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遺言怎麼說的(劉備臨終遺言内容)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劉備臨終前對兒子留下的一句流傳至今的遺言是
  2. 馬超臨終的遺言是什麼,曆史上有怎樣的記載
  3. 劉備臨死為何會說讓諸葛亮“自取”
  4. 劉備在哪裡對諸葛亮說的臨終遺言呢

劉備臨終前對兒子留下的一句流傳至今的遺言是

這句話是:毋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是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禅的遺诏中的話,出自西晉陳壽為劉備立的傳《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原文如下: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馀,所複恨,不複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複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曆觀諸子及六韬、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韬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白話譯文:我最初隻是得了一點痢疾而已,後來轉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難以挽救自己了。五十歲死的人不能稱為夭折,我已經六十多了,又有什麼可遺憾的呢?所以不再為自己感傷,隻是惦念你們兄弟。射援先生來了,說丞相(諸葛亮)驚歎你的智慧和氣量,有很大的進步,遠比他所期望的要好。

要真是這樣,我又有什麼可憂慮的啊!努力啊,努力!不要因為壞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隻有擁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你父親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你可以向丞相學習,待他如你的父親一樣,不要懈怠!不要忘記!也要讓你的兄弟們都知道!一定要記得!

擴展資料

劉備此句目的是勸勉兒子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隻要是善,再小也要勇于做;隻要是“惡”,再小也堅決不能做。這話值得讓世人銘記于心。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小小的善舉,舉手之勞,并不需要我們付出太多,卻能換來尊重、點贊,甚至傳遞美德,弘揚正能量。

體現的哲理:量變到質變哲理。

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範,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大事。所以,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都是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這兩句話之所以正确,正是符合這一客觀真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馬超臨終的遺言是什麼,曆史上有怎樣的記載

《三國志·馬超傳》記載:“(馬超)二年卒,時年四十七。臨沒上疏曰:‘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托陛下,餘無複言。’”意思是說,公元222年,馬超臨終前上書對劉備說,自己二百餘口家小,全被死在了曹操手中,隻有一個堂弟馬岱,可以為自己這個衰微的家族祭祀先祖,請陛下多多照顧他。讀到馬超這段臨終遺言,再結合演義中,他得知自己的家小全部被曹操殺害時的悲憤,相信很多人都會忍不住淚目。

甚至,有很多人提到,馬超是漢末三國時期,最典型的悲劇英雄——他原本是一方諸侯,卻落得了家破人亡的下場,最終自己也沒能保住地盤,反而隻能寄人籬下,先被張魯部下排擠,又被劉備當成了吉祥物,甚至“常懷憂懼”。再加上年僅四十七歲就早早病逝,看起來,是一個非常令人惋惜的人物。畢竟他不僅武藝高強,還頗有謀略,曾讓曹操感慨“馬兒不死,吾無葬地”,是不可多得名将。

可是,如果我們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就會發現,馬超憑借這段臨終遺言,以及演義中的形象,騙過了大多數人,真實曆史上的他,雖然比我們前面提到的還要悲慘——潼關之戰他在冀城的家小再度被殺;他投奔劉備後,留在漢中的兒子被張魯手刃,庶妻董氏,則被賜給了閻圃為妾,淪為了玩物。可是,他的這些遭遇,并不值得同情,反而完全是自作自受。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首先,在真實曆史上,他發動潼關之戰,并非是為了替父報仇,而是曹操派鐘繇出兵漢中的時候,需要在西涼借道,他和西涼的其他割據軍閥,認為曹操準備打着借道的名義,吞并西涼,這才起兵反曹。正是因為他的不管不顧,曹操在戰後,才拿馬騰以及他的二百家小洩憤。也就是說,馬超為了保住地盤,以防萬一,在父親家小處于曹操手中為質的情況下,發動了潼關之戰,他在戰前就主動放棄了家小的性命。這種情況下,他有什麼顔面,在臨終時為家人惋惜,表達自己的不忍和悲哀呢?

