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同治的皇後阿魯特氏究竟是怎麼去世的是否與同治傳位有關
這事需要從同治的皇後阿魯特氏嫁入宮中說起。
阿魯特氏一開始,就很不得慈禧待見,為什麼這樣說呢?
(阿魯特氏劇照)一、選後風波。
清朝宗室一向盛行早婚,一般男子在14歲之前,已經成了家,然而同治卻拖到17歲才成婚。
這中間的原因,正是他的生母慈禧遲遲不想歸政,畢竟隻要同治成婚,就意味着他成人可以親政了,所以慈禧總是找各種理由,阻撓兒子成婚。這樣拖來拖去,就拖到了17歲。
朝野對此議論紛紛,就連慈安太後也多次過問。迫于壓力,慈禧隻得讓同治成婚。
同治選後是大事,慈安和慈禧身為兩宮太後,自然要替他把關。
在衆多八旗秀女中,慈禧看中了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
富察氏柔順聽話,看着是個好擺布的女子。
慈安則看中了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清狀元戶部尚書崇琦的女兒阿魯特氏。
阿魯特氏出身于書香仕宦之家,才貌雙全,自幼便受到極好的教育,知書達理,穩重端莊,很有母儀天下的氣質。關鍵是,她還比同治大兩歲,如果做了皇後,必能對同治多有教化。
同治亦和慈安的意思相同。所以盡管慈禧一再旁敲側擊,想左右他選後,但他還是選定了阿魯特氏。
慈禧好生氣惱,覺得同治和慈安一條心。再說。鄭親王端華可是她的政敵(鹹豐臨終任命的八大顧命大臣之一,後在辛酉政變中被慈禧所殺),同治卻故意挑阿魯特氏做皇後,分明是故意和她作對。
因此,心胸狹隘的慈禧,難免遷怒于還未過門的阿魯特氏。
(慈禧劇照)二、三觀不合。
早在鹹豐在世時,鹹豐便很喜歡戲曲。在宮中還養了優伶,常常讓他們唱戲。
慈禧那時候學了些南方小曲,取悅鹹豐。
待鹹豐去世後,慈禧也成了戲迷,常常讓戲班子在宮裡演戲給她解悶。
逢到這種時候,阿魯特氏都不來陪慈禧看戲。
慈禧好幾次命人叫她來看戲,她才不得不來。但舞台上的眉來眼去,男歡女愛,在她看來都是有失禮法的行為,于是她常常“回首面壁不欲觀”。
後來,慈禧再命人叫阿魯特氏來看戲,她便不肯聽從了。
這樣一來,慈禧着實着惱,為什麼呢?
其一,阿魯特氏竟敢違逆她的命令。其二,阿魯特氏的行為,無疑是鄙視慈禧,認為她格調低俗好淫樂。
再加上阿魯特氏雖謹小慎微,對慈禧處處尊重有禮,但由于她耿直不肯逢迎,并認為自己是“大清門迎入者,非輕易能動搖也”,所以堅持不肯對慈禧阿谀奉承。
清朝祖制,唯有皇後才有資格走大清門,其他嫔妃隻能由神武門入宮。慈禧對此一向很忌諱,結果當太監把這席話回報給她後,她認定阿魯特氏是藐視她,于是愈發恨之入骨。
(阿魯特氏和同治劇照)三、橫加幹涉。
阿魯特氏和同治情意相投,兩人婚後恩愛非常。
慈禧見此異常氣惱,便有意要将這對愛人分開。
慈禧召來同治,對他說:“慧妃賢慧,雖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後年少,未娴宮中禮節,宜使時時學習。帝毋得辄至中宮,緻妨政務。”
意思是要同治多與慧妃親近,而阿魯特氏不識宮中禮節,得多學習才好。所以不要去皇後那裡,免得妨礙她學習。
同治不滿慈禧的幹涉,但也無可奈何。為了表示反抗,他索性搬到乾清宮,從此哪兒也不去了。
慈安見狀,為了安慰阿魯特氏,便常召她作伴。
有時,同治到鐘粹宮問安,遇到阿魯特氏,兩人必是十分歡喜。
