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包括哪些(雕塑包括哪些内容)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雕塑種類包括哪些
  2. 17—18世紀的雕塑有哪些
  3. 雕塑類型包括哪些

雕塑種類包括哪些

雕塑種類主要包括以下類别:

一、圓雕

圓雕是一種立體雕塑形式,其特點是從各個角度都能欣賞到雕塑的整體形象。這種雕塑形式常見于人物、動物等雕塑創作中,通過立體呈現雕塑的各個面,展現雕塑的完整性和生動性。

二、浮雕

浮雕是一種平面雕塑形式,通過在平面上雕刻出凸起的形象來展現雕塑内容。浮雕通常依附于建築牆面或石碑等載體,具有半立體效果,能夠展現豐富的層次感和空間感。

三、紀念性雕塑

紀念性雕塑主要用于紀念重要事件、人物或曆史時刻。這種雕塑通常具有較大的尺寸和重要的位置,以表達某種紀念意義。例如,雕像、紀念碑等都屬于紀念性雕塑。

四、裝飾性雕塑

裝飾性雕塑主要用于裝飾環境、空間或建築物。它們通常以較小的尺寸出現,用于美化環境,增加空間的藝術氛圍。裝飾性雕塑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形式多樣,内容豐富。

除此之外,還有根據材質分類的雕塑,如木雕、石雕、銅雕、玻璃鋼雕塑等。每種雕塑形式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表現手法,使得雕塑藝術更加豐富多彩。以上就是對雕塑種類的一些基本解釋。

17—18世紀的雕塑有哪些

經過了文藝複興時期雕塑的恢宏之後,這一時期的雕塑風格趨向沉靜自然,風格受巴羅克與洛可可藝術的影響最多。具有這一風格特點的重要雕刻家有貝爾尼尼、法爾康涅等。後期出現了新古典主義雕塑,成就最為卓著的是卡諾瓦。另一個對雕塑藝術發展有着推動作用的雕刻家是烏東,他創作的衆多的肖像雕塑豐富了這一領域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開拓意義。

《牧神被孩子嬉戲》,貝爾尼尼的這組群雕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内容表現牧神被孩子們嬉戲取樂的場面,運動與喧鬧是這件作品的中心。牧神的身軀向後仰,兩隻胳膊一前一後,幾乎構成一條直線。整個作品以一個樹幹作為依靠點,樹幹上滿是果實,樹下躺着兩隻獵狗。這組雕塑構圖生動活潑,到處充滿着動感。

這組雕塑人物造型沒有文藝複興時期的恢宏氣勢與力感,取而代之的是輕快與流動,體現了巴洛克藝術的風格。

《浴女》,法爾康涅代表了18世紀法國洛可可雕塑的最高成就,這件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作者表現了浴女脫下衣裙,雙足即将踏入水中的瞬間動态,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塑造了一個美麗、典雅、純潔的女子形象。人物體形豐滿迷人,線條柔和流暢,造型簡潔樸素,動态和諧自然。

《浴女》優美舒展的體态特征與現實主義的塑造風格,明顯地繼承了洛可可藝術的特點,同時融合了古典主義的簡潔風範。

《富蘭克林肖像》為烏東所作,體現了烏東追求刻畫人物心理的特點:在極為有限的胸像範圍内,力求概括出人物一生的經曆和其所處時代的特征。雕塑家對富蘭克林進行的嚴謹的形體塑造,使其形象顯得莊重安然,蘊涵着宏大的氣度,整個塑像的形體處理得極其概括、凝練。作者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形象逼真地刻畫對象,為肖像雕塑的發展寫下了不朽的一頁。富蘭克林是一位富有個性的美國社會活動家、作家和科學家。《富蘭克林肖像》概括出了其一生的經曆和時代特征。

《愛神之吻喚醒靈神》是卡諾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奠定他新古典主義雕塑風格的作品。這尊尺寸不大的塑像被雕刻得極為精細,充分地顯示了作者的高超技藝。作品中愛神的雙翼極薄,有一米多長,卻無一點斷裂損壞。作品不僅表面極其光潔,而且形式感也很強,充滿了浪漫的色彩。雕塑中表現的愛神之吻沒有肉欲,不帶激情,在平靜的氣氛中用精神喚醒了心靈之神。雕像顯示了藝術家對形式美的追求。

