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有哪些特征(端硯有哪些特征和特點)

biang 中華百科 868

本文目錄

  1. 端硯的特點有哪些
  2. 端硯有哪些
  3. 中國曆代硯雕紋飾的變化有哪些特點

端硯的特點有哪些

端硯具有質柔而剛按之如小兒肌膚,摩之寂寂無聲響,以及貯水不凅,呵氣研墨、不損毫,發墨快等特點。

端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緻密堅實幼嫩、細膩,溫潤如玉的石質,獨特而豐富多彩的石品花紋以及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而聞名于世。端硯與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出産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故名端硯,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

端硯的品種:

取用于廣東省肇慶市(古稱端州)東郊羚羊斧柯山端溪水一帶的硯石,按加工技術規範雕刻而成具有磨墨功能或者觀賞性的硯台。

1、按顔色分:紫端硯和綠端硯。

2、按外形分:分規格端硯和異形端硯二類。

3、根據岩石名稱分:含鐵水雲母頁岩(老坑)、泥質岩(老坑)、含鐵質頁岩(坑仔岩)、含粉砂泥岩(麻子坑)、含粉砂泥質頁岩(蕉園)、含粉砂泥質頁岩(梅花坑)。

4、按質量等級分: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其中二級又分為1級和2級。

端硯有哪些

老坑

端硯石産區位于肇慶市郊羚羊峽南岸端溪水東邊一逼視産也奇怪,以端溪水為界,其西石質低劣,不能作硯材;以東石質優良,端硯各坑星羅此間,老坑就在端溪以東,鄰近溪水江處。沿溪而上,位于端溪東側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間有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點岩、冚羅蕉等.這個端石礦産區分三個礦層,老坑屬第一含礦層,位于含礦段的最下部,僅有老坑洞,别無他洞。老坑硯石岩性:泥質結構,緻密,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由雲母類(水雲母)粘土為主組成,還有赤鐵礦、石英、綠泥石、碳酸鹽類,微量礦物有:電氣石、金紅石、黃鐵礦等。赤鐵礦呈微粒狀,相對集中成環帶狀的暈圈時,則謂之為“火捺”。老坑硯石外觀青灰色,微帶紫藍色,石紋細膩而幼滑、嬌嫩、緻密而堅實。主要石品花紋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以及名貴的石眼。較常見的石品是冰紋和金線、銀線,其次是火捺。魚腦凍(包括碎凍)和蕉葉白則是稀有的,非常難得。古人曾贊美老坑硯石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的特點。把“重與輕”,“剛與柔”這兩對矛盾統一在一體之中,這是有根據和有道理的。老坑硯石從表面看呈紫藍色略帶青,使人感到比原來的感覺要輕些。所謂“質剛而柔”是從雕琢的過程和研墨的角度來說,老坑硯石的确質地堅實而又帶柔性,這種柔性即古人所謂“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輕按老坑硯的硯堂,旋即會出現滋潤的水氣。這些特點是因為老坑硯石的礦物成分主要由泥質、絹雲母及矽質膠結而成,同時也是由于這個原因,老坑硯石的泥質比重很大,所以敲擊它時發出“笃笃”的木聲,即所謂“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缺少铿锵之聲。又由于老坑硯石中含矽質的作用,所以還有“久用鋒芒不退”的優點。老坑硯石長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礦物質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漸使石質變純,變軟的緣故,故使老坑硯石如此細膩嬌嫩、滋潤到可以“呵氣研墨”的效果。

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與普通話“康”音相近,故又稱康子岩),亦有人稱岩仔坑。它位于老坑以南半山這上,距老坑洞約二百餘米。坑仔岩在停采近百年後,1978年底重新開坑采石,80.8米長90多米的坑道,連接原坑仔岩采石工作面,采出一批批優質的坑仔岩硯石。坑仔岩硯石質優良,幼嫩、紋理細膩、堅實且滋潤,僅次于老坑。但坑仔岩硯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樣層次分明。石色青紫稍帶赤,顔色花紋均勻,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硯石色彩斑斓。石品花紋中有蕉葉白、魚腦凍、青花、火捺以及各種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稱。其石眼色翠綠(間有黃色),有的作七、八重暈,黑睛活現,形似鳥獸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級硯材。坑仔岩硯石是含石英粉砂的絹雲母泥質頁岩。岩性:粉砂泥質結構,緻密塊狀。礦物萬分為泥質礦物(以水雲母為主)、赤鐵礦、石英、電氣石、金紅石、綠泥石等微量。