結果慈禧聽說後,認定慈安籠絡阿魯特氏和同治,心裡更生憎恨。見阿魯特氏對同治笑臉相迎時,便惡言惡語,說她“狐媚以惑主”。
此時的同治,雖親政但大權依然在慈禧手中,既不能施展抱負,婚姻生活又被橫加幹涉,因此同治生了重病。
由于慈禧早就下令阿魯特氏不準親近同治,所以當阿魯特氏聽說同治病重後,心焦不已,卻又不敢前往探望。然而這樣做,卻又招緻慈禧的謾罵,說她“妖婢無夫婦情”。
後來,同治病勢垂危,阿魯特氏大着膽子悄悄去看他。
她一邊為同治擦拭身上淋漓不止的膿血,一邊忍不住向同治哭訴慈禧對她的種種刁難。
誰知,同治身邊的太監,立刻把這事彙報給了慈禧。
就在同治安慰阿魯特氏時,慈禧破門而入,一把抓住阿魯特氏的頭發,往門外拖拽,并連聲叫人,即命杖責。
所謂“杖責”,在後宮中往往适用于犯錯的宮女或太監。施刑時,必須褪下衣褲。這是極盡羞辱的刑罰。
阿魯特氏是一國之母,居然要遭受這樣的***。
病重的同治恨自己無能,不能保護阿魯特氏,急氣之下竟昏厥過去。
慈禧擔心同治若是有個三長兩短,她會被天下人诟病,所以這才作罷。同時也勉強同意阿魯特氏可以探望同治。
(李鴻藻劇照)四、逼上絕路。
同治在生命垂危之時,開始考慮繼承人的事情。由于懼怕慈禧作梗,便秘密召見了帝師李鴻藻。
由于事情緊急,阿魯特氏也被召到病榻之前。
同治先問阿魯特氏,在立繼承人的問題上有沒有什麼想法?
阿魯特氏表示,她不願意為了一個太後虛名,選幼子繼承帝位,那樣隻會給江山社稷帶來禍患。若為社稷着想,還是應該立年長有才能的人來承擔這個重任。
聽了阿魯特氏這番通情達理的話,同治很欣慰,于是在和李鴻藻商量後,便由李鴻藻起草傳位遺诏,決定立孚敬郡王愛新覺羅·奕譓的兒子載澍為繼承人。
誰知李鴻藻為官老道,他深知慈禧才是大清的主宰,為了避免惹上殺身之禍,出了養心殿,立刻便帶着密诏前去見慈禧。
同治去世後,慈禧早已神不知鬼不覺地毀掉了傳位密诏。她為了能繼續垂簾聽政,便将醇親王奕譞才4歲的兒子載湉過繼給鹹豐帝為子,同時把他立為繼承人。
這樣一來,阿魯特氏就成了載湉的皇嫂。不僅不能被尊為皇太後,還失去了皇後的權力和地位。
阿魯特氏無力應對這一切。她想到同治活着時,慈禧便對她肆意欺淩,如今同治不在了,再加上她又知道傳位密诏的事情,因此,慈禧絕對不容她活下去,百般絕望中,忍不住成日啼哭不止。
崇琦心疼女兒,便上奏慈禧,希望慈禧能給指條路。
誰知慈禧看了奏折後說:“既然如此情深,何不追随皇帝而去!”
崇琦不敢拂逆聖意,入宮見到阿魯特氏後,隻是淚流不止,臨走拿筆顫抖着在紙上寫了個“死”字。
阿魯特氏萬念俱灰,最終絕食而死。
當然了,清宮曆來迷案衆多。關于阿魯特氏的死,還有另一個版本。
據說同治去世時,阿魯特氏已經懷有身孕。慈禧擔心她會生下皇子,到時她就會被尊為皇太後,而自己就不能繼續垂簾聽政了。所以将她軟禁于儲秀宮,并阻斷飲食,活活把她和腹中胎兒餓死了。
不過,這個說話也有問題。畢竟如果阿魯特氏懷孕,清宮檔案裡一定會留有證據,然而并沒有。沒有證據,是她沒懷孕,還是慈禧動了手腳。這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慈禧為了能夠繼續把控政權,對兒子兒媳,也真是用盡了手段,讓人不齒啊。
(參考史料:《清史稿》)
同治怎麼死的曆史梅毒,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嗎
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嗎?