《馬爾利的馬》是法國雕塑家庫斯圖的作品。雕塑家着力塑造那匹性情暴烈、氣勢雄壯而又難以駕馭的馬。它昂首騰蹄,頗有不可阻擋的沖擊勢頭。馬旁是一位馴馬騎手,他企圖馴服這匹烈馬。馬與人在形體和力度上形成對比,傳達了一種不可征服的精神。在雕刻技巧上,雕塑家明顯繼承了巴洛克的藝術手法。

阿波羅與達芙妮

意大利貝爾尼尼達芙妮(月桂女神)是位非常貌美的女神,當年曾與宙斯的大兒子阿波羅互相愛慕。終于,有一天阿波羅終于按耐不住自己對月桂女神的愛戀,對她展開了追求。

阿波羅與達芙妮貝爾尼尼

可是因為阿波羅自己是太陽神,身體聚集了大量的熱能,使得月桂難以忍受,一旦靠近就有灼傷皮膚的危險。所以每次阿波羅追月桂,她就會躲。就這樣,一追一躲,可這樣畢竟不是辦法,終于月桂無法忍受了,她大喊救命。她的父親因不忍女兒遭受如此痛苦,就将大地劈裂了一條大縫。月桂縱身一跳,化成了一棵大樹從裂縫中長出。自此,這棵樹就叫做月桂樹。而阿波羅并不知道緣由,認為月桂甯可變成大樹也不願和他在一起。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原來是因為自己太熱了才使得月桂化作一棵大樹。阿波羅發誓要永遠為月桂留下一片遮蔽,傳說那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太陽黑子,在太陽神心中留下的永遠的遮蔽,他為月桂留下的遮蔽……

希臘神話所述的阿波羅與達芙妮的愛情追逐,是非常吸引人的故事,不少藝術家喜歡在創作中運用這個題材。其中最有名的是喬凡尼·洛倫茨·貝爾尼尼所刻的雕像。

1623年貝爾尼尼為羅馬紅衣主教斯皮奧涅波爾蓋茲的花園裝飾了4組群像雕刻,《阿波羅與達芙妮》是其中的一組。現收藏于意大利羅馬的博格斯美術館。

雕像表現了阿波羅的手觸到達芙妮身體時的一瞬間。兩人都處在乘風奔跑的運動中,身體輕盈、優美。達芙妮的身體已開始變成月桂樹,行走如飛的腿幻化為樹幹植入大地,飄動的頭發和伸展的手指縫中長出了樹葉,即使是她最柔軟的雙乳也覆蓋上了一層薄薄的樹皮。但達芙妮的整個身體仍呈現淩空欲飛的姿态,手臂與身體形成了優美的S形。她側着頭,目光由驚恐變為麻木,具有使人憐憫的感覺。阿波羅眼睜睜地看着達芙妮變成了月桂樹,神情由驚訝轉為悲傷,卻無力挽回。他的一隻手仍然放在達芙妮的身體上,另一隻手則向斜下方伸展,同達芙妮的手臂形成一條直線,使整個雕像有一種動蕩的感覺,充滿了表現力。

貝爾尼尼的這件作品是摹仿希臘後期的雕塑風格而創作的,戲劇性的情節使雕像深入人心。整個作品的姿态更是無懈可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兩個人物都如同舞蹈般優美。這件作品是貝爾尼尼為當時最有權勢的一位紅衣主教所做的,問世後立即轟動了整個羅馬,所有見過它的人無不為之而感動。

喬凡尼·洛倫茨·貝爾尼尼,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築師,是17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師。他生于1598年,在82歲生日的幾天後去世。他是那一列傑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中的最後一人。正是由于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長達3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成為西方世界之光。

作為意大利巴洛克美術的首席,貝爾尼尼可謂是多才多藝。他能文善畫,頗具文藝複興時期的遺風。對于貝爾尼尼,當時人們曾經這樣寫道:“上演了一出大衆戲,其中布景是他畫的,雕像是他雕的,機械是他發明的,音樂是他譜曲的,喜劇的劇本是他寫的,就連劇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給予他那個時代的影響在曆史上是無人能與之匹敵的。

