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是怎麼滅亡的(羅馬是怎麼毀滅的)

biang 中華百科 776

本文目錄

  1. 古羅馬是怎麼滅亡的
  2. 東羅馬滅亡時間
  3. 古羅馬為什麼會滅亡
  4. 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

古羅馬是怎麼滅亡的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原因:經濟衰弱、内亂嚴重、外族入侵,羅馬雇傭兵領袖廢黜西羅馬的最後一個皇帝後,西羅馬帝國遂告滅亡。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原因:長期戰争導緻國力衰弱,十字軍的征讨給東羅馬帝國帶來重創,奧斯曼帝國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後,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東羅馬帝國的介紹

東羅馬帝國又叫做拜占庭帝國,是歐洲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到了17世紀,西歐的曆史學家為了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便引入了"拜占廷帝國"這一稱呼。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今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廷帝國正式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介紹

西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從羅馬帝國分裂出來,自分裂成東西羅馬帝國後,西羅馬帝國嚴重的衰弱了,因為帝國繁榮的經濟,大多數人口都集中在東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跟巴爾幹半島。所以西羅馬帝國的國力遠不如東部。随着奧多亞克于476年控制意大利全境後,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克威迫退位,西羅馬帝國也正式滅亡。

東羅馬滅亡時間

龐大的東羅馬帝國由盛到衰,從公元三百九十五年開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又稱拜占庭帝國,西羅馬率先滅亡,東羅馬帝國随後滅亡。

東羅馬帝國滅亡時間比西羅馬帝國晚了一千多年。西羅馬帝國是公元四百七十六年,西羅馬最後一代帝王退位。拜占庭帝國盡管戰争不斷,一直抵抗着外強的侵略,卻堅挺的延續了一千年。

東羅馬滅亡前有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公元五百二十七年,查士丁尼時代,他是一個狂熱的戰争分子,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東羅馬帝國複興。因此他對内鞏固政權,對外武力征服,先後将汪達爾領土、非洲部分領土納入囊下。接下來的幾十年戰亂不斷,原羅馬帝國的領土已經基本上複原,這是羅馬滅亡前最後的繁華。

按照帝國的發展腳步,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時間不應該那麼快,但是伴随着領土擴張之後,拜占庭大貴族的獨領性增加,慢慢導緻分裂加劇,十二世紀的十字軍東征讓矛盾升級到頂點。

公元十二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開始奪回拜占庭在小亞細亞的領土。公元一三五九年,奧斯曼帝國一步步逼近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将城中的珍貴文物全部付之一炬,到了公元一四六一年,拜占庭帝國國土全部被奧斯曼帝國占領,帝國徹底滅亡。

東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

東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政治經濟戰争瘟疫都是誘發因素,最根本的原因是領土方面擴張迅速帶來的強敵環視和宗教上的敵對決裂。

東羅馬帝國滅亡原因一,領土方面。中世紀發展到後期的羅馬帝國和巴勒斯坦等國家相鄰,在東部還有一個強敵,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是新興國家,為了領土擴張,和東羅馬帝國的沖突越演越烈,最後開始長期的戰争。公元前七世紀,東羅馬帝國在戰場上接連失利,失去了在、巴勒斯坦、埃及方面的領土和主權。

同時,倫巴底人、斯拉夫人也加入到“搶蛋糕”的盛宴,從東羅馬帝國手裡搶來了意大利北部和巴爾幹大部分地區。東羅馬帝國在連年鏖戰中元氣大傷,但是強敵環繞讓他沒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國力嚴重受損。

東羅馬帝國滅亡原因二,宗教方面。東羅馬帝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政教一體化的國家,但是在一九五四年的時候,羅馬教廷和帝國決裂,羅馬帝國改信奉東正教。為了收複被占領的聖地耶路撒冷,西歐天主教十字軍東征,經過羅馬帝國。由于羅馬帝國和勢不兩立,羅馬放任十字軍在自己的地盤上經過。但是十字軍突然背信棄義,反而攻擊了東羅馬帝國,給與東羅馬帝國重創,甚至一度亡國。在一二六一年,羅馬帝國複建,但是領土範圍已經大大縮減。

