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鞭屍簽怎麼解(伍子胥鞭屍三百)

biang 中華百科 780

本文目錄

  1. 伍子胥鞭屍的典故
  2. 伍子胥鞭屍是什麼意思
  3. 史記 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鞭屍的典故

春秋後期,楚平王因誤聽讒臣費無忌之言而冤殺了楚國忠臣伍奢全家,隻有伍奢次子伍子胥在申包胥等人的幫助下才僥幸逃過一劫。随後伍子胥逃到吳國,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成為了吳國重臣。後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而率吳國軍隊攻破了楚國國都郢,然此時楚平王已薨,楚平王之子楚昭王也已逃離楚國。伍子胥為洩私憤,便令人掘開楚平王墳墓,并怒鞭楚平王屍體三百下以報仇雪恨。

擴展資料:

春秋列國時代,楚平王誤聽饞言,将大夫伍奢全家斬盡殺絕。伍奢次子伍子胥(伍員,又稱“申胥”)曆盡艱難,逃到吳國,成為吳國重臣,後率領軍隊攻破楚國都城郢。相傳,伍子胥為父兄報仇雪恨,曾經挖開楚平王的墳墓,怒鞭平王屍體三百下。

對于這一傳說,古文獻存在“鞭屍”和“鞭墳”兩種不同記載,而近年又出現一種完全否定“鞭屍”、“鞭墳”的意見。

一,鞭屍說。《史記·吳太伯世家》雲:“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屍,以報父仇。”《史記·伍子胥列傳》曰:“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可見,司馬遷記此事應當無誤。揚雄《法言·重黎》也有這種說法,然後批評伍子胥“鞭屍籍棺,皆不由德。”

東漢趙晔《吳越春秋·阖廬内傳》,除記有“掘墓鞭屍”的情節外,更增加了“左足踐腹,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誰使汝用讒谀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的細節。照此看來,說伍子胥掘墓鞭屍,是有根據的。

二,鞭墳說。此說首先見于《呂氏春秋·首時》的記載,說伍子胥“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谷梁傳·定公四年》則說,他“撻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訓》和《越絕書·荊平王内傳》也都說伍子胥鞭墳。從古文獻史料價值來看,《呂氏春秋》成書早于《史記》一百多年,所言楚國史事應當是可信的。這樣,伍子胥隻是鞭墳三百,沒有掘墓鞭屍。

三,否定說。張君在《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三期上發表《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屍》一文,完全推翻“鞭屍”和“鞭墳”兩說。他認為,伍子胥既沒有掘墓鞭屍,也沒有鞭墳洩憤,甚至連破郢之戰都未參加。

其主要理由是:一,《春秋》等記載春秋時期史事最早又最有權威的典籍,都沒有提到過這件事。《左傳》僅記載楚平王殺伍奢一家的事,用譴責的筆調而對伍子胥用同情的筆法,屈原也稱贊并自拟于伍子胥。

二,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郢都,正是孔子在世的時代。孔子最容不得亂臣賊子,伍子胥引吳入室,掘墓鞭屍,可謂罪大惡極,但孔子言論确隻字未提。三,《公羊傳·定公四年》明确記載伍子胥忠君、不報私仇的思想:“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複父之仇,臣不為也。”他主觀上也不願做掘墓鞭屍之事,這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伍子胥鞭屍

伍子胥鞭屍是什麼意思

伍子胥鞭屍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平王因為聽信了奸細的誣告,而下令殺害了大臣伍奢及其家族。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得以逃脫,曆經艱險後,他最終逃到了吳國,并在那裡得到了重用,成為吳國的顯要官員。後來,伍子胥領導吳軍攻打楚國,成功占領了楚國的都城郢。

根據傳說,伍子胥為了給父親和兄長報仇,曾經挖掘了楚平王的墳墓,并且對其屍體進行了鞭打,以洩心頭之恨。這個故事展示了伍子胥對家人深沉的哀思和複仇的決心。

史記 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列傳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員父曰伍奢。員兄曰伍尚。其先曰伍舉,以直谏事楚莊王,有顯,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無忌不忠於太子建。平王使無忌為太子取婦於秦,秦女好,無忌馳歸報平王曰:「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生子轸。更為太子取婦。

