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母戊鼎在哪個博物館(後母戊鼎在哪個博物館展出)

biang 中華百科 752

本文目錄

  1. 四羊方尊和後母戊鼎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哪個展廳
  2. 司母戊鼎是哪個朝代的
  3. 司母戊鼎在哪個博物館裡
  4. 四羊方尊在哪個博物館
  5. 後母戊鼎出土于哪個考古遺址

四羊方尊和後母戊鼎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哪個展廳

兩個鼎都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甯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炭河裡遺址。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擴展資料:

《古代中國陳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級文物521件。陳列以王朝更替為脈絡,以珍貴文物為核心,展現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發展特點,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的曆史進程。

陳列分為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八個部分。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羊成為青銅重器着力表現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先秦時期。

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内剛。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後世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範;外柔内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聖的秉性,傳說的始祖臯陶敬羊,《詩經·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說法。

後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複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範,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範,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塊陶範。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

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範、合範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産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羊方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後母戊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是哪個朝代的

司母戊鼎是商代後期,即約前14至前11世紀。

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國曆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在哪個博物館裡

司母戊鼎保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司母戊鼎是中國文物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該鼎形狀為長方形,有兩個耳朵外挂在口沿上。乃中國商代青銅器的巅峰之作,絕無僅有。大鼎上鑄造最多的紋路是饕餮、虎、蟠龍、魚等紋飾。大鼎的兩耳是兩虎吞噬人頭的圖案以及六條魚。

司母戊鼎腹内有後母戊三字,因而得名,鼎呈長方形,有雙耳,是目前已知的最重、最大的鼎類青銅器,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鎮國之寶。1959年,中國曆史博物館(後更名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建成,司母戊鼎被調運至北京,此後一直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雲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

司母戊鼎下部飾兩周凸弦紋。器腹部内壁鑄銘後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号。商後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

四羊方尊在哪個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甯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和我最喜愛的一件文物,相信不少朋友見過或聽說過。我特喜歡它,因為它那巍嚴的四個羊頭,以其獨特的魅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羊方尊是我國商朝晚期的青銅器,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方尊。它高58.3厘米,重約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甯鄉縣,如今珍藏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去年,我有幸見了它一面。它是方口、大沿、長頸、高圈足,頸飾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飾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沿的中間,肩部四隅是四個卷角羊頭,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高圈足上,羊的前胸及背部有鱗紋,兩側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總之,它的制作精美,形體端莊典雅,體現了商代高超的青銅制作工藝,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緻的青銅典範”。2000年5月,中國曆史博物館首次遴選館藏青銅器十大頂級國寶,四羊方尊位列其中。2013年08月19日,四羊方尊被确定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名單。

後母戊鼎出土于哪個考古遺址

後母戊鼎出土于哪個考古遺址?殷墟遺址。

商後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内。

商後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商後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

商後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腹内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

商後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文物特征:

商後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

以雲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器腹部内壁鑄銘“後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号。商後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