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岱宗夫如何全文岱宗夫如何
關于岱宗夫如何全文,岱宗夫如何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夫"字的讀二聲fú。
2、“岱宗夫如何”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嶽》,“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别緻。
3、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4、原文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5、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6、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
7、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8、意思是: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9、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10、層層白雲,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11、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12、擴展資料: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
13、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氣。
14、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15、接下來“齊魯青未了”,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而是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16、“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描寫泰山的近景。
17、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緻,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
18、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9、這裡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
20、“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
21、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
22、“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說明已是薄暮時分作者還未曾離去。
23、其中蘊藏着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24、最後“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兩句,寫詩人并不滿足看嶽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嶽》
2、《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曾同:層)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3、譯文:五嶽之首的泰山的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蒼翠的美好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彙聚其中,山南山北陰陽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那升騰的層層雲氣,心胸搖蕩;睜大眼睛遠望歸鳥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顯得渺小的群山。
4、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寫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寫仔細遠望,見群峰雲生,仿佛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将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的抱負。
齊魯青未了,岱宗夫如何的意思
這句古詩的意思是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出自唐朝詩人杜甫的《望嶽》。
《望嶽》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岱宗夫如何的岱宗是哪座山
岱宗夫如何的岱宗是泰山。
擴展資料:
“岱宗夫如何”的岱宗指的是泰山。泰山,位于我國山東省中部,是五嶽之首,素有“東嶽”之稱。岱宗是泰山的榮譽名稱,也被稱為岱山或岱嶽。泰山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内,綿亘于泰安市、濟南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
泰山背依泉城濟南,前鄰孔子故裡曲阜,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泰山雄起于華北平原之東,淩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餘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卧面積達426平方千米。
泰山在古代被視為神山,是人們崇拜的對象,也是古代帝王們祈禱的神山。有一種說法是“泰山安,四海皆安”。
泰山地位崇高,古人認為泰山是五嶽之首,所有的山都不如它。這是因為泰山位于古人的居住區域,相當于今天的北京,所以它被認為是第一高山。另外,古人缺乏科學的測量工具,對于海拔沒有概念,泰山雖然海拔很低,但旁邊都是低地,落差極為明顯,因此顯得格外雄偉壯麗。
在古代,皇帝們經常來泰山祭祀祠堂,安慰祖先。泰山不僅具有自然景觀的美麗,還擁有豐富的文化内涵。泰山上有許多古迹和寺廟,如岱廟、玉皇頂、南天門等,吸引了無數遊客和信徒前來朝拜和遊覽。
總之,“岱宗夫如何”的岱宗指的是泰山,它是我國五嶽之首,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曆史文化内涵。泰山的地位崇高,被認為是神山,吸引了無數遊客和信徒前來朝拜和遊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全詩的解釋
杜甫《望嶽》詩新解
杜甫的《望嶽》詩家喻戶曉,但人們大多隻從詩題望文生義,認為他在寫作該詩時沒有登上泰山,是在山下仰望。如果杜甫沒有登上泰山,如何會有“陰陽割昏曉”“一覽衆山小”身臨其境的切身感受?作者當年隻是在山下望嶽嗎?答案是否定的。
先看《望嶽》的創作背景。杜甫雖然生活在大唐盛世,卻也命運多舛,一生頗多困苦艱辛,據他自己在《壯遊》一詩中說,心情舒暢的時間隻有“快意八九年”,期間“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創作了這首有“泰山絕唱”之譽的傑作。當時其父在山東任兖州司馬,杜甫于開元二十三年(735)赴東都洛陽舉進士不第,次年奔其父開始第一次漫遊齊趙,有專家考證,《望嶽》詩正是寫于此次漫遊的開元二十九年(741),這一年杜甫29歲。
其次,杜甫寫作《望嶽》時登過泰山是肯定的。一是杜甫創作《望嶽》的時候,已經在齊趙漫遊了五六年,唐玄宗于開元十三年剛剛在泰山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封禅大典,封禅壇祭天的餘燼尚在,大觀峰《紀泰山銘》的鎏金大字正熠熠生輝,何況他的好友蘇源明還在山頂隐居讀書,所以盛唐時候文人“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無論是尋仙訪道也好,還是交友問學也罷,從哪一方面說杜甫沒有登上泰山,于情于理都是不可信的。此外,杜甫在大曆三年(768)《又上後園山腳》詩中寫到:“昔我遊山東,憶戲東嶽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說明他一定登上過泰山,而且聯系《望嶽》詩的内容來看,“窮秋立日觀”正是第一次所為。
第三,“望”的字義及視角分析。“望”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寫法上面是“臣”,象人的眼睛,下面是“壬”,象一個人站在地上遠望,小篆又加“月”字,表示望的對象,本義是遠望。《說文解字》釋為“出亡在外,望其還也”,《玉篇》則直接解為“遠視”。遠視,既可平視,也可仰視,還可以俯視,登高望遠是人們的一般常識,并沒有隻是仰望的意思。蕭滌非先生在《唐詩鑒賞辭典》中解釋:“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嶽懸想将來的登嶽。”這裡一是斷定在山下望嶽,二是斷定沒有登過泰山,未免有些偏頗。
全詩共八句,且從視覺來分析。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毫無疑問,這是遠觀泰山,是跳出泰山看泰山。蕭滌非先生說:“‘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那麼,沒有登上過泰山,哪裡來的體驗?第二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在山頂上望,而絕對不是近望,近觀山更大,橫亘眼前,如何既看得山陽,又看得山陰,如何見得“陰陽割昏曉”?第三句“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其實仰視、俯視都可以見得此景,著名的“泰山腰玉”奇觀,在山下見得,在山上就見不得嗎?再看關鍵的最後一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這一句是絕對的居高臨下,可“會”字攪亂了人們的視角。蕭滌非先生說:這兩句“寫由望嶽而産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這個解釋是沒有錯的,可關鍵是誰來望,是杜甫?他都登上過泰山了,為什麼還要下定決心,“一定要”登上泰山?顯然,這是杜甫登上泰山,領略了泰山的無限風光之後,為其雄偉壯美的景色所陶醉、所激勵,興奮之餘,向未曾登過泰山的人們炫耀号召,而這一号召,絲毫也不影響表達青年杜甫的意氣風發、神采飛揚和充滿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而且以其切身感受,更容易與後來登上泰山的人産生共鳴,成為這首詩至今仍然充滿活力、魅力、感染力的所在。
由此看來,《望嶽》是杜甫登上泰山以後有感而發寫出的切身感受,而不僅僅是向往、望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