無忌既以秦女自媚於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殺己,乃因讒太子建。建母,蔡女也,無寵於平王。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備邊兵。

頃之,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無怨望,願王少自備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諸侯,且欲入為亂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伍奢知無忌讒太子於平王,因曰:「王獨柰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無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見禽。」於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行未至,奮揚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誅。」太子建亡奔宋。

無忌言於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可以其父質而召之,不然且為楚患。」王使使謂伍奢曰:「能緻汝二子則生,不能則死。」伍奢曰:「尚為人仁,呼必來。員為人剛戾忍,能成大事,彼見來之并禽,其勢必不來。」王不聽,使人召二子曰:「來,吾生汝父;不來,今殺奢也。」伍尚欲往,員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後生患,故以父為質,詐召二子。二子到,則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報耳。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俱滅,無為也。」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謂員:「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雠,我将歸死。」尚既就執,使者捕伍胥。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使者不敢進,伍胥遂亡。聞太子建之在宋,往從之。奢聞子胥之亡也,曰:「楚國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殺奢與尚也。

伍胥既至宋,宋有華氏之亂,乃與太子建俱奔於鄭。鄭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晉,晉頃公曰:「太子既善鄭,鄭信太子。太子能為我内應,而我攻其外,滅鄭必矣。滅鄭而封太子。」太子乃還鄭。事未會,會自私欲殺其從者,從者知其謀,乃告之於鄭。鄭定公與子産誅殺太子建。建有子名勝。伍胥懼,乃與勝俱奔吳。到昭關,昭關欲執之。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劍邪!」不受。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至於吳,吳王僚方用事,公子光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

久之,楚平王以其邊邑鐘離與吳邊邑卑梁氏俱蠶,兩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於兩國舉兵相伐。吳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鐘離、居巢而歸。伍子胥說吳王僚曰:「楚可破也。願複遣公子光。」公子光謂吳王曰:「彼伍胥父兄為戮於楚,而勸王伐楚者,欲以自報其雠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殺王而自立,未可說以外事,乃進專諸於公子光,退而與太子建之子勝耕於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奪太子建秦女生子轸,及平王卒,轸竟立為後,是為昭王。吳王僚因楚喪,使二公子将兵往襲楚。楚發兵絕吳兵之後,不得歸。吳國内空,而公子光乃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是為吳王阖廬。阖廬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

楚誅其大臣郄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孫伯嚭亡奔吳,吳亦以嚭為大夫。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道絕不得歸。後聞阖廬弑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於舒。阖廬立三年,乃興師與伍胥、伯嚭伐楚,拔舒,遂禽故吳反二将軍。因欲至郢,将軍孫武曰:「民勞,未可,且待之。」乃歸。

四年,吳伐楚,取六與灊。五年,伐越,敗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吳。吳使伍員迎擊,大破楚軍於豫章,取楚之居巢。

九年,吳王阖廬謂子胥、孫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對曰:「楚将囊瓦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廬聽之,悉興師與唐、蔡伐楚,與楚夾漢水而陳。吳王之弟夫概将兵請從,王不聽,遂以其屬五千人擊楚将子常。己卯,楚昭王出奔。庚辰,吳王入郢。子常敗走,奔鄭。於是吳乘勝而前,五戰,遂至郢。

昭王出亡,入雲夢;盜擊王,王走鄖。鄖公弟懷曰:「平王殺我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恐其弟殺王,與王奔随。吳兵圍随,謂随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盡滅之。」随人欲殺王,王子綦匿王,己自為王以當之。随人蔔與王於吳,不吉,乃謝吳不與王。

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雠,其以甚乎!吾聞之,人衆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於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於秦。秦不許。包胥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秦哀公憐之,曰:「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六月,敗吳兵於稷。會吳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阖廬弟夫概乃亡歸,自立為王。阖廬聞之,乃釋楚而歸,擊其弟夫概。夫概敗走,遂奔楚。楚昭王見吳有内亂,乃複入郢。封夫概於堂溪,為堂溪氏。楚複與吳戰,敗吳,吳王乃歸。

後二歲,阖廬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懼吳複大來,乃去郢,徙於鄀。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

