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膑 怎麼死的(孫膑怎麼了)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孫膑怎麼死的 孫膑去世原因
  2. 曆史上孫膑怎麼死的
  3. 曆史上的孫膑是怎麼死的
  4. 孫膑是怎麼死的啊
  5. 孫膑怎麼死的

孫膑怎麼死的 孫膑去世原因

1、據曆史記載,孫膑是功成身退。隐居後病死或無疾而終。

2、馬陵之役,齊軍大破魏軍。魏軍主帥龐涓自殺,魏太子被生俘。齊國取代魏國,成為霸主。

3、但是,齊國内部卻産生了矛盾。丞相鄒忌嫉妒大将田忌功勞,陰謀陷害其謀反。孫膑曾建議田忌先發制人,捉住鄒忌面君。但以國家利益而且死忠齊君的田忌擔心引起内亂,不肯動手。最終田忌被排擠,得不到任用。

4、孫膑見此,自覺留下無益,而且經曆了太多的情非得已的殺戮和争鬥之後,産生歸隐之意。最終引退。

5、一說跟從其老師鬼谷子的足迹引退鬼谷。一說帶領門下弟子,一邊躬耕,一邊整理兵法。

曆史上孫膑怎麼死的

1、因病而死。

2、孫膑受到過刑罰,兩隻腳的膝蓋骨都被師兄弟龐涓挖去,所以一直都有很嚴重的後遺症,因病而死的可能性最大。

3、孫膑的同門師兄弟龐涓率軍圍攻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孫膑以“圍魏救趙”之計迫使龐涓回援,并在桂陵成功伏擊魏軍,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戰”。幾年後龐涓率軍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膑使用“減竈計”将龐涓誘入包圍圈,魏軍大敗,龐涓在馬陵自殺,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

4、為齊國立下不世之功的孫膑本該安詳榮華富貴,但是哀莫大于心死,大仇得報的孫膑對高官厚祿再無留戀。龐涓死後不久,孫膑選擇功成身退,歸隐山林專心著書。惠山泥塑從業者,從很早就供奉孫膑為本行業祖神。傳說孫膑曾流落吳地以做泥人為生;後來孫膑出任齊國軍師,以泥人、泥馬布陣,破了龐涓的“五雷陣”。

同門師兄弟自相殘殺,都是因為對方嫉妒孫膑的才能,也許他的師兄弟認為一山不容二虎,隻有下毒手才能除去孫膑這個強有力的對手,有時候人為了權力,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曆史上的孫膑是怎麼死的

孫膑大約在公元前378年誕生。公元前360年(18歲)離家拜鬼谷子為師。公元前357年(21歲)下山到魏國。公元前355年(23歲)到齊國。公元前343年(34歲)“馬陵之戰”後離開齊國。大約死于公元前302年,終年約72歲。

随着孫膑、田忌威望的提高,鄒忌擔心自己的相位不穩,因此欲除掉田忌、孫膑而後快。可能因為孫膑是個殘疾人,同鄒忌争奪相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鄒忌将目标首先對準了風頭甚勁的田忌。馬陵之戰結束不久,鄒忌便找來親信謀劃如何除掉田忌。其親信公孫閱出了個主意:“公何不令人操十金蔔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蔔者出,因令人捕為之蔔者,驗其辭于王之所。”鄒忌聞計大喜,便派人到市中找賣蔔者算卦,揚言是田忌派他去算的,要算算田忌如果要謀反,是吉還是兇。鄒忌則随後派人将此人抓獲,送到齊威王那裡。齊威王這時年紀大了,有點老糊塗了。他本來就對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懼,聽了鄒忌的話,遂相信田忌有謀反的意圖。而這時田忌正率兵在外,于是齊威王遣使召田忌回臨淄,準備等田忌回到臨淄後再審問此事。孫膑此時也在田忌軍中。他對齊國的政局及鄒忌、田忌之間的矛盾洞若觀火,及見齊威王無緣無故忽然派人來召田忌回臨淄,感覺齊威王一定是聽信了鄒忌的谄言,認為田忌如果回到臨淄,将兇多吉少。田忌在孫膑最艱難的時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長期以來,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孫膑實在不忍田忌自投羅網,乃提醒田忌說,齊王一定聽信了鄒忌的谄言,千萬不要自己貿然回臨淄。情急之下,他建議田忌率軍回臨淄驅逐鄒忌,說:“若是,則齊君可正,成侯鄒忌可走。不然,将軍不得入于齊矣。”孫膑此言,實是要田忌舉兵“清君側”。與其成為鄒忌案闆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擲,與鄒忌一決高低,這樣,倒還可能死中求生、反敗為勝。田忌對孫膑早已佩服得五體投地,對他言聽計從。他依孫膑之言,率兵攻打臨淄。但鄒忌也不是等閑之輩,早已作好了守城準備,田忌攻城不勝,眼見各地勤王之兵大集,隻好棄軍逃亡到了楚國。而孫膑于田忌攻臨淄之時就已不知去向.傳說他找了一處清靜的地方,招收幾個學生,總結、研究早年所學兵法知識和自己的作戰經驗,撰成《孫膑兵法》89篇,另附作戰圖4

孫膑是怎麼死的啊

孫膑曾建議田忌先發制人,捉住鄒忌面君。但以國家利益而且死忠齊君的田忌擔心引起内亂,不肯動手。最終田忌被排擠,得不到任用。孫膑見此,自覺留下無益,而且經曆了太多的情非得已的殺戮和争鬥之後,産生歸隐之心,功成身退,隐居後無疾而終。

田忌因與齊相鄒忌不和,于馬陵戰後的第二年逃奔楚國,封于江南。齊宣王即位後,又受召回國複職,而後老死,得以善終。

孫膑,生卒年不詳,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孫膑原名不詳,因受過膑刑故名孫膑。

孫膑出生于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菏澤市鄄城縣北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孫膑曾與龐涓為同窗,因晉中之窗受龐涓迫害遭受膑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将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明末清初有以孫膑、龐涓生平為原型的曆史小說《孫龐鬥志演義》,晉中之窗使孫龐鬥智的故事廣為流傳。唐德宗時将孫膑等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廟内,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将。宋徽宗時追尊孫膑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将之一。

田忌,生卒年不詳,妫姓,田氏(亦作陳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故又稱徐州子期。戰國時期齊國名将。

約為公元前340年,孫膑逃亡到齊國時,田忌賞識孫膑的才能,收為門客。在一次賽馬時,孫膑向田忌提出了晉中之窗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的田忌賽馬法。

公元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相助,田忌為主将,孫膑為參謀,結果孫膑以“圍魏救趙”的兵法大勝。

孫膑怎麼死的

孫膑大約在公元前378年誕生。公元前360年(18歲)離家拜鬼谷子為師。公元前357年(21歲)下山到魏國。公元前355年(23歲)到齊國。公元前343年(34歲)“馬陵之戰”後離開齊國。大約死于公元前302年,終年約72歲。

孫膑曾建議田忌先發制人,捉住鄒忌面君。但以國家利益而且死忠齊君的田忌擔心引起内亂,不肯動手。最終田忌被排擠,得不到任用。孫膑見此,自覺留下無益,而且經曆了太多的情非得已的殺戮和争鬥之後,産生歸隐之心,最後不得而終。

拓展資料

孫膑(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膑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膑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将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将孫膑等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廟内,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将。宋徽宗時追尊孫膑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将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