其次,他在潼關之戰失利後,走保諸戎,很快就借助自己在羌、氐人心目中的地位,重整兵馬,東山再起,不僅奪下了隴右諸郡,還拿下了冀城。在冀城,他不僅重新站穩了腳跟,還重新組建了家庭,一切都朝好的方向發展。可這個時候,他卻做了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殺降将,而且殺害的是在西涼地區有一定根基的韋康。這不僅激起了曹魏降臣的反心,還降低了他在少數民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于是陰溝裡翻船,被逐出冀城,家小也再度遇難。

他倉皇逃命的時候,前往了漢中,依附張魯。肯在這個時候收留他,張魯算是對他有大恩的,可是他不僅沒有感恩,反而一直打算借張魯之勢,重新奪回西涼,再度擁兵自立。發現張魯為他提供不了太大的助力,無法幫他實現願望之後,他則向劉備密書請降,背叛了張魯,還将自己的庶妻和兒子留在了張魯手中。這種情況下,劉備怎麼可能還敢信任他、重用他?張魯又怎會善待他的家人?

劉備臨死為何會說讓諸葛亮“自取”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給諸葛亮,“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受到了曆史學者的瘋狂研究。在這裡,我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這裡面的自取是什麼意思?劉備為什麼要說自取的話?

自取的含義

自取一般有兩種含義:第一種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劉禅不行,讓諸葛亮自己親自當蜀漢的君王,然後統領整個蜀漢人民度過難關;第二種也可以這麼解釋,那就是劉禅不行,可以從劉備的其他兒子中選出一人代替劉禅當君王。從當時的情形來看,我更傾向于第一種解釋。因為劉備還有兩個兒子,劉永和劉理,這兩個人在白帝城托孤的時候還比較年幼。還有一個義子劉封,本來能力經驗都比劉禅強,無奈坑死了關羽,被劉備和諸葛亮殺掉了。所以我更傾向于第一種解釋,讓諸葛亮代替劉禅成為蜀漢的君王。

自取原因

我們再來看看劉備為什麼要說讓諸葛亮自取的話。我覺得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蜀漢政權在劉備兵敗白帝城之後,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就像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而能夠挽救危局,幫助蜀漢度過難關的隻有諸葛亮,所以劉備這麼做是讓諸葛亮下定決心幫助蜀漢度過難關!

第二:劉備給諸葛亮加上道德的枷鎖,在衆目睽睽之下說出這句話,是讓諸葛亮忠心于蜀漢政權,同時,對自己的身後之事不太放心,讓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穩住政局!

第三:試探諸葛亮的忠心,如果諸葛亮在回答的時候表現出任何不忠的地方,劉備手下的文武大臣們一定會将諸葛亮拿下!

所以最後諸葛亮忠心耿耿,盡心盡力輔佐後主穩定蜀漢政權,劉備留下的爛攤子也讓諸葛亮操碎了心。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題主能夠滿意。

參考文獻:《三國志》《出師表》

劉備讓諸葛亮“自取”,這是《三國》白帝城托孤中一個很有讨論價值,和學習意義的政治活動。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析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看看劉備說這個話的必要性,當時政局是天下三分,而且蜀國新敗,治政局面很不穩定,劉備很有必要進行這個白帝城托孤的政治活動,來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讓諸葛亮“自取”這裡面有多層的政治目的。

第一點,穩住諸葛亮的心。

當時的政局不穩,蜀國中又沒有能與諸葛亮抗衡的政治人物,諸葛亮的異動會直接影響國家的命運,所以要先穩住他的心。

第二點,确定諸葛亮的政治地位。

可以肯定劉備是一個政治高手,從一個無根基的類平民混到三分天下,可見他的政治水平之高,讓龐統進西川,可以看出他在平衡諸葛亮和龐統的權利軍功。

他在位的時候政局很穩定,他不在了,國家需要諸葛亮這樣有實力忠誠的人物來穩住局面,以圖發展,托孤後面還讓太子劉禅對諸葛亮以父事之,也是這個道理。(這也是個一舉兩得的安排)。

可見有确定諸葛亮的政治地位的需要。

第三點,對諸葛亮的忠誠進行試探。

其實這一點才是重點,也是主要的目的,隻有這一點确定了,前面兩點才有存在的意義,放在後面說,因為這個需要多點的論據。

首先,曆史上從來沒有皇帝主動把江山送給異姓人,劉備一生的努力也是為了統一天下,不可能這樣做真的讓諸葛亮“自取”。

其次,從諸葛亮這樣一個智者聽了這話的反應是“渾身出汗,泣拜于地”,可見當時的情境也确是殺機四伏,所以諸葛亮做出了這樣及時的表态。

再其次,劉備這話是在公元223年3月的時候說的,而劉備去世的時間是在223年4月,如果諸葛亮當時有不臣之心,劉備還有充足的時間,來解決這個政治問題。

最後,劉備讓阿鬥對諸葛亮以父事之,這其實也給諸葛亮帶上了一個枷鎖,諸葛亮如果後面真有不臣之心,父奪子也就名不正言不順了,這個安排會比較深遠。

結語

以上就是劉備臨死為何會說讓諸葛亮“自取”的必要性分析,和其中的政治目的分析。

劉備夷陵兵敗,退回白帝城後托孤,任諸葛亮、李嚴等為顧命大巨,輔佐後主劉禅,有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流傳甚廣,完全沖淡了白帝托孤的關鍵信息,成了君臣相知的千古佳話。

可劉備說這話,真正意義何在?

