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7年是哪個朝代(公元457年哪個朝代來着)

biang 中華百科 899

本文目錄

  1. 公元457年是什麼朝代
  2. 程姓起源于史上哪個朝代
  3. 公元457年是什麼朝代 公元457年是哪個朝代

公元457年是什麼朝代

公元457年是中國南朝的宋(大明元年)時期。這一時期西域的多個國家與北魏友好往來,頻繁地向北魏派遣使者,實行和平共處的對外政策,民間的貿易往來也十分頻繁。中國因南北分裂,政權更叠。

公元457年至464年,臨賀少數民族起事,殺開建令邢伯兒,振武降軍蕭沖之率兵征讨。

公元457年,西域的于阗等五十多個國家共同遣使朝魏,“草原絲綢之路”一片繁榮。

宋大明元年(公元457年)七月二十四日,宋孝武帝劉駿下诏并郡縣,将雍州三個郡十六個縣省并為一郡,加強朝廷對雍州的控制。

公元457年,東阿并入谷城縣。北魏,恢複東阿縣;北齊,将谷城并入東阿,屬濟州。

公元457年,樹洛幹的兒子拾寅繼位,将吐谷渾王國的國都遷到了黃河南面的曲什安河流域(伏羅川)。拾寅一改吐谷渾“逐水草,無城廓”的舊俗,在新國都大興土木,營建城邑,開了在青海草原上進行城鎮建設的先河。曼頭山之戰後,拾寅改變了對北魏的态度,開始實行和平共處的對外政策,他頻繁地向北魏派遣使者,雙方的關系走向了和睦相處的軌道,交往十分密切,民間的貿易往來也十分頻繁。這種和平共處的政策一直實行到了北魏滅亡,時間長達60年。

孝武帝大明年間(公元457年—公元464年)曾鑄“大明四铢”錢,雖史無明載,卻有近年江蘇省常州出土數枚實物存世。面文“大明”,背為“四铢”,橫讀。形如減重孝建四铢,徑2.05厘米,重1.25克。

程姓起源于史上哪個朝代

程姓溯源

一、出自風姓,以國為姓,是重和黎的後裔。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後裔伯符(一作喬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古程國的地望在漢晉時期的洛陽上程聚,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洛陽和偃師交界處。程國的居民以國名為氏,于是就産生了程氏。程氏得氏之前的遠祖,黃帝時有風後,颛顼時有重、黎,舜、禹時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時期。

二、以地名為姓。傳說,周宣王之時,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後又因攻占徐方(今山東滕縣東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陝西鹹陽市東,也有人說在今洛陽市東),他的子孫有一部分人以地為姓,稱程姓。

三、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據資料記載,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獻“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穗之禾”這“三異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廣平的程地,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程姓。實則伯符是重和黎的後代。

四、出自姬姓是荀氏後裔以邑為姓而改。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縣東北),其後裔以邑為姓,稱程姓。

五、少數民族和别的姓氏改為程姓。

遷徙分布(聚集地)

曆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廣東為主。

春秋時,程姓主要繁衍于晉國(今山西省境内)。晉國是西周王室的同姓國,春秋時期發展成一個強大的諸侯國。晉文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的國土以今山西省為中心,包括河南、河北和陝西部分地方。在由荀氏改姓程氏的人群中也出了不少名人。苟驩的孫子中有個程季。他的兒子程鄭,為人品行端正,又敢于直言極谏,得到晉悼公的賞識,被任命為乘馬禦,後來升任下軍副統帥,成為晉國六卿之一。又有大夫程滑,在權臣栾書、中行偃的支持下,刺死了荒淫無道的晉厲公,成為哄動一時的人物。除了苟氏改姓程氏外,智氏家族中也有改姓程氏的,如程秀。荀氏支子苟驩食邑于程,以邑為氏,這是程姓人群的一個源頭。雖然它不是程氏最早的源頭,但畢竟壯大了程姓的隊伍。西周滅亡後,部分程姓先民遷居晉國,以後又有苟氏、智氏人改姓程氏,于是晉國成為春秋時期程姓先民的主要聚居地。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中國曆史進入戰國時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晉國魏、韓、趙三家晉升為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韓、魏、趙三家分晉,晉國宣告滅亡。随着趙國遷都邯鄲,韓國遷都新鄭,魏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原來生活在晉國的程姓先民,有不少人遷到黃河南北的新鄭、大梁和邯鄲居住,這是程氏的又一次較大的遷徙。

