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人物怎麼死的(水浒傳誰死了)

biang 中華百科 726

本文目錄

  1. 水浒傳人物是怎麼死的
  2. 《水浒傳》部分人物結局分析
  3. 水浒傳裡的高俅,最後是怎麼死的

水浒傳人物是怎麼死的

宋江毒酒害死;盧俊義失足落水而死;吳用缢死;關勝酒後落馬而死;林沖病死;秦明一戟刺到馬下,死于非命;呼延灼破金時戰死;花榮上吊死;柴進無疾而終;魯智深圓寂而逝;武松八十歲死去;董平一刀剁成兩段;張清一槍刺中腹部而死;楊志途中病故;徐甯被毒箭射死;索超一錘打落馬下死于非命;劉唐陣亡;李逵毒酒毒死;史進死于箭下;穆弘途中病死;雷橫戰亡;阮小二自刎而亡;張橫在途中病故;阮小五戰死;張順攻打方臘時被滾石和擂木砸死在湖底;楊雄途中病死;石秀時戰死;解珍割斷發髻墜崖身亡;解寶征活活砸死在亂山叢中;宣贊征讨方臘時陣亡;郝思文被繩索套住,拖進城斬首;韓滔被南軍冷箭射死;魏定國、燕順、鮑旭、孔明征、陶宗旺、龔旺、李忠、湯隆、鄒淵、朱貴蔡福、李立、李雲、焦挺、石張青、孫二娘、段景、王定六、郁保四征讨方臘時陣亡。白勝、時遷朱富征讨方臘時病死途中。晁蓋毒箭而死;丁得孫毒蛇毒死。

《水浒傳》部分人物結局分析

108條好漢裡面,死在戰場上的好漢最多,足足有59個。這些死在了戰場上的好漢,他們的結局其實是不好評定的。他們做到了馬革裹屍,也做到了青史留名,說他們死得其所,死的偉大也可以,說他們死的冤枉,死的不值也正常。總之,對于他們的死,施耐庵是沒有什麼很濃烈的感情色彩的,隻是征戰沙場的将軍們最正常的結局而已。

吳用和花榮則是陪着宋江自殺了。為什麼?不是因為他們感情深,而是因為宋江死了,吳用等人也難逃一劫。花榮臨死前說道:“我等在梁山泊時,已是大罪之人,幸然不死。累累相戰,亦為好漢。朝廷即已生疑,必然來尋風流罪過。倘若被他奸謀所施,誤受刑戮,那時悔之無及。”

可見,吳用花榮之所以陪着宋江自殺,還是因為:就算自己不自殺,那些奸臣也早晚要來幹掉自己。既然早晚都要死,那就不如快點自殺了,朝廷見你自殺了,一般就不會追究你那些事兒了,也不會為難你的老婆孩子,說不定還能給你封個名号,好歹還能留個好名聲在世。

花榮又說“如今随仁兄同死于黃泉,也留得個清名于世,屍必歸墳矣”。這句話,就把花榮為什麼跟着宋江自殺的原因說得很明白了。為什麼跟着宋江共赴黃泉呢?不是兄弟情深,而是因為跟着宋江一起死,至少可以“留得個清名于世,屍必歸墳。”

公孫勝到了後期,則和吳用不一樣。公孫勝完全看開了一切,不留戀人間富貴,真正做到了不為外物所動心的境界,帶着朱武,樊瑞兩個徒弟出家了,書上說他們“以終天年”。這個,對于修道求長生的人來說,就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令人欽羨。

關勝算是一個作者比較喜歡的人物,又是武聖關羽的化身,關勝這一生也沒做過什麼虧心事,所以作者對他還是很好的,沒讓關勝死在戰場上,而是讓關勝衣錦還鄉,在大名府總管兵馬,“甚得軍心,衆皆欽伏”。總的來說,作者還是肯定了關勝這個人物,讓他光宗耀祖了。

不過,作為關羽的後人,關勝居然投降了宋江,這個怎麼說也還是有些瑕疵的。所以,作者又讓關勝後來喝醉了酒,落馬得病身亡,算是對後人的一點小小警告。

相對比關勝,朱仝就完全不一樣了。朱仝在水浒傳前期,一直是被當作關羽來寫的,義氣過人,毫無缺點。所以,作者讓朱仝的結局比關勝還好,“随劉光世破了大金,直做到太平軍節度使。”

朱仝做到了節度使,這可比關勝牛多了,又破了大金,當了民族英雄。作者就連朱仝怎麼死的都沒寫出來,這個活到六十死了,那個活到八十死了,朱仝呢?完全沒寫,作者都不忍心寫朱仝的死,可見,作者深愛朱仝這個角色。

林沖則是一個媚上欺下的小人,别人都是一刀被砍死,得病被病死等等,死的都很痛快。隻有林沖,作者讓他患了風病,癱瘓了,足足癱在床上半年,受盡苦痛才死去,是水浒傳裡死的最慘的一個好漢,可見作者對林沖這個好漢的态度。

柴進和李應,都沒做過什麼大惡,并主動選擇了歸隐,繼續回家當大财主去了,結果都得到了善終,快樂無比。

武松雖然也是條好漢,後期也悟透了禅意,做了清忠祖師,按理來說,應該有個很好的結局。但畢竟武松之前做了太多孽,殺了太多無辜,所以作者先讓他斷了一條胳膊,已成廢人,再讓他八十善終。說到底,到最後作者還是肯定了武松是個好人的,所以給了他一個很好的結果。

武松這裡,作者也有深意,拿着雙刀的武松作孽太多,所以作者故意斷他一條胳膊,讓他拿不了那殺氣騰騰的雙刀,代表着武松真正的放下屠刀,放下了心中的魔性,也算了了這段孽緣。所以,武松論起武功來,雖然已經成了廢人,但論起境界來,卻成了一方祖師。