第一,這話隻是口述,并沒留有诏書證據,諸葛亮真要取而代之,是沒有“正義”性可言的,那諸葛亮還是“造反”,叛逆,那能成功嗎?能服衆服天下嗎?所以,劉備做秀成份極大。

第二,是試探,若諸葛亮點頭答應,從屏風後湧出幾十個刀斧手,把諸葛亮當場砍為肉泥,不足為奇。江山、皇位、兒子與一個能臣比,哪個重要?沒那個皇帝選後者。對有野心又有能力又授實權者,趁早除掉。

第三,是讓李嚴監督,如孔明有取代之意時,李嚴當除諸葛。這叫欲擒故縱、正話反說,帝王心術啊!

第四,後人曲解。“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還有種解釋,是授權孔明可興廢立,自主在劉備其他兒子中再選。這個“取”,不是取代,而是選取。

第四種,才是最大的可能,最符合給顧命大臣的最高權限,并且這種權限也隻能授于一人,而不是授給所有顧命大臣,否則各選一個皇子,馬上分裂。這也符合諸葛亮表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示忠心的邏輯。自興廢立就是嚴重忤逆,前有董卓,後有司馬氏兄弟,都被天下聲讨,遺臭萬年。有先皇遺命,就有了合法性,即籠絡孔明忠心,又給劉禅巨大壓力,相扶治國,又相互制約,也是極高明的帝王術。

諸葛亮要取代劉禅,除了他自己想不想之外,還有個天下認不認的問題。遠的有王莽,近的有袁術,隻要篡位,就給了天下諸侯共讨伐的局面,這是當時社會秩序不許的行為,董卓權傾朝野沒敢,曹操封到魏王也沒敢再進一步。至曹丕,用的是禅讓,還讓漢帝做秀是自願的。劉備是在曹丕後,以漢室正統才稱的帝,而孫權則是在魏、蜀稱帝多年後,才登的基,小心再小心。

後來多以“自取”為自己上為解,和後世儒家把諸葛亮推崇為“聖人”有極大關系,儒家講入世為官,治國平天下,就必須赢得皇家的絕對信任,所以強調忠君,天地君親師,把皇帝放在天地之下,人間最大。光說不行,諸葛亮就是最好的實例和榜樣,關羽也忠義,可畢竟是武夫,諸葛亮妥妥的讀書人,罷黜百家後,諸葛亮必是儒家。這樣一個被老皇授權,後主無能懦弱之君,大儒諸葛亮都沒取而代之,反而盡瘁至死,這就是儒家先賢。

事情往往是多面體,就看從那個方向去解讀。儒教為顯教,後世一千多年,不斷去解讀和發掘,才讓諸葛亮幾乎成了“完人”。

夷陵大敗之後,劉備逃到永安,憂憤之下一病不起,臨終前向諸葛亮托孤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有人說這是劉備出言試探,可筆者覺得與其說這是劉備虛言試探,不如說劉備是以大局為重的至誠之語。因為夷陵之敗讓蜀國元氣大傷,如果繼承者能力不行,很可能就是亡國覆宗。以劉備之智,絕對不會用“自取”兩字去試探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有不臣之心,這就是一個絕好的借口:連先帝都同意我取代劉禅,别人還有什麼好說的?

劉備給兒子留的遺言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已經成為千古傳頌的名言;“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可算是劉備一生堅守道德底線的體會;“汝父德薄,不足效也”說明劉備至死仍保持虛懷若谷的美德;而“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則說明劉備對諸葛亮無比信任——讓兒子将諸葛亮視作父親,無疑是将軍國大政以及兒子的性命全部交給了諸葛亮。

如果不是對諸葛亮有着推心置腹的信賴,以劉備之知人善任,會同時安排幾個輔政大臣,以形成對諸葛亮的牽制。曆來皇帝托孤,一般都安排兩個以上的大臣輔政,但不說哪位大臣是首輔,就是讓輔政大臣們互相牽制。劉備雖然讓尚書令李嚴作為諸葛亮的助手,但李嚴被提拔起來沒多久,無論威望還是才能,都不足與諸葛亮想抗衡。說劉備舉國托孤于諸葛亮,并不為過。