“不能完全排除同治帝在得天花之前已經染上性病的可能性。因為同治帝微服私行逛窯子,并非民間傳說。”沈渭濱教授說。事實上,這在《翁同龢日記》有所記載,兩宮太後曾提及這個君臣之間極為敏感的問題。因為朝野早已議論紛紛,哄傳皇帝在内監和寵臣引導下常常微服私行,尋花問柳,隻是礙于君臣名分,不敢公然直說而已。另據左步青主編的《清代皇帝傳略》也曾提到,同治帝微服出行,同行的還有恭親王奕欣的兒子載澄。記載中說,奕欣與同治帝因為重修圓明園問題發生争執,同治帝否認自己微服私行,問有何證據時,奕欣以“臣子載澄同行”回應,并指出了時間、地點,皇帝為之語塞。那麼,可能染上梅毒的同治帝是不是死于梅毒呢?這一點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可以找到答案。據現代醫學知識,梅毒須得5年以上才可能緻死,并且在死前須經過三個發展期。依據史料判斷,同治帝即使死前真的得過梅毒,病史最多一年。依此可斷定同治帝死于梅毒之說是站不住腳的。醫學專家分析,同治帝之死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天花的後期不幸皮膚感染,導緻病人逐漸喪失了抵抗力。最後,皮膚感染發展到發生壞疽性口腔炎(俗稱“走馬牙疳”),此病一般發生在全身性疾病的末期,并且急速發作,突然死亡。唐益年解釋,同治帝之死與禦醫用藥可能也有關系,禦醫用藥的特點是隻下溫藥,不下強藥,生怕強藥傷及龍體,責任重大。對于傷風咳嗽管用,但像天花這樣的病,這樣的治療方法值得商榷。沈渭濱說,同治帝之死與慈禧太後經常幹預同治帝的婚姻生活不無關系。同治帝大婚後卻獨宿乾清宮。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精力旺盛又無處發洩,于是别尋他途,逍遙取樂,事在情理之中。他不敢去著名的青樓妓院,怕撞着狎妓取樂的大臣,有損天顔,隻得找暗娼尋歡作樂。若不是他在夜間常微服私行,尋花問柳,把身子淘空了,那麼一個19歲的青年,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加上良好的醫療條件,是決不會被天花擊倒的。
揭同治帝死因同治帝怎麼會慘死在梅毒病下同治帝是因梅毒而死還是因天花而死?在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一直沉浸于酒色,而荒廢朝政的鹹豐帝最終駕崩于承德避暑山莊的煙波緻爽殿,卒年31歲,他那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登基,年号開始定位了“祺祥”,在辛酉政變之後,便改為了“同治”,意思是東西兩宮太後打破了清朝的祖制,來垂簾聽政,共同治國。
在載淳執政的前十二年期間裡,每天上朝不過就是擺擺樣子,真正操縱國家大權的是“垂簾”的慈禧太後。在載淳十八歲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成年的載淳早已經到了該親政的時期,慈禧太後才不情願的撤簾歸政,讓兒子同治帝親政。可惜的是同治帝親政還不到兩年,就忽然患了重病,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駕崩了。死的時候年僅19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同治帝的突然死亡也成為了大清朝無數的謎案之一,為我們後世留下了無數的猜測和疑問。民間傳說同治帝是死于了梅毒,而又有傳說是死于天花,那同治帝的病情和死因究竟是什麼呢?在第一曆史檔案館收藏的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的情況,禦醫診斷同治的症狀是:“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膿水,腿痛盤攣,頭頸、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近年來,曆史學界以及醫藥學界的專家和教授們,對清宮禦醫們留下的這些《脈案》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研究,最終得出這些資料是翔實可靠的,在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和用藥的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得出的結果和檔案中所記載的一樣,“同治皇帝死于天花”。