貝爾尼尼生于拿波裡,父親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舉家遷至羅馬。據說,他在8歲時就作了一個小孩頭像,這件事使他父親大吃一驚。至17歲時已能獨立地給大主教薩道尼作一件很不錯的胸像了。後來又結識了顯赫一時的紅衣主教斯皮奧涅·波爾蓋茲。在貝爾尼尼初出茅廬的時候,波爾蓋茲為了裝飾自己的花園,曾向他訂購了一系列作品。通過制作這些作品,貝爾尼尼可謂初露鋒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獲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極大的聲譽。他在1619年(也有人認為是在1623年)作的《大衛》就是其中之一。

貝爾尼尼塑造的人物總是處于激烈的運動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總是随風輕輕飄起,給人以一種輕快、活潑和不安的感覺。貝爾尼尼刻畫的人體的數量上不亞于米開朗琪羅,而他更善于表現戲劇性的情節和人體在激烈的運動之中。從其作品中,我們還能看到古典主義傳統對他的影響,特别是希臘化時期的風格,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明顯的反映。當組雕《阿波羅和達芙妮》完成後,貝爾尼尼赢得了整個羅馬的贊美,連一些宗教界的高級人士都為之感動,其中包括不久後成為教皇的烏爾班八世,他也對貝爾尼尼大加賞識。後來,貝爾尼尼進入教廷,受教皇之托,為聖彼得大教堂制作了豪華的青銅華蓋,這是雕刻與建築緊密結合的作品。這件雕刻的十分生動的作品,充分顯示出貝爾尼尼一心為宗教服務的思想,也顯示出巴洛克藝術的綜合性、豪華性、裝飾性、戲劇性等特點。其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柱廊的創造,氣勢宏大,富于動感,與米開朗琪羅的大教堂圓頂相呼應,使這處景觀成為羅馬最壯麗的景觀。祭壇雕塑《聖德列薩祭壇》的成功,标志着貝爾尼尼雕塑的頂峰的到來。在這件作品中,貝爾尼尼體現出人文主義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嚴、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也是貝爾尼尼創作中的積極成分,也是與一般的巴洛克藝術不同的地方。

貝爾尼尼的肖像雕塑大緻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奉教皇、國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這類作品多華麗有餘、個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内心的刻畫;第二類是他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所作的肖像雕塑。在制作朋友和家人肖像時,他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表現得更為生動些。晚期,1665年他曾被法王路易十四邀請到法國參加設計盧浮宮的東正面。但這時貝爾尼尼的雕塑越來越顯示出一些程式化傾向,而人文主義色彩淡薄了,現實主義的因素也減少了,更多的是宗教神秘色彩。雖然在創作技巧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然而不少作品已缺乏生氣和創新。

貝爾尼尼不但是著名的雕塑家、建築師,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畫家。關于這一點很少有人提起,其實他一生所作的100多幅作品中,有不少是優秀之作。另外,他還畫了一些漫畫作品,貝爾尼尼也是17世紀著名的漫畫家。貝爾尼尼本質上是一位充滿信仰的人。他沒有寫過一篇文章來闡明自己的主張,但貝爾尼尼是獨一無二的。一些藝術家會同樣地充滿熱情,另一些藝術家則一樣富有創造力,但在整個藝術史上可能不會再出現一位為信仰而戰的更偉大的戰士了。

貝爾尼尼的噴泉是他對羅馬市最顯著的貢獻。他的第一個噴泉是在西班牙廣場的《破船》,與華蓋同樣把雕刻和建築融合在一起。《特裡同》是羅馬式噴泉的大變樣,傳統的幾何形式廣場噴泉的重疊水池看起來栩栩如生。4條彎形魚舉起一個巨大的貝殼,海神站在貝殼上由一個海螺殼号角向上方噴水。