麻子坑

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約四公裡處,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腳之端溪水約600米。該處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崎岖險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難。麻子坑硯石質地高潔,優質的麻子坑石可與老坑石媲美。一般來說它僅次于老坑,而與坑仔岩同級,如遇佳石則又勝于坑仔岩。麻子坑如果不認真細看,容易與老坑混同,硯石中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豬肝凍、金錢火捺、天青、天青凍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紋,石眼尤佳,多碧綠,且作數層,可制成高檔硯材。麻子坑硯石層次清晰,石工以為石分三格(亦有叫三層),硯石色澤油潤,青紫色略帶藍色,近似老坑硯石的色素,以水濕之觀察,色彩豐富斑斓。麻子坑硯石為含矽質的鐵質泥質頁岩,礦物成份:泥質(水雲母為主)、鐵質、矽質,少量石英、氫氧化鐵及綠泥石;微量礦物有電氣石和锆石等。

梅花坑

梅花坑的開坑采石始自宋代,梅花坑是端溪五大名坑之一,開坑采石始于宋代,以多眼為主要特征,呈蒼灰白微帶青黃色,似梅花鹿的皮毛,具有石質好,下墨亦快的特點,為端溪硯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硯石之一,集鑒賞、實用、饋贈、收藏于一體。

宋坑

宋坑因在宋代被發現而開坑采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采石坑洞,而是擁有好幾處岩洞;盤古坑、陳坑、伍坑、蕉園坑等,均位于肇慶市北郊七星後面的北嶺山一帶,西起三榕峽,東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将軍嶺下有将軍坑,産硯石,前人也有稱宋坑為将軍坑。宋坑硯石由于産石區域面積近百平方公裡,所以石質石色不完全一緻。一般來說宋坑硯石石色凝重而渾厚,這是宋坑硯石的主要特征之一,宋坑硯石質緻密,潤滑細膩,下墨快,發墨好,可作高中檔的雕花硯材,其餘則可制作墨海、淌池等硯台。在端溪各坑硯石中,宋坑硯以下墨快而著稱,這與宋坑硯石中的“金星點”有關,不過下墨雖然快些,仍比不上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等硯石研磨出來的墨汁細膩、油潤。要書寫奔放、流暢,筆力勁健的大字,用宋坑硯研墨為宜;要畫嚴謹精緻的工筆花鳥,人物畫和書寫工整的蠅頭小楷,則用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硯更加合适。

綠端

綠端采石始于北宋,綠端硯石最早在北嶺山附近開采是事實,可能因硯石枯竭,人們就終止于此開采,轉移至端溪水一帶的朝天岩附近開采,再後綠端硯石與朝天岩硯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層為綠端,下層為朝天岩。綠端石色青綠微帶土黃色,石質細膩、幼嫩、潤滑,最佳者為翠綠色,純渾無瑕,晶瑩油潤,别具一格。清朝紀曉岚在自己的一塊綠端硯上镌銘:“端溪綠石,硯譜不以為上品,此自宋代之論耳。若此硯者豈新坑紫石所及耶。紀曉岚對綠端的評價與前輩有所不同,是有一定根據的。目前綠端也是一種較為名貴的端溪硯石之一。

斧柯東(新麻坑)

以出産端硯著稱于世的斧柯山,位于肇慶市羚羊峽東南,綿延十多公裡,崇山峻嶺,氣派非凡。其東麓地域一直是沙浦鎮轄區,故有些人習慣稱這一帶産出的端石為沙浦石,還有羚羊峽以東(屬鼎湖區)的沙浦諸坑,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斷斷續續開采過硯石,沙浦石現在稱之為新麻坑或斧柯東。石質不俗,細膩,堅硬緻密,石品紋理豐富,實用性很強,送禮佳品。