那為何民間都傳說同治帝死于梅毒呢?而據野史中《清宮遺聞》的記載,同治到私娼處,緻染梅毒。翁同龢日記雲: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醫李竹軒、莊某于内務府坐處,據雲: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内潰則不可言,意甚為難。”二十八日又記:太醫雲:“腰間潰如椀,其口在邊上,揭膏藥則汁如箭激,醜刻如此,卯刻複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記:見“禦醫為他揭膏藥擠膿,膿已半盅,色白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銘日記也記載:“上旋患癰,項腹皆一,皆膿潰。”但他又說:“宮廷隔絕,其事莫能詳也。”其實,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如果說同治帝和學伴(恭親王的兒子載澄)經常私自從紫禁城裡跑出去“微服私訪”,在青樓尋花問柳,而且沒有史官看見并記錄在案,是沒有什麼可能性的。翁同龢在他的日記中記載,同治帝在臨死的前三天,頭腦還一直很清醒。19歲的他在生命垂危之際,不會不考慮繼承人的問題,由于懼怕慈禧太後,他把密旨密傳給既是師傅又是權臣的李鴻藻是極有可能的。據說,同治帝是在養心殿單獨召見了既是師傅也是軍機大臣李鴻藻的,當時屋中還有皇後阿魯特氏,由于事情緊急,皇後也沒有來得及回避外臣。同治帝先問皇後黃偉繼承人意何人,皇後阿魯特氏答道:“國家的興衰應該依靠年長的國君,我并不願擔個太後的虛名,而抱一個沒成年的幼子,如果這樣的話,會給祖宗社稷帶來無窮的禍患。”同治帝聽到皇後通情達理的回答,非常滿意,于是同師傅李鴻藻密商,最後決定立貝勒載澍為繼承人,并當即口授了千餘字的遺诏,命令李鴻藻在病榻旁記下。李鴻藻早已熟知宮廷事故,深知這是同治帝為了防備慈禧在他死後自立儲君,好繼續執掌朝廷。可是這麼大的事情,估計慈禧早晚都會知道,那樣自己一定會遭到殺身之禍,李鴻藻越想越怕,他不敢得罪慈禧,于是将密诏送到了慈禧所在的儲秀宮......同治帝雖然一生有着無數的遺憾,但其實在他同治的年間大清也遇到了難得的機遇,當時内處“太平軍”與“義和團”兩大社會動蕩之間,外處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宮廷内太後垂簾,親王議政,宮府一體,尚能協和,推行新政,有一定成效。我們所說的“同治中興”主要就是在在同治統治的年間。這期間,全國各地普遍掀起了“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對之後中國逐漸邁入現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礎。在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載淳離開了這個世界,歸葬于清東陵惠陵。他是清朝皇帝中壽命最短的一個,同治帝一生并無無子女。在正史《清史稿。穆宗本紀》中卻給了穆宗非常高的評價。論曰:“沖齡即阼,母後垂簾.國運中興,十年之間,盜賊劃平,中外乂安.非夫宮府一體,将相協和,何以臻茲?泊帝親裁大政,不自暇逸。遇變修省,至勤也。聞災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藉使蕲至中壽,日新而光大之,庸讵不與前古媲隆。顧乃奄棄臣民,未竟所施,惜哉!”可見,後人在編撰清史的時候,仍然給予了這個一生抑郁不得志的少年皇帝很高的評價。同治皇帝是不是死于梅毒不是,同治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十九歲因病駕崩,正史記載死于天花,但坊間多有傳言稱其死于梅毒。著名曆史學家蕭一山在他一九二三年所着的《清代通史》裡,也再三強調了同治帝就是死于梅毒。另外,同治皇帝主治禦醫李德立的兩位曾孫分别撰文稱,祖上口傳秘聞,同治帝死于梅毒。但是,翁同龢記錄的同治皇帝“花極稠密”,“頭面皆灌漿泡飽滿”,均符合天花的表現。天花在清朝也是常見病,太醫們對天花應該還是不會誤診的。同治皇帝年僅十九就去世了,民間說他死于梅毒,這是怎麼來的?咱們都知道清朝同治皇帝19歲就去世了,覺得這很不可思議,但是我覺得并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因為他的私生活實在是太不檢點了。