劉備向來知人善任,他看人基本沒有看走眼的時候。如諸葛亮、龐統、法正、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文臣能定國安邦,武将能沖鋒陷陣,皆一時之人傑。知人善任,這是各種才能中最卓越也是最可貴的才能,具備此項才能的人,一般是領袖人物。在這方面,諸葛亮就相形見绌了。劉備臨終前告誡諸葛亮,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不信,非要在第一次北伐時令馬谡獨當一面、駐守戰略要地街亭,結果因馬谡指揮失當,街亭淪落敵手,導緻北伐全線被動,諸葛亮隻得無功而返。由對馬谡的評價,亦可見劉備眼光之“毒”!

在與諸葛亮十多年的交往中,劉備應該非常了解諸葛亮,他所說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便是對諸葛亮政治才能的公正評價。說劉備托孤之言是在試探諸葛亮,那是不了解劉備,那是看低了劉備善于知人的眼光,既将劉備說成了弱智小人,更是污辱了諸葛亮的人品

以權謀角度解釋自取之說,極為低端,也不切實際,更像是大家的意淫,與現代流行的抹黑諸葛亮,嘩衆取寵之說,頗為相和。因為這些權謀說,毫無落地性和可執行性。

第一,劉備臨死說出讓諸葛亮自取這句話,如果諸葛亮真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和實力,這句話恰恰成為了諸葛亮名正言順,受先帝口诏的依據。不要以為這做不得,劉備不是說承“衣帶诏”嗎?

第二,從道德方面考慮,說什麼給諸葛亮帶上道德枷鎖也不切實際,因為道德隻能對付有道德之人。若諸葛亮真有奪權之心,豈會顧及你的道德枷鎖?皇位争奪,逼父殺子,滅兄滅弟,何其常見。如果真要奪取大位,所謂道德枷鎖,不過是自欺欺人之語。一旦奪權者統治有術,上下皆服,各個山呼萬歲,我主隆恩,才是實情。看一看北方的曹魏,司馬家族奪了權又如何?

第三,臨死試探更是無稽之談,稍有常識也可知,這是下下計。話是劉備在公元223年3月的時候說的,而劉備去世的時間是在223年4月,如果諸葛亮當時有不臣之心,劉備還有充足的時間,來解決這個政治問題。純屬腦細胞過剩,胡亂夢呓,作為劉備這麼一試一探,諸葛亮一表一跪,就能試出諸葛亮的忠心來?劉備要信了,該不是個傻子!

同時,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豈可敢于如此試探諸葛亮,他敢試探,諸葛亮豈能窺不破。看一下司馬懿是如何裝瘋賣傻,躲過曹魏威脅的吧!諸葛亮窺破了劉備的試探,就算前期有君臣相知的道德感,到這時,豈不瞬間解體。

如果“自取”之說,真是劉備的權術,那他可真是逼着諸葛亮走上奪權且名正言順奪取皇權的路子了,這絕對是最差勁兒的權謀了。劉備若真懷疑諸葛亮奪權,臨死要做的是事情,隻能是架空諸葛亮,而不是給予他如此大的一個承諾,卻對他的實際權力沒有做任何的減弱反而加強。因為諸葛亮要不要奪權,完全在于他自己想不想奪權和自己有沒有實力,不會掌握在一個死人手裡,更不會受制于這死人臨死前的一句話。

因此,劉備所言,不是權術!而是真情表達,臨死之最優選擇。

劉備此言貫穿了二人君臣相知的一生,是劉備對諸葛亮的最大尊重,同時也給了諸葛亮在之後行使權力,最大的依據和根基,為劉備後世的江山穩固和後代的優渥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你想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在握,小皇帝腦子又不好使,如若内部反對勢力造謠:諸葛亮,要“取而代之”,豈不是大麻煩。有劉備遺言在此,試問誰能造謠?誰能信這謠言?真信了,怕不是腦子不好使,逼着諸葛亮名正言順接管皇權。劉備此言,正是為諸葛亮創造安穩的施政環境。

以諸葛亮本人的道德感,他根本不會取而代之的,所以曆史的現實是,諸葛亮大權獨攬經營蜀國,苦心支撐,為蜀國延火續命,這正是劉備與諸葛亮君臣相知的結果。

劉備托孤遺言,正為要把大權交予諸葛亮之手。隻有諸葛亮大權獨攬,蜀國才有渺茫的希望,換做二家别人,還有那此間樂不思蜀的傻兒子,蜀國豈不頃刻崩塌?

