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是什麼(端硯是什麼石頭做的)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碎米凍端硯是什麼意思
  2. 端硯是什麼意思
  3. 端硯是什麼顔色

碎米凍端硯是什麼意思

碎米凍端硯,是中國傳統的一種制硯技藝。據史書記載,早在唐代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這種制硯方式。由于端硯本身硬度很高,因此必須使用硬物來磨硯,而碎米凍就成為這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經過多年的發展,碎米凍端硯成為了中國傳統工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碎米凍端硯的制作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經過多道工序。首先,制作人員要選取優良的端石,再使用錘子、鑿子等工具對其進行初步加工。然後,将選好的直徑在一寸左右的大米凍切成一塊塊小方塊,放在石頭上反複磨擦。這個過程需要長達數個小時,才能讓石頭表面光滑、平整。最終再進行烤煙、打磨等工序,最終形成一塊美麗實用的端硯。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碎米凍端硯具有很高的價值與意義。從使用價值上來說,它可以給書法家提供一個溫潤、潔淨、平整的書寫環境,對于書法創作的精益求精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從傳統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碎米凍端硯的制作方式嚴格講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不同的端硯,還可以反映出當地礦物資源的特點,因此也是中國地方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

端硯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什麼是端硯?在中國所産的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贊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曆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有與端硯齊名的歙硯。端硯石出産在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問題二:端硯和硯台的區别硯台主要由玉,泥,瓷,石,銅,鐵,銀,漆器,瓦等制成,石質的硯台有揣多種,高達四五十種,不排除還有新出的,端硯是衆多石硯台裡面的一種,出現得比較早,唐朝初年開始生産,開采曆史悠久,用之研墨不滞,發墨快,所以當時稱之為四大名硯之一,有的硯台出現得比較晚,所以在某個程度上沒有那麼大的名氣。總之我國很多硯台石,顔色多樣,紋理富于變化,顯得十分美麗,研墨發墨性能良好的,大有在者。

問題三:端硯有什麼特點一、

定義

,是采用

内适合研墨的石頭經過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

古稱

故而稱

。據清代《石隐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出于唐

之世。”

元年是

,由此推算,端硯問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

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

和1965年廣州

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

(現藏

),正好印證了端硯問世的曆史。

二、

特點

端硯以其石質細膩、滋潤,發墨不損毫,呵氣能研墨,

花紋豐富多彩,研出的

油潤發亮,層次豐富,蟲蟻不蛀等特點名列

硯之首。硬度适中:

硬度為摩氏(2.8至3.5),比墨條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

的硬度(約5)低1倍左右。緻使端硯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

小、飽和

低,說明

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開型或

型裂隙不發育,使

蓄水不涸。

三、

花紋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有獨特的石質外,還有豐富多彩、

花紋(又稱

)。這些石品花紋是由于某些

的局部聚集,在端

中由白、青、藍、紅、褐、綠等顔色組成的各種圖案,有的成塊狀、有的成斑狀、有的成花點狀、有的成線狀。端硯藝人們依據這些花紋的大小、形狀,分别用與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稱來命名,并巧妙地運用到端硯的

中,大大提升了端硯的價值。

1、凍:是端硯中不同形态的白色

體,是端硯石中質地最細膩、最幼嫩、最純淨之處。根據不同的形态質感和顔色,分為

、浮雲凍、碎凍、米仔凍、天青凍等。

因其形狀如凍結的魚腦而得名,其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略帶灰黃色。最佳的

應該是潔白、輕松如高空的晴雲,其白中帶淡青,或白中有微黃略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樣,有松軟的感覺,即所謂“白如晴雲,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有魚腦凍的端石,質地高潔,石質特别細膩,确如“小兒肌膚”。魚腦凍一般為不規則圓形,四周有火捺環繞,常見于老坑、

2、

:又稱蕉白,是凍中的一種。它的特征是如

初展,一片嬌嫩,白中略帶

。古人對

評價極高,贊美備至:“渾成一片,淨嫩如柔肌,如

。”

白一般邊緣較清晰,有細條紋,沒有火捺環繞。

3、石眼:是一種天然生長在硯石上,有如鳥獸眼睛一樣的名貴花紋。它是含

的結核體。石眼呈翠綠色,或

,或

,或黃白色或粉綠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徑是3―5毫米,也有個别達到8―2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異。好的石眼圓正完美,暈圈數層,中間有瞳,叫做活眼,無瞳叫瞎眼,因石眼稀有,所以“端硯貴有眼”,因石眼的形态美,活靈可愛,所以常将其置于硯堂以外,作為裝飾使用。