可能有人覺得皇帝不就應該就在皇宮裡享受着三妻四妾的待遇嗎?這是普通皇帝正常的生活,但是同治皇帝可不是這樣。
因為同治皇帝,由于他權利太大,旁邊又沒有人正确的對他進行引導,導緻他特别喜歡往宮外跑,他從小接受的誘惑也很大,說實話,一個普通的小孩子實在沒有辦法忍住那麼多誘惑,所以他可能喜歡遊玩花街柳巷,大家也知道,就算是現在也有可能會感染梅毒之類的性病。
在古代,我們的醫術也不夠發達,衛生方面也沒有保證,現在做得好,所以說實話像同治皇帝這麼瞎搞的話,我覺得得性病的可能性實在太大了,而且年紀輕輕就遊覽于花街柳巷,這讓他特别容易無法正常發育,所以我覺得種種原因之下,這就是導緻他英年早逝的原因吧。
如果他能像他的先輩一樣,比如乾隆或者康熙那樣的話,我覺得他應該還是能夠長壽的,畢竟他們也算是有長壽基因吧。
所以如果我們年紀輕輕就終于過度的話,可能特别容易會出現像同治皇帝這種一年早逝的現象,年紀輕輕便得了病,實在是令人感到十分的惋惜啊。
所以我覺得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都應該好好的愛惜自己的身體才可以啊。
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嗎應該是死于天花。
首先,如果同治皇帝得的是梅毒,那麼他必然有感染途徑。考慮到他的年齡和身分,母嬰垂直傳播和體液傳播都基本可以排除,唯一可能的感染途徑應該是性接觸傳播。相傳,同治皇帝是微服出宮嫖妓染上梅毒的,那麼這種可能性有沒有呢?應該說可能性很小。且不說後宮佳麗三千,身為皇帝不會缺了***。即使他真覺得家花不如野花香,非要出去拈花惹草也不太可能,要知道,同治皇帝和光緒不一樣,他可是慈禧太後的親生兒子,而且是唯一的親生兒子。有個這麼強勢的親媽在這裡,想避開慈禧的耳目去逛妓院實在不太可能。再者,同治皇帝如果感染了梅毒的話,他應該有一期梅毒發作的病史。一期梅毒主要表現為外生殖器不痛不癢的潰瘍,可自行痊愈。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子發現生殖器上長個潰瘍竟然不當回事不找醫生看。而且梅毒在當時也不是什麼罕見病,太醫應該很容易就診斷出來,在這個基礎上,同治皇帝再次發作時醫生應該已經有了準備。即使太醫不敢說是梅毒,随便編個什麼其他名目隐瞞過去,這病情的記載總該是有的,但是這個在曆史和脈案中毫無記載。第三,翁同龢記錄的同治皇帝“花極稠密”,“頭面皆灌漿泡飽滿”,均符合天花的表現。天花在清朝也是常見病,太醫們對天花應該還是不會誤診的。天花會引起嚴重的高熱,并可引起包括敗血症在内的多種并發症。在患者體質極其虛弱而且沒有現代消毒措施的情況下,天花引起的膿疱疹很容易發展成皮膚軟組織感染。同治皇帝“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内潰則不可言”,這是典型的嚴重軟組織感染和膿腫形成的表現。感染的範圍已經非常大,從腰部蔓延到背部。患者部分膿液雖然經破潰流出,但是由于感染範圍巨大,大量壞死組織和膿液積存在組織内,一方面使得感染難以控制,另一方面也導緻大量毒素被吸收,對患者體内外造成持續不斷的沉重打擊。這種感染如果放到現代,還是有辦法解決的。将感染部位切開,清除壞死組織,通暢引流,一方面有利于感染局限,一方面有利于減輕全身症狀,再配合使用抗生素,是可以挽救患者生命的。而太醫所采取的保守敷藥的措施,對于這種大範圍的感染根本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效果。這種局部感染越來越嚴重,大量的細菌和毒素不斷進入血液,會對患者多個髒器造成嚴重損害。由于體質越來越差,患者的抵抗力也越來越弱,口腔等部位的常住細菌和經血播散的細菌會使患者體内出現新的感染病竈。同治皇帝死前出現的走馬牙疳,其實就是壞疽性口炎,也就是口部組織出現嚴重的感染。這種感染的播散,說明患者的體質已經極其虛弱。這種口部軟組織的感染會導緻口内嚴重腫脹,嚴重影響患者的進食及呼吸,導緻患者病情快速急劇地惡化。而同治皇帝出血黑便,表明已經出現應激性潰瘍出血乃至彌散性血管内凝血。這都是嚴重感染患者末期的表現。因此,綜合分析,同治皇帝并非死于梅毒,而是死于天花繼發的嚴重皮膚軟組織感染和膿毒血症。同治皇帝難道得梅毒了?應該是天花
