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武則天是怎麼坐上皇位的
武則天是謀篡李唐的皇位才當上的皇帝。
光宅元年(684年)二月,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後之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力谏,李顯生氣地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武則天以此為借口将李顯廢黜為廬陵王,并遷于房州,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同年九月,徐敬業、徐敬猷兄弟聯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扶支持廬陵王為号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萬部衆。
武則天謀奪李唐的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了諸王的不安,他們想要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沖,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于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以呼應李沖。
武則天分遣丘神勣、魏崇裕擊之。李沖起兵七日敗死。九月,越王李貞兵敗自殺。武則天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展開審訊,逼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他們的親信也被殺死。
同年,武則天命令面首薛懷義率一萬多人,毀乾元殿,建明堂。花費近一年時間後,明堂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有條九龍作捧著的姿态。上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稱為“萬象神宮”。
明堂既成,又命薛懷義鑄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于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大像。建宮的花費達到以萬億計,政府财政為之枯竭。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号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命其石曰“寶圖”。
之後武則天加尊号為“聖母神皇”。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
擴展資料:晚年經曆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笃,卧床不起,隻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晖、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于是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沖入宮中,殺死二張,随即包圍武則天寝宮,要求武則天退位。
武則天被迫禅讓帝位與太子李顯,随後徙居上陽宮(洛陽禁苑之東)。李顯上武則天尊号為“則天大聖皇帝”,武周一朝結束。二月,唐朝複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複舊制,複稱神都為東都。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诏省去帝号,稱”則天大聖皇後“,并赦免王皇後、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則天