其後四年,孔子相魯。

後五年,伐越。越王句踐迎擊,敗吳於姑蘇,傷阖廬指,軍卻。阖廬病創将死,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句踐殺爾父乎?」夫差對曰:「不敢忘。」是夕,阖廬死。夫差既立為王,以伯嚭為太宰,習戰射。二年後伐越,敗越於夫湫。越王句踐乃以馀兵五千人栖於會稽之上,使大夫種厚币遺吳太宰嚭以請和,求委國為臣妾。吳王将許之。伍子胥谏曰:「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吳王不聽,用太宰嚭計,與越平。

其後五年,而吳王聞齊景公死而大臣争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伍子胥谏曰:「句踐食不重味,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吳之有越,猶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伐齊,大敗齊師於艾陵,遂威鄒魯之君以歸。益疏子胥之謀。

其後四年,吳王将北伐齊,越王句踐用子貢之謀,乃率其衆以助吳,而重寶以獻遺太宰嚭。太宰嚭既數受越賂,其愛信越殊甚,日夜為言於吳王。吳王信用嚭之計。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辭詐僞而貪齊。破齊,譬猶石田,無所用之。且盤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滅之,俾無遺育,無使易種于茲邑。』此商之所以興。願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後将悔之無及。」而吳王不聽,使子胥於齊。子胥臨行,謂其子曰:「吾數谏王,王不用,吾今見吳之亡矣。汝與吳俱亡,無益也。」乃屬其子於齊鮑牧,而還報吳。

吳太宰嚭既與子胥有隙,因讒曰:「子胥為人剛暴,少恩,猜賊,其怨望恐為深禍也。前日王欲伐齊,子胥以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恥其計謀\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複伐齊,子胥專愎強谏,沮毀用事,徒幸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今王自行,悉國中武力以伐齊,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謝,詳病不行。王不可不備,此起禍不難。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於齊也,乃屬其子於齊之鮑氏。夫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諸侯,自以為先王之謀\臣,今不見用,常鞅鞅怨望。願王早圖之。」吳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賜伍子胥屬镂之劍,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歎曰:「嗟乎!讒臣嚭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時,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於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然今若聽谀臣言以殺長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刭死。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吳王既誅伍子胥,遂伐齊。齊鮑氏殺其君悼公而立陽生。吳王欲讨其賊,不勝而去。其後二年,吳王召魯衛之君會之橐臯。其明年,因北大會諸侯於黃池,以令周室。越王句踐襲殺吳太子,破吳兵。吳王聞之,乃歸,使使厚币與越平。後九年,越王句踐遂滅吳,殺王夫差;而誅太宰嚭,以不忠於其君,而外受重賂,與己比周也。

伍子胥初所與俱亡故楚太子建之子勝者,在於吳。吳王夫差之時,楚惠王欲召勝歸楚。葉公谏曰:「勝好勇而陰求死士,殆有私乎!」惠王不聽。遂召勝,使居楚之邊邑鄢,号為白公。白公歸楚三年而吳誅子胥。

白公勝既歸楚,怨鄭之殺其父,乃陰養死士求報鄭。歸楚五年,請伐鄭,楚令尹子西許之。兵未發而晉伐鄭,鄭請救於楚。楚使子西往救,與盟而還。白公勝怒曰:「非鄭之仇,乃子西也。」勝自砺劍,人問曰:「何以為?」勝曰:「欲以殺子西。」子西聞之,笑曰:「勝如卵耳,何能為也。」

其後四歲,白公勝與石乞襲殺楚令尹子西、司馬子綦於朝。石乞曰:「不殺王,不可。」乃劫(之)王如高府。石乞從者屈固負楚惠王亡走昭夫人之宮。葉公聞白公為亂,率其國人攻白公。白公之徒敗,亡走山中,自殺。而虜石乞,而問白公屍處,不言将亨。石乞曰:「事成為卿,不成而亨,固其職也。」終不肯告其屍處。遂亨石乞,而求惠王複立之。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蝼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緻此哉?白公如不自立為君者,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

