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為什麼佛像差不多都是半閉着眼
佛像的眼睛不是閉着的,而是在向下看。
所有佛像的眼睛都是向下看的,有兩個原因:
1佛是超越一切束縛和痛苦的人,由于他已經擺脫了痛苦和煩惱,所以當他俯視世間的時候,看見人們還沒有擺脫痛苦,他就生起了同情和慈悲之心,于是眼睛低垂下來。這既是表示佛有慈悲之心,又表明了佛是用冷峻的智慧俯視世間的。
2佛像的眼睛是向下看的,表示物質生活要向下比,就會減少很多的煩惱和不開心,就會保持快樂,心平氣和。深以為然
玉佛為什麼都是閉着眼的
有許多玉友發現自己的一些佛像的玉雕作品大多都是半閉着的眼睛,很是不解。其實這不是佛像半閉眼,而是微睜的意思。據說菩薩、佛的眼睛是“二分開,八分閉”,二分觀外、八分觀内,二分觀世間、八分觀自在。有一份禅意。所以今天玉恒文化就跟大家做一個解釋希望能幫到大家。
第一種解釋:佛家坐禅講究“外不着相,内不動心”的靜止狀态,半睜着眼睛,也有利于修行者不要昏睡。所以在造像時,匠人們也會采用這種形象,代表菩薩、佛進入了“禅那”狀态。
第二種解釋:菩薩、佛祖半閉着眼睛,寓意“常觀己過,不盯人非”,意思就是不要去尋思别人犯的錯誤,修道本就是修自身的。
第三種解釋:當然也有人說,半睜眼象征“慈悲”,代表不舍六道,是對衆生的憐憫,同時又不忍全睜眼看到衆生的痛苦。
另外,我們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錯誤的、颠倒的,佛祖微閉着雙眼,也是教導大家用心去看世界,那樣才能達到“禅”的境界。
順便跟大家說說選購佛像玉制品幾點注意事項。
首先是顔值高。佛像的面部不能有瑕疵(尤其是眼睛位置,不能有雜質、棉、花等),而且面部還要勻稱(避免大小眼、五官不端正),下巴也要圓潤。
其次是如果選購彌勒佛的玉制品,那麼彌勒佛的肚子必須大。這是福氣和肚量的表現。
最後一點,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定要符合你自己的眼緣。
我們在選購玉佛時,如果側重于修行精進,那麼可以選擇眼睛微睜的玉雕佛,如果寄希望于平安吉祥,那麼可以選擇眼睛睜着的佛。玉雕佛像無論是睜還是閉,都代表着一種信念,要我們以一顆大慈大悲之心面對世間萬物。
為什麼佛像的眼睛大多都是半閉着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就是無論是你身上佩戴的觀音或者是佛祖的一些雕件,還是你去寺廟裡看見那些菩薩和佛祖的雕像,或者是你家裡放置的祖傳的一些觀音或者是佛祖。
他們都有一個比較顯著一點的特征,那就是這些菩薩或者是佛祖的眼睛都是半閉着的,正确來講就是說隻睜開一點點眼睛而沒有全睜開。
之前因為自己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所以還專門去查了有關資料,資料上面是這樣來講的。
佛和菩薩這樣眼睛微中的一個現象是源于佛家坐禅的一個講究,所謂坐禅的時候是一種靜止的狀态,但是在靜止的狀态的時候怕會睡着。
所以後來佛家就想,如果采取這種眼睛微睜的一個模式的話,眼睛不能全睜開,也不用完全閉合,那這樣在坐禅的時候既能讓心定下來也不會導緻自己在坐禅的時候會睡着。
關于這個現象的第二原因,就是說觀音和佛祖在眼睛半閉的時候就意味着他們不是在盯着别人看,而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會先想自己,到底自己的内心以及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一些毛病或者問題,而不會去直接的去将這些問題歸到别人的身上。
對于第三個原因就是說佛和菩薩作為普度衆生的使者,他們是非常不願意看到人類的生死以及人類受苦的這些情況的,所以他們半閉着眼睛又象征着他們本身的慈悲之心。
很多佛像和觀音像,大都是閉眼的,為什麼
很多佛像和觀音像,大都是半閉着眼的原因如下:
一、顯得更加慈祥甯靜觀音和佛像本來就是普渡衆生的,在面對佛像和觀音像的時候,首先就要讓人感到甯靜。如果這些佛像一直睜着眼睛看着凡人,會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壓迫感,所以說凡人也無法獲得内心的甯靜。當佛像是半睜着眼睛的時候,看起來面向會更加慈祥安甯,那麼凡人在跟佛像傾訴的時候也會更加的安心和甯靜。
二、半閉着眼的佛像就是要告訴人,凡是不必太認真其實半睜着眼睛的佛像和觀音像也是一種佛法的傳播,在佛經中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如果是真的修道的人,是不能看到世間所有事情的。這也反映出了勤于修為的人,一般都是要着重的修煉自己的心,而不要一味的在乎外界的事情。所以說佛像和觀音像都半睜着眼睛其實也是在說明這個道理。