同治死因疑案同治6歲到14歲期間,每天應景做皇帝,到養心殿擺樣子,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他還要抽出半天時間,到弘德殿讀書。同治從小沒有得到嚴父的教育,母後皇太後與聖母皇太後都沒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讀書的要領。她們常在重華宮潄芳齋辦事、傳膳、聽戲,沒有給同治以文化的熏陶。同治貪玩,不愛讀書,“見書即怕”,不好學習,沒有長進。他的師傅教他學習看奏折,但他“精神極散”;聽講奏折,也極不用心。他的伴讀奕詳、奕詢,本意在陪同讀書、互相激勵、彼此切磋,實際上往往代其受過,起到“殺雞吓猴”的作用。在課堂上,“無精神則倦,有精神則嬉笑”,實在是一個頑皮的學生。同治到十七八歲的時候,“折奏未能讀”,連“在内背《大學》皆不能熟”。同治皇帝就其個人來說,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獨尊榮光,過着“鐘鳴鼎食”的生活,沒有兄弟競争便順利地登上皇帝寶座,這是他人生的喜劇。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劇——他短暫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喪父是為第一大不幸!童年擔當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樂是為第二大不幸!同聖母皇太後關系不好是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為第四大不幸!無子無女是為第五大不幸!19歲便早亡是為第六大不幸!下面簡單說一下他的後妃。同治有一後三妃,其中皇後的人選:慈安皇太後喜歡侍講崇绮的女兒阿魯特氏,慈禧皇太後則喜歡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兩宮太後,意見不一,要同治自選。同治選定蒙古正藍旗崇绮的女兒阿魯特氏。于是奉兩宮皇太後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同治17歲,皇後19歲。又冊富察氏為慧妃。皇後的祖父為大學士、軍機大臣賽尚阿,外祖父是鄭親王端華。皇後的父親崇绮,是有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狀元”,是有清一代滿洲、蒙古以漢文獲翰林院編修的第一人。滿蒙士林,以其為榮。同治九年(1870年),選侍講,後充日講起居注官,再調盛京将軍。義和團事起,崇绮同朝廷勳貴多人信仰,事敗之後,随榮祿走保定,住居蓮池書院,自缢而死。崇绮妻,瓜爾佳氏,在京師陷落時,阖門死難。《清史稿·崇绮傳附崇绮妻傳》記載:“崇绮妻,瓜爾佳氏,先于京師陷時,預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孫員外郎廉定,筆帖式廉容、廉密,監生廉宏,分别男女,入坑坐瘗(yì),阖門死難。”皇後出身于官宦名門、詩書大家,自幼習書達禮,性格耿爽,不善阿谀。據記載,皇後阿魯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後幼年在家,崇绮親自授課,讀書聰穎,十行俱下,“後幼讀書,知大義,端靜婉肅,内外稱賢。及正位六宮,每聞谏阻,自奉儉約,時手一編”。她被冊為皇後,同治帝很喜愛她,也很敬重她,據說不久懷有身孕。慈禧皇太後不喜歡這個皇後兒媳婦,常找碴兒難為這位小皇後。慈禧不許她與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對慧妃好。同治帝不敢違抗,但他不喜歡慧妃,隻好賭氣獨宿養心殿,生活寂寞寡歡。因為慈禧處處刁難,皇後日子過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後護侍,也遭到慈禧的诃責。《我的前半生》記載:同治病重,皇後前去養心殿探視,二人說了些私房話,被慈禧皇太後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闖入暖閣,“牽後發以出,且痛抶(chì)之”,并叫來太監備大杖伺候。據說皇後情急之下說了句:“媳婦是從大清門擡進來的,請太後留媳婦的體面!”慈禧一直以側居西宮為遺憾,也為鹹豐臨終前沒有冊封自己為皇後而不滿。慈禧動怒,同治被吓暈,病情加重。慈禧見狀,才未對皇後動刑。同治之死,慈禧将責任栽到皇後頭上。皇後阿魯特氏見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飲食,吞金自殺,獲救得生。皇後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後。皇太後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罷!”