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琅彩是哪個朝代的(琺琅彩始于哪個朝代)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琺琅彩在哪個朝代出現
  2. 琺琅彩起源于哪個朝代
  3. 彩瓷到底最早出現于哪個朝代

琺琅彩在哪個朝代出現

1.清康熙年間,廣州青雲書院得以建立,這座擁有323年曆史的古書院位于越秀區,原為梁氏家廟,亦稱梁氏千乘侯祠。面臨拆遷危機時,兩位廣東名人梁啟超和梁士诒力保書院得以保留,現已成為廣州曆史文化的一部分。書院曾遭受一定損壞,後經修複維護,現占地面積約449平方米,展現了古書院的原來風貌,并被列為越秀區文物保護單位。青雲書院經過修複,現作為青雲藝術院”存在,内部朽壞的構件得到了保護和修複,外部環境得到了整治和優化。現青雲書院不僅是文化愛好者的參觀場所,也是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打卡地”,在這裡可以品咖啡、感受生活,偶遇文化學者和藝術大師。書院結合傳統文化與創新思維,為廣州北京路商圈增添了獨特的文化氣息。

2.清康熙年間,大運河在宿遷段拐了一道直角彎,宿遷市因其獨特地理優勢,成為全國唯一擁有隋唐通濟渠、元明時期的黃河故道、清代中運河三個不同曆史時期運河主航道的城市。特别是清康熙年間開鑿的中運河,對清代漕運的暢通起了決定性作用,結束了宿遷水患的曆史,并在宿遷形成難得一見的直角轉彎大運河河道。如今,運河灣公園成為了當地秀美的風景線。

3.清康熙年間,江蘇的泗州城因洪水而沉入水底,這座古城位于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和淮河的交彙處,曾是一座繁華的都城,與大運河有密切關系。這座城曾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佛教聖地,也是南北交通要道。然而,由于黃河奪淮和大量泥沙的淤積,泗州城最終被水淹沒。目前,泗州城遺址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一部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進一步的考古挖掘。

4.清康熙年間,永州府零陵縣人移民四川,四川經過戰亂,導緻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清政府在統一後,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将地畝給為永業。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者,準其入籍等。對入四川招民優惠政策與各級官吏的政績升遷、獎勵墾荒招民緊密聯系起來;在賦稅政策上實行額外的優惠。康熙下诏對移民墾荒地畝,規定五年起才征稅。并對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還規定對移民原籍地當局和入四川落業定居地當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實,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這些政策為移民創造了好的環境和條件。衆多四川移民家譜上的湖南永州府零陵縣歸德鄉在如今的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遷居蜀地的後裔家譜中,往往發現很多家譜上記載他們的祖先從湖南永州府零陵縣歸德鄉遷到四川,從家譜上得知當時這些移民遷移之路異常艱辛,由于路途遙遠,很多人為了移民四川,不惜變賣家産、傾盡家财出行。康熙四十七年(1708),來自湖南零陵的王氏兄弟,就記載了他們閱巫山,度巫峽,曆夔關,兩岸

琺琅彩起源于哪個朝代

琺琅彩起源于清代康熙晚期。最初是出于官窯,琺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

琺琅彩繪采用的畫琺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裡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琺琅工藝為基礎。

發展成畫琺琅的重鎮,初期制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制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随着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

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灣以後,禁海開放,西洋制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琅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并就地設廠研制,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琅。

當時,廣州的産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韻味,由于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琅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内廷琺琅處指導燒造畫琺琅器。

擴展資料:

真正提到瓷胎琺琅的确鑿曆史資料可參考:康煕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頫(曹寅之子)奏摺内朱批、谕曹寅:“近來你家差事甚多,如琺琅磁器之類先還有旨意件數。

到京之後,送至禦前覽完才燒。今不知騙了多少磁器,朕總不知...。”康熙時期,由于畫琺琅制作還不成熟,因此,畫琺琅不能在瓷胎釉面上直接施釉,而是施在素胎面上。

當時的琺琅彩瓷胎必須由景德鎮制作(除偶爾使用永樂舊胎外)、由浮梁(即景德鎮,因橋梁多稱其“浮梁”)昌江順流直下、入鄱陽湖、經九江關、過江甯府(南京),然後沿大運河北上進京。

