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北京故宮位于哪個區
故宮屬于東城區,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舊稱紫禁城。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
東城區隸屬北京市,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區東部,北、東與朝陽區相接,南與豐台區相連,西與西城區相鄰,是國家和北京市行政、事業機構的主要集中地。
擴展資料:北京故宮内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内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其後為禦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着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内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在北京哪個區
北京故宮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具體地址為景山前街4号。
紫禁城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真可謂有金城湯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
建築
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複雜。紫禁城内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内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其後為禦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着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内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宮廷曆史
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1年),是中國封建王朝史上最後兩個朝代。兩朝宮廷,既指是明清帝王使用的皇宮,也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曆史,作為整個明清史的一部分,以對帝後活動,包括等級制度、權力鬥争、宗教祭祀、飲食服飾等問題的研究,向人們展示這五百多年來明清帝後多姿多彩又冷酷殘忍的生活畫卷,同時,揭示了最高統治者統治權術、言行起居等對國家民族興衰和社會生活走向的影響。
明清故宮博物院在北京哪個地理位置
一、明清故宮博物院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号,具體地理位置如圖所示:
二、明清故宮博物院簡介:
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清故宮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宮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于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從2014年1月1日起,北京故宮博物院幾乎每周一閉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宮即紫禁城内。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故宮博物院 前三殿後三宮分别是什麼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
一、前三殿
1、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皇宮中的“金銮寶殿”,這裡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于明永樂年(15世紀初),後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滿清建都北京後改為今名,蘊含天下和諧的宏旨。現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來的。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軸子午線沿着龍紋石雕禦路升上三台,從天子寶座下穿過。每當大典之際,鳴鐘擊鼓,禮樂齊奏,帝王禦殿升座,君臨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賀,極顯其尊貴和威嚴。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國現存規制最高的古代宮殿建築。大殿内外飾以成千上萬條金龍紋,屋脊角安設十個脊獸,在現存古建築中僅此一例。
2、中和殿
中和殿位處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仿佛古代尊貴的“工”字形殿中間穿廊的作用。初建于明永樂年(15世紀初),初名華蓋殿,後幾經災毀和修建。明嘉靖年重建後改名中極殿,清順治帝入主紫禁城後改名中和殿,意為秉中庸之道,求天下和順。
中和殿四面門窗的形制取自古代的“明堂”。皇帝在升太和殿舉行大典前,先在此暫憩,并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或于親祭等大禮前在此檢閱祝文、奏書之類的準備工作。
3、保和殿
保和殿是三台上的第三座大殿,初建于明永樂年(15世紀初),後來幾經災毀和重建。原名為謹身殿,後改建極殿,清代最終定名為保和殿,意為保持心志純一,共享天下和諧。
明代,舉行朝典前,皇帝從乾清宮升至此殿更衣。清初,後三宮修複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順治帝的大婚也在此舉行。
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藩國、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後,皇帝主持的殿試也改在這裡舉行。
二、後三宮
1、乾清宮
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餘米,檐角置脊獸9個,檐下上層單翹雙昂七踩鬥栱,下層單翹單昂五踩鬥栱,飾金龍和玺彩畫,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窗。
殿内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檐減去金柱,梁架結構為減柱造形式,以擴大室内空間。後檐兩金柱間設屏,屏前設寶座,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
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後檐設仙樓,兩盡間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甯宮。殿内鋪墁金磚。殿前寬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與乾清門相連。
2、交泰殿
交泰殿位于乾清宮與坤甯宮的中間,取《易經》中乾坤交泰之意。這裡不僅是皇後在節慶時接受禮賀的地方,也是清代象征皇權的二十五方寶玺的貯存之地。
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單檐四角攢尖頂,銅鍍金寶頂,黃琉璃瓦,雙昂五踩鬥栱,梁枋飾龍鳳和玺彩畫。四面明間開門,三交六椀菱花,龍鳳裙闆隔扇門各4扇,南面次間為檻窗,其餘三面次間均為牆。殿内頂部為盤龍銜珠藻井,地面鋪墁金磚。
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禦書“無為”匾,寶座後有闆屏一面,上書乾隆帝禦制《交泰殿銘》。東次間設銅壺滴漏,乾隆年後不再使用。西次間設大自鳴鐘,宮内時間以此為準。
交泰殿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玺。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内宮不許幹預政事”的鐵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冊、寶安設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後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3、坤甯宮
坤甯宮是皇後的正寝宮殿,但清代的坤甯宮按滿洲風俗做了改制,東暖閣做為皇帝大婚的洞房,但皇後平日不再居住在此,坤甯宮每日主要是作為薩滿教祭祀的場所。
後三宮區最北端為通往禦花園的坤甯門。坤甯宮是内廷後三宮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于火,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盛京清甯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坤甯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明代是皇後的寝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
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原槅扇門改為雙扇闆門,其餘各間的棂花槅扇窗均改為直棂吊搭式窗。
室内東側兩間隔出為暖閣,作為居住的寝室,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與門相對後檐設鍋竈,作殺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竈間設棂花扇門,渾金毗盧罩,裝飾考究華麗。
坤甯宮改建後,即成為清宮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其中宮的地位并未改變。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時,太皇太後指定大婚在坤甯宮行合卺禮。
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甯宮舉行。雍正以後,皇帝移住養心殿,皇後也不再住坤甯宮,坤甯宮實際上已作為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故宮前三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後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