唐朝武則天是怎麼當上皇上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那單單為何隻有她能當上皇帝呢?其實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玄武門之變、世民太子李承乾之亂的先例,讓李治根本不敢放心地培養太子的勢力。當時的慣例,太子勢大,幾乎必然要和老皇帝争權,就算太子仁孝,他下面的班子成員也會急着上位。
第二,武則天是沒有娘家勢力的,她的父親雖然是國公,但母親楊氏在父親死後被武則天的兩個哥哥排擠欺辱(非楊氏所生),母女幾乎無立足之地。武則天得勢後為了加強娘家勢力,捏着鼻子把兩個混蛋哥哥拉過來做官,這兩個智商比人品還低的家夥反而處處宣揚自己能飛黃騰達是祖上積德,跟武則天半毛錢關系都沒有。武則天一怒之下,将他們廢掉充軍。這就讓李治感覺,武氏孤身一人,掀不起什麼大浪。
第三,李氏親王被打壓得厲害,皇族勢力虛弱。隐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不說了,後來的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漢王李元昌、吳王李恪等都因政治鬥争被滅掉(長孫無忌功不可沒)。以至于武則天崛起時,皇族居然沒有一個強勢人物帶頭打壓她,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燕啄皇孫,凄慘無比。
第四,武則天和李治有親生兒子,還不止一個。對于大臣們來講,你做女皇也罷,改國号也罷,一個六七十的老妪,怕是活不了幾年,既然武則天過把瘾後很快就會死,而且死後皇位鐵定要傳給李顯或李旦,他們何必為了這幾年的時間,去冒險搞政變呢?熬一熬就能過去的事,犯不着流血。
第五,對武則天自己來講,皇位也要傳給兒子的,不可能給武三思等人。狄仁傑說得好:未聞有祭祀姑母者。手頭一大筆家産不給親生兒子,而要給娘家侄子,關鍵這樣做會讓自己的兒子全部被殺掉,再不正常的人也做不來。
第六,武則天改了國号,但充分尊重了門閥貴族的利益,這些帝國的基石選擇看熱鬧,自然阻力不大了。
武則天是怎樣從尼姑變成皇帝的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政治家。李唐王朝二百九十年的曆史,有近半個世紀是由武則天這位女性皇帝導演的。她一生的功過,經受一代又一代人的評說,其中有褒揚也有貶抑。可能對她貶斥最多的是,她曾擁有幾個男寵,這便成為她千古難泯的醜聞,成為文人墨客颠來倒去的話題,以至于連同她創造的卓著政治業績也随之淹沒了。
12年中未獲一絲恩露寂寞走向成熟的武則天
武則天作為太宗的才人,在宮中度過了整整12個年頭,她從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逐漸走上了成熟。不過這一時期,她并沒有能得到太宗的寵遇。武則天既沒有為太宗生養子嗣,自己也沒有得到升遷。深宮生活的寂寞,使武則天慢慢品味到宮廷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對于一個不甘于現狀的人來說,倒成了一種受用不盡的财富。然而,當她還未來得及為自己前途作打算的時候,便同其他未生養子女的宮人們一起被剃度落發,進了感業寺。
削發後的武則天忍受着寺内各種清規戒律的制約,但是,她堅信這樣的日子不會很長,她把感業寺當成了蜇伏之地。
武則天等待着,期望着,準備着。
她此刻寄予無限期望的不是别的,正是已經即位的高宗李治。李治為太子時,因為來宮内奉侍病榻上的父皇太宗,有機會見到了比他年長4歲的武則天。李治為武則天的美貌與多情的目光所吸引,也為她的聰明才智而心動,他們一見便不由自主地私下往來。
武則天入寺為尼,李治對她也是一直未能忘懷,然而新君即位之始,他并沒有多少機會去見她。永徽元年(650),在太宗周年忌日時,李治以行香祈福為名去了感業寺,在那裡見到了已經落發近一年的武則天。武則天乍見高宗,不由得淚如雨下,一年中尼庵的清苦寂寞實在難以忍受,她向高宗皇帝訴說心中的思念,高宗李治也同樣感慨萬分。但是,身為帝王的李治還沒有合适的理由把武則天接出寺外,隻得仍舊讓她在感業寺中暫住。