4、天青:是優質硯石中呈現藍黑色的石品。端石中的天青較為少見難得。古人所謂:“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是上品天青。在端硯石中色青而微帶蒼灰,純潔無瑕者謂天青,即恰如臨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藍微帶蒼灰色。它是端石的

最密集之處,也可以說天青就是

的聚集空間,由于各種

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說天青是非常難得,罕見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細膩、幼嫩、滋潤之處。

5、青花:是一種難得的、十分名貴的石品花紋,青花是

在硯石中呈青藍色的微小斑點,是由微粒

等礦物細小斑點形成,一般要濕水方能顯露。青花的品類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稱,如

青花、鵝毛漲嗷ā⒁轄徘嗷ā

青花等,是優質硯石的重要标志之一。

6、冰紋:是老坑獨有的一種石品花紋。它是有暈的銀線,向兩邊融化,似線非線,似水非水,質地細嫩,形态自然,與硯石本身融為一體。冰紋凍是一組面積較大的冰紋,如一幅瀑布傾瀉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霧或似披上輕紗幔帳。冰紋是十分稀有名貴的石品。

7、

:是多見于老坑硯石中的石......>>

問題四:端硯雕螃蟹是什麼意思未知

問題五:為什麼說最有名的硯是端硯端硯以石質優良、細膩滋潤和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優點,被推為「群硯之首」,是著名的實用工藝美術品。用于書畫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端石制硯,以石質要達到「溫潤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無聲,儲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者」為佳品。端石産于現在的廣東省肇慶市東南爛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此處石料制成的硯台稱為「端硯」。端硯硯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間發現的,端硯石由于石質優良、細膩嫩爽、滋潤、具有發墨不傷毫和呵氣可研墨的特點。端石中的佳品長年浸于水中,溫潤如玉。《端溪硯史》稱之:「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歙硯和端硯并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後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石。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為硯中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它出産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采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濱三、四裡處,逐漸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龍岩、蚌坑等采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所以下岩之質量最佳。但浸在水裡的下岩想開采可不容易,隻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潭水無出口,須七十個人排排座,一個個将裝水的甕往上傳至岩口,如此做個月餘,潭水始得涸,才能進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漲,則又得重新來過了。若非如此,下岩之石所做的硯豈能如此發墨,真是好的東西必須經過淬煉才能成材。但下岩到北宋時已開采淨盡,明朝以後另辟的新坑或中、上岩,質量就沒有那麼好了。端石的開采是非常艱巨的,因此古代的硯石真是得來不易。從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在「端溪銘」中說:「千大挽绠,百夫運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可看出采石過程是非常艱巨。唐代詩人李賀在「揚生端州青花紫石硯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意思是說: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岩石來制硯,他贊美端石的名貴和頌揚了端州石工采石的高超技藝。端硯還有另一個特征,為「有眼」。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發質量優劣的,最上為活眼,再來是淚眼、死眼等。其實所謂「眼」便是硯上石紋,倒不一定和質量相關了。寫字時多個水靈靈的眼注視是不錯,又可增加硯的可欣賞性,但長出眼的地方不好,影響磨墨,卻不如不要的好。另外端石的顔色也被視為和質量有關,有紫、青、白等顔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端硯的優點,一是下墨,二是發墨,三是不損亳。端硯的石質能達到緻密、堅實、幼嫩、滋潤,這與端硯的石品有着密切不可分的關系。端硯石品中有蕉葉白的,有火捺的,兼有青花。隻要是硯石質地緻密、堅實、幼嫩、潤滑,發墨而不傷毫,就能成為一方好硯材。端石石品繁多,真正好的名貴石品也是難得的。石品中有魚腦凍,是較名貴的石品,有如受凍的魚腦而得名。清吳蘭修《端溪硯史》中載:「一種生氣,團團KK,如澄潭月祥者,曰魚腦凍」。其質細膩、幼嫩、滋潤,一般産于水岩。青花是名貴的石品,青花細緻有如波面微塵,像輕紗,似水藻,隐約在紫石上面,秋之無形,沈入水中,方清晰可見。細潤如玉,叩磨無聲。蕉葉白是端石品中之一,形狀如蕉葉初展含露欲滴,上下四旁有火捺花紋裝飾。蕉葉白處細嫩,石質較軟,易于發墨,主要産于志坑。端石中還有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金銀線、冰紋、石眼等品名。端石石眼,以其形似而定名,有鸲鹆眼、烏鴉眼、鹦哥眼、象眼等;按其神态之分有活眼、淚眼、瞎眼等,還有高眼、低眼、底眼之分,石眼在端石硯雕刻藝術中起着裝飾美化作用。具有欣賞價值,被文人視為珍寶。古代文人以恭眼視為端石質地高潔、細潤有神,猶如人的眼睛,别具......>>