【譯文】

伍子胥,是楚國人,名員(yún,雲)。伍員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谏诤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楚平五有個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費無忌做他的少傅。費無忌對太子建不忠心。平王派無忌到秦國為大子建娶親。因為秦女長的姣美,無忌就急忙趕回來報告平王說:“這是個絕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給太子另外娶個媳婦。”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極度地寵愛她,生了個兒子叫轸,另外給太子建娶了媳婦。

費無忌用秦國美女向楚平王獻媚以後,就趁機離開了太子去侍奉平王。又擔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繼位殺了自己,竟因此诋毀太子建。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國人,楚平王不寵愛她。平王也越來越疏遠太子建,派太子建駐守城父,防守邊疆。

不久,無忌又沒日沒夜地在平王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他說:“太子因為秦女的原因,不會沒有怨恨情緒,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備着點。自從太子駐守城父以後,統率着軍隊,對外和諸侯交往,将要進入都城作亂了。”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來審問。伍奢知道無忌在平王面前說了太子的壞話,因此說:“大王怎麼能僅僅憑撥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壞話,就疏遠骨肉至親呢?”無忌說:“大王現在不制止,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大王将要被逮捕了!”于是平王發怒,把伍奢囚禁起來,同時命令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還沒走到,奮揚派人提前告訴太子:“太子趕快離開,要不然,将被殺死。”于是太子建逃到宋國去了。

無忌對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賢能,不殺掉他們,将成為楚國的禍害。可以用他父親作人質,把他們召來,不這樣将成為楚國的後患。”平王就派使臣對伍奢說:“能把你兩個兒子叫來,就能活命,不叫來,就處死。”伍奢說:“伍尚為人寬厚仁慈,叫他,一定能來;伍員人桀骜不訓,忍辱負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來了一塊被擒,勢必不來。”平王不聽,派人召伍奢兩個兒子,說:“來,我使你父親活命;不來,現在就殺死伍奢。”伍尚打算前往,武員說:“楚王召我們兄弟,并不打算讓我們父親活命,擔心我們逃跑,産生後患,所以,用父親作人質,欺騙我們。我們一到,就要和父親一塊處死。對父親的死有什麼好處呢?去了,就叫我們報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别的國家去,借助别國的力量洗雪父親的恥辱。一塊去死,沒有意義呀。”伍尚說:“我知道去了最後也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可是隻恨父親召我們是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後又不能洗雪恥辱,終會被天下人恥笑。”對伍員說:“你可以逃走,你能報殺父之仇,我将要就身去死。”伍尚接受逮捕後,使臣又要逮捕伍王胥,伍子胥拉滿了弓,箭對準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前去追随他。伍奢聽說子胥逃跑了,說:“楚國君臣将要苦于戰火了。”伍尚來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塊殺害了。

伍子胥到宋國以後,正好遇上宋國華氏作亂,就和太子建一同逃到鄭國去。鄭國君臣對他們很友好。太子建又前往晉國,晉頃公說:“太子既然跟鄭國的關系友好,鄭國信任太子,太子要能給我們作内應,我們從外面進攻,一定能滅掉鄭國,滅掉鄭國,就把它分封給太子。”于是太子回到鄭國。舉事的時機還沒成熟,正趕上太子因為個人私事打算殺掉一個跟随他的人,這個人知道太子的計劃,就把它告訴鄭國。鄭定公和子産殺死了太子建。建有個兒子叫勝。伍子胥害怕了,就和勝一同逃奔吳國。到了昭關,昭關的官兵要捉拿他們,于是,伍子胥和勝各自隻身徒步逃跑,差一點不能脫身。追兵在後。到江邊,江上有一個漁翁乘着船,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過江。伍子胥過江後,解下随身帶的寶劍說:“這把劍價值百金,把它送給你老人家。”漁翁說:“按照楚國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賞給糧食五萬石,封給執珪的爵位,難道是僅僅值百金的寶劍嗎?”不肯接受。伍子胥還沒逃到吳國京城,就得了病,在中途停下來,讨飯吃。到達吳都,吳王僚剛剛當權執政,公子光做将軍。伍子胥就通過公子光的關系求見吳王。

