具有藝術和收藏價值。在藝術方面,和氏璧玉的紋理自然,色澤溫潤,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精品,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收藏方面,和氏璧玉是世界上最為珍貴的玉器之一,其價值不斷攀升,是收藏家們追逐的寶貝。

和氏璧玉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中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相傳,和氏璧玉最初是由趙國王子和秦國公主所贈送的婚禮貴重禮品。後來,和氏璧玉被趙國所得,成為趙國的國寶。随着曆史的變遷,和氏璧玉先後被秦、漢、唐、宋、明、清等多個朝代所珍藏,并被譽為“天下第一玉”。

綜上所述,和氏璧玉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玉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為珍貴的玉器之一。和氏璧玉的曆史悠久,其價值無法估量。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氏璧玉的價值不斷攀升,是收藏家們追逐的寶貝。

二、和氏璧玉的特點

和氏璧玉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中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相傳,和氏璧玉最初是由趙國王子和秦國公主所贈送的婚禮貴重禮品。後來,和氏璧玉被趙國所得,成為趙國的國寶。随着曆史的變遷,和氏璧玉先後被秦、漢、唐、宋、明、清等多個朝代所珍藏,并被譽為“天下第一玉”。

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

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

獨山玉産自河南漢陽,與和氏璧産地湖北襄陽相近,且獨山玉顔色多彩,可達到和氏璧正看綠色,側看白色的條件,也可能是綠松石,綠松石的産地與襄陽接壤,顔色也比較符合,還可能是拉長石,拉長石産地和顔色變化同樣符合。

和氏璧是中國古代名玉,後随時間流逝遺失,它具體是什麼玉種已經不得而知,但從産出地和外觀來看,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和氏璧産自現在的湖北襄陽,河南南陽獨山玉和湖北襄陽距離較近,且獨山玉顔色豐富,不同面的顔色可能不同,符合和氏璧“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外觀特點。

和氏璧曆史來曆

荊山是座巨大的石頭山,頂部更是花崗岩遍布,一個個巨石雜亂排列,其中一處形成了面積近20平的洞室,這就是著名的“卞和洞”,傳說卞和就是在此發現了稀世寶玉和氏璧,玉印岩位于湖北南漳縣城西南荊山南麓,距縣城90公裡,緊靠南(漳)巡(檢)公路。

“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湖北省南漳縣巡檢鎮金鑲坪村,距縣城90公裡,“玉印岩”坐北朝南,南漳至遠安公路經其前。玉印岩洞深11米,寬15米,高10米,為傳說中的和氏璧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