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稱大行皇帝,就是說可以随夫殉死。崇绮将此話告訴女兒。而且慈禧不為同治立嗣,卻讓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載湉(tián)繼承皇位,實際上是不為皇後留餘地。皇後隻有自盡一條路可走。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後75天,皇後阿魯特氏“遽爾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謂:皇後阿魯特氏懷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來缵(zuǎn)承大統,自己不能垂簾聽政,故逼其死。同治生活放縱,同家庭關系不和諧有關。據說: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遊。有人給他進“小說淫詞,秘戲圖冊,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花巷。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又記載同治寵幸太監杜之錫及其姐:“有奄杜之錫者,狀若少女,帝幸之。之錫有姊,固金魚池娼也。更引帝與之狎。由是溺于色,漸緻忘返。”據記載:醇親王奕曾經泣谏其微服出行,同治質問從哪裡聽來的?醇親王怫然語塞。又召恭親王奕,問微行一事是聽何人所言?答:“臣子載澄。”同治微行,沸沸揚揚,既不能輕信說其有,也不能斷然說其無!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宮養心殿。同治之死,傳說頗多,主要有死于天花、死于梅毒、死于天花和梅毒三說。主同治死于天花說。主要是根據曆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翁的日記記載:同治于十月“二十一日,西苑着涼,今日(三十日)發疹”。十一月初二日,“聞傳蟒袍補褂,聖躬有天花之喜”。又記載:“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見禦前大臣時,“氣色皆盛,頭面皆灌漿泡飽滿”。上谕雲:“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經敦親王等合詞籲請靜心調攝”雲雲。經學者研究清宮曆史醫案《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後認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後,太醫公布病情與藥方,宣布同治之病為“天花之喜”。慈禧太後暨文武大臣對同治之病,不是積極地尋求新醫藥和新療法,而是依照祖上傳下的規矩,在宮内外進行“供送痘神”的活動,敬請“痘神娘娘”入皇宮養心殿供奉。宮内張挂驅邪紅聯,王公大臣們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後四”的說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長為“前五後七”,就是可望12天度過危險期。慈禧、慈安兩宮太後,還親自到景山壽皇殿行禮,祈求祖先神靈賜福。内務府行文禮部,諸天衆聖,皆加封賞。一身瘡痍的同治,在皇宮求神祭祖的喧嚣中離開了人世。他死在養心殿,這裡恰是他的祖先順治被天花奪去性命的寝殿。《崇陵傳信錄》記載:“惠陵上仙,實系患痘,外傳花柳毒者非也!”近年專家們發現了禦醫給同治看病的《脈案》。醫學史專家對相關檔案進行了認真分析,結論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于梅毒說。也主要是根據曆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野史中也有載述,《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到私娼處,緻染梅毒。翁同龢日記雲: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醫李竹軒、莊某于内務府坐處,據雲: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内潰則不可言,意甚為難。”