現代人不知處于何種思想,要鼓吹劉禅投降之機智。豈不知劉備死後,作為蜀國最具權力,最具實力之人,率衆投降大魏,一統蜀國,諸葛亮不失封侯之高位,又有富家老翁之快樂,豈不強于嘔心瀝血,肩挑千金重擔?

因為諸葛亮是個有理想的人,是個有道德感的人,是個不自私自利追求一己私欲的人,這種投降的事情做不出來。

權謀說,請收了神通吧,以這種低級權謀講權謀,豈不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間。

曆史上君王臨終托孤的事情發生過很多,但是最著名争議最多的估計就是劉備托孤諸葛亮了,之所以這次托孤有名又有争議,無非來源于四個字“君可自取”,至于劉備為何會在臨死前對諸葛亮說出君可自取四個字,大概有以下幾種可能:

一、劉備的大公無私

一種觀點認為劉備說出此話是因為自己的至公之心(心神無貳),内心沒有任何私念,是真心想把把國家托付給諸葛亮,側面也反應了諸葛亮的無私,成就了君臣之間都純正無私的一番佳話。

二、劉備已經糊塗

也有人認為劉備已經病入膏肓,這次遺命過于糊塗,如果托付的是忠臣良将,君可自取等于多餘;如果狼子野心,比如司馬懿這樣的,說了等于白說,純粹自欺欺人,萬幸劉禅“昏庸”,諸葛沒有二心,要不劉備一死蜀國必然大亂。

三、君臣相知之情

有一部分史學家認為劉備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為和諸葛亮的君臣相知之情,這種可能性其實很大,劉備非常明白當時的形勢,也相當了解諸葛亮的為人,他說這些話沒有什麼猜疑之心,對諸葛亮也是百分百信任,自己内心坦坦蕩蕩。

畢竟從先秦到宋朝,像諸葛亮和劉備這樣的君臣并不多見,甚至可以說是沒有。

四、另立君主

關于君可自取還有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除了“你自己幹”這個意思另外的意思就是“你可以找别人幹。”

劉備的兒子除了劉禅,還有劉永和劉理,作為劉禅的弟弟,他們也是有資格繼承蜀漢的大統的,這等于給了諸葛亮一個授權,日後如果劉禅真的昏庸無能,太差勁了,這種授權就不會有人有異議,因為估計劉備對自己那個兒子幾斤幾兩還是清楚的,起碼比曹丕那是差遠了。

總結:不管君可自取是劉備為了對諸葛亮表達哪種意思,諸葛亮又是怎麼理解,劉備的目的都是想讓後來者保住自己辛辛苦苦打來的蜀漢基業,這樣理解,反而簡單明了了。

我認為不外乎以下三層意思

第一,試探

對于卧龍諸葛的能力,劉備應當是最了解不過的。通過這句看似肝膽相照的陽謀托孤,可以明确諸葛亮是否有取劉禅而代之的意思。無論諸葛亮有沒有這份心思,我想劉備都有相應的對策。

第二,籠絡

劉備深知自己兒子劉禅的德行,也深知丞相諸葛亮的品行。讓劉禅尊諸葛亮為相父,意思就是我不在了以後,他就是我,你要像侍奉我一樣去侍奉丞相,話都說這份上了,你還能說什麼。換言之就是跟諸葛亮說你得像輔佐我一樣去輔佐劉禅。

第三,鞭策

說這句話的時候,劉禅也在邊上。這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兒子你得好好幹,如果幹得不好,你的相父随時可以把你捋下來自己當。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和穩固蜀漢政權。在家天下的時代,誰又會真的願意将為之奮鬥一生的心血拱手讓賢他姓呢?

