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及第什麼意思(登科及第什麼意思打一數字)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及第是什麼意思、跟登科有區别嗎
  2. 登科及第是什麼意思
  3. 登科及第的意思是什麼
  4. 登科和及第的區别
  5. 女子登科是什麼意思

及第是什麼意思、跟登科有區别嗎

“及第”的意思是科舉考試考中,和“登科”的意思一樣,但是在明清時期,“及第”隻用于表示殿試的前三名。

“及第”指科舉考試考中,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故名。特指考中進士,明清兩代隻用于殿試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登科”指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也稱“登第”。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

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者合稱“三鼎甲”;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的稱号;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胪,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明清時期,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号。

相似點:

“及第”和“登科”都可以表示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中了進士。

區别:

“及第”在明清時期表示的範圍比“登科”窄。

“及第”在明清時期,隻用于殿試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殿試之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号,亦省稱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狀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稱謂。“及第”隻表示一甲三名,三個人。

“登科”表示科舉考試應試中選,考中進士。一甲、二甲、三甲都可以用“登科”表示。

擴展資料

“及第”出處

1、唐·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其後一二年,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聲。”

釋:那以後一兩年,所參與科舉考試中選的人,都是顯赫有聲望的。

2、宋·高承《事物紀原·學校貢舉·及第》:“漢之取士,其射策中者,謂之高第,隋唐以來,進士諸科,遂有及第之目。”

釋:漢朝選取進士,投射的策問中選了的,稱之為高第,自隋唐以來,進士的各科,都有及第的科目。

3、清·沈濤《瑟榭叢談》卷下:“編修以乾隆壬辰第二人及第。”

釋:編修官是乾隆壬辰年的一甲第二名。

“登科”出處

1、唐·裴說《見王貞白》詩:“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

釋:一起祝賀中選以後,被宣召進了紫宸殿。

2、宋·司馬光《送崔尉之官巢縣》詩:“登科如拾遺,舉步歘千裡。”

釋:登科就路上撿到失物,一步千裡。

3、宋·沈括《夢溪筆談·神奇》:“吳人鄭夷甫少年登科,有美才。”

釋:吳國人鄭夷甫年少中進士,有出色的才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及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進士及第

登科及第是什麼意思

登科及第是指科舉考試成功,獲得官職。

登科及第是古代的科舉制度中的一種說法。具體解釋如下:

1.登科的含義:

登科指的是通過科舉考試的某一層級,尤其是獲得進士的稱号。在古代,科舉考試是文人進入官場的主要途徑,通過這一考試可以獲得官職,從而實現政治抱負。

2.及第的意思:

及第是指考生在科舉考試中成功通過某一階段的考試。這個詞語的寓意是達到了規定的标準,成功獲取了進入下一個階段的資格。在古代文獻中,及第常常用來形容考生通過了殿試,獲得了官職。

3.登科及第的整個過程:

古代的科舉考試分為多個層級,包括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合格者被稱為“舉人”,會試合格者被稱為“貢士”,而殿試則是由皇帝親自考察,考生在這裡通過後即可成為“進士”,也就意味着登科及第,正式成為國家的官員。這一過程對于古代文人來說,是實現理想、榮耀家族的重要途徑。

總的來說,登科及第是古代科舉制度下文人取得官職、實現政治抱負的重要标志。這一詞語蘊含了古代中國教育的理念和文人的追求,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登科及第的意思是什麼

“登科及第”的意思是指通過科舉考試獲得了官職。

“登科及第”是中國宋代科舉考試制度中的一個詞語,在大約1000年的時間裡,科舉考試是中國唯一取得官職的方式。科舉考試主要包括會試、殿試和鄉試。會試是地方選拔優秀人才,通過後進入省級考試,即殿試,在此表現優異者再參加鄉試。在鄉試中取得前幾名的考生即可成為“舉人”,而舉人需要參加解試考試後才有機會成為“進士”,并獲得官職。

科舉考試實行的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其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科舉制度的存在,使得中國具有一種非常重視教育和知識創新的文化傳統,同時也給廣大民衆提供了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科舉制度随着時代的變遷逐漸失效,但是它留下的影響深遠,仍然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珍貴遺産。

“登科及第”的影響

“登科及第”是中國曆史上科舉考試制度的核心,對于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促進了人才選拔、促進了社會流動、塑造了中國精英階層文化,也影響到了思想、教育、語言等多個方面。

科舉制度為曆代朝廷提供了選拔官員的手段,為官員聘任打破了家族世襲之規則,也使得每個階層的子弟都有機會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實現平等競争與晉升。這種措施形成并發展了一個龐大的官僚主義體系,分布于全國的官員統一由考場選拔,削弱了地方豪強對于官員的幹預和固化,增強了社會流動性和公正性。

體現了“讀書求田地”的思想體系,對整個華夏文化的基本内核産生了深刻的影響。相信通過學習不斷進取,人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種依賴知識,尤其是書本知識的思想在中國曆史上是根深蒂固的。并且這種去考試、追求高分的做法,更是激發了民衆對于讀書、學習的熱情,推動了國家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登科和及第的區别

這兩種科舉考試成功的表現區别在于登科是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及第是科舉考試及格。

1、登科是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登科強調的是參加科舉考試并被錄取,這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涵蓋了所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

2、及第是科舉考試及格:及第則更側重于科舉考試的及格,即通過考試獲得一定的名次或成績。

女子登科是什麼意思

女子登科指的是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女性也可以參加考試并取得文、武及第稱号。在中國古代,男性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功名,進入仕途,但女子卻因為封建文化的限制,被剝奪了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而女子登科的出現,為女性平等地參與官場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也推動了當時社會性别平等觀念的發展。

女子登科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當時女子身份已經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尤其是文人之家,文學和教育對女子的地位提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于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少量的婦女也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在明清時期,光緒年間,就出現了女子報考鄉試的情況,開始了女子登科的正式開端。但這種情況在相當長的時間内仍是少數,直到清末,女子登科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女子登科的現象也随之呈現出規模化發展的趨勢。

女子登科對于封建社會的婦女解放、婦女的地位提高以及加強國家的文化建設都有着積極的作用。首先,女子登科推動了封建社會的婦女解放,讓婦女有了參與國家建設的機會。其次,女子登科為婦女的地位提高提供了保障,讓婦女逐漸獲得了一定的社會權利。最後,女子登科的意義在于提高了國家的文化水平,挖掘了更多的人才,有力促進了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