過了很久,楚平王因為楚國邊邑鐘離和吳國邊邑卑梁氏都養蠶,兩地的女子為争采桑葉相互撕打,就大發雷霆,以緻于兩國起兵相互攻打。吳國派公子光攻打楚國,攻克了楚國的鐘離、居巢就回去了。伍子胥勸說吳王僚說:“楚國是可以打敗的,希望再派公子去。”公子光對吳王說:“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國殺死,勸大王攻打楚國,是為了報他的私仇。攻打楚國未必可以打敗它呀。”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國内有野心,想殺死吳王僚而自立為君,不可以用對外的軍事行動勸說他,就向公子光推薦了專諸,離開朝廷,和太子建的兒子勝到鄉下種地去了。

五年以後,楚平王死了。當初,平王從太子建那兒奪來的秦國美女生了一個兒子叫轸,等平王一死,轸竟然繼平王即位,這就是昭王。吳王僚趁着楚國辦喪事,派燭庸、蓋餘二公子領兵襲擊楚國。楚國出兵切斷了吳國軍隊的後路,使吳軍不能回國。吳國國内空虛,公子光就命令專諸暗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阖廬。阖廬自立以後,願望實現了,就召回伍員,官拜為行人,和他共同策劃國事。

楚國殺了它的大臣嚭宛、伯州犁,伯州犁的孫子伯嚭逃到吳國,吳國也用伯嚭做了大夫。先前,吳王僚派遣攻打楚國的兩位公子,後路被切斷不能回國,後來聽說阖廬殺死吳王僚自立為王的消息,于是帶領着軍隊,投降了楚國,楚國把舒地封給了他們。阖廬自立為王的第三年,就發動軍隊和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國,占領了舒地,捉住了原來背叛吳國的兩個将軍。因而阖廬想乘勝進兵郢都,将軍孫武說:“百姓太疲憊了,不可以,暫切等待吧。”就收兵回國了。

阖廬四年(前511),吳國攻打楚國,奪取了六地和灊(qián,潛)地。阖廬五年,攻打越國,并戰敗了它。阖廬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領兵攻打吳國。吳國派伍子胥迎戰,在豫章打敗了楚國的軍隊,奪取了楚國的居巢。

阖廬九年(前506),吳王阖廬對子胥、孫武說:“當初你們說郢都不可攻入,現在的情形怎麼樣呢?”子胥、孫武回答說:“楚國将軍囊瓦貪财,唐國和蔡國都怨恨他。大王一定要大規模地進攻楚國,必須先要得到唐國和蔡國的幫助才行。”阖廬聽從了他們的意見,出動了全部軍隊和唐國、蔡國共同攻打楚國,和楚國軍隊在漢水兩岸列兵對陣。吳王的弟弟夫概帶領着軍隊請求相随出征,吳王不答應,夫概就用自己屬下五千人攻擊楚将子常,子常戰敗逃跑,直奔宋國。于是,吳軍乘勝挺進,經過五次戰役,就打到了郢都。己卯日,楚昭王出逃。第二天,吳王進入郢都。

楚昭王出逃,進入雲楚大澤;昭王遭到強盜的襲擊,昭王又逃到鄖地。鄖公的弟弟懷說:“平王殺死了我們的父親,我們殺死他的兒子,不也可以嗎?”鄖公擔心他的弟弟殺死昭王,就和昭王一塊逃到随地。吳兵包圍了随地,對随地人說:“在漢水流域的周朝子孫,被楚國全部消滅了。”随人要殺昭王,王子綦把他藏起來,自己冒沖昭王來搪塞他們。随人算了一卦,卦象表明把昭王交給吳軍,不吉利,就謝絕吳國,不交昭王。

