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通寶哪個局稀少(光緒通寶最稀少小平錢)

biang 中華百科 849

本文目錄

  1. 光緒通寶寶津局存世量
  2. 光緒通寶背寶滬局存世量
  3. 清朝銅錢哪個局出的值錢
  4. 光緒通寶有多少個局

光緒通寶寶津局存世量

存世量不多。光緒通寶機制銅錢,存世量不多的一個原因,清政府面臨着機制币巨額的虧損,逐漸地就不去鑄造機制的銅錢,反而又開始鑄造翻砂鑄币的寶津局,這就是我們現在見到很多光緒通寶寶津局翻砂鑄造的錢币非常的薄小,其實有些并不是民間所鑄造的私鑄錢,而是清政府減重以後為了謀取利益所鑄造一種清錢罷了

光緒通寶背寶滬局存世量

光緒通寶背寶滬局目前的存世量不是很大。因為光緒通寶,當年保護局僅僅在光緒18年,道光20年,三年期間,鑄造了一些銅錢本身,當時鑄造量就不多,經過這麼多年的市場沉澱,光緒通寶保護局這個品種香蕉魚其他品種還是很少的,因此在收藏市場上要比其他品種的價錢要高一些。

清朝銅錢哪個局出的值錢

一共7種

老滿文錢币

清太祖努爾哈赤于天命元年(1616)年鑄滿文“天命汗錢”和漢文“天命通寶”。清太宗皇太極于天聰元年(1627年)鑄滿文“天聰汗錢”。此時的滿文為舊滿文,是1599年借用蒙文的音節進行拼音而創制,又稱無圈點滿文,文字結構和語法尚不完善,因此“天聰汗錢”尚有不同三種的讀法:天聰汗錢、天聰通寶、聰汗之錢。這一時期鑄币種類少,鑄量也不多,因為當時長城以北地區以實物貿易為主。1632年對舊滿文進行改造,成為有圈點的新滿文。順治以後的錢币,使用的都是新滿文。

順治通寶

1664年,清朝定鼎北京統一中國後,随着經濟文化的不斷向前發展,鑄錢的種類和數量也随之增大。因此順治以後流傳下來的錢币最多、最常見,幾乎每個家庭都能找出幾枚清代的錢币。

清世祖福臨于順治元年(1644年)設工部寶源局和戶部寶泉局開鑄“順治通寶”。順治通寶共有五種形式:第一種是初鑄的依照明錢形制的“順治通寶”,分小平、折二、折十共三種。小平為光背,鑄量不多,寶字内從缶者更少。折二錢背右二,折十錢背穿上十,穿右一兩者世存稀少。當時國内大部分地區仍沿用明錢,采用這種形制,有利于新舊錢之間的兌換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第二種背有一個漢字,代表各地區名。有戶、工、河、臨、宣、薊、延、原、同、雲、荊、昌、甯、浙、東、福、陽、襄,共18種,延字者最少,而穿上延、宣、薊等更少。第三種世稱“一厘錢”,即背穿右漢文局名,穿左一厘二字,有戶、工、同、福、臨、東、江、宣、原、陝、薊、昌、陽、河、甯、雲、浙,共17種,以同一厘及東字上下一厘者最少。第四種是背滿文錢,僅工部寶源局與戶部寶泉局所鑄兩種,種類雖少,鑄量卻很大,惟寶泉折二型錢極為罕見。第五種是背滿漢文錢,均記局名,有同、浙、臨、東、江、宣、原、陝、薊、昌、甯、河,共12種,鑄量也多。清代錢币恢複了宋代錢币形制的某些特點,如錢背平淺,外廓較寬。

康熙通寶

清聖祖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經濟穩定,商業發達,因此錢币的發行量很大。“康熙通寶”厚重圓大,寶源、寶泉局所鑄錢币背有兩個滿文記局名,外省各局鑄錢穿左滿文、穿右漢文記局名,有同、福、甯、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臨、廣、浙、台、桂、陝、雲、漳、鞏,共21種。鞏指甘肅寶鞏局,鑄量極少,台指台灣,鑄量也極少,為紅銅質的小型錢,由于既小又少,有人于清代中期鑄了一些黃銅的大型台字錢,同時也仿鑄了少量西字、北字錢,但西北二字為楷書,與其它錢局字體不同。背廣字錢小字小形者多,大字形者較少見,大字大形又分宋體、美字、狹廣等數種版别。寶泉局的“康熙通寶”熙字左面少一豎的稱羅漢錢,字體與當時的一種宮錢相同,它不含黃金,也不特别稀少。

從康熙開始,清代的鑄币形式正式固定下來,據《清史稿?食貨志》記載:“康熙元年鑄紀元錢,後凡嗣位改元,皆鑄如例。”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均鑄通寶年号錢,各朝通寶紀局多用滿文,少用漢字。道光以前的錢币實行一等制,鹹豐之後出現了大錢。