高宗與武則天暗中通情的事,早就傳到了宮中。中宮王皇後沒有向皇帝撒潑使野,而是慫恿高宗把武則天納入宮中。原來,此時王皇後正與蕭淑妃争寵而鬧得不可開交,她為了讨好高宗,不惜借召武則天入宮之舉來博取高宗歡心。王皇後的建議自然深合高宗本意,武則天不久即被征召入宮,由感業寺尼成了正二品的昭儀。
永徽立後武則天重回宮中後,極力讨好王皇後,對皇後是卑躬屈順,恭恭敬敬。為此,王皇後也時常在高宗面前誇獎她。這樣一來,高宗越發覺得武則天的可愛。高宗在武則天這裡得到了無比的歡愉,而且他發現與武則天之間有很多的共同語言。漸漸地,随着宮闱鬥争的擴大,武則天已不再滿足于做一個昭儀,她的目的是要入主中宮,取代王皇後。
不久,武則天生了一個女兒。她利用王皇後按禮制規定探視新生嬰兒之機,親手悶死了自己的女兒,然後嫁禍王皇後。對此飛來橫禍,王皇後縱是渾身是嘴,也無法說清了。不久,武則天又誣告王皇後與她的母親行厭勝之術,詛咒自己,更讓高宗大為惱火,聯系到小女兒的死,他下定決心要廢王皇後而改立武則天。
永徽六年(655)十月,高宗下诏廢王皇後冊立武則天。武則天終于以她的美貌與才智,如願以償地入主中宮。
不久,她就将已打入冷宮的王皇後和蕭淑妃害死。對于那些反對立她為後的大臣,也同樣大動幹戈,進行了報複。
顯慶元年(656)正月,武則天年方4歲的兒子代王李弘被立為皇太子,永徽三年(652)七月時立為太子的李忠被廢黜。這一切都表明,武則天在後宮的經營取得了巨大成功。不過,對于武則天來說這還僅僅是個開始。從此以後,高宗再沒有與其他嫔妃生育過子女,在他總共12個子女中,後面的6位都是武則天所生。這也反映出武則天于房闱之中專寵的情形。但是,武則天并沒有以此為滿足,在她的内心,還隐藏着更大的政治野心和欲望。
顯慶五年(660)以後,高宗因“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朝廷上的一些事情就常交由武則天處理。由于她心性明敏,智謀達變,涉獵文史,處事皆稱旨,深合皇帝心意,高宗索性把國家政務委托于她。這樣,武則天逐步走出了後宮的圈子,開始插手國家政事了。慢慢地,武則天的權力欲開始膨脹起來。起初,武則天處理事情還請示高宗,與他商議,後來,就逐漸地自作主張,俨然成了至高無上的君王。高宗雖然性格懦弱,但并不糊塗,在這種情況下,就難免對皇後有些不滿。
不久,發生了一件告密事件,宦官王伏勝告發皇後在宮中秘密引來方士郭行真行巫蠱之術祈福。高宗聞知,大發雷霆,一時沖動想把武則天廢掉。武則天聽說後,立即趕到高宗面前,口稱冤枉,陳述原委。不知道武則天到底說了些什麼,但高宗被她說得羞愧難當,便拉着武則天的手好言勸慰,又讨好似的說:“我怎麼會想到廢你呀!這都是上官儀教唆我的。”開脫了自己。為高宗起草廢後诏書的上官儀卻因此遭到殺身滅門之禍。從此,武則天進一步參與國政,每當皇帝臨朝,則天必“垂簾于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群臣朝拜和中外表章奏議,皆把皇帝與皇後合稱為“二聖”。高宗一般隻是随着武則天的意思點點頭算了,武則天的政治權力牢固地确立了。到上元元年(674)八月,高宗稱天帝,武則天稱天後,更顯示出一副至高無上的姿态。
為了便于更好地貫徹自己的思想,武則天在宮中開設學館,招攬儒士,設置北門學士,論學著述,又密奏參決朝政,以分割宰相權力。這樣一來,武則天在自己身邊就組成了一個智囊團,成為她的重要謀士。同時,她大開科舉,廣選官吏,扶植親己力量。武則天自己也針對時局,提出12條建議(即建言十二事),勸課農桑,薄賦徭,禁浮巧,省功費力役,廣言路,杜讒口等,深得高宗贊許。為了提高武氏的社會地位,拉攏中下層官僚,武則天主持修撰了《姓氏錄》,凡是在當朝得到五品官者都可以升為士流,進一步貫徹了太宗貞觀時期修《氏族志》“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的精神,擴大了政權的基礎,把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攪了個稀碎。這樣,武則天不僅進一步鞏固了手中的權力,而且給當時的社會政治帶來了一些新氣象,所以很得人心。這也正是武則天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武則天手書升仙太子碑額,為罕見的唐代飛白書遺迹由于武則天表現出非凡的政治才華,因病不能上朝的高宗,還曾一度想讓她攝知國政,因為大臣的極力勸谏才作罷。上元二年(675)四月,深得高宗喜愛的皇太子李弘以24歲的華齡突然死去,使高宗多少受到了些刺激,所以又曾打算遜位于武則天,不過此舉仍因大臣的反對而作罷。