但是貝爾尼尼早期的建築設計并不是全部都成功的。1637年他開始建造聖彼得大教堂正面上方的鐘樓。但是到了1646年,當鐘樓的重量開始使建築物産生裂痕時,就必須把它們拆掉,貝爾尼尼一時失寵。

貝爾尼尼最出色的公共紀念性創作是在17世紀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完成的。羅馬那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是在一大塊空心岩石上方豎立一個古代埃及的方尖碑,岩石頂上有4個大理石像,象征着17世紀的世界四大江河,即歐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恒河和美洲的拉布拉他河。方尖塔頂端有教宗的盾形紋章和銜棕欄枝的鴿子(教宗英諾森十世的家徽),這把意義表示得很清楚:羅馬教廷已經恢複而且生氣勃勃,它以上帝的名義統治全世界。盡管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貝爾尼尼的噴泉仍是他最出色的永久性作品。

貝爾尼尼所作的舞台設計現有少量存世,在這方面也表現出他那善于綜合的想象力。貝爾尼尼的劇場的實質與其藝術的實質相同。他打破陳規舊套,與觀衆建立直接且往往出人意外的接觸。他以在演出時使用真火聞名,有一次他甚至用大水淹沒舞台,至少在一瞬間使得觀衆成為參加演出的熱情演員。

貝爾尼尼的成熟藝術中最最傑出的範例是羅馬維多利亞聖母堂的柯爾納羅小禮拜堂,他從藝術生涯最初就開始不斷摸索前進,至此臻于大成。小禮拜堂由樞機主教柯爾納羅委托建造,在小教堂的一個不深的耳堂中。正中心為《聖特雷薩的沉迷》,描繪西班牙加爾默羅會偉大改革家阿維拉的聖特雷薩的一次神秘體驗。特雷薩夢見一位天使用上帝之愛的火紅的箭穿入她的心。貝爾尼尼是根據特雷薩本人叙述的情況進行藝術創作的。雕像的姿态是這位沉迷的聖徒正暈倒在太虛幻境之中,前遮一直垂紗幔,置放于祭壇上方的一個壁龛内,用空中光線照明。這一作品把建築藝術和裝飾藝術的許多因素結合在一起而且有條不紊、層次分明。在左右兩邊類似歌劇院包廂的空間内可以看到柯爾納羅家族的許多成員,他們或是交談,或是讀書,或是祈禱,都是精神飽滿的樣子。柯爾納羅小禮拜堂百分之百地體現了貝爾尼尼的立體圖畫的理想。聖特雷薩和天使的形象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但是觀看者識别不出它們究竟是立體雕刻還是僅僅是深浮雕。天然的日光構成這一雕刻作品的組成部分,它從隐藏的光源照射兩個形象的上方和背後,金光閃閃。《聖特雷薩的沉迷》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雕刻,而是一幅有組織的風景畫。它由雕刻、繪畫和光線構成,還包括宗教劇中的崇拜者。

貝爾尼尼最偉大的建築藝術成就是聖彼得大教堂前環繞廣場的柱廊。巨大空間的主要功能是在複活節和其他特殊場合容納前來聆聽教宗祝福的群衆。貝爾尼尼設計的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圖案,而連接教堂處則為一梯形前庭。他用這種形式比喻教堂是母親,兩臂作環抱狀。為了滿足可以自由出入的場地需要,設計各自獨立的列柱是一種石破天驚的解決辦法。廣場引導遊人走向教堂,并彌補聖彼得大教堂正面過寬的缺點。貝爾尼尼的橢圓形廣場正中為1586年被西克斯圖斯五世移至教堂前面的梵蒂岡方尖碑。貝爾尼尼把過去馬代爾諾建造的一個噴泉移入廣場的長軸,為了配景完美,在對面新加了一個一模一樣的。這一設計與貝爾尼尼所設計的奎裡納爾丘聖安德烈亞廣場形象相似,而意義與功能卻不相同,但兩個橢圓形圖案同樣令人心曠神怡。