鹹豐雕母

鹹豐時,錢币種類繁多,鑄造精美,流傳下來的祖錢(雕母)、母錢、樣錢也多于其它各朝,且錢文多出書家之手,局面為之一新。據《大錢圖錄》載:清代鑄錢的順序是先選至潔之象牙玉石為原材料,刻作錢樣,呈錢法堂侍郎鑒定再請裁定,然後以精銅鑿成祖錢(雕母),再用祖錢翻沙鑄母錢,以後開鑄則悉用母錢印範。未經批準鑄行的祖錢(雕母),中間僅一小圓孔,凡正式鑄錢的雕母中間已開成方孔,錢局内稱方孔為金口,開金口需要很高的技術,否則鑄造時容易粘沙。凡正式開鑄的初鑄品大樣精美,仍需送交有關部門審核。

清代銀元

光緒年間,盡管方孔錢依然鑄行,先後出現了銅元和銀元這兩種新的金屬貨币。銅元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廣東始鑄;清代自鑄銀元始于吉林,但大規模機鑄銀元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造币廠開始。今見銅元有兩大類:一類面文為“大清銅币”,另一類面文為“光緒元寶”或“宣統元寶”。銅元和銀元的圖案設計精美,僅錢背“龍”的圖案就有立龍、坐龍、飛龍、長須龍、反龍、大尾龍、曲須龍、遊龍、駝背龍等十餘種。尤其是宣統年間的第二套“大清銅币”,設計新穎,圖案精緻,在晚清錢币中獨占一幟,惹人喜愛。又因其流通時間短,鑄量少,而成為收藏之珍品。

清代厭勝錢

清代的厭勝錢(即花錢、玩錢),經過二千多年的品類繁衍,文字與圖案較之曆代更加豐富多彩,各臻其妙。從吉語、祝辭、避邪、十二生肖、人物故事、花卉圖案到供養錢、符咒錢、秘戲錢等等,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清代皇宮中常以銅錢做裝飾品,其品種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其它各朝。從乾隆開始,每當新繼位,鑄造背文為“天下太平”的大錢,作為清官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墜錢。錢背有八卦圖案的是上梁錢,據《大錢圖錄》載:“光緒通寶幕作八卦,案每遇修葺、各殿上梁時,安置寶合(盒),合中皆貯此錢”。八卦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古人以梁上安放八卦錢,有避兵火、鎮風水的功用。每逢春節、元宵,宮燈下懸挂大小各式銅錢,也稱挂燈錢,此種錢多有龍鳳花紋和吉語。每逢生辰(稱為萬壽年)錢局要鑄精美的“萬壽錢”以呈進,“光緒通寶”背福壽錢是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鑄的“萬壽錢”。每逢年節或國家慶典,由錢局鑄“祝聖錢”,乾隆以前的祝聖錢多有龍鳳花紋,乾隆以後逐漸以文字代替,背多吉語、頌詞,“嘉慶萬年”,背有“五世同堂”、“十全老人”等吉語頌詞的,是嘉慶初年專為已是太上皇的乾隆鑄造的。

清代刻花錢

在銅錢的錢郭及地張上進行再加工,雕刻出花紋圖案的稱為刻花錢。我國民間曆來有在日用小銅器上镌刻吉祥圖案的習俗,顯示了人們祈求安居樂業,生活美滿的心願,銅錢上刻花其意亦源于此。早期刻花錢并不多見,明清以後多了起來,尤以清代為最,特别是康熙和鹹豐二朝,鹹豐刻花則多見于鹹豐大錢。由于鹹豐大錢的錢型大,外緣寬闊,加之銅質較好,容易施展刻花技能。鹹豐刻花錢的錢紋圖案種類繁多,還有雕刻各種吉語的,如“平安吉慶”、“風調雨順”、“長生不老”、“壽比南山”等。銅錢刻花後,一般不再作流通貨币用,往往充當佩飾或觀賞之用。刻花錢不同于鑄造的“花錢”,刻花錢是選用流通貨币為材,而花錢是非流通貨币,但兩者都是屬于壓勝錢。刻花錢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是研究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珍貴文物。

光緒通寶有多少個局

三十多個。

光緒通寶背滿文記局名,漢文年叫記年錢。計有:泉、源、蘇、直、浙、昌、福、武、南、晉、陝、川、廣、桂、雲、黔、津、沽、漳、河、吉、甯、東、奉、新,伊犁,庫車,阿克蘇。

光緒通寶是清代錢币之一,清德宗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鑄造。光緒通寶面文楷書或楷兼隸、楷兼宋三體;背文滿、回文記局、記年、記吉語、記批次等多種形式。

不論光緒通寶精彩絕倫的機制錢币,也不論光緒通寶之稀見怪異之版别,單就其普通尋常之大衆制錢而言,光緒通寶錢币小巧俊美、端莊秀麗,也堪稱翻鑄制造之精華,其錢文書法繼承和發展了鹹豐錢币楷書遺風,纖細挺拔、剛柔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