李弘死後不久,又立武則天所生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自幼見識不凡,也很受父皇鐘愛。自立為太子,他也和母後招攬北門學士一樣,收羅了一批名臣學士,以注《後漢書》為名發展自己的勢力。這樣一來,勢必與大權在握的母親發生沖突,所以,李賢常不明不白地受到母後的訓斥和責備。武則天曾令人撰寫了《少陽正範》(即太子的行為準則和榜樣)和《孝子傳》送給李賢,讓他好好學習自省,更引起了李賢的不安和憂慮。不知武則天通過什麼途徑得知,李賢居然懷疑自己不是她親生的兒子。外面的人還傳言,李賢實際是他的姨媽、即武則天寡居的長姊韓國夫人所生。這樣一來,武則天又開始不能容忍李賢了,所以借口李賢寵近男色,私藏铠甲,将他貶為庶人,并從洛陽押回長安。
事隔一天,武則天的三子李哲(顯)被立為皇太子。
與武則天争寵官婉兒弄權之謎
武則天寵幸的人主要有薛懷義、沈南蓼及張易之、張昌宗等。高宗死後,首先入侍武則天的是薛懷義。薛懷義原名馮小寶,本是同官縣(今陝西銅川)街頭賣膏藥的小販,後來因為在街頭幫人打架誤傷人命,為躲避官府的緝拿,潛逃到洛陽,在白馬寺出家當了和尚。
唐太宗死後,武媚娘(武則天)作為太宗的嫔妃,都被送到感業寺出家為尼。白馬寺和感業寺隻有一牆之隔,而且兩寺同飲一井水,有一天,武媚娘和馮小寶在井台相遇,武媚娘打不動水,正在為難。這時,身材高大,健壯有力的馮小寶也來井台挑水,幫助武媚娘打好了水,還給挑着送到了尼姑庵的大門口,然後再自己去挑水,于是二人就認識了。
和尚和尼姑都是戒吃葷腥的,馮小寶半路出家當然戒不掉。有一天,馮小寶又來井台挑水,有一隻山雞口渴,落在井沿兒找水喝,馮小寶看見了,悄手蹑腳靠上去,一扁擔打死了。好肥的一隻山雞,馮小寶決定把山雞吃掉。他的水也不挑了,撿來一堆柴火,到前邊樹林子裡,籠火烤雞去了。
偏巧這一天,武媚娘也來井沿兒挑水。井台上隻見馮小寶的水桶不見人,武媚娘四處看了半天,附近也沒有馮小寶的蹤影。這時,順風刮過來一股烤肉的香味兒。武媚娘自從離開後宮以後,就再也沒有吃過肉。這肉味兒好香啊!是從哪裡飄過來的呢?不遠處的小樹林,不是還在冒着一縷清煙嗎?一定是在那裡。這樣想着,就身不由己的朝小樹林走去。
武媚娘看清了,正是馮小寶在火上烤肉,不知烤的是什麼肉,反正是香味兒直往鼻孔裡鑽,過了一會兒,肉烤熟了,馮小寶從火上取下烤得焦黃的雞肉,扯下一條大腿兒咬了一口。
“什麼肉,香嗎?”武媚娘忍不住地問。馮小寶忽然聽見有人說話,當時吓了一跳,回過頭一看,見是武媚娘,就不好意思地笑了,說:“雞,野雞。落在井台上喝水,掄起扁擔,隻一下,哈哈哈……”說着,撕下另一個雞大腿,遞給武媚娘,說:“你敢不敢吃?香極啦!”武媚娘接過來,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從那以後,馮小寶三天兩頭不是弄一隻雞,就是弄個狗大腿兒,偷偷送給武媚娘。武媚娘搶着去井沿挑水,也就是去和馮小寶相會。
武則天當上皇帝後,立刻讓馮小寶當上了洛陽名刹白馬寺的主持。高宗死後,武則天就讓馮小寶随便出入後宮,又把他的名字改為“懷義”,賜給他薛姓。他憑着過人的聰明,加上當年的感情,很得武則天的愛惜。薛懷義又因督建萬象神宮有功被擢為正三品左武衛大将軍,封梁國公。後來還多次擔任大總管,統領軍隊,遠征突厥。
不久禦醫沈南蓼成為武則天的新寵,薛懷義出于嫉妒,一把火燒掉了耗資巨萬的萬象神宮,武則天卻不予追究。而後薛懷義日益驕橫,終于引起武則天的厭惡,指使人将其暗殺。薛懷義死後,已過中年的沈南蓼溫和有加,卻身心虛弱,滿足不了武則天的要求。七十多歲的她又陷入了寂寥煩悶之中,喜怒無常,脾氣暴躁。
恰在此時,有人又薦張易之兄弟待寝,這兩個二十歲左右的美少年,不但聰明伶俐,通曉音律,而且精力旺盛,更有侍寝的本領。把個武則天服侍得舒舒服服,身心愉悅。武則天馬上給二人加官四品。從此二張俨若王侯,每天随武則天早朝,待其聽政完畢,就在後宮陪侍。二張恃寵而驕,不僅在後宮恣意專橫,而且結黨營私幹預朝政,引起了衆怒。終于在神龍元年,張柬之等策動了“宮廷政變”,殺掉二張,武則天也在病榻上被“請”下禦座,讓位于中宗。
