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北魏宣武帝元恪簡介 元恪是怎麼死的
北魏宣武帝元恪(483年D51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次子,母文昭皇後高照容,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八位皇帝,499年―515年在位。
太和七年(483年),元恪出生于平城宮。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被立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去世,元恪即位,是為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元恪去世,終年三十三歲,廟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葬于景陵。
北魏宣武帝元恪簡介早年經曆太和七年(483年)閏四月初五日,元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宮中出生。元恪的出生,讓其父孝文帝元宏非常高興,于是下令大赦天下。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正月十七日,孝文帝立元恪為皇太子。
登基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三月二十四日,孝文帝病重。三月二十八日,孝文帝命司徒元勰派人前往洛陽,請皇太子元恪到魯陽登基即位。任命侍中、護軍将軍、北海王元詳為司空公,鎮南将軍王肅為尚書令,鎮南大将軍、廣陽王元嘉為尚書左仆射,尚書宋弁為吏部尚書,與侍中、太尉公元禧,尚書右仆射、任城王元澄等六人共同輔佐朝政。四月一日,孝文帝駕崩。四月十二日,元恪在魯陽即皇帝位,是為宣武帝,改年号為景明。宣武帝居喪期間,政柄委任給左右宰相。四月二十四日,追尊母親高照容為文昭皇後。八月初五日,遵照孝文帝遺诏,将孝文帝三夫人以下的嫔妃全部回家。
元恪怎麼死的延昌四年
(515年)正月初十日,宣武帝患病。正月十三日,宣武帝在式乾殿去世,時年三十三歲。二月初一日,上谥号為宣武皇帝,廟号世宗。二月二十一日,葬于景陵(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的邙山)。
孝文帝屬于哪個民族 孝文帝什麼時候去世的
1、孝文帝屬于鮮卑族的。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國曆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
2、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宮,享年三十三,谥号孝文皇帝,廟号高祖,葬于長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後僅僅過了25年,北魏邊鎮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反漢化運動六鎮起義。
孝文帝的故事
孝文皇帝是指北魏的孝文帝拓拔宏,本姓拓拔,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後,皇族姓也改為元,稱元宏。他五歲就當皇帝,原因是他的父親獻文帝拓拔弘常遺世之心,喜歡黃老之術,我覺得這和馮太後威權過盛有關。