貝爾尼尼最華麗的宗教裝飾是1657—1666年完成的聖彼得寶座亦即教宗座椅,在中世紀木制教宗寶座(座椅)上加青銅鍍金面。貝爾尼尼的任務不僅是給椅子裝飾外表,而且是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後堂中為參詣該大教堂開創一個有意義的目标。寶座的外觀是由4位鼎鼎大名人物的青銅像做支承,即早期基督教神學家聖安布羅斯、聖亞大納西、聖約翰·克裡索斯托和聖奧古斯丁。上方有雲端天使們的金色光輪和繪在橢圓形窗戶上的聖神散發的光線。聖神顯現所靠的天然照明變成上帝的慈悲通過教堂源源不斷流遍整個世界的可見的象征。座椅的創作時間與廣場大緻相同,這兩件作品的明顯不同顯示出貝爾尼尼的多才多藝,實在驚人。兩件作品均是為齊吉家族出身的教宗亞曆山大七世(1655—1667年在位)創制的。

聖特麗莎的狂喜

意大利貝爾尼尼喬凡尼·洛倫茨·貝爾尼尼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築家,巴洛克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創始者。他作品的特點就是巴洛克藝術的特點,體現在教堂中是把建築、雕塑、繪畫結合成一個整體,注重作品的形式感,特别是在雕塑中注重繪畫的成分,善于運用細膩的手法和誇張的構圖,表現人物瞬間激烈的行動與精神狀态,使作品具有了較強的戲劇感。《聖特麗莎的狂喜》是巴洛克藝術的完美典範。雕像表現的是聖特麗莎在幻覺中看見一個天使向她擲來一枝金矛射中她的心,她的肉體和精神都因此而陶醉。雕像優雅動人,充滿戲劇性的感情和動作,令人聯想起米開朗琪羅和古代的雕像。貝爾尼尼還是一位多産的藝術家,他用一件件傑作把羅馬點綴成了一座巴洛克式唯美的城市。漫步羅馬街頭,這些作品随處可見。他是偉大的建築家,羅馬聖彼得廣場的地面規劃,便是他在建築上的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由此可見他的創作受到當時的教廷和社會很大程度的喜愛。

伏爾泰坐像法國烏東

伏爾泰坐像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18世紀法國資産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伏爾泰不僅在哲學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衛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盡管在他所處的時代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伏爾泰仍然公開支持社會改革。他的論說以諷刺見長,常常抨擊基督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雨果曾評價說:“伏爾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個時代。”他提倡盧梭所倡導的“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予的,不能被剝奪,這就是天賦人權思想。

這是古典主義雕塑的傑出代表。老人怡然安靜地坐在安樂椅上,身披古羅馬式長袍,雙手按在扶手上,微微側過頭,仿佛正認真地傾聽人們的談話。瘦弱衰老的身軀隐約可辨,但袍服從上直貫而下将之遮掩,粗大的褶痕分外顯眼。這使整個雕塑具有紀念碑式的效果,處理的巧妙令人歎服。伏爾泰的面部描寫尤其細膩微妙,蘊含了極其豐富的内容。他的力量不是外顯的,而是内在的,那是大智者在面臨一切問題時所具有的平靜的态度,居高臨下、遊刃有餘的從容,嬉笑怒罵、幽默風趣的機智。尤其是那一雙眼睛,是按真人的模樣制作的,虹膜部分完全凹進去,凹部的陰影被黑點填滿。這晶瑩透明、似乎含有水分、閃耀着灼灼光亮的眼睛,充滿了自信與力量。“烏東可以說是第一個知道怎樣刻畫眼睛的雕塑家”,他的一個朋友評價說。

在西方美術史上屈指可數的雕刻大師中,烏東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生活在法國啟蒙運動時代,他是法國古典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時期具有承前啟後作用的劃時代的雕刻大師。

讓·安托萬·烏東出生于凡爾賽一個看門人的家庭。他7歲那年,父親看管的院子成為專門培養出國優等生的美術學校,因此小烏東自幼就接觸到法國一些著名的美術家。天賦和藝術熏陶使烏東少年時便具有相當的藝術才能,15歲就進入了巴黎皇家美術學院。20歲時他以浮雕《西巴女王向所羅門王獻禮》榮獲大獎而被選送到羅馬法蘭西皇家美術學院深造。烏東27歲時在羅馬學成回到巴黎,他意識到年輕藝術家要得到社會的承認,就必須争取參加兩年一屆的國家沙龍展。正是在這些展出中,他受到評論家狄德羅的賞識,狄德羅将他推薦給俄國女皇葉卡德琳娜二世,讓他為女皇作雕像。