曹寅自祖輩皆為玄晔家包衣(奴仆),當時織造、海關許多要職都由統治者委任自家包衣管理。曹家三代身居江甯織造,且好瓷,可能涉及禦廠琺琅瓷胎事宜,導緻康熙訓斥。

康熙官窯瓷早期因禦廠瓷器制作不理想而不落康熙款,直到制作達到一定水準時才開始落“年制”款。從現存康熙官窯瓷來看,“年制”款是由工部在景德鎮禦廠制作的官窯瓷。

基本屬“部限”瓷,該類瓷使用範圍較寬,包括宮内日常、觀賞、賞赉用等。而“禦制”款則僅限宮内造辦處制作的畫琺琅(包括銅胎、玻璃胎、紫砂胎)。

從現有存世品來對比發現,即使宮内造辦處制作的掐絲琺琅也使用“年制”款(器9),而不落“禦制”款。造辦處制作的瓷胎畫琺琅與禦廠制作的官窯瓷相比。

前者難度大、成本高、相對珍貴。特别是琺琅作的畫琺琅屬于新興技術,與明朝就開始盛産的掐絲琺琅相比,存在一定優越感。

因此可看出:落“禦制”款器物明顯在制作水準上優于“年制”款,使用級别也較“年制”款高(僅就康熙朝而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瓷胎畫琺琅

彩瓷到底最早出現于哪個朝代

元代。

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裡紅分享釉下彩極品之殊榮;明成化鬥彩矗一峰之巅;清三代琺琅彩絕唱一時。另外,各個曆史時期各窯口的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們的贊譽。

然而,還有一個獨樹一幟的彩瓷品種,卻長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遺忘,甚至幾乎被湮沒,這就是晚清至民國初年名噪遐迩的淺绛彩瓷器。

明代在景德鎮設置專為生産禦器的官窯,又對民窯采取“官搭民燒”即“有命則供,無命則止”等手段,來為宮廷燒制瓷器,民窯得到普遍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瓷器的燒造中心。

明代永樂、宣德時的青花瓷器,色調濃豔,具有元代青花的許多特征。明成化時,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紅、綠、黃、紫等彩,這就是著名的成化“鬥彩”。明嘉靖、萬曆時,又興起了“五彩”。

清代也在景德鎮設禦瓷廠,但燒瓷主要都在民窯。清康熙時繼承與發展了五彩,并創燒了“琺琅彩”。清雍正時期又燒制出“粉彩”。

清乾隆時的突出成就是轉心瓶的燒制,以及成功地仿燒漆、木、銅器物和各種果品等。清代瓷器,集曆代燒瓷之大成并創造性地加以發展,達到了中國瓷器燒造的曆史高峰。

擴展資料

中國的彩瓷是中國古代陶瓷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早在一千年前,唐代長沙窯的青釉釉下彩瓷器就已輸出到海外,據考古學家調研,在國外大約有十三個國家出土了唐代長沙窯瓷器。

最近有報導,在印尼爪哇附近,由德國公司組織打撈的一隻中國唐代沉船上的唐代文物約六萬件,九成以上為瓷器,以唐代長沙窯産最多。可見其時中國瓷業發展的盛況。

中國彩瓷的發展,自從東漢青釉、褐釉瓷器燒制成功以後,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成就。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瓷業迅速發展,在青瓷的基礎上出現了青釉黑褐色彩斑瓷器、黃釉綠彩瓷器,改變了早期瓷器單一色的狀态。隋代又将白瓷燒制成功。

到了唐代,南北方的瓷業發展空前繁榮,瓷窯廣泛興起。特别是鞏縣窯的唐三彩、長沙窯的釉下彩以及郏縣窯的黑釉藍斑等許多品種都聞名中外,在瓷器裝飾方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宋、遼、金時代更是名窯輩出、名瓷荟萃,裝飾上也更豐富多彩。金代的釉上彩繪尤為突出。這些都為元、明、清的景德鎮瓷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元代景德鎮形成全國制瓷中心,中國制瓷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彩瓷階段。最突出的就是青花瓷器的燒制技術完善成熟,并大量輸出海外,同時還發明了釉裡紅、紅釉、藍釉、卵白釉等。

明清兩代是我國瓷業生産飛躍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禦窯廠的設置,制瓷技術的革新和進步,使官窯瓷器産品精細入微,其中著名的品種如永樂、宣德的青花,成化的鬥彩,萬曆的五彩,雍正、乾隆的琺琅彩、粉彩等,馳名中外,經久不衰。

十七、八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對中國瓷器非常熱愛,他們常常用較珍貴的金屬材料鑲嵌在中國瓷器上,達到既保護瓷器又美觀的目的。還有的博物館将中國瓷器鑲到建築物上,作為很重要的裝飾。

如泰國王宮建築的一些外牆用中國的粉彩花鳥瓷磚作為牆面,非常高雅,那些粉彩花鳥瓷磚就是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生産的。中國古代彩瓷久遠的藝術魅力,在人類文化交流史上發揮着重大的作用,不愧為中華文明史上的瑰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