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清朝和明朝哪些皇帝陵墓至今沒被盜
沒被盜過的清朝皇陵:
1、孝陵,清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陵墓。陵園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着“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俪,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2、福陵,福陵位于沈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内,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因地處沈陽東郊,故又稱東陵。為盛京三陵之一。另有努爾哈赤的後妃葉赫那拉氏、博爾濟吉特氏等人葬于此處。天聰三年(1629年)選定在盛京的東北郊外營建陵墓。同年将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的墓從東京楊魯山遷來此處。初建時,隻稱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運長久。陵墓到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來在康熙和乾隆年間又續有增建。
整個陵園背靠山巒,氣勢宏偉,風景優美。福陵的布局嚴謹,規模宏大,總面積約19.48萬平方米。形制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構成,自南而北漸次升高。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關後建造的陵寝。
福陵自1929年起被代奉天省政府辟作公園,因其位于市區的東部而得名東陵,目前除方城明樓曾毀于雷火後又修複外,其餘皆保存完好。陵園周邊為青松古林環抱,稱“天柱排青”,是盛京勝景之一。1988年,福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4年,包括福陵在内的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3、昭陵,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位于沈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裡,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園内古松參天,草木蔥茏,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是清初關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1982年國務院公布清昭陵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泰陵,清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後的合葬陵墓。位于距易縣15公裡的永甯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頃,内葬世宗雍正帝、孝敬憲皇後、敦肅皇貴妃。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5、昌陵,清昌陵是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颙琰和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氏的陵寝,位于清西陵的泰陵之西。它的神道在泰陵聖德神功碑亭南與之相接,是唯一與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
6、慕陵,清慕陵即為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甯的陵寝,位于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裡處的龍泉峪。慕陵在清東陵、清西陵中,規制比較特殊,基本上不遵從祖陵制度,簡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規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規模最小的一座,沒有方城和明樓。
沒被盜過的明朝皇陵:明朝的祖陵被起義軍盜過。皇陵在南京和北京,這兩個地方是被清朝打下來的,清朝對文物保護得很好,所以基本上保存完好。新中國建立以後,定陵,也就是萬曆的陵,被打開過,遭到了破壞。其他的大都完整。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清代皇陵百度百科-明代皇陵
哪些皇帝的陵墓沒被盜過
我國古代朝代衆多,出現的皇帝也是很多。現在還有未被發現的皇帝陵寝,未被發現的皇陵尚有很多,已經發現的皇陵由于種種原因都沒被發掘。以下講述沒被盜過和已被盜過的皇陵大概情況。
哪些帝王陵沒被盜過:
1,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2,橋陵-唐睿宗李旦之墓。
3,秦始皇陵墓不敢挖,經考古專家多次勘探,加之衛星遙感得知,始皇帝陵中确實有大量的汞,這與史籍中傳言秦始皇在自已陵寝中以水銀造江河,以金銀造日月說法似近。衆所周知,水銀為劇毒物液體,可導緻人死亡,使盜墓賊望而止步。
4,清朝的:孝陵(順治)、清福陵(努爾哈赤)、清昭陵(皇太極)、清泰陵(雍正)、清昌陵(嘉慶)、清慕陵(道光)。5,明朝的:皇陵在北京和南京,這兩個地方是被清朝打下來的,清朝對文物保護得很好,現在基本保護完好。
6,明朝朱元璋陵墓沒有被盜過。曆史學家用高科技手段,也沒探察到什麼,隻能證明孝陵墓沒有被盜過。讓考古學家興奮的是在陵的西南角發現了一些人骨,但因數量少,不像陪葬坑。
7,夏朝的皇陵因年代久遠,又缺少文字記載,而沒有被發現。8,商朝從湯立國到盤庚,共有十九王(除湯以外),這些帝王陵墓沒有曆史記載,至今未被發現。9,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的一個亂世,由于國家統治時期短暫,所以至今都未發現。10,曹操的墓曆來以七十二疑冢而著稱,并建立了很多假墓來掩蓋他的陵墓所在,所以至今還沒找到。
11,元朝一代帝-成吉思汗陵不知去向,成吉思汗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而死後他的去向也成了千古之謎。12,遼-金代帝陵記載的不多,大都數可能在東北地區,至今都沒有發現。13,劉備的陵墓在成都武侯祠内,可能是假的。
已被盜的陵墓:
1,我國曆史上記載被盜時代最早的陵墓是距今約3600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家,它約在2770的西周晚期被第一次盜掘。2,1956年,明-朱翊鈞神宗、顯皇帝萬曆的定陵被國家挖掘,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的一次對皇帝陵的發掘。3,明朝的祖陵被起義軍盜過。4,清朝帝陵被盜過,是最有名的孫殿英大盜所為,慈禧陵墓洗劫一空。還有康熙景陵、光緒的崇陵都被盜過。
中國有哪些沒被盜的帝王陵墓
未被盜的有大清的祖陵永陵、努爾哈赤的福陵、崇德帝的昭陵、順治帝的孝陵、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
1、清永陵
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遼甯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腳下,座落在呼蘭哈達(滿語,漢譯煙筒山)下,蘇克素浒畢拉(滿語,漢譯魚鷹河,今稱蘇子河)北岸。
尼雅滿山崗(今稱啟運山)南麓。東距縣城22公裡,距永陵鎮2公裡。東南距興京故城赫圖阿拉約5公裡,西距夏元行宮約3公裡。
陵内葬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追封肇祖原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肇祖原皇後)、曾祖福滿(追封興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興祖直皇後)、祖父覺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景祖翼皇後)。
父親塔克世(追封顯祖宣皇帝)母親喜塔拉氏(追封顯祖宣皇後)以及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的墓地陵園。
始建于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稱興京陵,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尊為永陵。從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後九次親來永陵祭祖。
2、清福陵
福陵位于沈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内,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因地處沈陽東郊,故又稱東陵,為盛京三陵之一。另有努爾哈赤的後妃葉赫那拉氏、烏拉那拉氏等人葬于此處。天聰三年(1629年)選定在盛京的東北郊外營建陵墓。
同年将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的墓從東京尼亞滿山遷來此處。初建時,隻稱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運長久。陵墓到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來在康熙和乾隆年間又續有增建。
整個陵園背靠山巒,氣勢宏偉,風景優美。福陵的布局嚴謹,規模宏大,總面積約19.48萬平方米。形制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構成,自南而北漸次升高。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關後建造的陵寝。
福陵自1929年起被代奉天省政府辟作公園,因其位于市區的東部而得名東陵,目前除方城明樓曾毀于雷火後又修複外,其餘皆保存完好。陵園周邊為青松古林環抱,稱“天柱排青”,是盛京勝景之一。
3、清昭陵
清昭陵,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的陵墓,位于沈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裡,因此也稱"北陵"。陵園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
建築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後寝”的陵寝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寝的特點。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後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4、清孝陵
清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是清世祖順治皇帝、孝獻皇後董鄂氏(董鄂妃)、孝康章皇後佟佳氏、順治原配皇後(靜妃)博尓濟吉特氏的合葬陵墓。
陵園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着“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俪,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5、清泰陵
清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後的合葬陵墓。位于距易縣15公裡的永甯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頃,内葬世宗雍正帝、孝敬憲皇後、敦肅皇貴妃。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泰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孝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昭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福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