說起獻文帝和孝文帝父子兩代皇帝,不能不提馮太後。馮太後實際出身也是顯貴,是後燕皇帝馮弘的孫女,後燕國亡後其父在北魏做官,後犯法被殺,女被收入宮中做宮女,後被立為文成帝拓拔浚的皇後,文成帝隻活了26歲,所以這馮太後實際上是青年守寡。獻文帝拓拔弘并不是她所生,他的母親李氏在他立為太子按慣例賜死,于是馮太後就母養獻文帝。文成帝死後,權臣元叉專權,馮太後設計除了元叉後,成為當時北魏的實際統治者。馮太後是漢人,所以,北魏的民族融合實際上從她開始了。但沒有孝文帝執政哪樣徹底。
馮太後執政時間久,獻文帝和她實際上是母子情深。但馮太後閨門不整,獻文帝親政後,感到非常為難,并不是他沒有實際的權力。曾在一次上朝時表示要禅位給皇叔京兆王拓拔子推,而群臣莫敢出聲,隻有任城王拓拔雲,也是他的叔叔開口堅決反對,于是時任太尉的北魏大政治家源賀也同聲反對,魏書如下記載:
雲進曰:“陛下方隆太平,臨覆四海,豈得上違宗廟,下棄兆民。父子相傳,其來久矣。皇魏之興,未之有革。皇儲正統,聖德夙章。陛下必欲割捐塵務,頤神清曠者,冢副之寄,宜紹寶曆。若欲舍儲,輕移宸極,恐非先聖之意,駭動人情。又,天下是祖宗之天下,而陛下辄改神器,上乖七廟之靈,下長奸亂之道,此是禍福所由,願深思慎之。”太尉源賀又進曰:“陛下今欲外選諸王而禅位于皇叔者,臣恐春秋蒸嘗,昭穆有亂,脫萬世之後,必有逆飨之譏,深願思任城之言。”東陽公元丕等進曰:“皇太子雖聖德夙彰,然實沖幼。陛下富于春秋,始覽機政,普天景仰,率土系心,欲隆獨善,不以萬物為意,其若宗廟何!其若億兆何!”顯祖曰:“儲宮正統,受終文祖,群公相之,有何不可?”于是傳位于高祖即孝文帝。
這樣,孝文帝當時大概隻有五歲,就當了皇帝,而獻文帝不到二十歲就成了太上皇了。實際上執政的還是獻文帝。
馮後傳這樣記載:太後行不正,内寵李弈。顯祖因事誅之,太後不得意。顯祖暴崩,時言太後為之也。
就是說,獻文帝不能對太後的閨門實行強制措施,又開不得口去規勸母後不要和人通奸,隻好對太後的内寵采取非常措施,殺了兩個内寵,這惹惱了撫養他長大的太後,于是太後下毒害死了獻文帝。獻文帝死時隻有23歲,太後重新執政到孝文帝長大。
孝文帝對太後非常孝順,皇帝即位便開始為自己修墳墓,孝文帝給自己修的墳墓比太後小很多,當時的墳墓應該是在平城即今天的大同附近修建,當時以大同為都,稱平城。“有宦者谮帝于太後,太後杖帝數十;帝默然受之,不自申理;及太後殂,亦不複追問”。
太和14年,即孝文帝19歲的樣子,太後去世了,他才完全執政。太後死,“高祖勺飲不入口者五日,哀毀過哀毀過禮”。實際上太後臨死前,已經讓他學習理政,部分政務交給他處理。馮太後和晚清哪個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後是完全不同的,馮太後是個傑出的政治家,在她執政時,北魏的政治經濟向極盛發展。這樣給孝文帝執政後,把北魏發展到最興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始漢化政策,強制朝臣說漢話,穿漢服。照顧年老的朝臣可以不說漢話,但漢服是必須要穿的。
東陽王拓拔丕,是烈帝拓拔翳槐的孫子,(拓拔翳槐是拓拔什翼健的哥哥),八十多歲了,和孝文帝的祖宗拓拔?一輩,大概比孝文帝高五六輩的樣子,上朝時倚老賣老,仍舊穿鮮卑服,孝文帝沒有處罰他,而是在朝堂上準備了一套合體的漢服,在拓拔丕上朝時,親自給他換上。皇帝給他穿衣,他敢不從?隻好從此也以漢服上朝了。
做得更徹底的是把複雜的鮮卑姓改為漢姓,連皇族姓“拓拔”也改為“元”,“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乙旃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于氏為于氏,尉遲氏為尉氏;其馀所改,不可勝紀”。現在看來,我們常見的劉姓和于姓,說不上祖上是鮮卑人啊,哈哈。哪鼎鼎大名的穆桂英,假如真有其人,哪也必定是鮮卑人的後代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後長孫皇後也肯定是鮮卑人無疑了。