問題六:端硯有什麼實用價值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肇慶是端硯産地,制作端硯的曆史達一千三百餘年,為硯台之首,久負盛名。端硯要叢質地、顔色、品種和做工四方面來鑒賞。

石質

端硯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鑒賞端硯,首先看它是否發墨。而發墨的關鍵,在硯石的石質。宋

人蔡襄認為:發墨非易磨墨。在硯中生光發豔,随筆旋轉,滌之泮然立盡,乃石性堅潤能發起,不滞于硯耳。故識者以易磨墨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為發墨。硯之佳者下墨發墨二者相兼。清人計楠在《端溪硯坑考》教人用輕敲硯石,辨其聲響的方法,來鑒賞石質。他說:“石之嫩者,其聲清遠。嫩如泥者,其聲靜穆。東坡(蘇轼)稱其聲磐,米史(米芾)稱下岩石細扣之清越是也。惟老者聲铿然,不發墨矣。”可見發墨是鑒賞好端硯的條件。

石色

端硯以紫色為基調,但各名坑硯石色澤有差異。觀察、比較、分辨端硯石色時,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觀之)才能看得清楚、準确。比如拿一塊優質老坑硯石濕水之後觀察,就會發現它的色澤是以紫藍色為硯石的主要色調,在紫藍色的基調上可以觀察到老坑硯石色采斑瀾、富有變化,紋理清晰、明淨、純潔。而其色彩又好像是從硯石裡透出來,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給人一種實的而不是虛的,凝重渾厚的而不是單薄輕浮的感覺。

此外,采硯石時代的不同,石層走向不同,石色亦不盡相同。同是一個端溪硯坑所出之硯石,由于時代不同或不同時期開采,它的色澤也不會完全相同。即使同時開采,同一個坑,由于石脈走向不同或者采石工作面不同,硯石色澤亦有稍微差别。據史籍記載,唐宋時期所采的端溪硯石,絕大多數為深紫色,故人們評價端石的色澤時總認為“色貴青紫”,而以“灰蒼色”為下品。水岩(老坑),采挖至明代則有大西洞和水歸洞,其石色則不能以紫色為貴了。它以紫藍色為基調,俗稱寶藍,夾有青黑色、紫紅色、蒼白色,在紫藍的基調上色彩越多、越豐富越名貴。

要準确分辨、觀察、鑒賞端石色澤以自然光為最好。端溪石除了以“紫色”為基調的各名坑硯石外,還有以翠綠色為主色調的綠端,以及以白色為主色調的白端(如清白端硯)。綠端在端硯中是少數,但它在端硯中卻有一定位置。白端不大适于研墨,沒有“發墨”和“下墨”可言,多用來研磨繪畫所需的朱砂、石綠、白鉛(鋅)粉等顔料之用,近幾十年一直沒有刻制。

石品

魚腦凍

魚腦凍的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微帶灰黃色的,是硯石中最細膩、最幼嫩之處。最佳的魚腦凍應是潔白如晴雲,白中帶淡青色或白中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徹。刻硯藝人,一般都把魚腦凍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魚腦凍的硯石,質地高潔,石質特别細膩、幼嫩、滋潤。

蕉葉白

蕉葉白又稱蕉白,其特點如蕉葉初展,一片嬌嫩,白中略帶青黃色,最佳的蕉葉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圓形)狀。

青花

青花是自然生長在硯石中的青藍色的微小斑點,一般要水濕方能顯露,青花以細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而以如細塵掩明鏡、墨沈濡紙者為絕品。有青花的端硯石質地細膩、幼嫩、滋潤。