當初,伍子胥和申包胥是至交的朋友,伍子胥逃跑時,對包胥說:“我一定要颠覆楚國。”包胥說:“我一定要保存楚國。”等到吳兵攻進郢都,伍子胥搜尋昭王,沒有找到,就挖開楚平王的墳,拖出他的屍體,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手。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去對伍子胥說:“您這樣報仇,太過份了!我聽說:‘人多可以勝天,天公降怒也能毀滅人。’您原來是平王的臣子,親自稱臣侍奉過他,如今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這難道不是喪天害理到極點了嗎!”伍子胥對來人說:“你替我告訴申包胥說:‘我就像太陽落山的時候,路途還很遙遠。所以,我要逆情背理地行動。’”于是申包胥跑到秦國去報告危急情況,向秦國求救,秦國不答應。申包胥站在秦國的朝廷上,日夜不停地痛哭,他的哭聲七天七夜沒有中斷。秦哀公同情他,說:“楚王雖然是無道昏君,有這樣的臣子,能不保存楚國嗎?”就派遣了五百輛戰車拯救楚國,攻打吳國。六月間,在稷地打敗吳國的軍隊。正趕上吳王長時間地留在楚國尋找楚昭王,阖廬的弟弟夫概逃回國内,自立為王。阖廬聽到這個消息,就棄楚國趕回去,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兵敗,跑到楚國。楚昭王見吳國内部發生變亂,又打回郢都,把堂溪封給夫概,叫做堂溪氏。楚國再次和吳軍作戰,打敗吳軍,吳王就回國了。

又過了兩年,阖廬派太子夫差領兵攻打楚國,奪取番地。楚國害怕吳國軍隊再次大規模地進攻,就離開郢城,遷都鄀邑。在這個時候,吳國用伍子胥、孫武的戰略,向西打敗了強大的楚國,向北威鎮齊國、晉國,向南降服了越國。

夫差攻楚取番以後四年,孔子出任魯國國相。

又過了五年,吳軍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率兵迎戰,在姑蘇打敗吳軍,擊傷了吳王阖廬的腳趾,吳軍退卻。阖廬創傷發作,很嚴重,快要死的時候對太子夫差說:“你能忘掉勾踐殺你父親嗎?”夫差回答說:“不敢忘記。”當天晚上,阖廬就死了。夫差繼位吳王以後,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練士兵。二年後攻打越國,在夫湫打敗越國的軍隊,越王勾路就帶關殘兵敗将栖息在會稽山上,派大夫文種用重禮贈送太宰嚭請求媾和,把國家政權托付給吳國,甘心做吳國的奴仆。吳王将要答應越國的請求,伍子胥規勸說:“越王勾踐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要不一舉殲滅他,今後一定會後悔。”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規勸,而采納了太宰嚭的計策,和越國議和。

和越國議和以後五年,吳王聽說齊景公死了,大臣們争權奪利,新立的國君軟弱,就出動軍隊向北攻打齊國。伍子胥規勸說:“勾踐一餐沒有兩味葷菜,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為。這個人不死,一定是吳國的禍患。現在吳國有越國在身邊,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鏟除越國卻一心緻力攻打齊國,不是很荒謬的嗎?”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規勸,攻打齊國。在艾陵把齊國軍隊打得大敗,于是懾服了鄒國和魯國的國君而回國。從此,就越來越少地聽從伍子胥的計謀了。

此後四年,吳王将要北上攻打齊國,越王勾踐采用子貢的計謀,就帶領着他的人馬幫助吳國作戰,把貴重的寶物敬獻給太宰嚭。太宰嚭多次接受了越國的賄賂。就特殊地喜歡并信任越國,沒日沒夜地在吳王面前替越國說好話。吳王總是相信和采納太宰嚭的計謀。伍子胥規勸吳王說:“越國,是心腹大患,現在相信那虛飾浮誇狡詐欺騙之詞,貪圖齊國。攻克齊國,好比占領了一塊石田,絲毫沒有用處。況且《盤庚之诰》上說:‘有破壞禮法,不恭王命的就要徹底割除滅絕他們,使他們不能夠傳宗接代,不要讓他們在這個城邑裡把好人影響壞了。’這就是商朝興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棄齊國,先攻打越國;如不這樣,今後悔恨也來不及了。”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卻派他出使齊國。子胥臨行,對他兒子說:“我屢次規勸大王,大王不聽。我現在看到吳國的末日了,你和吳國一毀滅,沒有好處。”就把他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牧,而返回吳國向吳王報告。

