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水畫家有哪些(古代山水畫家有哪些名人)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中國古代東晉有哪些著名的畫家
  2. 中國古代畫家都有哪些
  3. 中國古代山水名畫有哪些

中國古代東晉有哪些著名的畫家

最有名的應該是東晉顧恺之,被稱為“畫聖”,作品有《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著有《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闳中,著有《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著有《維摩诘像》;南宋李唐,著有《采薇圖》;元代王繹,著有《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著有《列女圖》卷;清代任伯年,著有《高邕之像》;

中國古代畫家都有哪些

顧恺之、吳道子、閻立本、王維、張擇端。

1、顧恺之

顧恺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恺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

精于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恺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恺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吳道子

吳道子(約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後。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

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曆任供奉、内教博士、甯王友。曾随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長于壁畫創作。

3、閻立本

閻立本(約601年—673年),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唐代政治家、畫家。

隋朝,閻立本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監。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閻立本繼任兄長閻立德為将作大匠,同年由将作大匠遷升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年)擢升為右相,封博陵縣男。當時姜恪以戰功擢任左相,因而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說。

4、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祖籍山西祁縣。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曆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官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接受僞職。長安收複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5、張擇端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于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诏,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緻,界畫精确,豆人寸馬,形象如生自幼好學,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

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争标圖》、《清明上河圖》”。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争标圖》(尚存争議)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顧恺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吳道子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閻立本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王維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張擇端

中國古代山水名畫有哪些

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隋唐時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于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绛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宋李唐《萬壑松風圖》---此幅全景構圖,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的松林将峰頂連成統一的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全圖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斧劈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郁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

宋馬遠《踏歌圖》絹本淡設色縱191.8厘米橫1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馬遠與同時的夏圭,号稱“馬夏”。此畫主體内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農民作歡笑踏歌狀,用筆自然舒展,與畫面氣氛搭配一緻。遠處,高峰對立,宮殿隐現。從對自然物的處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馬派“一角山”的特點。

宋範寬《溪山行旅圖》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細如弦絲的瀑布一瀉千尺,溪聲在山谷間回蕩,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畫幅右角樹陰有“範寬”二字款。台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宋郭熙《早春圖》

宋郭熙《早春圖》--此圖繪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蘇醒,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線上,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銜接中景S形山石,隔着雲霧,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臨深淵,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筆墨清潤,構圖綜合高遠、深遠、平遠法,呈現了可行,可望,可居,可遊的理想山水。

明沈周《廬山高圖》畫中山石林木渾樸雄健,幾無空處,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與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筆法穩健細謹,不恣意逞任,用墨濃淡相間,於滿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實中有虛。而畫懸泉百丈直瀉沖下,澗水輕柔,雲光山色極為精采。台北故宮藏。

唐寅《落霞孤鹜圖》此圖是唐寅的代表作之一。寫峻嶺、高柳、水榭、江岸、霞光,虛實相映,遂成妙制。作者以宋人法畫垂柳,錯落有緻,畫山石則濕筆長皴,勾斫相間,變化多趣。全圖景物處置洗練灑脫,墨色和悅潤澤。

唐寅山水欣賞---“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繪畫中則獨樹一幟,自成一路,行筆秀潤缜密,具潇灑清逸的韻度。自題七絕:“錢塘景物似圍屏,路寄山崖屋寄汀。楊柳坡平人馬歇,鸬鹚船過水風腥”。

宋夏圭《雪堂客話圖》---此圖畫的是江南雪景。構圖采用“一角”的形式,筆法蒼勁渾厚,畫山石用小斧劈皴和短線條秃筆直皴,從而使得畫面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效果。絹本,設色。

宋夏圭《西湖柳艇圖》---畫面柳堤回環,可以看到三層。但其疏密、遠近、直曲和穿插、點景的木橋、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豐富、生動而有變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動的白雲,與煙霧迷朦中的遠方樹林相接,加強了氣候特征。畫柳枝的筆法勁健,密而不亂,節奏感甚強,頗得真實之美。

黃公望《溪山圖》真迹---《溪山圖》卻是一件保存相當完整的佳構,1347年作。畫面山巒起伏,山與水多用幹枯的淡墨輕松畫出,長長的披麻皴使山體顯得疏朗靈秀;樹木則是運用濃濃淡淡的墨筆,勾勾點點,畫得生動活脫,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

