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中國古書有哪些
1、《論語》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中國現傳揚并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主要由仲弓、子遊、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紀念老師,憂慮師道失傳。
并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故漢儒曰:章句發明始于子夏。南宋時,朱熹将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小戴禮記》第三十一篇,作者現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由儒家學者在戰國寫成。
宋朝學者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将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
其主旨在于修養人性。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
3、《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曆代帝王政績)。
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8],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曆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于克勞塞維茨《戰争論》約2300年。
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将軍孫武。《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産中的璀璨瑰寶。
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缜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
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曆史,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在臨沂。
5、《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
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并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内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内經計算在内。
山海經内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産、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娲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古書籍大全經典有哪些
古書籍大全經典讀物如下:
1、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孝經》、《弟子規》、《四書集注》、《增廣賢文》等。
儒家經典又稱儒家典籍,是儒家學派的典範之作,被世人奉為“經”,受到曆代帝王的推崇。主要指十三經,同時也包括曆代儒家學者的評注和解說。
2、史書:《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左傳》、《戰國策》、《公羊傳》、《讀通鑒論》等。
史書指古籍中專門記載曆史的書,在四庫分類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書都是以編年史的形式存在,晉朝太康年間汲冢出土的《竹書紀年》也是編年體。
3、老莊之學:《道德經》、《莊子》、《有子》、《韓非子》、《墨子》、《孫子兵法》、《鬼谷子》、《明夷待訪錄》等。
老莊之學,又稱玄學、新道家,是漢武帝罷黜百家後,繼黃老之學道家衍生出的一個新門派,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産生于魏晉時期。
4、其他子部古籍:《論衡》、《幼學瓊林》、《顔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
四庫全書将中國曆史上創立一種學說或建立一個學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學、宗教科技、醫、農、兵、法以及類書、雜著等諸多方面。實際上,凡經、史、集無法容納的皆入子部,十分龐雜。
5、先秦文選:《楚辭》、《漢賦》、《昭明文選》等。
《先秦散文選》是1997年10月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根澤,戚法仁。
6、唐宋詩文:《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古文觀止》、《樂府詩集》、《十八家詩抄》等。
中華詩詞源自民間,其實是一種草根文學。
春秋之前,我們有哪些古書
1上古祖先的足音——《尚書》 2風雨滄桑春秋錄——《左傳》 3陰陽二爻知天算命——《周易》 4仁愛修身定乾坤——《論語》 5人道和平科技先聲——《墨子》 6自然無為智慧高深——《老子》 7渾沌齊物逍遙遊——《莊子》 8真經實論成就霸主業——《管子》 9制勝之術智慧聖火——《孫子兵法》 10人體宇宙生命揭秘——《黃帝内經》 11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史記》
中國十大古書都是些什麼
1、《論語》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中國現傳揚并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主要由仲弓、子遊、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紀念老師,憂慮師道失傳。
并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故漢儒曰:章句發明始于子夏。南宋時,朱熹将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小戴禮記》第三十一篇,作者現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由儒家學者在戰國寫成。
宋朝學者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将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
其主旨在于修養人性。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
3、《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曆代帝王政績)。
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8],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曆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于克勞塞維茨《戰争論》約2300年。
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将軍孫武。《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産中的璀璨瑰寶。
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缜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
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曆史,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在臨沂。
5、《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
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并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内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内經計算在内。
山海經内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産、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娲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