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三國演義》中孫堅之死的實質原因是
一、原因: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四月,袁術派孫堅征讨荊州,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在樊城、鄧縣之間迎戰。孫堅擊敗黃祖,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包圍襄陽。劉表閉門不戰,派黃祖乘夜出城調集兵士。黃祖帶兵歸來,孫堅複與大戰。黃祖敗走,逃到岘山之中,孫堅追擊。黃祖部将從竹林間發射暗箭,孫堅中箭身亡。
二、孫堅簡介:
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年-191年),字文台,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東漢末年将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讨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将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稱帝後,追谥孫堅為武烈皇帝。
三國演義中孫堅是怎麼死的
孫堅在與黃祖的戰争中中箭身亡。
孫堅,據傳為孫武的後代,于漢末征讨黃巾有功,被拜為長沙太守。董卓亂政之際,孫堅為“十八路諸侯反董卓”中的一路,作為諸侯聯軍的先鋒,表現得十分活躍,但因袁術存在私心,拒不發糧,而被董卓的大将華雄擊敗;并且華雄殺了孫堅的大将祖茂。
後董卓遷都長安,孫堅進駐洛陽,意外發現傳國玉玺,遂起私心,藏匿玉玺返回,不料事情洩漏,因此與袁紹、劉表結仇。不久,孫堅在與劉表手下黃祖的交戰中,中埋伏而死。
擴展資料
蕭常:“自董卓稱亂,四方倡義而起者非一,然皆負恃其衆,因之以自封殖,卒無一人嬰其鋒者;獨堅一戰而敗之,遂使西走,修複園陵,祗祀廟社,此其忠義奮發,豈袁、劉輩可同日語哉!惜其孤軍無繼,功弗克就,而其志有足尚也。”
郝經:“破虜以雄才壯略,遭漢衰末,慨然有撥定之志。崛起吳會,陵蹈中原,讨滅黃巾,勸誅董卓,識度遠矣。逮卓廢立劫遷,奮其忠烈,以偏師追亡逐北,使不敢東。修塞園陵,保完漢玺,威震函洛,向非袁術掣肘,扶義而西,漢未必亡。”
王夫之:“孫堅之始起,斬許生而功已著,參張溫之軍事,讨邊章而名已立,非不可傑立而稱雄也;奮起誅卓,先群帥而進屯陽人,卓憚之而與和親,乃曰:‘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吾死不瞑目。’獨以孤軍進至雒陽,埽除宗廟,修塞諸陵,不自居功,而還軍魯陽。當斯時也,可不謂皎然于青天白日之下而無慚乎?故天下皆舉兵向卓,而能以軀命與卓争生死者,孫堅而已矣。其次則曹操而已矣。”
羅貫中:“誰道江南少将才?明星夜夜照文台。欲誅董卓安天下,為首長沙太守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孫堅
孫堅,孫權,孫策,分别是怎麼死的
孫堅:初平三年,(袁)術使(孫)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于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岘山,為祖軍士所殺。孫策: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于官渡,(孫)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将。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孫權病死
三國中孫堅到底是怎麼死的
1、被劉表部将黃祖射死,年僅三十七歲。
2、袁術派孫堅征讨荊州,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在樊城、鄧縣之間迎戰。孫堅擊敗黃祖,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包圍襄陽。
3、劉表閉門不戰,派黃祖乘夜出城調集兵士。黃祖帶兵歸來,孫堅複與大戰。黃祖敗走,逃到岘山之中,孫堅追擊。黃祖部将從竹林間發射暗箭,孫堅中箭身亡,将星就此隕落。
孫權之父孫堅究竟是怎麼死的,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
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提到一件事,十八路諸侯反董卓的時候,董卓火燒洛陽,跑了。孫堅清掃宗廟,在皇宮廢墟裡找到了傳國玉玺,就是當年和氏璧雕的那個,李斯篆文雕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後來王莽篡漢,被太後扔在地上,碎了一個角,用金子修補的那塊。得了玉玺之後,孫堅就跑了,獨自回長沙去了,間接導緻了十八路諸侯聯盟的解散。作為盟主,攔不住,又懷疑孫堅拿了玉玺,于是袁紹就寫信通知劉表沿途攔截。
劉表是漢室宗親,不可能看着玉玺落在外人手裡,于是攔截孫堅。孫堅的家底在汜水關拼光了,隻能對着劉表指天發誓,發了個毒誓。
回到領地後,孫堅發展,與劉表又有沖突,劉表采納謀士蒯良的計策,誘敵深入,由呂公設伏成功射殺了孫堅,正好應證了誓言。
從此兩家成了世仇。
換句話說,你也可以認為孫堅就死在玉玺這件事上。
等到孫堅的兒子孫策出場,他和孫堅的老部下們,比如程普,黃蓋,韓當,祖茂,都已經是袁術的手下了。
孫策不想寄人籬下,想要殺回江東,無奈之下,拿玉玺抵押,換了三千兵馬。
好,問題來了。
如果你是當時孫家軍的手下,你怎麼看?
我相信,孫策手下一定有兩種聲音。
第一種聲音:
老東家就是為玉玺死的,當年那麼多弟兄死在汜水關,那麼多弟兄死在劉表手裡,咱們為什麼?
為的不就是玉玺麼?
現在就這麼被袁術強霸了,情感上受不了。
第二種聲音:
玉玺是個石頭,有實力,别人的石頭也是你的,沒實力,你的石頭也是别人的。
帶着三千兵,去占江東吧。
正确的決策是什麼?是第二種聲音。
袁術拿了玉玺稱帝,很快就被諸侯圍攻,挂了。假如孫策不走,結局和他一樣。
可是孫策帶着三千兵取了江東,從此三分天下有其一。
曆史的走向告訴了你結局,好的結局,才是對的。
重要的話重複三遍:
好的結局,才是對的。
好的結局,才是對的。
好的結局,才是對的。
你說袁術這人讨厭不讨厭?
很讨厭。
情感上,孫策手下無論誰看他都很讨厭。
你拿了人家的玉玺,還到處顯擺張揚,人家心裡肯定不爽。
但是,第二種聲音分得清當下的主要問題在哪裡?
在于取江東,而不是和袁術争辯玉玺的曆史。
如果你是個兵,發發牢騷無所謂,如果你是個将,那這件事就體現出你的水平和擔當。
第一種聲音說明你隻有情緒。
第二種聲音說明你是個人才。
我講的是一段曆史,想告訴你的,是思維模式。
帶着這個思維模式,去看你看到的各種事情,你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當然,這不是強求,我沒有強求每個人都有清晰的頭腦,時刻理解當下的主要目标。
大部分人隻有情緒,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