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陶瓷最早起源于哪個朝代 陶瓷簡介
1、瓷器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東漢瓷器還屬于萌芽的狀态,隻有青瓷與黑瓷兩種瓷器,最早是由古越州地區的窯場,在夏商周三代原始瓷和印紋硬陶的基礎上燒制出來的。另外,由于早期的原始瓷顔色多呈青色,因此人們也稱其為“原始青瓷”。
2、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統稱,同時也是我國的一種工藝美術品,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風格粗犷、樸實的彩陶和黑陶。陶與瓷的質地不同,性質各異。陶,是以粘性較高、可塑性較強的粘土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細微氣孔和微弱的吸水性,擊之聲濁。瓷是以粘土、長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蝕,胎質堅硬緊密,叩之聲脆。我國傳統的陶瓷工藝美術品,質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聞名于世界。
瓷器是哪個朝代有的
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那麼瓷器是哪個朝代有的呢?來看看吧!
瓷器是哪個朝代有的
(1)陶器的發明是在新石器時代,陶器為人類共有,瓷器則是中華民族祖先的偉大發明。
(2)最早是東漢晚期和南北朝時期,先後成功地燒出了青瓷和白瓷。
(3)隋唐時期,陶瓷工藝臻于成熟。唐代時,瓷器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全國出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
(5)元代承前啟後,開始進入彩瓷生産時期。
介紹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當時比較有名的還有柴窯和建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産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并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顔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高級瓷器擁有遠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産奢侈品之一,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但部分國寶級瓷器并不在中國國内。歐美人士在結婚時,便特别喜歡送贈高級瓷器茶具。
名稱來源
在中國,“瓷器”一詞最早見諸于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瓷”這個字在漢以前指“瓦器”,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瓷”為:“瓦器,從瓦次。”。《隋書》何稠傳》記載的“匠人無取清意,稠以綠瓷為之”。當時的綠瓷應該包括我們今天稱呼為青瓷中的某些釉色玻璃質感很好的制品。磁縣博物館已有收藏,但當時不稱“青瓷”而稱“綠瓷”。
“磁器”一詞早見于唐代文獻記載内。當時磁、瓷的使用也分别得比較清楚。如《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邢州巨鹿郡土貢磁器;越州會稽郡土貢瓷器。”。
當時磁州的一些窯場都會生産到唐代。那麼磁器的最初出現很可能同越器、邢器等名稱涵義一樣,指的是磁州所産陶磁器。當然“磁器”也可能泛指整個河北南部一帶的産品。這種磁器與瓷器在外觀上肯定有區别。因此《新唐書》才以不同稱謂加以記載。《唐書》《地理志》中記載“土貢延埴盎缶”當時磁州屬于河北管轄,似可旁證“磁器”也包括盎缶類産品。在實物資料方面,磁州的臨水曾經發現唐代窯址,墓葬出土過許多唐風陶瓷,其中有青瓷,又有化妝白瓷、醬褐釉瓷。這些都可以納入“磁器”範圍。
由于磁器産量巨大,不僅行銷範圍擴展止整個中國北方,官民具獲其益,還有許多輸出國外。導緻文獻記載中出現以“磁”代“瓷”現象,建構出内涵豐富的“磁器文化”。自宋代後“磁”“瓷”開始出現混用現象。
元時陶瓷文獻廣泛使用“磁器”的稱謂來指胎體堅固的陶磁制品,而不大再使用“瓷”字。元學者耶律楚材在《佩文韻府》卷96。〈七蜀缽脫。磁缽條》中詠道:“累累山果映磁缽,薄薄濁缪半瓦壺”。《元史》記載景德鎮設立“浮梁磁局”亦用“磁”字。(然,近年來,景德鎮部分學者在文章中把《元史》中設立的“浮梁磁局”,恣意改寫史料為“浮梁瓷局”。真可一曬)在彭城出土的一件元末明初的《西江月》詞文枕上,彭城磁州窯仍然保留了“礠窯”之稱謂。宋、金、元、明、清時期,我國各地許多生産陶磁的地名也統統使用了磁器的“磁”字,如山東的“磁村窯”,福建的'磁竈窯",甯夏的"磁峰窯",“磁器”用語風靡世界。
明代随着彭城窯場在中國北方陶瓷生産中心的确立,關于磁器的記載漸趨豐富。“磁器”一詞得到各種解釋,有了特定與明确含義。明代學者曹仲明《格古要論》中指出:“古磁器出磁州”。指出明代之前古磁器産地在磁州。産品“佳者與定相類,但無類痕。亦有劃花、繡花,素者價高于定器”。明《彰德府志》記載為:“彭城,在滏源裡。居民善陶缶罂之屬,或繪以五彩。”。指出磁州的陶瓷還有五彩陶瓷品種。
怎麼辨别瓷器是哪個朝代的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曆經了1600~1700年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制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标志着中國瓷器生産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标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制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産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耀州窯(陝西銅川)産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産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産品質薄色潤,光緻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産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
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産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争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于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争議的問題。
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産;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産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擴展資料
瓷器脫胎于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産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産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瓷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