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李元吉去世的那一天發生了什麼他是被誰殺死的
李元吉去世的那一天發生了玄武門之變,他的哥哥李世民帶領兵馬在玄武門将李元吉和李建成殺害,然後李世民又逼迫自己的父皇李淵将他立為了皇太子。
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唐朝初年,那個時候的大唐王朝剛剛建立。由于李世民在建立大唐王朝的時候立下了很多軍功,所以他跟太子李建成産生了很深的矛盾。而李元吉自始至終都堅定的站在李建成的背後支持他,所以他跟李世民成為了政敵。說起李元吉的死因,跟李世民發起玄武門之變有直接的關系。由于李世民想要鏟除李建成和李元吉,所以他就密謀策劃了一場政變。
李世民先是買通了玄武門的守将,讓他在李元吉和李建成進入玄武門以後将大門關閉。這個時候的李元吉和李建成已經意識到了事态的嚴重性,他們向城牆上面大聲呼喊,想要讓他們将城門打開,可是城頭上的首相拒絕了這個要求。後來李世民就帶領兵馬殺入了玄武門,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殺害。他們兩個人死亡以後,李世民又率領兵馬跑到了李淵那裡,提前得知消息的李淵已經下的戰戰兢兢,可是李世民見到自己的父親以後并沒有為難他。而是主動向李淵下跪陳述了自己的冤屈。
李淵明知這件事情由李世民而起,可是他的其他兩個兒子已經被殺,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李淵隻能委曲求全的封李世民為皇太子。李世民得到了父親的肯定以後,就帶着兵馬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府中,将他們的兒子全部殺掉。李世民在此之前早已經看上了李元吉府中的姬妾楊國公主,所以他就将楊國公主帶到了自己的府邸。李世民通過這場政變不僅得到了想要的太子之位,而且還殺掉了兩個政治上的對手。
李建成李元吉怎麼死的
李建成、李元吉皆為中箭而死。
唐朝建國伊始,李淵三個兒子争權。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借此機會把握秦王李世民的兵馬,随後趁機除掉李世民。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在首都長安城大内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李世民收買了駐守玄武門的執行禁衛總領常何,親自帶領100多人埋伏于玄武門内。當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一同入朝,走至臨湖殿時,李世民帶領伏兵出現,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恭亦射死李元吉。
李世民為什麼要殺死李元吉
翻開史書,你會看到李元吉是一個武藝高強、心狠手辣但是對敵懦弱、喜歡做逃兵的人。按理說,李元吉是李淵的第四子,不會成為李世民登基的威脅。但,偏偏,他卻死在了玄武門,被尉遲敬德射死了。
那麼有沒有可能,李世民的目标隻是李建成,而沒有想過殺李元吉,李元吉的死隻是個意外?畢竟人不是李世民殺的。其實,李元吉一開始就上了李世民的黑名單。要知道玄武門之變前一天,李世民就是在李淵面前說自己的這兩個兄弟要殺他為窦建德、王世充之流報仇,然後又告發這兩個兄弟和李淵的後妃私通。
所以第二天兩人奉命前往武德殿,然後就被埋伏在玄武門的李世民給收拾了。當時李世民先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連續向李世民射了三箭都沒有射中(此處存疑,按說李元吉不可能帶着兵器),後來李世民的馬受驚帶着李世民跑到了樹林子裡,李元吉奪了李世民的弓欲勒死李世民,結果被趕來的尉遲敬德給射死了。
二李慘死玄武門,李淵被逼着交出了權力,兩個月之後,李世民登基。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非要讓李元吉死呢?大體上有這麼兩個原因。其一就是李元吉一直和李世民對着幹,數次想要了李世民的命;其二就是李建成死後,李元吉就是李世民登基的阻礙。所以,李元吉必須要死。這裡四姑娘就具體來說一說:
李元吉在一開始就是站在了李建成這一邊,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李建成是太子,能力也是很強的,未來登上皇位的可能性要比李世民大很多。但是,李元吉又不是單純的希望李建成登基,也不是看重的李建成許下的皇太弟,他的目标也是那個位子,隻是他與兩個哥哥比要遜色很多,正常途徑的争是不可能的。
他能做的就是讓李建成和李世民鬥的兩敗俱傷,然後他來撿個便宜。所以他數次建議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并安排過暗殺,當然被李建成阻止了,他甚至直接在李淵面前請求除掉李世民,這急切程度絕對不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能有的。
他是比李建成更想要李世民死,所以李建成每次行動他都有參與,并且李建成不想做的他也想要做,張亮為什麼被抓?正是李元吉查出來張亮帶着任務在洛陽活動。可以說,李元吉給李世民帶來的麻煩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李世民對這個弟弟也沒有什麼親情可言,自然也是當做對手來對待的,但這并不是李世民殺李元吉的主要理由。