古羅馬為什麼會滅亡

1、政治體制的衰敗

随着羅馬共和國的崩潰,帝國時代的開啟,羅馬的政治體制由共和制轉變為君主制。在這個過程中,統治者集大全,公民的政治權利逐漸被剝奪,他們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導緻政府腐敗和公民意識的淡化。在共和國早期,羅馬人将國家利益置于首位,以身為羅馬公民為榮,為國家服務感到自豪。那時,他們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有權參與政治,對政府官員的行為進行監督,享受法律保護,從國家獲得利益。執政官、元老院及其他官員也較為勤勉,腐敗現象較少。但到了共和國後期,國家已完全成為君主及其官僚、軍隊的私有财産。權力的絕對集中使得統治者腐化堕落,揮霍無度,搜刮民脂民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有的成為地主莊園的農奴,有的起義反抗暴政。因此,人民與統治者之間産生了嚴重的對立,對國家的興衰漠不關心。

2、繼承法的缺陷

羅馬專制制度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繼承法。皇帝去世後,帝國常因沒有明确的繼承人而陷入各軍事集團間的戰争。軍隊在帝國時期已成為皇帝的制造者,他們可以随意廢黜、殺害不喜歡的皇帝,推舉符合自己利益的人為皇帝,甚至公然拍賣皇位。長期的皇位争奪戰不僅使人民飽受戰亂之苦,而且嚴重削弱了帝國的人力、物力、财力。此外,雖然羅馬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但東部希臘文明區和西部拉丁文明區在經濟文化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帝國始終存在分裂的傾向。軍事集團間的戰争加速了帝國的分裂,最終導緻公元395年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這使得東西帝國在對抗“蠻族”入侵時無法團結一緻,導緻戰争的失敗。

3、經濟危機

羅馬帝國的經濟基礎建立在對奴隸的剝削之上。奴隸主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奴隸的勞動成果,讓他們承擔繁重的勞動,導緻奴隸無法通過繁殖後代來擴大奴隸隊伍。而且,羅馬的奴隸主要來自擴張和掠奪,随着擴張的停止,奴隸資源也逐漸枯竭。此外,羅馬政府對農民的壓迫導緻自耕農破産,農民為了生計紛紛逃亡,使得兵源不足,無力抵抗“蠻族”的入侵。

4、其他次要原因

1)種族問題:羅馬文明以種族為基礎,文化取決于種族特性。如果外來種族和蠻族被同化,那麼他們必然與征服者羅馬人互相滲透。由于羅馬世界範圍廣大,外來種族衆多,因此羅馬人的出生率并沒有提高。但在帝國的羅馬化地區,由于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不同種族的血統混雜嚴重。在這些地區,穩定的精神和道德标準已經消失。

2)“鉛中毒”問題:羅馬城市的供水管道采用鉛制作,随着時間的推移,鉛管逐漸被腐蝕。長期使用這種鉛管的羅馬人因此受到鉛中毒的影響,導緻他們的智力下降。到了公元5世紀,他們已經缺乏應對帝國内外危機所需的智力。

3)外族入侵:東哥特人等外來民族的入侵也是羅馬滅亡的原因之一。這些民族入侵羅馬帝國,加劇了帝國的混亂和衰敗。

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

羅馬帝國原因:羅馬帝國内部統治階級逐漸堕落,羅馬帝國内部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外來蠻族部落開始入侵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公元395年後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徹底滅亡東羅馬帝國。

公元2世紀安敦尼王朝時期(公元96年-公元192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皇帝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公元117年),帝國疆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颠,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内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公元395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将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實行東西分治,從此羅馬帝國再未統一。476年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曆史進入了中世紀(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直至1261年才收複),自此東羅馬帝國一蹶不振,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徹底滅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入侵的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先後建立了十個王國。489年,東哥特人首領狄奧多裡克在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的支持下,越過阿爾卑斯山,入侵亞平甯半島。493年,狄奧多裡克占領拉文納,殺奧多亞克,建立東哥特王國,成為東羅馬帝國在意大利地區的總督。實際上,東羅馬對狄奧多裡克并沒有約束的能力。狄奧多裡克通過一系列的聯姻,與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國組成聯盟。534年,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滅亡汪達爾王國。553年,滅亡東哥特王國。568年,倫巴底人從北方翻越阿爾卑斯山,入侵亞平甯半島,建立倫巴德王國。572年,定都帕維亞。東羅馬隻保留了拉文納及一些位于意大利中南部的支離破碎的領地。751年,拉文納被倫巴底人占領。774年,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大帝滅亡倫巴德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