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紅耳赤怎麼寫拼音(面紅耳赤的讀音拼音)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面紅耳赤的拼音
  2. 面紅耳赤拼音
  3. 面紅耳赤的意思拼音
  4. 面紅耳赤怎麼寫
  5. 面紅耳赤造句

面紅耳赤的拼音

面紅耳赤的拼音是:miàn hóngěr chì。

面紅耳赤的意思是:臉筆耳朵都紅了。形容因激動或羞漸而臉色發紅。

面紅耳赤筆畫分别是:

1、面一共有9畫,筆畫分别是:橫、撇、豎、橫折、豎、豎、橫、橫、橫。

2、紅一共有6畫,筆畫分别是:撇折、撇折、提、橫、豎、橫。

3、耳一共有6畫,筆畫分别是:橫、豎、豎、橫、橫、橫。

4、赤一共有7畫,筆畫分别是:橫、豎、橫、撇、豎鈎、撇、點。

面紅耳赤的近反義詞分别是:

1、近義詞:羞愧滿面。

2、反義詞:面不改色。

面紅耳赤出自:《朱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愠。”

面紅耳赤造句:

1、隻見他急得面紅耳赤,滿頭大汗,拿起電話一陣亂撥,也不知是要撥給誰。

2、他一接觸女生就變得面紅耳赤,說話也語無倫次,鬧出了很多笑話。

3、我被氣得面紅耳赤,舉手要打,而且仍不罷休,非要再下不可,直到轉敗為勝才肯放手。4、他們總是為一件小事争辯得面紅耳赤。

5、為了這道問題,我和同桌争得面紅耳赤。

面紅耳赤拼音

拼音:面紅耳赤 [miàn hóngěr chì]。

釋義:臉比耳朵都紅了。形容因激動或羞慚而臉色發紅。

引證:不住的~,意往神弛,身上不知怎樣才好。◎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

出處:《朱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愠。”

例句:他們兩個人因為一個問題争得~。

近義詞:

一、臉紅耳赤 [liǎn hóngěr chì]

釋義:形容感情激動或害羞的樣子。亦作“臉紅耳熱”。

引證:隻要我們聚在一起,哪怕是吵得~,心裡也是甜滋滋的。◎陳宜浩《冤家》。

出處:蕭殷《桃子又熟了》一:“沒有等翻譯同志把所有的問題都提出來,那個美國人竟臉紅耳赤地吼起來。”

二、大驚失色 [dà jīng shī sè]

釋義: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引證:金方伯聽見不是王慕維,又自稱舉人,不覺~。◎清·張春帆《宦海》第二回。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面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例句:他聽說孩子被車撞傷了,頓時~,慌忙向醫院跑去。

面紅耳赤的意思拼音

面紅耳赤的意思拼音如下:

拼音是miàn hóngěr chì

面紅耳赤,漢語成語,拼音:miàn hóngěr chì,意思是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因激動或羞慚而臉色發紅。出自《朱子語類》。清朝時期,一浪子決心痛改前非,給自己取别号“死裡逃生”,他在街上遇到一漢子拿着一本小說要賣,他好奇地看到是“九死一生筆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看後不住面紅耳赤,意往神馳,他把這本書改作章回小說發表。

詞語造句拓展:

1、從洩漏的小說内容中來看,範德比爾特的文字對變态性行為那毫不含蓄的描寫足以讓人面紅耳赤。

2、你可以和老闆讨論事情,甚至可以争得面紅耳赤。

3、我們大家都不難想象奧巴馬和希拉裡争得面紅耳赤的樣子。

4、小李的個性内向,上台說沒幾句話就面紅耳赤,隻好草草結束。

5、還經常看到兩夫婦為了買什麼款式的燈具而争得面紅耳赤,最後不歡而散。

6、每個人都承認意識對身體有着種種的影響力,因為每個人都見過别人因恐懼而面色慘白、或者因憤怒而面紅耳赤。

7、多少次我們僵持不下争得面紅耳赤隻因我們堅持自己才是對的。

8、最後,我估計他是覺得我的面紅耳赤和可憐巴巴的絮叨是如此可怕,于是反過來開始同情我。

9、他贊美着尼基的美貌,使她羞得面紅耳赤。

10、他真是緊張得不知怎辦才好,面紅耳赤的,嘴裡吱吱唔唔,就是說不了完整的一句話

面紅耳赤怎麼寫

面字:一ノ丨フ丨丨一一一,紅:フフ一一丨一,耳:一丨丨一一一,赤:一丨一ノ丨ノ丶。

面紅耳赤,漢語成語,拼音:miàn hóngěr chì,意思是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因激動或羞慚而臉色發紅。

