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釉裡紅瓷器始于哪個朝代
1.釉裡紅瓷器的曆史起源于元代,這一時期的景德鎮是其誕生地。
2.進入明代,釉裡紅技術日臻成熟,并在清代以及之後繼續得到發展。
3.釉裡紅是一種在瓷坯上繪制圖案後,施以透明釉并在高溫下燒制的釉下彩繪技術。
4.這項技術使用氧化銅作為着色劑,在高溫下還原成紅色。
5.青花釉裡紅是将青花和釉裡紅兩種釉下彩裝飾技術結合使用的成果,分别使用钴和銅作為着色劑。
6.青花是一種以钴為着色劑的高溫釉下彩,而釉裡紅則以銅為着色劑,兩者的裝飾和燒成工藝相似。
瓷器是哪個朝代有的
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那麼瓷器是哪個朝代有的呢?來看看吧!
瓷器是哪個朝代有的
(1)陶器的發明是在新石器時代,陶器為人類共有,瓷器則是中華民族祖先的偉大發明。
(2)最早是東漢晚期和南北朝時期,先後成功地燒出了青瓷和白瓷。
(3)隋唐時期,陶瓷工藝臻于成熟。唐代時,瓷器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全國出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
(5)元代承前啟後,開始進入彩瓷生産時期。
介紹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當時比較有名的還有柴窯和建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産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并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顔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高級瓷器擁有遠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産奢侈品之一,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但部分國寶級瓷器并不在中國國内。歐美人士在結婚時,便特别喜歡送贈高級瓷器茶具。
名稱來源
在中國,“瓷器”一詞最早見諸于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瓷”這個字在漢以前指“瓦器”,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瓷”為:“瓦器,從瓦次。”。《隋書》何稠傳》記載的“匠人無取清意,稠以綠瓷為之”。當時的綠瓷應該包括我們今天稱呼為青瓷中的某些釉色玻璃質感很好的制品。磁縣博物館已有收藏,但當時不稱“青瓷”而稱“綠瓷”。
“磁器”一詞早見于唐代文獻記載内。當時磁、瓷的使用也分别得比較清楚。如《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邢州巨鹿郡土貢磁器;越州會稽郡土貢瓷器。”。
當時磁州的一些窯場都會生産到唐代。那麼磁器的最初出現很可能同越器、邢器等名稱涵義一樣,指的是磁州所産陶磁器。當然“磁器”也可能泛指整個河北南部一帶的産品。這種磁器與瓷器在外觀上肯定有區别。因此《新唐書》才以不同稱謂加以記載。《唐書》《地理志》中記載“土貢延埴盎缶”當時磁州屬于河北管轄,似可旁證“磁器”也包括盎缶類産品。在實物資料方面,磁州的臨水曾經發現唐代窯址,墓葬出土過許多唐風陶瓷,其中有青瓷,又有化妝白瓷、醬褐釉瓷。這些都可以納入“磁器”範圍。
由于磁器産量巨大,不僅行銷範圍擴展止整個中國北方,官民具獲其益,還有許多輸出國外。導緻文獻記載中出現以“磁”代“瓷”現象,建構出内涵豐富的“磁器文化”。自宋代後“磁”“瓷”開始出現混用現象。
元時陶瓷文獻廣泛使用“磁器”的稱謂來指胎體堅固的陶磁制品,而不大再使用“瓷”字。元學者耶律楚材在《佩文韻府》卷96。〈七蜀缽脫。磁缽條》中詠道:“累累山果映磁缽,薄薄濁缪半瓦壺”。《元史》記載景德鎮設立“浮梁磁局”亦用“磁”字。(然,近年來,景德鎮部分學者在文章中把《元史》中設立的“浮梁磁局”,恣意改寫史料為“浮梁瓷局”。真可一曬)在彭城出土的一件元末明初的《西江月》詞文枕上,彭城磁州窯仍然保留了“礠窯”之稱謂。宋、金、元、明、清時期,我國各地許多生産陶磁的地名也統統使用了磁器的“磁”字,如山東的“磁村窯”,福建的'磁竈窯",甯夏的"磁峰窯",“磁器”用語風靡世界。
明代随着彭城窯場在中國北方陶瓷生産中心的确立,關于磁器的記載漸趨豐富。“磁器”一詞得到各種解釋,有了特定與明确含義。明代學者曹仲明《格古要論》中指出:“古磁器出磁州”。指出明代之前古磁器産地在磁州。産品“佳者與定相類,但無類痕。亦有劃花、繡花,素者價高于定器”。明《彰德府志》記載為:“彭城,在滏源裡。居民善陶缶罂之屬,或繪以五彩。”。指出磁州的陶瓷還有五彩陶瓷品種。
青花碗心有乳凸是哪個朝代特征
1.青花碗心有乳凸是明朝初年民窯的特點。
2.明朝成立之初,景德鎮經曆戰争,社會動蕩,瓷器生産受到影響。許多工匠散入民間,洪武時期瓷器多沿襲元代舊制。
3.永樂時期,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促進制瓷工藝進步。創新使用蘇泥勃青色料,推動青花瓷器發展。
4.宣德時期,社會穩定,經濟迅速發展,民窯瓷器質量數量顯著提高。廢除元代匠戶制,改進工匠制度,提高工匠積極性。
5.青花瓷器工藝反映當時生産條件、審美、生活方式等,可從胎釉、造型、青花料、紋飾等方面鑒定明早期民窯青花瓷器。
6.洪武時期民窯青花瓷器器型敦厚飽滿,如碗、高足碗、盤、梅瓶、玉壺春瓶等。折腰盤腹深,折彎生硬,底部厚重,圈足中心常有乳凸。
7.洪武後期,折腰盤腹部變淺,玉壺春瓶頸增粗,下腹飽滿,圈足擴大。荷葉蓋罐口外撇,罐肩豐圓,器足外撇。
景德鎮從哪個朝代
1.景德鎮得名于北宋時期。原名昌南鎮,自公元1004至1007年,因燒制的瓷器品質優良,得到真宗皇帝趙恒的贊賞,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鎮名由此确立并沿用至今。
2.景德鎮制瓷曆史悠久,始于1700多年前。這裡的瓷器以“土白壤而填,質薄膩,色滋潤”著稱,深受曆代皇帝的喜愛。
3.景德鎮是“瓷都”的代表和象征。其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世界。在國内外享有盛譽,代表了我國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藝。
景德鎮在哪個朝代成為瓷都
北宋時期,景德鎮因其高質量的瓷器而得到宋真宗的贊譽,被賜名“景德鎮”,從而開始了其作為瓷都的崛起。2015年,景德鎮因其卓越的瓷都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的稱号,加入了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景德鎮的瓷器不僅在國内享有盛名,在海外也同樣備受推崇。史書記載,古代的東南亞、阿拉伯、非洲和歐洲地區的人們對中國瓷器,尤其是景德鎮的瓷器有着極高的評價和喜愛。
自明永樂三年(1405年)起,鄭和七次下西洋,所攜帶的貨物中就包括了大量的景德鎮瓷器,這些瓷器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陳志歲的《景德鎮》一詩中寫道:“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這樸實無華的詩句記錄了景德鎮作為“瓷都”的曆史,并展現了景德鎮瓷器在國際市場上的尊貴地位。
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學家三上次男及其團隊在東南亞、非洲考察後,出版了《陶瓷之路》一書,将海上絲綢之路稱為陶瓷之路,這也證明了古代景德鎮瓷器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