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動作的有哪些重疊詞(描寫動作的有哪些重疊詞三年級)

biang 中華百科 809

本文目錄

  1. 表示動作詞語有哪些
  2. 表示動作的詞語有什麼
  3. 哪些動詞可以重疊
  4. 帶有重疊的詞語有哪些
  5. 表示動作的重疊詞語如蹦蹦跳跳

表示動作詞語有哪些

表示動作的詞語是:動詞.如:‘走、笑、有、在、看、寫、飛、落、保護、開始、起來、上去’.

一、中文動詞的分類:

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或存在變化等的詞.例如:

表示動作行為:說、看、走、聽、跑、唱、喝、敲、坐、吆喝、盯、踢、聞、摸、批評、宣傳、保衛、學習、研究、進行、開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變化消失:在、有、等于、發生、演變、發展、生長、死亡、存在、消滅

表示心理活動:想、愛、恨、伯、想念、打算、喜歡、希望、害伯、擔心、讨厭、覺的、思考

表示判斷:是、為、乃

表示可能意願必要(助動詞):能、能夠、會、可以、願、願意、肯、敢、要、應當、應該、配、值得、甯可

表示趨向(趨向動詞):上、下、進、出、回、開、過、起、來、上來、下來、進來、出來、回來、開來、過來、起來、去、上去、下去、進去、出主、回去,開去、過去

表示發展動詞:如生長、枯萎、發芽、結果、産卵;

二、中文動詞的語法特點:

一部分動詞可以重疊,表示“動作短暫”或“嘗試”的意思,是時态的表示法.

單音節動詞重疊形式是:AA

看——看看想——想想

試——試試講——講講

雙音節動詞重疊形式是:ABAB

學習——學習學習批評——批評批評

讨論——讨論讨論休息——休息休息

動詞比較複雜,有的需要加以說明.

1.動詞“是”

I.“是”用在名詞前邊是動詞,這種“是”常常表示主語“等于什麼”或“屬于什麼”.例如“魯迅就是周樹人”、“牛是反刍動物”、“他是個開車的”、“是他救了我”;此外,“這一年,人家都是豐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沒吃的了”等裡面的“是”仍是動詞,作謂語.

II.“是”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實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語氣副詞,作狀語,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這樣做〔是〕好”.

2.動詞“有”

“有”隻當動詞用,不能當副詞用.例如:

請問,這裡有賣鋼筆嗎?(錯)請問,這裡有鋼筆賣嗎?(對)

李光有在嗎?(錯)李光在嗎?/李光在不在?(對)

李老師有教過你嗎?(錯)李老師教過你嗎?/李老師曾經教過你嗎?(對)

有受傷嗎?(錯)受傷沒有?(對)

3.助動詞

助動詞是指動詞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裡的詞.助動詞可以作謂語,如“這樣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們經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作狀語,表示動作者的主觀意願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們一定[要]堅持原則”、“春天到了,天氣[應該]暖和了”.

4.趨向動詞

趨向動詞可以單獨作謂語,如“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還經常用在别的動詞或形容詞後邊表示趨向.作趨向補語,如“拿一本書”、“拿一本書”、“拿一本書”.

表示動作的詞語有什麼

表示動作的詞語:散步漫步信步轉悠閑逛徜徉踉跄蹒跚

一、散步 [ sàn bù ]

散步,指為了鍛煉或娛樂而随便走走,漫步徘徊,有時也指尤其為了炫耀而緩慢步行。

文學作品示例:”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章:“周仆在一邊悠閑地散步。”

二、漫步 [ màn bù ]

沒有目的而悠閑地走:漫步江岸。獨自在田間小道上漫步。

文學作品示例: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因為時間還早,他們就在車站外面的一片空地上并肩漫步着。”

三、信步 [ xìn bù ]

随意走動;散步:江邊信步。信步來到花壇前。

文學作品示例:明·施耐庵《水浒傳》第四回:“忽一日,天氣暴暖,是二月間天氣,離了僧房,信步踱出山門外立地,看着五台山,喝彩一回。”

四、轉悠 [ zhuàn you ]

1.轉動:眼珠子直轉悠。

2.漫步;無目的地閑逛:星期天我上街轉悠了一下。

文學作品示例:高鳳閣《墊道》:“大家都在歇着,隻有劉隊長一個人在泥窪子裡轉悠。”

五、閑逛 [ xián guàng ]

閑暇時到外面随便走走;遊逛:工作太忙,沒有工夫閑逛。節日期間到公園閑逛了一天。

文學作品示例:駱賓基《午睡的時候》二:“會計王普家養的那口遼可夏純種小豬在懶散地閑逛着。”