孝文帝對馮太後一家照顧一直很周到,他本人也娶了兩個馮家姑娘做皇後,是馮太後的弟弟馮熙的女兒,就是馮太後的侄女。按漢族規矩是差輩份的,好在當時漢化并不深。
後進宮的馮後是姐姐長得漂亮,很受寵,進宮後不久原來的馮後,是她的妹妹出家為尼了并病死在寺中。姐姐實際取代妹妹立為皇後也不久因病出家為尼,大概是身上起荨麻疹之類的。馮太後去世後,孝文帝服喪期滿,又迎回宮中立為皇後。誰知這馮後品行不端,馮太後在做了太後守寡出現閨門問題還有情可原,畢竟是青年守寡。而這馮皇後本來受寵,在孝文帝南征時,與中官高菩薩私通,據說在她出家為尼時,就有淫亂的行為。孝文帝在南征時,病在南方,她更肆無忌憚,沒人敢管。更惡劣的是,叫她母親行巫術,詛咒孝文帝早點死,她好效仿她的姑母馮太後哪樣,做太後掌權。可惜出了一件事,暴露了她的醜行。她的弟弟想娶新寡的孝文帝的妹妹彭城公主,公主并不願意。馮後想強迫人家,于是公主秘密和幾個仆人及侍婢輕車逃奔到兄長駐軍處苦訴。孝文帝非常驚訝,但叮囑不要外洩。回來後,抓起皇後的奸夫和親信高菩薩、雙蒙等審問,得到真情。召進皇後審問,令太監搜查其衣物内如有兵器之類就立刻斬殺,皇後叩首哭謝,令其坐着回答。皇後要求叫别人走開才說,這樣,孝文帝命令長秋卿白整抱着刀耳朵裡塞進棉花聽不到聲音才開始談話,這樣夫婦談話内容就無人可知了。
在調查清楚後,孝文帝念及馮太後的恩德,沒有廢掉這個失德的皇後,打入冷宮皇後的名份保留,又回到前線繼續南征。但身體還是不行,病重時召來弟弟彭城王元勰,叫賜馮後自盡,葬以皇後禮,這樣掩蓋馮家的大過錯。
元勰這人是有名的賢王,也有幾分狡猾,他叫北海王元詳,也是孝文帝另一個弟弟宣遺诏,哪個耳朵曾塞滿棉花的長秋卿白整給皇後毒藥,但馮後不肯死,說是幾個王要殺他,皇帝不會叫她死的。隻好強制灌下毒藥死去了。如果孝文帝不是病死,能夠長命百歲,他是不會遺诏殺這皇後的。孝文帝要死了,如果不殺這馮後,她日後會掌權并威脅皇朝政權的。
這被殺的馮皇後的妹妹本來是先進宮立為皇後的,而這廢皇後進宮後由于長得比妹妹漂亮,所以比妹妹更受寵,所以在孝文帝前百般地說妹妹的壞話,這樣妹妹被廢後為尼,并病死于寺中。
還有一件使孝文帝很傷心的事,是原來的太子元恂,由于長得肥胖,在遷都洛陽後,對洛陽悶熱的氣候很不适應,幾個舊臣密謀擁他回平城即大同去另立朝廷,被告發後廢掉關了禁閉在禁中病死了。而元恂的母親林氏本是孝文帝愛妃,由于元恂被立為太子按慣例要賜死了。當時,由于孝文帝較為仁厚,曾求馮太後停止這種殘忍的規矩,馮太後不允許。這樣兒子沒有當皇帝哪林氏也就白死了。
具體請參考史書記載
曹氏是怎麼死的
劉邦尚未和呂雉(呂後)結婚的時候與曹氏相好,生下劉肥。随後曹氏病逝,劉肥因是庶出,沒有被立為太子;
曹氏死的早,劉邦對這個沒媽的孩子很同情也很關愛,覺得應該補償他一些,讓這個失去母愛的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愛,所以,沒盡過父親職責的劉邦對這個兒子的封賞異常大度。高祖六年立為齊王,封地七十座城,是劉邦兒子中封王最早占地最廣的一個;
孝惠二年,劉肥入京朝見皇帝,後媽呂雉對他一點感情都沒有,覺得這個野孩子不應該得到那麼大的土地,給他倒了杯毒酒,哪知毒酒被惠帝拿起來要喝,呂雉吓壞了,趕緊奪下惠帝的杯子,這一舉動預示着什麼,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
劉肥回到宿舍,急的團團轉,心想,這下完了,這後媽不疼我,太後要我死,那還不容易嗎?他的内史是個有主意的人,讓他把城陽郡作為禮物獻給魯元公主(呂雉的女兒),結果後媽一高興,才放他回國;
齊王肥肥在位13年,于孝惠六年去世。他的封國曾經被呂氏瓜分,孝文帝即位,封肥肥的七個兒子為王,齊國被一分為七,再後來全部收歸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