烏東1769年所作的《睡神》于1771年在沙龍上展出。由于這件作品的成功,他被晉升為皇家學院院士。這尊同真人等身的全裸男性雕像,使人們聯想到羅馬巴洛克的空間安排和米開朗琪羅的雄強風格。烏東35歲時又塑造了一件驚世之作《戴安娜》。這件作品還沒有展出就已經引起轟動。該像為女性裸體,異常豐滿、圓渾、光潔、洗練而優美,表情含蓄,充滿生氣。女神一腳着地,全身重量落在腳尖上,給人以輕快纖巧的美感。她手持弓箭的兩手和全身的協調動作,特别是昂起的頭部與前進方向的機警回顧,使雕像具有很強的運動感,這是極為成功之處。在作品中,烏東将傳統的古典主義同羅可可式的曲線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睡神》和《戴安娜》這兩件作品,是烏東理想化的古典主義風格的總結。

狄德羅的朋友、作家格裡姆曾指出,烏東可以說是知道怎樣刻畫人的眼睛的第一位雕刻家。烏東塑造、刻畫眼睛的手法和技巧是多種多樣的,以絕妙的點睛術深刻地開啟人們心靈的奧秘。經他點化過的人物肖像,或英武而睿智,或溫柔而含蓄,無不給人以晶瑩、透明的豐富感覺。在烏東榮獲皇家學院院士的第二年,也就是他37歲這一年,是他創作上最豐盛的一年,傑出的肖像雕刻《伏爾泰》、《莫裡哀》、《盧梭》、《富蘭克林》等均産生在這一年。其中以《伏爾泰》與《莫裡哀》最為成功,它們都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特征。烏東能夠創造出這麼多具有鮮明個性特征和思想深度的時代先進人物的傑出肖像,是同他的社會理想和進步美學觀念分不開的。他曾說:“如此困難的雕刻藝術的最獨到的特點之一,即是能夠在保持其特征的全部真實性的情況下,把那些為祖國赢得了光榮、創造了幸福的人們雕造成幾乎是不朽的形象。這種思想在長期藝術勞動中不斷地跟随并鼓舞着我。”這正是烏東的偉大之處。烏東62歲時被授予皇家學院首席雕刻家和繪畫、雕刻建築學院教授的稱号。他直接影響了呂德、卡爾波和羅丹,他們也都是他熱烈的崇拜者。

雕塑類型包括哪些

雕塑類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圓雕

圓雕是一種三維雕塑形式,其特點是雕塑作品完全獨立于其他物體之外,具有完整的形态和立體感。圓雕可以從多個角度欣賞,觀賞者可以圍繞雕塑觀察并體驗其立體感。這種雕塑類型常用于表現人物、動物、神話形象等。其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多樣,常常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主題形象的特征和情感。

浮雕

浮雕是一種平面雕塑形式,通過在平面上雕刻出凸起的形象來表達主題。浮雕通常依附于某種建築或器物之上,以其淺浮雕和深浮雕的形式表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和空間感。浮雕常用于建築裝飾、紀念碑、墓碑等場合,可以展現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

肖像雕塑

肖像雕塑是以人物為表現主體的雕塑類型。其目的是通過雕塑形式捕捉并展現人物的特定形象、特征或個性。肖像雕塑可以是對現實人物的寫實表現,也可以是對曆史人物的想象性塑造。它廣泛應用于藝術畫廊、博物館、公共場所等,為公衆提供欣賞和學習的機會。

動物雕塑

動物雕塑是以動物為表現對象的雕塑類型。這種雕塑類型可以展現動物的形态、動态和神态,通過雕塑手法表現出動物的生動性和自然性。動物雕塑常用于園林景觀、動物園、公園等場所,為公衆帶來愉悅和啟發。

除此之外,還有抽象雕塑、裝置雕塑等類型。每種雕塑類型都有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點,為公衆呈現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