哪些動詞可以重疊

1、輕輕地放下。

2、緩緩地推開。

3、悄悄地離開。

4、高高地舉起。

5、呼呼地吹着。

6、快快地奔跑。

7、哈哈地大笑。

8、慢慢地走路。

9、靜靜地看書。

10、默默地勞動。

11、悄悄地來臨。

12、緩緩地流淌。

13、冉冉地升起。

擴展資料

動詞的語法特點:

1、動詞一般受副詞“不”的修飾。

2、動詞後面可以帶“着、了、過”,表示動态。

3、一部分動詞可以重疊,表示時間短暫或嘗試的意思。

4、判斷詞“是”主要是聯結句子的主語和賓語。

5、能願動詞後面不能跟名詞,能願動詞可以和後面的動詞一起作謂語中心語,也可以單獨作謂語中心語。

6、趨向動詞可以單獨作謂語中心語,也可以在謂語中心語後面作補語。

帶有重疊的詞語有哪些

ABB的重疊詞語:紅彤彤、濕漉漉、白茫茫、灰蒙蒙、綠油油。

AABB的重疊詞語:口口聲聲、斷斷續續、浩浩蕩蕩、冷冷清清、踉踉跄跄。

1、紅彤彤(hóng

tōng

tōng):形容顔色極紅。

造句:他的臉紅彤彤的。

2、濕漉漉(shī

lù):潮濕的樣子。也作“濕渌渌”。

造句:這路面濕漉漉的,過去時要小心點,以免滑倒。

3、白茫茫(bái

máng

máng):形容呈現無邊白色的一片。

造句:清晨,白茫茫的霧氣籠罩着江面,一眼望不到邊。

4、灰蒙蒙(huī

mēng

méng):暗淡模煳。

造句:台北的上空常常灰蒙蒙的,可見空氣污染嚴重。

5、綠油油(lǜ

yóu

yóu):形容濃綠而潤澤的樣子。

造句:草原遠望一碧千裡,像一片綠油油的地毯,給人惬意的享受。

6、口口聲聲(kǒu

kǒu

shēng

shēng):形容一次一次地說,或經常說。

造句:老爸口口聲聲說去喝茶,卻睡起了懶覺。

7、斷斷續續(duàn

duàn

xù):具有無條理的和不連貫的特性。

造句:這份工作一直斷斷續續的進行,從未間斷。

8、浩浩蕩蕩(hào

hào

dàng

dàng):原形容水勢廣大的樣子。後形容事物的廣闊壯大,或前進的人流聲勢浩大。

造句:這裡的渠水很大,澆起來浩浩蕩蕩,所以從來不打畦,也沒有壟溝。

9、冷冷清清(lěng

lěng

qīng

qīng):冷落、孤寂的樣子。

造句:現在是空空洞洞,冷冷清清,分明已經無人居。

10、踉踉跄跄(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踉跄:走路不穩。走路歪歪斜斜的樣子。

造句:當你的運動引起意念動作踉踉跄跄時,你又降回地面。

表示動作的重疊詞語如蹦蹦跳跳

表示動作的重疊詞語,除了“蹦蹦跳跳”之外,還有“搖搖晃晃”、“閃閃爍爍”、“隐隐約約”等。

首先,我們來探讨一下這類重疊詞語的構成特點。它們通常由兩個相同或相近的詞根組成,通過重複來強化表達效果。這種重疊形式在漢語中十分常見,不僅限于表示動作的詞語,還包括形容詞、副詞等。在動作詞語中,重疊形式往往能夠更生動地描繪出動作的連續性和狀态的變化。

以“蹦蹦跳跳”為例,這個詞語通過重複“蹦”和“跳”兩個動作詞,形象地描繪出了一種輕快、活潑的動作狀态。同樣,“搖搖晃晃”則通過重複“搖”和“晃”兩個動作,生動地表現了一種不穩定、搖擺不定的動作狀态。這些重疊詞語在表達上更加生動具體,能夠給讀者帶來更強的視覺感受和情感共鳴。

此外,這類重疊詞語在文學作品中也被廣泛運用。作家們通過運用這些詞語,能夠更準确地刻畫人物的動作特征,表現人物的情感狀态,從而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例如,在描寫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時,可以使用“蹦蹦跳跳”來形容其歡快的動作;在描寫一個醉酒的人時,則可以使用“搖搖晃晃”來形容其不穩定的步态。

總之,表示動作的重疊詞語是漢語中一種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現象。它們通過重複詞根來強化表達效果,能夠更生動地描繪出動作的連續性和狀态的變化,為文學作品增添更多的藝術魅力。同時,這類詞語也豐富了我們的語言表達,使我們在描述動作時更加準确、生動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