因為程嬰擁立趙氏孤兒,對趙家有恩德,所以趙氏立為諸侯并遷都邯鄲時,程嬰的後代也随之東遷,到邯鄲附近原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地(就是漢代的廣乎)居住。程姓人群在這一地區不斷繁衍,成為一個重要的支派。

除了趙、魏、韓三國乏外;在關中地區的秦國也生活着不少程姓先民。他們是西周宣王時期程伯休父徙封鹹陽附近的程邑後,在那裡繁衍起來的。這一支程姓先民,後來發展成著名的安定郡望。程姓先民的足迹,也到達了山東的魯國(今山東西南)。魯國有個程鄭,是有名的富豪,以善于冶金鑄造聞名。

到了戰國時期,在黃河中下遊乎原,在關中地區,都程姓人群居住。程式逐漸發展成為中原地區有影響的姓氏之一。

秦漢時期,程姓在今山西、河北、河南、陝西得到了進一步的繁衍和發展,并且已有程姓人口遷入今四川、浙江和江西。這一時期在河南洛陽形成了一大郡望,在河北的廣平形成了一大望族。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國滅亡關東六國,在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秦朝二世而亡,劉邦在陳勝起兵反秦和楚漢戰争之後,建立了漢王朝。西漢和東漢共延續四百年之久。秦漢時期程姓先民開始播遷到長江流域。留居中原的程姓先民中,也有不少人遭遇風雲際會,建立了豐功偉業。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曾實行有組織的遷民。關東六國的豪門右族大多被迫離開故土,到異地安家落戶。漢朝派将士開拓邊疆,實行屯田,内地一些士兵和民衆也随之到邊地生活。程姓先民就在這時開始遷徙到長江流域,在那裡建設新的家園。以冶金鑄造為業的魯國豪富程鄭,在秦朝建立以後,被強行遷到蜀郡的臨邛,就是現在的四川省邛邾縣。

有個名叫程林的人,秦朝時從中原地區遷居會稽郡(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他精通釀酒技藝,釀造的酒味道佳美。他開辦—了一個釀酒作坊,生産醇酒。當地還有一個姓烏名巾的人也善于釀酒,于是這個地方就成了著名的酒鄉。人們為了紀念烏巾和程林二人,就将這個縣取名烏程。古代的烏;程縣就在今天的浙江吳興縣南。

魏晉時,程姓大舉南遷,主要遷往安徽、江蘇,後再遷居湖南、江西。這一時期,程姓在我國西北部地區甯夏、甘肅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安定郡。

南朝宋時,抱罕(今甘肅省臨夏)人程道養流入巴蜀地區,被當地人尊奉為蜀王。齊時,嶺南地區出現了一位鄉賢,就是程曼。他的家族可能是西晉永嘉之亂時南遷的。程曼德高望重,不務仕宦。鄉人發生糾紛,不去找官府,而找他評判是非。人們為紀念他,稱他所在鄉為“義化”,所在縣以“程鄉”命名,就是今天的廣東梅州。程曼遂為嶺南梅州程氏的始祖。

隋唐五代時期,程姓人群由于多種原因,背井離鄉,遷徙到其他地區居住,從而使程姓在全國的分布更為廣泛。南朝陳末年,歙州新安郡(今安徽歙縣)有程姓人士北遷中山(今河北省定縣)。隋末又有人北遷洛陽。五代時期又有程秀,從歙州北遷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縣)。程姓先民在魏晉戰亂時從中原南遷,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又有人回遷到故地居住。

隋朝程鄉(今廣東省梅州)人程彬,是鄉賢程畋的次子,學問博洽,曾擔任弘農(治所在今河南省靈寶)太守,父親死後棄宮不做,到攸邑(今湖南攸縣)隐居,子孫遂在此安家落戶。郴州興甯(今廣東省興甯西北)有程江,又稱程鄉溪,注入耒水,又有程公山。此地山水都以程字命名,是程姓人集中居住的地區。由于隋唐五代時期的頻繁遷徙,程姓先民在祖國東南、西南、西北邊疆地區都有分布,而在黃河、長江流域的分布則更為密集。