吳國太宰嚭和伍子胥在感情上産生裂痕以後,就趁機在吳王面前說他的壞說:“子胥為人強硬兇惡,沒有情義,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釀成深重的災難。前次大王要攻打齊國,子胥認為不可以,大王終于發兵并且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子胥因自己計謀沒被采用感到羞恥,反而産生了怨恨情緒。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齊國,伍子胥又獨斷固執,強行谏阻,敗壞、诋毀大王的事業,隻希望吳國戰敗來證明自己的計謀高明。現在大王親自出征,出動全國的武裝力量攻打齊國,而伍子胥的勸谏不被采納,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裝有病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備,這是很容易引起禍端的。況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齊國,就把他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做人臣子,在國内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諸侯,自己認為是先王的謀臣,現在不被信用,時常郁郁不樂,産生怨恨情緒。希望大王對這件事早日想辦法。”吳王說:“沒有你這番話,我也懷疑他了。”就派使臣把屬镂寶劍賜給伍子胥,說:“你用這把寶劍自殺。”伍子胥仰望天空歎息說:“唉!讒言小人伯嚭要作亂,大王反來殺我。我使你父親稱霸。你還沒确定為王位繼承人時,公子們争着立為太子,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争,幾乎不能得到太子的位職。你立為太子後,還答應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卻不存在你報答的希望,可現在你竟聽信谄媚小人的壞話來殺害長輩。”于是告訴他親近的門客說:“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懸挂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來觀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于是自刎而死,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裡,漂浮在江中。吳國人同情他,在江邊給他修建了祠堂,因此,把這個地方命名叫胥山。

吳王殺了伍子胥後,就攻打齊國。齊國鮑氏殺了他們的國君悼公輔佐陽生作國君。吳王打算讨伐鮑氏,可是,沒有取得勝利,就撤兵回去了。此後二年,吳王召集魯國、衛國的國君在橐臯會盟。第二年,就勢北上,在黃池大會諸侯,來号令周天子。這時,越王勾踐襲擊吳國,殺死吳太子,打敗吳國軍隊。吳王聽到這個消息,就回國了,派出使者用豐厚貴重的禮物和越國媾和。過後九年,越王勾踐終于滅掉吳國,殺死吳王夫差,又殺了太宰嚭,因為他不忠于他的國君,接受外國的貴重賄賂,私下親近越國。

當初,跟随伍子胥一塊逃亡在楚國原來的太子建的兒子勝,在吳國。吳王夫差在位時,楚惠王要召勝回到楚國。葉公規勸說:“勝愛好勇武而暗中尋訪敢死的勇士,大概有私心!”惠王不聽他的進谏,終于把勝召回來,讓他居住在楚國的邊邑鄢。号稱白公。白公回楚三年而吳王殺了伍子胥。

白公勝回楚國不久,怨恨鄭國殺死他的父親,于是暗地裡收養敢死的勇士向鄭國報仇。回到楚國五年,請求楚王攻打鄭國,楚國令尹子西答應了他的要求。可是,還沒發兵而晉國已經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派人到楚國請求救援,楚王派子西前往救鄭,和鄭國訂立了盟約才回國。白公勝發怒說:“我的仇敵不是鄭國,我的仇敵是子西!”白公勝親自磨砺寶劍,有人問他:“用它幹什麼?”白公勝回答說:“要用它殺死子西。”子西聽到這件事,笑着說:“白公勝如同鳥蛋,能有什麼作為呢?”

此後四年,白公勝和石乞在朝廷上突然刺殺了令尹子西及司馬子綦。石乞說:“不殺掉楚惠王,不行。”于是,把楚惠王劫持到高府。石乞的随從屈固背負着楚惠王逃到昭夫人住的宮室。葉公聽說白公勝作亂,帶領着他封地的人攻打白公勝。白公勝一夥人戰敗,白公勝逃到山裡自殺了。石乞被俘,審問他白公勝的屍首在哪裡,不說出來就要把他煮死。石乞說:“事情成功了就做卿相,不成功就被煮死,本來是應盡的職分。”最終不肯說出白公勝屍首在什麼地方。于是,把石乞煮死了。找回楚惠王,再立他為國君。

太史公說:怨毒對于人類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國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追随他的父親伍奢一起死去,和蝼蟻又有什麼區别。放棄小義,洗雪重大的恥辱,讓名聲流傳後世。可悲啊!當伍子胥在江邊困窘危急的時候,在路上沿途乞讨的時候,他的心志難道曾經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嗎?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剛正有氣性的男子,誰能達到這種地步呢!白公如果不自立為王,他的功業和謀略恐怕是說也說不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