李世民殺李元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旦發動政變,誅殺了李建成而不殺李元吉,那麼,李世民所作的一切就是為李元吉做了嫁衣。為什麼這麼說呢?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所能動用的力量是很小的,不過是800勇士外加身邊的文臣武将,這點力量根本對抗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更不用說李淵了。但是李世民勝在出其不意而快準狠的除掉了二李,讓李淵不得不屈服,因為李淵在當時隻有這麼三個兒子可以作為他的繼承人,其他的都是庶子也就罷了,而且還都是不到十歲的孩子。61歲的李淵是因為沒有了繼承人才不得不承認了李世民的合法性。
倘若當時李元吉沒有死,那麼李淵一定會追究李世民的謀反之罪,到時候,李元吉就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了。
李元吉是被誰殺死的
玄武門之變發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随後,李淵诏立世民為皇太子,下令軍國庶事無論大小悉聽皇太子處置。不久之後李世民即位,年号貞觀。
617年,李淵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領長安。618年,隋炀帝被殺之後,李淵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據說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随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然後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淵決定次日詢問二人。李建成得知情況,決定先入皇宮,和李世民對質。在宮城北門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本是太子親信,卻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親自帶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門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臨湖殿,發覺不對頭,急忙拔馬往回跑。李世民帶領伏兵從後面喊殺而來。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連射三箭,無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遲恭也射死李元吉。東宮的部将得到消息前來報仇,和秦王的部隊在玄武門外發生激烈戰鬥,尉遲敬德将二人的頭割下示衆,李建成的兵馬才不得已散去。之後,尉遲敬德身披铠甲“保護”唐高祖李淵,将事情經過上奏。3天後(癸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诏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2個月後(八月...癸亥,诏傳位于太子。太子固辭,不許。武德九年6月,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赦天下;關内及蒲、芮、虞、泰、陝、鼎六州免租調二年,自馀給複一年。),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
由於李建成是這場鬥争的失敗者,而史書又是勝利者所寫。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史書中幾乎被寫成昏庸無能之輩,甚至在三陷害李世民。最駭人聽聞的說法是說李建成曾在酒中投毒,李世民便吐血數升。但是,史學界也對這一類的史料産生懷疑。投毒事件其實十分可疑,那時兄弟早已勢成水火,李世民又怎麼會去東宮和建成喝酒?如果李建成真的想殺害弟弟,哪有毒不死的道理?人的血又有多少,李世民吐血數升未死,豈不是醫學上的奇迹?因此不少史學家認為:李世民為了替自己的行為辯護,便在史書中捏造了很多栽贓李建成他們的傳聞
關于玄武門事件操作者的實際人數: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門以俟變。及斬建成、元吉,其黨來攻玄武門,兵鋒甚盛。公謹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軍,封定遠郡公,賜實封一千戶。”《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蹑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于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于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從這兩條可看出:殺建成、元吉時的實際操作人數應該在八十一人左右,這個數字包括唐太宗在内(如不是敬德領七十騎蹑踵繼至,人數就是十人之内)。事實上,當時的唐太宗是很兇險的,他不緻喪命隻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太宗所乘馬又逸于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如果敬德來遲,曆史将沒有唐太宗。從李世民要親自參與厮殺,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人數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