隋唐五代時期,在少數民族中開始出現程姓。五代十國時,回族人群中已有程姓。

宋元時期程姓先民繼續遷徙繁衍,足迹漸布于全國各地,繼續建功立業,或俯拾青紫,封爵公侯,或鑽研學藝,著書立說,傳授知識。他們從不同方面,為社會做出了貢獻,而以學術方面的貢獻最大。其中尤以開創洛學的程颢、程頤兄弟聲名為最著。

宋元時期戰争較為頻繁,程姓先民為躲避戰亂,多背井離鄉,移居外地。也有的程姓士人外出做官,就舉家遷往任所。

北宋建都開封,洛陽為西京,一些程姓先民從各地遷居開封和洛陽,河南地區程氏複興。北魏時期從洛陽遷到東勝州(今内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的程氏後裔,有一部分人在宋金時期返回故土。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縣》人程羽,舉家遷往關中地區的醴泉(今陝西省禮泉),北宋初任醴泉縣令、成都知府。後來升兵部侍郎,在京城得賜第宅,家族遷居開封泰甯坊。他的孫子程垧,将祖父遷葬于洛陽南的伊川,全家也從開封搬遷到洛陽。家族成員世代任官,河南程氏成為程姓的顯赫宗族。

後來,金兵和元軍陸續南下,北宋滅亡,中原地區的程姓先民又有不少人南遷江淮地區。河南程氏也随宋室南遷。程颢的長子程端懿,在吳門(今江蘇省吳縣)安家落戶。程頤的長子程端中在六安(今屬安徽省)殉難,次子程端輔攜子孫遷居金城(今江蘇省句容),三子程端彥則舉家徙池州(今安徽省貴池),子孫在黃山、長江之間生息繁衍。河南程氏的南遷開吳縣程氏支派和池州程氏支派。程仿浩又從池州遷至湖北孝感。

南宋紹興年間(113l-1162年)河南洛陽人程佑之流寓桂林,死後就埋葬在那裡。子孫在當地居住,廣西地區也有程氏人群的足迹。應天甯陵(今屬河南省)人程迥帶領家口遷往紹興餘姚(今屬浙江省),開浙東—程氏一派。宋代有程邁,史稱黔(貴州省簡稱)人,官至顯谟閣直學士,可見貴州在當時也有程姓人群存在。元朝在今貴陽設置了小程番長官司,當地少數民族中也存在着程姓人群。

元代國家又獲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程頤的九世孫程德用從池州歸業洛陽,守先祖墳茔。他的子孫後來分遷河南東部的太康、夏邑和山東的荷澤、單縣等地。元末,英山(今屬湖北省)人程希哲為躲避戰亂,遷居孝感(今屬湖北省),成為“義門”。

元朝末年,程姓南遷于福建,廣東等地。程文智因官入閩,為開閩始祖。其弟程文惠居漳浦。程文惠之後程渠爵自漳浦梁山遷居诏安後門山,是為诏安始祖。之後再遷入廣東等地。

明清時期程姓迅速繁衍,人口大增,繼續遷徙,分布于包括台灣在内的各省,在許多少數民族中也有程姓人群存在。而在河南、陝西、甘肅、山西、山東、安徽、江蘇、四川、河北、江西、福建、廣東、湖北等地居住更為密集,形成了許多門派。由于程朱理學在思想學術領域的一尊地位,河南和徽州等地的程姓也享有許多殊榮。

明清時期,朝廷和地方政府曾經進行過一些有組織的遷民,将人口密集地區的部分百姓遷徒到由于戰亂或災荒而人口稀少的地區,以利于發展生産,增加稅收,并保障人民生活。例如山西向河南等地的移民,“湖廣填四川”。部分程姓士人也被遷徙到其他地區建設家園。此外,還有一些程姓家族,因為各種原因,自願或被迫離;開家鄉,到異地謀生。例如休甯(今屬安徽)人程信在明初谪戍河間(今屬河北省),就在那裡安家落戶。這種遷徙的結果,形成了許多新的門派,使程姓人群的分布更為廣泛。

河南程氏在明清時代,由于家族繁衍,人口增多,進行了頻繁的遷徙。河南伊洛地區程氏因為出現了著名理學家程颢程頤兄弟,被稱為程姓正宗。程德用是程頤的九世孫。他的次子程紹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山東單縣,三子敬祖,遷河南夏邑程大莊。程頤的十八代孫程世守,遷居河南上蔡,十九世孫程心聖,遷居山東單縣程樓,二十世孫程宗昌,明末躲避戰亂,流移河朔,家鄉安定後,又返回故裡。由此可見明清時代程氏名門巨族子孫遷徙之一斑。