武則天依靠曆史的條件、特定的婚姻、個人的才幹書寫了一段輝煌的女皇曆史。然而她未料到,那漫罵與詛咒會像排天的巨浪不斷打來。尤其她擁有男寵之事,就成了她被人攻擊的一大罪狀。
冷靜分析武則天的男寵問題,可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從她是“人”,一個“女人”的生理需要的角度,一個從她是個政治家,一個女皇的角度。
作為一個女人,她需要男人滿足她,這個需要她卻永不滿足
武則天十四歲入宮的時候,被唐太宗賜名為“媚”,千嬌百媚,含苞待放,情窦初開,渴望皇帝的寵愛,可在太宗身邊十多年,她僅是個“才人”,與一個侍女的作用差不多。太宗是個蓋世英才,他要求女性的隻是賢德、溫順、體諒、嬌柔,而武則天的美貌與才幹自然得不到皇帝的賞識。所以在太宗死後,她被遣送到感業寺為尼。
作為一個女人,武則天想施展自己的報負,隻能通過婚姻來實現。她需要借助一個聽命于自己的丈夫。她需要一個弱者。曆史的機遇,使太宗的兒子李治成了她的選擇。高宗李治好色多情、體弱多病,優柔寡斷,對她又一往深情。因此,武則天在度過了五年清冷孤寂的寺廟生活後,二次進宮,成為高宗的“昭儀”。這時,武則天年近三十,高宗才二十五歲,在成熟而又充滿智慧的武則天面前,高宗卻像幼稚戀母的孩童。她時而情意纏綿、亦悲亦怨、時而柳眉怒豎、粉面含威,叫高宗難以招架。僅一年多的時間,她就由尼姑晉升為昭儀、宸妃,直至皇後。這時,高宗很難再接近别的女人了。宮中衆多嫔妃宮婢都失去了陪寝的義務,成了純粹的女性官吏。以後的三十年裡,武則天并沒有“淫亂”醜聞。精力都用在了政治鬥争上,直到高宗去世。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改國号為周,成為名副其實的女皇帝。她那作為女人的需要也被激發了。她寵幸的薛懷義是因其身材高大、健壯有力,後因不“馴服”,而被她暗殺。她寵幸沈南蓼,因其中年體衰而遭到厭棄。她寵幸的張易之兄弟則面若蓮花,侍寝有方,使她精神上得到了滿足,春情暫駐,她感謝二張的奉獻,授以高官,委以國政,成為她晚年最信任的人。
作為一個女皇,一個精明的政治家,武則天畜養男寵應該說主要是為了顯示女皇的威權。二張入侍後,武則天已年滿七十三歲,就算生活優裕,養生得法,服用春藥,也難使一個老妪返老還童。她這是在向衆人炫耀:既然男子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子登基也應該有侍奉的男寵。翻開中國的曆史畫卷,女人為帝絕無僅有。她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專制時代,想立于不敗之地,可以說是“樹大招風”,面臨孤軍作戰的艱難。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為地、主動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和尊嚴。她在所有的領域内都要行使同男性皇帝一樣的權利,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樣的利益。因此,在“性”的問題上,她也要效法男性帝王了。即使不是為了“性欲”,她想擁有幾個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來憂愁的年輕異性,在貴為天子的她也是可以理解的。
據說,南朝時期的劉宋朝孝武帝的女兒山陰公主曾對做皇帝的弟弟訴苦說:“陛下在後宮擁有衆多美妃,而臣妾隻有一個丈夫,這是否有點不公平?”她的皇上弟弟立刻賞給她男妾數十人。蕭齊朝的王太後曾光明正大地擁有男寵三十人。
奇怪的是,盡管曆代君王都有後宮三千佳麗,供其淫樂,尤其是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有四萬嫔妃仍嫌不足,竟把自己的兒媳楊玉環立為貴妃,這種老來癡情卻為後人津津樂道,成為千古不朽的愛情大悲劇。就因為他們是男性君主,他們的荒淫僅以一句“英雄好色”得到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