元黃公望《丹崖玉樹圖》---此圖層岩疊翠,高松小舍。山上雲霧迷朦缥缈,殿閣半露。山下小橋橫卧,林木蔥茏,一人策杖尋幽。用筆筒勁洗煉,筆法蒼秀,設色淡雅。構圖上較繁密,山頭多置矶石,敷以淺绛色彩,正如清吳修所說:“赭色微黃畫裡春,墨青墨綠染精神。”此圖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圖》---此圖畫葛洪攜子侄徙家于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面僅左角空出一小塊水面外,其餘各處都布滿了山石樹木,使景緻顯得格外豐茂華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疊嶂式。畫面山岩重重,樹木茂密,加上回環的流泉,曲折的山徑,營造出一個幽深甯靜、遠離塵世的境地。北京故宮藏。

明文徵明《茶事圖》立軸---文徵明繪畫技藝全面,山水、人物、花卉、蘭竹兼能,尤以山水著稱,與沈周一同奠定了吳門派的基調。他的山水畫多描寫江南園林景物和文人的生活環境,景緻平和恬靜,筆墨清秀含蓄,注重抒情味和書卷氣,體現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操和審美愛好

明仇英《楓溪垂釣圖》---此幅繪深秋遼闊的山川郊野的壯麗景色,樓閣隐現于山間的叢林和流動的雲霧中,層巒疊嶂,紅楓映掩的溪江上,着素色朝服的士大夫在輕舟上靜坐垂釣。畫面高嶂巨壁,丘壑深遠,筆墨健勁純熟,設色古樸,采取傳統皴、擦、點、染相結合,氣勢雄闊,景緻迷人,予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唐寅《春山伴侶圖》---此圖繪春山吐翠、流泉飛濺的山谷内,兩位文士盤坐于臨溪的矶石上尋幽晤談的情景。圖中高嶺回聳,枯樹新枝,綻發嫩芽,透露出春的消息。谷口懸泉如練,彙入溪流,跳珠濺出,冷冷有聲。環境清雅出塵。兩位士人的侃侃而談,平添了些許詩情畫意。上海博物館藏。

米芾《春山瑞松圖》---圖中描繪雲霧掩映的山林景色,白雲滿谷,遠山聳立雲端,近處古松數株隐顯于霧氣中。山石樹木的造型秀雅溫和,松樹姿态婉然,山石以“米點皴法”,青翠柔麗,使景物開闊、平靜而凄迷,顯示出春日潤濕而有生趣的意境。此幅不能确證為米芾所作,有可能為宋人仿作。

董其昌《葑泾訪古圖》---此作仿董北苑筆意,圖中山壑重巒,古樹高拔,蒼蒼莽莽,小橋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畫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帶皴,淡墨枯筆,幹濕皴擦,整幅畫面有墨色蒼潤之感。台北故宮藏。

明董其昌《林和靖詩意圖》---此幅是董其昌根據北宋詩人林和靖的詩意而創作的。詩為:“山水未深魚鳥少,此生還拟重移居。隻應三竺溪流上,獨木為橋小結廬。”此圖又名《三竺溪流圖》。作品構圖以深遠兼平遠法,畫面設色以淺绛青綠為主調,溫潤淡冶,表現出畫家在設色山水畫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

明吳偉《漁樂圖》---圖繪湖山相接漁艇栖泊的港灣,布景簡略,近處幾塊嶙峋山石,數株偃蹇老樹,三五泊岸漁船,遠處是溟蒙的峰嶺,布局豐富多變,S形的構圖,使近、中、遠三景顯得曲折起伏又虛實相生,諸景既相互系連,又不顯迫塞,富有層次感和深遠感。整體境界開闊,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漁港之美。

清髡殘《雲房舞鶴圖》---相傳雲房寺曾是仙人出沒的地方。此圖作于借雲關中,時順治十七年八月一日。畫面上溪水淙淙,松濤歌嘯,白雲飄飄,仙鶴飛舞,一隐士結茅于此,追尋仙人遺風,“憑欄無限興,傳語去尋君。”不是仙中境界,也是人間勝地。構圖嚴謹,筆墨沉着渾厚,特别是濕筆皴擦更添無限幽深。

王原祁《盧鴻草堂十志圖(之一)》---此圖借《草堂十志圖》之名,以潑墨設色而成,運以諸家筆意。盧鴻為唐代隐士、文人,擅書法、繪畫,曾作《草堂十志圖》描寫其隐居之處的山林景物。王原祁的《盧鴻草堂十志圖》以唐宋各家筆意拟之,圖中峰巒渾厚,林木蒼厚,筆墨細密嚴實,松秀渾然,柔中帶剛。

清錢杜《虞山草堂步月詩意圖》---此圖以大密大疏之反差為特色。層層茂林,以精細的點法為之,卷雲般的山石,以密集而具裝飾趣味的解索皴寫成,與空曠的天地及白牆形成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強烈對比。畫法融王蒙之繁密與文徵明之細膩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