明清時期,在滿族、回族和雲南、貴州的少數民族中,也都有程姓人群。例如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貴州少數民族酋長程受歸附朝廷。清代人程民,就是滿洲鑲紅黃旗人。他的父親勞薩,曾在朝廷任議政大臣。在甘肅、陝西、河南等地的回民中,也有一些程姓人。這一時期,又有不少其他姓氏的人們改姓程氏,加入了程姓人群。根據明代的《華容縣志》記載,華容(今屬湖南省)人程萬裡,天順丁醜年(工457年)考中進士,官至兵部侍郎。他的先世本姓陳,是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孝義之門。他的曾祖陳安泰,元朝時任荊州路(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總管,攜家帶口遷居荊州。明初洪武年問,祖父克讓從荊州遷居華容,改姓程氏。

到了清代,由于程姓人群的不斷繁衍和播遷,邊疆地區都已有程姓士人居住。如祖國西南邊陲的雲南景東人程含章,乾隆年間進士,曆任河南布政使,官至上部侍郎。福建莆田縣有程拱辰,曾安察雲南。而在我國腹地,則形成了許多支派。據有關文獻記載,程姓在全國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十八派,山西十二派,陝西四派,山東兩派,安徽三派,江西兩派,浙江三派。這種;記載并不完全,還有不少省區的程氏支派有所遺漏。

河南省程氏分為十八派,即以程秀為始祖的濟源王屋派,以程世漢為始祖的濟源南城派,以程世和為始祖的濟源金鵝派,以程延敬為始祖的孟縣派,以程震為始祖的偃師派,以程世洪為始祖的登封程村派,以程繼載為始祖的登封南鄉派,以程彥骥為始祖的蘭陽(今蘭考)派,以程稱為始祖的修武派,以程恭為始祖的鞏縣派,以程子儒為始祖的沁陽派,以程太為始祖的祥符(今開封)派,以程官保為始祖的唐河派,以程以忠為始祖的永甯(今洛甯)派,以程天桂為始祖的滑縣派,以程中學為始祖的睢州(今睢縣)派,以程雲路為始祖的尉氏派,以程和龍為始祖的盧氏派。

山西省程氏分為十二派,即以程心林為始祖的蒲州(今永濟西南)派,以程子明為始祖的榆次派,以程子河為始祖的澤州(今晉城)派,以程甫為始祖的清源派,以程彥行為始祖的太谷派,以程邦成為始祖的萬泉派,以程世富為始祖的臨晉派,以程伯先為始祖的绛州(今新绛)派,以程天愛為始祖的謀城派,以程天貴為始祖的太平派,以程崇仁為始祖的汶水派,以程端身為始祖的汾州(今汾陽)派,以程端於為始祖的樂平派。

陝西省程氏分為四派,即以程顧為始祖的長安(今西安)派,以程預為始祖的長安城内派,以程心詩為始祖的韓城派,以程卷為始祖的順化派。

山東省程氏分為兩派,即以程知白為始祖的長壽派,以程元棵為始祖的濟甯派。

安徽省程氏分為三派,即以程權為始祖的六安派,以程梓為始祖的靈壁派,以程徽為始祖的貴溪派。

江西程氏分為兩派,即以程富為始祖的南昌派,以程正生為始祖的鄱陽派。

浙江程氏分為三派,即以程百之為始;祖的開化白沙(今浙江金華)派,以程梓為始祖的紹興派,以程幼學為始祖的建康派。

公元457年是什麼朝代 公元457年是哪個朝代

1、公元457年,中國南朝的宋(大明元年)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因南北分裂,政權更叠。西域的多個國家與北魏友好往來,頻繁地向北魏派遣使者,實行和平共處的對外政策,民間的貿易往來也十分頻繁。而在西方國家,其時的西羅馬帝國已經奄奄一息千瘡百孔,逐漸衰敗,勃艮第人逐漸強大起來。

2、公元457年至464年,臨賀少數民族起事,殺開建令邢伯兒,振武降軍蕭沖之率兵征讨。公元457年,西域的于阗等五十多個國家共同遣使朝魏,“草原絲綢之路”一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