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郵是什麼官(三國時期的都郵是什麼官)

biang 中華百科 930

本文目錄

  1. 三國時期的都郵是什麼官職
  2. 古代的郡都郵是啥官
  3. 三國演義都郵是什麼官職
  4. 中國古代最大的官是什麼

三國時期的都郵是什麼官職

始置于西漢中期,郡守屬吏,掌監屬官。

職能:漢時位輕權重,凡傳達教令,督察屬吏,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無所不管。郡分部者,部皆置,如西部督郵、東部督郵等。

擴展資料:

典故

在著名的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曾經登場過一位督郵大人(大概算是曆史上最有名的督郵了),前往劉備擔任縣尉的安喜縣巡察。不過此公由于貪圖賄賂,而劉備又不打算向他行賄,于是懷恨在心,想要陷害劉備,剛好被張飛張三爺發現,于是此公便被性如烈火的張飛狠狠抽了一頓,也算為劉備出了一口惡氣。(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老藝術家狄鳳程(已過世)飾演督郵。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督郵

古代的郡都郵是啥官

都郵是又稱督郵,是漢代到隋初官職名,是督郵書掾、督郵曹掾的簡稱。漢代各郡的重要屬吏。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政令兼司法等。每郡分若幹部,每部設一督郵。

一、職能

西漢時設置,督郵品級不高,但是權利較大,包括傳達教令,督察屬吏,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

二、發展

督郵是郡守的下屬官吏,西漢設置,權利達到頂峰。郡分部者,部皆置,如西部督郵、東部督郵等。魏、晉起地位似不如前代。後設置漸少。北齊隻設于清都郡。隋初廢郡,督郵一并廢除。

擴展資料

有關督郵的著名典故

一、主簿辨酒

《世說新語·術解》:“桓公(桓溫)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肚臍);督郵,言在鬲(即膈。胸、腹腔間的膈膜)上住。”從事、督郵,都是官名。

釋義:桓溫的主簿,善于辨别酒的優劣,但不直接說是好是壞,而是用隐語把美酒比喻為“青州從事”,把劣酒比喻為“平原督郵”。後遂用“青州從事、從事青州、從事到齊、白酒到齊”等稱好酒,或形容酒味佳美;以“平原督郵、薄酒督郵、督郵”等稱劣酒,或形容酒味淡薄。

二、怒鞭督郵

話說劉備讨黃巾有功,本想能封侯拜爵,怎奈朝廷宦官十常侍當道,阻塞賢良,最後隻封劉備一個縣尉。

劉備上任不久,一位督郵來了,非常的瞧不起劉備,問起劉備的家世,劉備說道:“備乃是中山靖王之後”。督郵聽後,一臉冷笑道:“大膽劉備,膽敢冒充帝胄,還不速速退出,哼!”

劉備悻悻退出,侍從告訴劉備,“督郵發怒是因為将軍您沒有賄賂給他”,劉備皺起眉頭,歎口氣說道:“自從備上任以來從沒有拿過百姓的一點東西,沒有錢給他啊!”

于是督郵真的發怒了。劉備多次求見,督郵隻是不見。有回張飛喝了幾杯悶酒,騎着馬出來,看見幾個六七十歲的老人人跪在縣衙口,便上前詢問。老人們說督郵強迫他們誣告劉備,他們不肯,于是督郵要打他們。

張飛很是生氣,就沖進去把督郵抓了出來綁在縣衙門口一棵柳樹上,扯下柳條來打,打斷了數根。這就是張飛怒鞭督郵的事情。後來,關羽和張飛勸劉備把督郵殺了,令投他處,怎奈劉備本是心慈之人,便把縣衙印挂在督郵脖子上,帶着兩位義弟就走了。

三、陶淵明與督郵

陶淵明41歲時(405年),最後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隐是出于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裡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即日挂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在該篇的序中叙述他辭官的原因,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但他仍然“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想任滿一年,待公田收獲後再辭官。促使他居官八十餘日就自辭的原因是“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督郵(官職)

三國演義都郵是什麼官職

始置于西漢中期,為各郡的重要屬吏。見于記載的有“督郵掾”、“都郵”等,通稱“督郵”。職責為代表太守巡行屬縣,督察長吏和郵驿,宣達教令,兼司捕亡等。一郡分的數部的,每部各有督郵一人。唐以後廢。在郡一級置督郵,負責對縣級官員的監察,也即對于屬縣長吏中的貪贓枉法者,督郵要負責查其罪狀,然後上報郡太守處置。督郵隻能上報郡守決定,也即隻有“分明善惡”之責,而無獎善懲惡之權。

漢朝形成了從上至下的三級監察網:禦史府監察中央級官吏;州刺史監察州郡兩千石官員;督郵監察縣級官員。刺史和督郵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刺史對禦史府負責,而督郵則對郡太守負責。

中國古代最大的官是什麼

古代官職大小排列如下:

1、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内大臣

2、從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右都禦史;(武)将軍,都統,提督

3、正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4、從二品:各省巡撫,内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5、正三品: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右副都禦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将

6、從三品:光祿寺卿,太仆寺卿,各省鹽運使,(武)遊擊

7、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8、從四品: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内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9、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省知州;(武)守備

10、從五品:鴻胪寺少卿,各道監察禦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禦所千總

11、正六品:國子監司業,内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12、從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衛千總

13、正七品:翰林院修編,各部院七品筆貼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14、從七品:翰林院檢讨,中書科中書,内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遊牧副尉

15、正八品:太醫院禦醫,各部院八品筆貼式,外府經曆,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谕;(武)外委千總

16、從八品: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骁騎尉

17、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筆貼式,縣主簿;(武)外委把總

18、從九品: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19、末入流:京、外縣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無末入流

擴展資料:

古代地方官制的曆史變遷及名稱

中國古代春秋時期就有地方的行政單位了,但各國有各國的名稱。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把全國封為三十六個郡縣,郡和縣是地方行政地位的基本組成,各地方的行政官名才固定下來。秦代萬戶以上的縣,最高長官稱“令”,不及萬戶的縣,最高長官稱為“長”。

縣丞管理縣政,縣尉管理治安。隋唐縣的最高長官稱為縣令,宋明清代皆稱為知縣,元代稱為縣尹,一個縣有諸曹掾史,各有不同的分工,組成了一個縣的基本行政機構。

秦、漢縣以上的行政單位是郡,郡的最高長官是郡守,掌管軍事的叫尉,掌管監察的叫監禦史。漢代以後把郡守改稱為太守,郡守的下屬還設有督郵、主薄等等。督郵的主要職責就是監察縣官吏的工作業績,并監督治理地方黑社會,可以看出都郵的權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