火捺

火捺也稱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傷的肌肉色澤得名。一般以老、嫩區分;老者紫中帶黑,嫩者紫中帶微紅。細分則有胭脂暈火捺、馬尾紋火捺、豬肝凍、金錢火捺等。

天青

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在端硯石中色青微帶灰白,純潔無瑕。

翡翠

翡翠在端硯石中呈翠綠色的圓點、或橢圓點,或條狀,并有翡翠紋、翡翠斑、翡翠點、翡翠條和翡翠凍之别。

金銀線

訂金銀線恰似線......>>

問題七:端硯是什麼顔色端石材料分多種,顔色也多種:

老坑:石外觀青灰色,微帶紫藍色,石紋細膩;花紋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以及名貴的石眼。較常見的石品是冰紋和金線、銀線,其次是火捺。魚腦凍(包括碎凍)和蕉葉白則是稀有的。

坑仔岩:多碧綠;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豬肝凍、金錢火捺、天青、天青凍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紋,石眼尤佳。

梅花:呈蒼灰白微帶青黃色;似梅花鹿的皮毛,以多眼為主要特征。

宋坑:宋坑硯石由于産石區域面積近百平方公裡,所以石質石色不完全一緻。一般來說宋坑硯石石色凝重而渾厚,這是宋坑硯石的主要特征之一。

綠端:石色青綠微帶土黃色,石質細膩、幼嫩、潤滑,最佳者為翠綠色,純渾無瑕,晶瑩油潤。

斧柯東(新麻坑):石色多種;石質不俗,,細膩,堅硬緻密,石品紋理豐富,實用性很強。

問題八:什麼是端硯?在中國所産的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贊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曆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有與端硯齊名的歙硯。端硯石出産在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問題九:端硯有什麼特點一、

定義

,是采用

内适合研墨的石頭經過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

古稱

故而稱

。據清代《石隐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出于唐

之世。”

元年是

,由此推算,端硯問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

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

和1965年廣州

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

(現藏

),正好印證了端硯問世的曆史。

二、

特點

端硯以其石質細膩、滋潤,發墨不損毫,呵氣能研墨,

花紋豐富多彩,研出的

油潤發亮,層次豐富,蟲蟻不蛀等特點名列

硯之首。硬度适中:

硬度為摩氏(2.8至3.5),比墨條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

的硬度(約5)低1倍左右。緻使端硯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

小、飽和

低,說明

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開型或

型裂隙不發育,使

蓄水不涸。

三、

花紋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有獨特的石質外,還有豐富多彩、

花紋(又稱

)。這些石品花紋是由于某些

的局部聚集,在端

中由白、青、藍、紅、褐、綠等顔色組成的各種圖案,有的成塊狀、有的成斑狀、有的成花點狀、有的成線狀。端硯藝人們依據這些花紋的大小、形狀,分别用與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稱來命名,并巧妙地運用到端硯的

中,大大提升了端硯的價值。

1、凍:是端硯中不同形态的白色

體,是端硯石中質地最細膩、最幼嫩、最純淨之處。根據不同的形态質感和顔色,分為

、浮雲凍、碎凍、米仔凍、天青凍等。

因其形狀如凍結的魚腦而得名,其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略帶灰黃色。最佳的

應該是潔白、輕松如高空的晴雲,其白中帶淡青,或白中有微黃略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樣,有松軟的感覺,即所謂“白如晴雲,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有魚腦凍的端石,質地高潔,石質特别細膩,确如“小兒肌膚”。魚腦凍一般為不規則圓形,四周有火捺環繞,常見于老坑、

2、

:又稱蕉白,是凍中的一種。它的特征是如

初展,一片嬌嫩,白中略帶

。古人對

評價極高,贊美備至:“渾成一片,淨嫩如柔肌,如

。”

白一般邊緣較清晰,有細條紋,沒有火捺環繞。

3、石眼:是一種天然生長在硯石上,有如鳥獸眼睛一樣的名貴花紋。它是含

的結核體。石眼呈翠綠色,或

,或

,或黃白色或粉綠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徑是3―5毫米,也有個别達到8―2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異。好的石眼圓正完美,暈圈數層,中間有瞳,叫做活眼,無瞳叫瞎眼,因石眼稀有,所以“端硯貴有眼”,因石眼的形态美,活靈可愛,所以常将其置于硯堂以外,作為裝飾使用。