同樣的話,孫策對張昭也說過。

這是因為基業未穩,不得不說的活話。

劉備首先明白諸葛亮的人品。他看人還是很準的。

其次他剛打了一個動搖國本的打敗仗。而且諸葛亮堅決反對這次出兵。他這麼說是承認錯誤。這和孫策張昭的事情很像。

劉禅沒有成年,諸葛亮要是心懷怨氣,再加上蜀國幾大集團錯綜複雜,這樣很可能造成内亂。使蜀漢昙花一現。所以這麼說,是為了安撫諸葛亮。

劉備說的“自取”有兩層含義,這也和孫策托孤時相同。一是,如果劉禅不行,讓諸葛亮自行選擇新的接班人。二是,如果劉禅不行,諸葛亮就可以總攬朝政。

諸葛孔明也明白這兩點。他馬上回答:“劉禅聰慧,英明之主”就是回答劉備第一層意思。後來他開府總攬朝政,就是實操劉備第二層意思。

劉備托孤時,絕沒有讓諸葛亮取代劉禅做皇帝的意思。理由如下:

一,托孤時還有一個托孤大臣李嚴。如果劉備讓諸葛亮當皇帝,就沒必要再安排一個人去制衡諸葛亮了。

二,諸葛亮當時沒有戰功,和顯赫的名望。他的朋友都是文官,唯一的武将朋友趙雲還不可能支持諸葛亮造反。諸葛亮不可能接管蜀漢皇帝的位置。

綜上所述:劉備說的“自取”就是給了諸葛亮廢立之權。給了他總攬朝政之權。這對一個皇帝來說已經很難得了!

劉備白帝城托孤是曆史上一段佳話,其中有一句:“若阿鬥不才,君可自取”,看這句話的時候不要隻看“君可自取”這四個字,而是要看前邊的“若阿鬥不才”,從這裡足以看出劉備并不是真的想要把位置給諸葛亮;如果真心給,直接下昭,讓位給諸葛亮,不管諸葛亮有沒有這個心思。

那麼說劉備為什麼會對諸葛亮說:“自取”呢,無外乎就是先在道義上為劉禅站住腳;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劉備當初去荊州投靠劉表的時候,劉表不也是三讓荊州嗎?所以這裡邊劉備讓諸葛亮“自取”也就是客套話,先把客套話說出,一是送個人情,而是倘若諸葛亮你真敢自取,也會失去道義,人心也不會追随;而且劉備也說了,若阿鬥無才,這句話很高明,有才沒有才怎麼體現,那是等以後後人來評價,當發現阿鬥無才的時候蜀國滅亡已經是闆上釘釘了,黃瓜菜都涼了。

綜上,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自取”,無非就是說說客套話,就像别人借你1萬塊錢,還你的時候,你會象征性的說你先用着吧,實際上手趕緊将錢接了過去。

因為,劉備不想自己的心血付之一炬,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光複漢室,而此時蜀國唯有諸葛亮能穩定大局,重新振興蜀國。他别無選擇,諸葛亮就是他理想的最後一根稻草。

劉備似的時候,蜀漢此時也成了一個爛攤子,劉備為了報關羽被殺之仇,盡起精銳部隊伐吳,結果在夷陵栽了跟頭,導緻自己精銳近失不說,周圍的南蠻還被挑撥開始反對蜀漢。内部的漢嘉太守黃元妄自獨立,雍闿這樣的蜀臣更是直接挂上了吳國的旗幟。好在此時的東吳也知道自己一個人幹不過曹魏,來示好求和。但大家都知道隻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久的朋友,雙方撕破臉的情況肯定還會發生,隻是現在情況不允許。

而劉備臨死前也隻能相信諸葛亮,畢竟放眼整個蜀國,沒人有諸葛亮的名聲和實力,隻能托付于他,總比好過在蜀漢剛交到兒子手裡就被滅了。而諸葛亮也沒讓劉備失望,很快平息了内亂,增強國力,繼續完成劉備未到達的目的。

而同為枭雄的孫策也是幹過這樣的事,當時孫家内部很不穩定,孫權年幼,孫策對張昭說道:“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複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而結果大家看到了,張昭一心一意的輔佐,也成就了孫權。所以,劉備說這句話也是有把握的。

而劉備嘴上說着自取,實則也給諸葛亮上了個警告,讓趙雲保護好自己的兒子,如果諸葛亮反了的話,趙雲就可以有理由做掉諸葛亮了。但諸葛亮隻要不傻也不會自取,首先沒有正當的理由和合法性,就算成功了,到手的也是一個爛透的國家,還要背上千古的罵名,實在不劃算。

總結:劉備之所以讓諸葛亮自己,也是老謀深算的,同樣也希望諸葛亮能夠替自己完成光複漢室的大業

劉備在哪裡對諸葛亮說的臨終遺言呢

建安13年9月,曹操南下,破新野,劉備敗走

諸葛亮5月渡......就是那個七擒七縱的故事,就是去南方平頂南蠻孟獲的叛亂。

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的原文: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丞相觀馬谡之才何如?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聖人雲: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别。煩丞相将诏付與太子禅,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需要翻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