中國曆代硯雕紋飾的變化有哪些特點

中國硯文化曆史悠久,制硯藝術體現着時代的文化特征,當代硯文化的普及工作任重道遠。那麼作為一名優秀的當代硯雕家必須具備那些修養?當代制硯藝術具有那些特點?如何鑒賞一方好的當代硯作?當代藏硯家有那些定位誤區?如何引導大衆對當代硯台的正确審美取向?――本文就當代硯雕藝術的時代特征,以及鑒賞方法等相關問題略作闡述。

硯雕藝術與其它工藝門類一樣,在積累若幹年的實踐經驗之後,對基本技能的把握都能夠達到一定的高度,這是作為一個合格的硯雕藝人的首要條件,也是基本條件。但如若想要成為一位制硯大師,不僅要能夠賦予一方硯石巧奪天工的雕飾及高雅的文化氣質,更要能夠以特有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來表現出一塊原石的天然美的本色,能夠讓觀者體會到硯石鮮活的生命力以及它想要對觀者傾述的情感和故事。

硯雕工藝可以分開來談,工是基礎,藝是境界。各種藝術創作都需要紮實的基礎,包括書法、繪畫、雕刻等,首先要從基礎技能的訓練開始。想要曆練成為一名制硯大師也需要從對圓刀、平刀的使用方法以及硯師對臂力、腕力、指力大小、緩急的把握等基礎功課入手。否則即使有超脫世俗的藝術設計理念,也無法通過技藝進行完美地表達,這就是所謂的眼高手低。當刻硯者的雕刻技能經過曆練達到一定的極限之後,對制硯藝人來講在紮實熟練的基礎之上充分理解石質、石品的特色、提升對藝的感悟則更為重要,這樣才能在不破壞硯石自然之美的前提下得心應手地進行藝術創作。“這既是硯雕藝人乃至制硯大師對一方有天然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精靈――硯石的尊重,也是對硯藝術創作應該抱有的一份虔誠!”

藝,指的是作者的藝術素養在創作理念上的體現,它不拘泥于寬度和廣度的界限,可以延伸并穿梭到與藝術相關的各個領域空間。正如繪畫大師李可染九十高齡時曾說:“我到這個年紀,才感覺自己畫畫剛剛入門。”也正是藝術家對“藝”的理解沒有止境,從而使得藝術可以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硯雕家對‘藝’的理解也應該是這樣,要無止境的汲取,時刻感受到自身文化藝術修養的不足,才能不斷推陳出新,制作出硯雕精品。

要之,一個合格的制硯藝術家,必須具備一定的美術造型能力及掌握熟練的硯雕技能,加之文學修養的陶鑄,進而追求作品的文化意蘊乃至深邃的哲理性,完美體現出硯的民族氣質、人文精神。

硯的兩大功能,實用性與觀賞性,對當代藏硯家來說,尤其注重硯台款式的觀賞性。一方款式優雅的精品硯台,在增添書房案桌靈氣的同時也要具有獨特的觀賞性,自然會成為藏家的最愛。硯石的天然紋理加上硯雕家”點石成金“般的工藝雕飾,在凝聚了自然美感和人文氣息的基礎上才能調動藏家的收藏激情。

石材質地細膩溫潤是一方好硯的基礎标準,而石品的觀賞價值對一方硯材的身價更具有決定性因素。石品,是硯石表面天然形成的直觀紋理,品種多樣,姿态萬千,是體現硯石美感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評判硯石好壞的标準之一。石品的多樣能夠增添更多的審美趣味,端硯、歙硯石品豐富,品類繁多,收藏幾十方也可以品種絕不雷同,這也是端硯、歙硯名冠硯林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不同的硯台收藏家對石質、石品的審美需求也有一定的變化,很多藏家僅傾向于喜愛某種硯石的某種石品。藏家對石品的愛好變化自古就有,一段時期注重内斂與含蓄,一段時期追求奢華與豔麗。如宋高宗就主張端石純淨無紋最漂亮,連石眼都認為多餘,但曆代的多數藏硯家還是推崇端硯石眼,當今一方老坑有眼端硯已是千金難求。所以,雖然個人喜好不同和側重點不同,但是對硯台石品、坑口品質的評判在主流硯界還是有一個比較趨同的客觀标準存在。