4、天青:是優質硯石中呈現藍黑色的石品。端石中的天青較為少見難得。古人所謂:“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是上品天青。在端硯石中色青而微帶蒼灰,純潔無瑕者謂天青,即恰如臨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藍微帶蒼灰色。它是端石的

最密集之處,也可以說天青就是

的聚集空間,由于各種

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說天青是非常難得,罕見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細膩、幼嫩、滋潤之處。

5、青花:是一種難得的、十分名貴的石品花紋,青花是

在硯石中呈青藍色的微小斑點,是由微粒

等礦物細小斑點形成,一般要濕水方能顯露。青花的品類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稱,如

青花、鵝毛漲嗷ā⒁轄徘嗷ā

青花等,是優質硯石的重要标志之一。

6、冰紋:是老坑獨有的一種石品花紋。它是有暈的銀線,向兩邊融化,似線非線,似水非水,質地細嫩,形态自然,與硯石本身融為一體。冰紋凍是一組面積較大的冰紋,如一幅瀑布傾瀉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霧或似披上輕紗幔帳。冰紋是十分稀有名貴的石品。

7、

:是多見于老坑硯石中的石......>>

問題十:硯台與端硯的邏輯關系是?硯台

按材質分:石、金屬、木、泥、陶、瓷。

石質硯台包括:端硯、歙硯、洮河硯、苴卻硯、紅絲硯、徐公硯、易水硯、松花硯等。

其中的端硯是中國古時四大名硯之首,四大名硯是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陶質)。

端硯按坑口分: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梅花坑、宋坑、斧柯東。

端硯是什麼顔色

端硯是什麼顔色

一、看顔色:

端硯中,石色紫中帶藍是最好的,在陽光下或放在水中看石色最為明顯突出,其次是紫帶青和紫帶赤。除紫色外,還有白、青、綠等顔色。

二、觀石質:

一般選購端硯先由質開始,好的端硯石質可永遠保值,石質細潤、堅實的為佳。

三、感重量:

端石為沉積岩輕重适中,上手時有滋潤之感;若感到太輕或太沉重,有枯燥之感覺,均有僞品之嫌。

四、聽聲音:

端硯叩之聲音較小且悶啞,不像其他石硯叩之聲音帶脆帶響。

五、用指按:

用手指按硯台1秒鐘,端硯上就會有“水汽”形成的手指痕迹。

六、哈氣:

靠近端硯哈一口氣,硯上就會凝聚一薄水層,用指一摸可見凝聚水的多寡

端硯什麼顔色

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顔色。網上搜搜或者找專業的書籍看看。當然,這個還需要時間的、經驗的積累。看你的目的了---

硯是什麼顔色

硯台的顔色取決于石材的顔色。

石硯是什麼顔色

石硯根據石料色彩不同。

1、端硯以暗紫色、豬肝色居多,也有綠端。

2、歙硯(龍尾硯)以黑色帶眉紋、羅紋、金暈、金星居多,還有像黃鳝身上斑點紋路的鳝魚籽石料,暗黃色。

3、洮硯以綠色較多,好的品種比如鴨頭綠,還有偏赭紅的鹧鸪血石料。

4、松花硯以暗綠色、姜黃色和朱膘紅色居多,也有玉白色的。

端硯黑顔色是用什麼調出來的

端硯嚴格來說,沒有黑色,有藍紫灰紫,紅紫,豬肝紅,黃金石皮,翡翠綠,胭脂紅,大理石白,等

你說的端硯黑,我估計是,端硯漆墨之後的顔色。

方端硯和歙硯是什麼

端硯,由來就是中國"文房四寶"中的極品。它的曆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

中國古代四大名硯之一。

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了依靠采硯石、生産端硯為生的勞動者。這裡,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巖疊翠。端硯名坑中的水巖(老坑)、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就錯落的分布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生産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并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将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特别幼嫩、純淨、細膩、滋潤、堅實、嚴密,制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采、制作的艱辛有關。一方端硯的聞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采硯石無法用機械化操作,隻能以手工為主。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采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坑道向下傾斜、曲折蜿蜒,工人進出要下蹲彎腰,有些地段僅能容一人裸體匍匐爬行。古人雲:“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雲煩镂削,千金一砍未為奢。”