也就是說在看待世間的萬物的時候,不管是人還是事,都不要看得太透徹,因為如果看穿了所有的事情隻會讓自己更加煩惱,難得糊塗其實也是一種人生的樂趣。所以說佛像都是半閉着就是不希望看到世間所有的事情,而在佛學中最注重的還是内心的世界,外面的所有的紛紛擾擾都跟自己無關。
三、表現出觀音和佛祖的憐憫之心當佛像和觀音像是半閉着眼的時候,會顯得佛像格外的柔和,并且會有一絲垂目的感覺,一般隻有在覺得哀傷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表情。而佛祖和觀音因為看遍了世間的善惡美醜,所以說對于一些受苦受難的凡人會有憐憫之心。同時對于那些作惡多端的人也有一種冷眼觀看的感覺,所以說就可以表現出佛祖和觀音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在眼裡。
為什麼大多數的佛像佛都是閉着眼
不是閉着眼,其實那是微睜的狀态。
1、據說菩薩、佛的眼睛是“二分開,八分閉”,二分觀外、八分觀内,二分觀世間、八分觀自在,都是有一份“禅意”在裡面的。
2、佛家坐禅講究“外不着相,内不動心”的靜止狀态,半睜着眼睛,也有利于修行者不要昏睡。所以在造像時,匠人們也會采用這種形象,代表菩薩、佛進入了“禅那”狀态。
3、菩薩、佛祖半閉着眼睛,寓意“常觀己過,不盯人非”,意思就是不要去尋思别人犯的錯誤,修道本就是修自身的。
4、半睜眼象征“慈悲”,代表不舍六道,是對衆生的憐憫,同時又不忍全睜眼看到衆生的痛苦。
5、另外,我們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錯誤的、颠倒的,佛祖微閉着雙眼,也是教導大家用心去看世界,那樣才能達到“禅”的境界。
擴展資料
常見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以及明王像各自不同的特點。
佛像特點小乘認為佛隻有釋迦牟尼一個,大乘則認為,十方三世有無量的佛。在無量的佛中,經常描繪供觀禮拜的有:現世的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的彌勒佛、過去世的燃燈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以及此世現階段的賢劫千佛等等。
佛像雖然有千萬之多,但相貌、體态、神情都大緻相仿,他們的區别隻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飾、背光、蓮座有所變化而已。
佛像的相貌、神态就是:安詳、靜穆、崇高、完美。
菩薩像特點菩薩像可分兩類。
第一類侍立菩薩:如釋迦牟尼身旁的迦葉、阿難尊者,阿彌西方三聖像陀佛身旁的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其中觀音菩薩像就有幾十種,如一面兩臂觀音、一面多臂觀音、多面多臂觀音、如意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等等。
第二類是佛像旁所畫的供養菩薩,如獻花菩薩、獻香菩薩、音樂菩薩等。
菩薩外貌特征與佛相像,即剛足16歲的童男、童女相,凝聚着安祥之美,體現着慈愛精神。
所不同的是佛頂有肉髻,菩薩頂無肉髻;佛面如滿月,菩薩面如雞子、芝麻或鵝蛋;佛的服飾單純樸實,身披袈裟、偏袒右肩、顯露心胸;菩薩的服飾要華美莊嚴,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貫環訓、衣曳飄帶。
菩薩的相貌、衣飾相近,唯一的分别方法是手印和法物。
如觀音菩薩手持楊枝淨瓶,而大勢至菩薩手持蓮花;衣飾則幾乎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觀音菩薩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天冠中有一寶瓶。彌勒菩薩(天冠彌勒)手持寶塔,文殊菩薩手持經筐或經卷,地藏菩薩手持摩尼寶珠和錫杖等。
羅漢像特點羅漢形象在中國佛教繪畫和雕塑中非常普遍,大約有三類:一是衆多羅漢的組合像。如根據《佛五百弟子自說起經》而繪制、或雕塑的五百羅漢像等。二是根據佛典記述由羅漢像十大弟子或十六羅漢中選繪的單獨羅漢像。三是畫家任意揮毫、不計尺度地畫一比丘形象而加題為羅漢的。
這些羅漢圖,不論是降龍還是伏虎,也不論是與莽蛇同穴還是與虎豹為鄰,都表現出佛教由無相、無念、無住以及衆生平等觀念而轉化為慈悲、安祥的巨大親和力。羅漢像外貌也許醜陋怪異,但卻不乏慈悲與肅穆的内在美,體現出戒、定、慧三個方面神力。
明王像特點明王像是佛、菩薩的忿怒像。六足尊是阿彌陀佛的忿怒相,軍荼利是東方世界寶淨國土多寶佛的忿怒相,金剛藥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這種忿怒像,以蹙眉瞪目、頭發豎立、張口龇牙為通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