水浒傳裡的高俅,最後是怎麼死的

高俅

(?-1126年),是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施耐庵老先生的筆下,加害林沖,殺害盧俊義,毒死宋江,成為《水浒傳》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廣為人知。是是非非,衆說紛纭,所以今天給大家還原一個曆史上真實的高俅。

據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揮麈後錄》記載,剛開始,他在東京(開封)并不吃香。隻是陪着别的公子哥,鬥雞玩馬,風花雪月的到處逛逛。後來被發配出界,隻好到淮西柳大郎處安身。三年後,宋哲宗大赦天下,他也想回家了,便由柳大郎一紙書信,送到了東京董将士家裡。董将士見他是個破落戶,怕留在家中會帶壞孩子,便又一紙書信,将他送給了蘇大學士。

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高俅跟着蘇轼已經很多年了,鬥雞玩馬,不思進取,同樣是為了擺脫這個大麻煩,蘇轼也去了一封信,将高俅推薦給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晉卿)。把他送人了小王督太尉府裡。這時的高俅,就像一個皮球一樣,被人傳來傳去,日子也不好過。王诜是神宗皇帝的妹夫(《水浒傳》中說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趙佶(後來的宋徽宗)的姑夫。這個王诜是一個"書畫高手",與在一旁坐冷闆凳的端王趙佶(宋徽宗)關系密切,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書畫。一天,王诜和趙佶一起等待上朝,趙佶忘了帶篦子刀,就問王诜借篦子刀修理鬓角。王诜的篦子刀很漂亮,趙佶很喜歡。剛好王诜有兩把一樣的,第二天就讓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高俅到時,喜好踢足球的端王正在踢球。端王雖然愛踢球,但隻是業餘水平。而高俅是踢球的高手,自然不屑一顧。端王注意到了高俅的神情,就邀高俅一起踢。這一踢,讓端王大為欣賞。于是派人給王诜傳話:"謝謝你送的篦刀,連同派來的人,我一起收下了。"就這樣,高俅留在了端王府,成了端王趙佶的親信。

不久,宋哲宗因病駕崩,端王趙佶成了大宋的徽宗皇帝。徽宗原本是一個被忽視冷落的人,初登大寶,周圍的一看都是新面孔,一朝天子一朝臣下,自然要培植自己的心腹勢力。下朝後看到高俅這個長期在一起玩的朋友,自然特别親切。所以徽宗有心提拔高俅,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大宋朝提拔幹部有一套制度,并不完全由着皇帝的性子來。七品縣官要有進士出身,而高俅沒有功名,文官這條路走不通,隻好另辟蹊徑,走武官這條路,因為武官對出身要求不嚴,隻要有功名就行,一句話,彈性比較大。《宋南渡十将傳》卷一《劉锜傳》中說:"先是诜、端王邸官屬,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時劉仲武為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竟以邊功至殿帥。"宋徽宗隻是讓高俅到邊關去鍍鍍金,好日後提拔。邊帥劉仲武等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來"鍍金"的,便格外幫襯。恰好,高俅在邊關的時候,大宋朝在邊境打了幾個少有的勝仗。高俅升遷的資本,毫無疑問當是出于在劉仲武軍中的經曆,并最後做到了殿帥,掌管禁軍達20餘年。

高俅榮升太尉,執掌大宋軍權的時候,大宋軍隊早已腐化堕落,沒多少戰鬥力。高俅不是軍事家,自然不可能對大宋的軍隊訓練帶來明顯的起色,但他也不完全是靠踢一腳好球而身居高位聖眷不衰的。高俅不是尋常之輩,在為官弄權上很有些手段。首先他乖巧善佞,對上司尤其是皇帝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貪功的心理。其次,高俅這個人有一個好處,就是對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報答。之前有劉仲武在邊關對他的提攜,之後他與劉仲武家一直保持密切關系。劉仲武在政和五年(1115年)打了敗仗,但他的仕途卻沒有受到影響,因為有高俅在朝中替他說了好話。劉仲武死後,高俅又極力向徽宗推薦其子劉锜擔任大将。蔡京等殘酷迫害蘇轼及其家屬,同為一殿權臣的高俅對蘇轼一家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史載,他"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恤甚勤",頗為時人贊許。

曆史上的高俅之所以被後來的坊間百姓和藝術家們加工成為奸臣,一者或許是他因善于蹴鞠竟然獲得高官厚祿來得過于容易;二者或許是因為他為官貪欲确實在靖康年間曾經被大臣上書揭發過。高俅掌管禁軍20餘年,不僅将軍營的地皮建成私宅,還把禁軍當做私役,不管訓練,專管為他營私出力。于是軍隊(紀律廢弛)、(軍政不修),成為(人不知兵),無一可用"的無用擺設,以至當國家面臨虎狼之師金軍的進攻,開封城内幾十萬禁軍很快瓦解,作為大宋的最高軍事統帥之一的高俅顯然難辭其咎。這也難怪被人彈劾揭發了。高俅的曆史結局是于1126年病死于開封。蓋棺論定,時人對他的評價是大節無虧,總體上尚算是一個好人。

其實在正史中,高俅的記載并不算多,這很奇怪,因為一個太尉這麼大的官職卻沒有列傳。并且對他的曆史評價含糊不清,也就是說他不算是個大奸臣。因為這種人物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所以《水浒傳》就将他與童貫、蔡京和楊戬四人并稱為四大奸臣。

金聖歎在評《水浒》時說過:"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作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于是,衆口铄"金",高俅在小說《水浒傳》中扮個醜角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受過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