加上曆代制硯藝人的精雕細作,使其造型式樣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實用型逐漸提高到明清時期的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藝美術的行列。現在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聞名遐迩。使來肇慶觀光的中外遊客無不以擁有一方工藝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硯為榮。

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歙硯始于唐代。北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裡,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後,歙硯名聞天下。據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定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後主李煜對歙硯極為的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矽墨三者稱為天下之冠。宋代,歙硯又獲得很大發展,歙石開采規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湧現,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镂之工,為諸硯之冠。1953年歙縣宋代窯藏出土17塊歙硯,石質與造型各異,制作巧妙,展現了歙石精美絕倫的面貌。據硯譜記載,宋時歙石名目有眉子紋7種,外山羅紋13種,水玄金文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誠如宋代書法家蔡君漠所贊:“玉質純蒼理緻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詩中将歙硯與卞和玉相媲美,認為歙石價值連城。元代以後,歙石開采時斷時續,但成硯依然大量湧現,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歙石石質優良,瑩潤細密,素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潤而不滑,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于發墨,兼以紋理燦爛,色拟碧天,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歙石紋色有羅紋、眉子、金星和銀星幾大類。尤以羅紋、眉子之奇特者為上品。羅紋中的犀角紋、鳅背紋、細羅紋、暗羅紋,都是瑩潤發墨,呵之水出的精品,曆來為賞鑒家所寶重。此外,歙硯在雕刻、養護、硯史着錄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現代的歙硯生産,無論開采礦坑,還是制硯工序、雕刻技術,都有很大恢複與發展,曆史上絕迹的一些花紋品種,被重新發掘出來,同時增加了若幹新品種,為聞名遐耳的歙硯制作又添新的風采。

鐵是什麼顔色,銅是什麼顔色,綠是什麼顔色

鐵粉是黑色,純鐵塊是白或是銀白色

金屬單質一般都是銀白色的,當然這是在它的晶體有一定的幾何形狀的情況下。當金屬在一定條件下時,它的晶體幾何形狀會被毀壞,這是金屬就是黑色的粉末。鐵塊和鐵粉的顔色不同,就是因為它們晶體單質的幾何形狀不同,鐵粉沒有單晶的幾何形狀。非金屬單質一般都是有顔色的。

歸根到最終還是光學的問題:

就是光學的原因!因為它們晶體單質的幾何形狀不同,鐵粉沒有單晶的幾何形狀。這樣,鐵塊吸收一部分可見光,将另一部分可見光鏡面反射了出來;鐵粉沒吸收完的光卻被漫反射,能夠進入人眼的可見光少,所以是黑色的。

金屬銅是紫紅色的,故金屬銅有赤銅、紅銅和紫銅之稱。化學手冊和教科書關于金屬銅的顔色的記述則有如下幾種:紅色、紫紅色、玫瑰紅色和棕紅色。這些記述大同小異,都描繪了金屬銅最基本的色調——紅色。但也有書認為銅也可以是黃色的。最近,A.H.蓋勒羅等人在美國《化學教育雜志》上撰文(下稱蓋文)認為:Cu是黃色的,Cu的淡紅色是在空氣中很易生成的Cu2O所緻。其根據有三個:①磷青銅呈黃色;②從Cu2O基體的特殊顯微照片中看到Cu的黃色針狀結晶;③預熱至紅熱後的銅條在甲醇或丙酮蒸氣中能顯示出明亮的黃色。由此看來,關于金屬銅的顔色仍是一個有争議的問題,很有澄清的必要。筆者拟通過對蓋文的辨析談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蓋文作者把磷青銅的黃色當成金屬銅原本的顔色與金屬錫和鋁的白色混合後産生的居間顔色,顯然是把這種合金的形成簡單地看成是黃色顔料與白色顔料的調合,這是不恰當的。事實上,即使是兩種結構相同,而且彼此能以各種比例互相溶解的金屬,它們的合金能呈現居間顔色的情況并不多。在大多數合金系統中,由于可能出現新的晶體結構,合金的顔色往往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例如,在Au中加入某些白色金屬,所形成的合金的顔色會因金屬的不同而異:加入Fe,呈藍色;加入Al,呈绛紫色。有的情況下,甚至所加白色金屬的量也會使合金呈現截然不同的顔色:在Au中加入少量Ag、合金仍呈黃色;加入25%的Ag,合金則變成綠色

鋁是銀白色

什麼是端硯?