釋義

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因羞愧、激動、焦急、生氣、發熱、過分用力而臉色發紅的樣子。

例句

1、形容因緊張、急躁、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東山用盡平生之力,面紅耳赤,不要說扯滿,隻求如初八夜頭的月,再不能勾。”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隻見裡面所叙的事,千奇百怪,看得又驚又怕。看得他身上冷一陣,熱一陣……不住的面紅耳赤,意往神馳。身上不知怎樣才好。”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新的世故》:“有些人看見這字面,就面紅耳赤,覺得掃了豪興了,我卻并不以為有這樣壞。”

2、借指争吵。

鄒韬奮《患難馀生記》第一章:“我們都始終客客氣氣,沒有面紅耳赤過。”

茅盾《子夜》十二:“是‘印鑒’有疑問麼,還是數目上算錯,也值得那麼面紅耳赤。

面紅耳赤造句

面紅耳赤的意思是:

臉比耳朵都紅了。形容因激動或羞慚而臉色發紅。【示例】:不住的~,意往神馳,身上不知怎樣才好。◎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

相關出處:

《朱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愠。”

面紅耳赤的造句是:

1.他們總是為一件小事争辯得面紅耳赤。

2.那天晚上,她父親來拜訪我父親,走的時候一副面紅耳赤,義憤填膺的樣子。

3.姐姐看到心愛的蛋糕被偷吃,臉色一沉,回過頭來已發現她暴跳如雷、面紅耳赤。

4.辯論場上:兩方正在唇槍舌劍;裁判面紅耳赤;評為全神貫注;觀衆們交頭接耳。

5.不過,就是用中文演講,周奔馳還是被台下的學校老師們問了個張口結舌、面紅耳赤。

6.這個意志薄弱的小夥子,被她的稱贊和恭維弄得面紅耳赤,神魂颠倒,她才改變了話題。

7.在人們的哄笑聲中,小明禁不住面紅耳赤,羞愧得似乎無地自容。

8.每個人都承認意識對身體有着種種的影響力,因為每個人都見過别人因恐懼而面色慘白、或者因憤怒而面紅耳赤。

9.事前沒有彩排,沒有通氣,被質詢者毫無準備,有的搞得面紅耳赤,背心涼飕飕的。

10.他的心跳得突突的,感覺就像是喝高了似的,頭腦都很不靈醒了,卻在瞠目結舌之下不自覺地面紅耳赤着。

11.楚南此時也是發現了夏月婵那面紅耳赤的窘迫。

12.他們總是為一件小事争辯得面紅耳赤。

13.小剛上課做小動作,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他面紅耳赤,側目而視,回答不出來。

14.他倆昨天為了一支筆吵得面紅耳赤,今天又若無其事的在一起玩。

15.王雅清面紅耳赤地分辯道,“我也是今天才認識的。

16.在其他地方,他說,僅是在自己的家裡,針鋒相對的觀點和面紅耳赤的争論早已經習以為常。

17.他一不小心說錯了話,就害羞的面紅耳赤,不知如何是好。

18.你可以和老闆讨論事情,甚至可以争得面紅耳赤。

19.他一上台演講就變得面紅耳赤、語無倫次,台下的我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20.不知不覺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面紅耳赤起來。

21.他一接觸女生就變得面紅耳赤,說話也語無倫次,鬧出了很多笑話。

近義詞

臉紅耳赤[ liǎn hóngěr chì ]

形容感情激動或害羞的樣子。亦作“臉紅耳熱”。

面紅耳熱[ miàn hóngěr rè ]

形容因緊張、急躁、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

反義詞

面不改色[ miàn bù gǎi sè ]

臉色不變。形容從容鎮靜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