二十八日又記:太醫雲:“腰間潰如椀,其口在邊上,揭膏藥則汁如箭激,醜刻如此,卯刻複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記:見“禦醫為他揭膏藥擠膿,膿已半盅,色白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銘日記也記載:“上旋患癰,項腹皆一,皆膿潰。”但他又說:“宮廷隔絕,其事莫能詳也。”但清宮史專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嚴格的,皇帝私自從紫禁城裡出去尋花問柳,是沒有什麼可能性的。另一種意見卻認為,同治重修圓明園計劃遭百官反對而失敗後,百般無聊,便在太監引導下,微服出宮,尋歡取樂。時外國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國公使給本國***的報告說,“同治皇帝病若以西醫及科學方法診治,決無不可醫治之理,決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國之君,太醫開方要經過嚴審,出于為君者諱,是不能公布病症實情,也不能按病開方,下藥不對症,醫治無療效。主同治死于天花梅毒說。也主要是根據曆史檔案與文獻資料推斷。禦醫診斷同治的症狀是: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膿水,腿痛盤攣,頭頸、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這種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兩種疾病并發,醫治無效而死。民間對于同治皇帝死因有種種說法,清朝官方則保持沉默,不予申辯。因此,同治到底是死于什麼病,成了一個曆史疑案。同治帝神秘死亡,一宮廷密檔是如何記載的,據說死狀慘烈?根據宮廷密檔的記載,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梅毒在當時的不治之症,并且同治皇帝當時的病症嚴重時渾身流膿,而且奇臭難忍,可以說是被這種病活活的折磨死的,死狀是極其慘烈。
同治皇帝應該是清朝最短命的一位皇帝,當時的官方解釋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而有一些曆史資料上的記載也是如此,但是民間總是流傳着很多的版本,說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由于慈禧太後對同治皇帝的放縱,導緻同治皇帝經常流連民間,因此患上了梅毒這種不治之症。
當時同治皇帝的主治醫生就是李德立和莊守,他們都出身于醫學世家。而此時最能證明同治皇帝是如何去世的,隻有他的主治醫生,後來李德立的孫子李鎮發表了一篇文章,說同治皇帝一定是死于梅毒,而且據他的祖父李德立描述,因為同治皇帝當時已經病入膏肓,同治皇帝全身流膿,奇臭難忍,因此導緻李德立失去了嗅覺。
梅毒這種病對于當時的皇家來說是一種忌諱,而且皇帝得的這種病傳出去是要殺頭的,禦醫們自然也不敢向慈禧太後直言。因此禦醫們隻能裝糊塗,當時的天花也是不治之症,所以太醫們記錄檔案的時候按照天花的病症來紀錄,所以後世的所有檔案裡的記載都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而這種事對于皇室來說就是天大的醜聞,而後來為了掩蓋這樁醜聞當時的太醫也被革職回鄉了。
同治(43)梅毒(9)同治的皇後阿魯氏是怎麼死的
同治的皇後阿魯特氏是絕食而死的。
同治皇帝死後,阿魯特氏大恸大悲,不思飲食。“今古悲歡終了了,為誰合眼想平生”。幹脆吞金自殺,不料獲救得生。
阿魯特氏被搶救暫緩,又絕食。
光緒元年二月,同治帝死後75天,年僅二十二歲的皇後阿魯特氏“遽爾崩逝”。
孝哲毅皇後阿魯特氏(1854-1875),蒙古正藍旗,清狀元戶部尚書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迫于壓力,慈禧封她為皇後。因她是"辛酉政變"中被賜死的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以及她不順從逢迎慈禧,使慈禧視若寇仇,時常刁難她,同治死後不滿百日,她憤然自殺于儲秀宮。1879年與同治帝同葬于惠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