當代硯台的雕刻工藝有一定的地域文化差别,有粵工、歙工、蘇工、海派等通俗叫法,各有特點,較有代表性。其它硯種如松花硯流行仿刻清代宮廷硯,曆史不長但近年來已有一定影響力的苴卻硯卻很受歙硯工藝的影響。從文化屬性上分,也可分為文人硯、宮廷硯、民俗硯等,文人硯以追求書卷氣見長,宮廷硯以取材精美、雕刻精美為主,民俗硯的特點則是富有民間趣味。

硯的外形不外乎随形(周邊自然形)、規矩形(長、方、橢圓等人工切割成的外形),規矩形如方形硯因其形制規整而對硯師的發揮空間局限性較大,因此,比較适合雕刻一些比較整齊規範的圖案,如青銅器紋飾等仿古圖案,顯得古樸莊重。意味、氣韻相比之下少一些。随形硯台,因為外形變化萬千,鬼斧神工,天然意蘊濃厚。利用硯石的紋理和顔色進行俏色巧是增添硯石美感的一種常見硯雕手法,很富有趣味性。

文革之後國内從事硯雕工作的有相當部分的藝人都是從石雕、磚雕所轉行,而且均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承技藝,因此,如硯池的開法及硯堂的規格等具有規律性和原則性的傳統硯雕工藝原素傳承下來的甚少。可喜的是,近年來,随着硯文化學者、收藏家和硯雕家對硯文化補救工作的進行以及審美品味和藝術造詣的提升,帶有傳統硯文化氣息,講究雕工内涵、文化提煉的硯台佳作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

硯雕圖飾與人文題材相結合是制硯藝術的一個永恒主題,如自宋代開始已經出現并延續至今以王羲之的《蘭亭序》中”曲水流觞“為題材的蘭亭硯。另外,硯雕藝術與書畫藝術、建築藝術、雕塑藝術乃至碑刻藝術等形式的藝術跨界結合,也受到硯雕家的高度重視和藏硯家的普遍關注。”雲龍“題材自明清以來就是端硯工藝比較盛行的主題,追求工藝繁缛。歙硯以素雅圖案居多,推崇書卷氣。紅絲硯質地較硬,雕刻圖案也以簡樸為主。洮河硯因為受到地域文化的局限,雕刻内容以民俗題材為主。古代很有名的澄泥硯,因為材質不具有稀缺性、古法工藝久已失傳等原因,在今天已變成一種旅遊工藝品。當下各地硯雕界都出現一種比較泛濫的現象,由于作者的文學基礎較差,隻能抄襲古人詩詞并密集的羅列在硯台上,字少功底、詞不達意,隻能算一種僞文人硯。

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是當代制硯工藝主要的價值屬性,但是有些硯台雖有經濟價值卻缺乏文化價。客觀地說,雖然社會在進步,信息迅捷,交流方便,硯雕藝人的技藝、藏硯家的鑒賞水平都有長足的進步,但由于曆史的原因(如”文革“造成的傳統文化斷層等),現今國内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很少,多數為投資獲取經濟價值的文化商人、古玩從行人員,炒作現象也在市場中有意識或無意識迅速展開,由于買硯或者說藏硯的主要群體審美水平與文化素養參差不齊,買賣轉手的硯台多為俗工瑣刻。有鑒于此,必須強調的是:硯文化,是承載在硯上的文化屬性,一方有生命的硯台,必然是文化含量高的硯台,因此,注重硯雕作品的文化含量、超前的市場預見及審美眼光,是收藏當代的硯台能夠在之後的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