在中國所産的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贊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曆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有與端硯齊名的歙硯。端硯石出産在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端硯、歙硯、澄硯、洮硯是什麼意思?

端硯、歙硯、澄硯、洮硯——中國四大名硯。

就是古人寫字用的硯。

名列名硯前茅的端硯,産于廣東肇慶,其硯石石料屬泥盆系泥質矽質雲母闆岩。礦物成分為泥質、絹雲母、石英和微粒磁鐵礦,礦物粒度小于0.01毫米,成份均勻,質地細膩而易于發墨。岩石中絹雲母使硯石細密柔潤,溜而不損毫。泥質與矽質并存,使硯石柔中有剛。闆岩的緻密性,又使硯石貯墨不涸。端硯生産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聲譽海外。端硯硯石,尤以老坑石最為名貴,有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之說。歙硯因産于安徽省歙縣而得名,其現石石料屬元古界震旦系上闆溪群的灰黑色含石英粉砂枯闆岩。礦物成份為絹雲母、石英、微晶黃鐵礦、磁黃鐵礦、白鐵礦、褐鐵礦和泥質等,礦物顆粒細小,一般在0.005-0.01毫米之間。石質緻密而細膩,因而用之不損毫,硯石中普遍含絹雲母,使發墨耐用;而石英微粒的均勻分布.使歙硯具有“細中有鋒,柔中有剛”的特點。硯石中的黃鐵礦、白鐵礦微晶呈現點點金星和銀星,稱之為“金星硯”或“銀星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對歙硯評價很高:“硯之美,潤而發墨,其它皆餘事也。然兩者相害,發墨者必費筆,不費筆者不退墨,二德難兼。唯歙硯不留筆,滑不振墨,二者德相兼。”在蘇東坡眼裡,歙硯是天下之寶,硯苑之冠。

洮硯産于甘肅洮河,是宋神宗熙甯四年〔公元1071年)王昭于征戰中在洮河邊發現時。硯石石料為下石炭統水雲母泥質闆岩,是泥質岩經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其礦物成分為泥質、水雲母、石英、綠泥石等,礦物粒度小于0.01毫米,質地緻密,細膩溫潤。貯墨其中,經夜不滲不幹,發墨如油,滑不拒墨、澀不滞筆,不損毫。洮硯一經面世,文人墨客争相求購,名噪一時。黃庭堅說:“洮州綠不含風漪,能淬鋒利如錐。”蘇東坡詠曰,“缥缈神仙栖到仙,幻出一掬生雲煙。”米蒂描述說,“綠色如朝衣,深者更可愛,”張文潛贊曰,“明窗試墨吐秀潤,端州歙州無比色。”大師們從不同側面深刻地描述洮硯的物理特性和書法功能。

四大名硯之一的澄硯,産于何處?衆說紛纭:有說産山西绛州的,也有說産河南靈寶的,還有說産江蘇蘇州的。蘇州澄硯石料為深灰色至黑發綠色的泥質闆岩及含粉砂泥質闆岩,岩層形成時代為上古生代二疊紀,由泥質岩石經變質作用形成。主要礦物為絹雲母,其次為泥質,鐵質及少量石英粉砂,可見結核和腕足類化石。岩石硬度中等,不易跌碎,大塊闆岩可達100

X

100厘米以上,硯石單層厚達幾十厘米。蘇州硯石以質地細膩,易于精雕細刻著稱。制作出的石硯貯墨不涸,發墨而不損毫穎,受到國内外使用者青睐。

石硯在我國曆文悠久,從唐代至今,已有幾千年。曆代名硯中,絕大多數石硯的巖性為闆岩、泥質闆岩和含粉砂泥質闆岩。除四大名硯外,還有甯夏銀川賀蘭硯為粉砂質泥質闆岩,江西玉山羅紋硯為含石英粉砂粘闆岩,河南濟源盤古硯為紫灰色鈣質泥闆岩,浙江紹興硯為凝灰質泥闆岩等。以泥灰岩和灰巖為原料者,如吉林通化松花硯和山東益都紅絲硯為微晶灰巖。有些灰巖中還含有動物化石,更是錦上添花,乃石硯中上品,如湖南菊花石硯和三葉蟲硯。可見,石硯的優劣取決于岩石的質地,四大名硯突出的書法功能得益于硯之岩石質量之優。(作者:姚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