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草書代表作有哪些其特點為
草書,作為漢字的一種獨特書體,其核心在于結構的簡省和筆畫的連綿,它起源于漢代,是隸書為追求書寫便捷而逐步演變的産物。草書的演變曆程可以大緻分為三個階段: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雖然筆劃有所省略,但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章法,其代表作如三國時期吳國皇象的《急就章》松江本,展現了清晰的規則和有序的美感。
進入今草階段,字形的限制被進一步打破,書寫更加自由靈動,筆勢流暢。晉代的王羲之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他的《初月》和《得示》等帖,以其流暢的線條和不拘一格的風格,成為了今草藝術的典範。
狂草,則是草書藝術的巅峰,它在唐代達到了極緻,以張旭和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羁,完全脫離了實用,成為純粹的藝術創作。狂草的代表作如張旭的《肚痛》帖和懷素的《自叙帖羅記》,這些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至今仍被視為書法珍品,深受書法家和藝術愛好者的臨摹和研究。
總的來說,草書以其簡練的形态和奔放的筆意,展現了漢字書法的多樣性和藝術性,是漢字書法藝術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章草的規整,今草的靈動,還是狂草的狂放,都反映了草書豐富的藝術内涵和深厚的曆史底蘊。
中國草書大家有哪些呢
1.張芝:
生年不詳,約卒于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于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迹,惟推鐘(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曆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聖」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評價相當高,尤以草書為最。張芝書法的原迹流傳極少,隻有宋刻的《淳化閣帖》卷二載張芝五帖,這些是真品還是僞品,衆說紛纭,至今難以論定。
2.王羲之
(303—361年),漢族,字逸少,号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将軍,會稽内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将軍,因曾任右軍将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衆長,冶于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3.王獻之
(344年-386年),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祖籍山東臨沂,生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後世書法家王珉區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并稱為“二王”。王獻之自小跟随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别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辟蹊徑的蹤迹。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筆,從'内拓'轉為'外拓'。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裡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于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于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衆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于取得了與王羲之并列的藝術地位。書迹有宋米芾臨的《中秋帖》等。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但是宋代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為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成的。
4.孫過庭
孫過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禮,其籍貫有二說:一說陳留(今河南開封)人;一說富陽(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稱富陽人,可是他自稱吳郡(今江蘇蘇州)人。陳子昂為其作墓志銘,謂過庭“四十見君,遭讒慝之議。”他是唐高宗、武則天時人,官右衛胄曹參軍、率府錄事參軍。擅長書法和書法理論,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書尤工。草書師法“二王”。“工于用筆,俊拔剛斷”(《書斷》),如“丹崖絕壑,筆勢堅勁”(唐韋續《續書品》)。以草書擅名,尤妙于用筆,隽拔剛折,尚異好奇。他又善于臨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謂過庭小字足以迷亂羲、獻,其逼真可知。陳子昂《祭率府孫錄事文》說:“元常既殁,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書迹,比作魏的鐘繇,可見對孫氏的書法造詣推崇備至。過庭又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著有《書譜》,深得書法之旨趣。至今流傳,成為學習草書的楷範。宋高宗評述:“《書譜》匪特文詞華美,且草法兼備。”可見此《書譜》不但書法濃潤圓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獨到見解,可以說是書文并茂的典範。孫過庭書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為一體,并出之己意,筆筆規範,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
5.張旭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于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羁,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颠”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并稱“颠張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号稱“吳中四士”。張旭的書法,始化于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潇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争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邺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顔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癫如狂。傳世書迹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6.懷素
懷素(737~799),唐代書法家。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為僧,書史上稱他“零陵僧”或“釋長沙”。懷素是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颠素狂”或“颠張醉素”之稱。可以說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牆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于張芝、張旭。唐呂總《讀書評》中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随手萬變”,宋朱長文《續書斷》列懷素書為妙品。評論說:“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懷素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忽發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裡開門見山他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禅之暇,頗喜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闆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懷素覺得漆闆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蕉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着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在長安懷素聲譽青雲直上,歌頌他草書的詩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書有《自叙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筆》等等。其中《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着。而《自叙帖》其書由于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韻蕩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嶽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唐代詩人多有贊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
7.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甯(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于蘇轼,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轼并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轼,為“江西詩派”之祖。主要墨迹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遊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彙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轼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轼,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後來受到顔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瘗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并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産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與蘇轼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後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草書有《李白憶舊遊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隽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
8.董其昌
董其昌明代後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書畫鑒賞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稱“董華亭”。萬曆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華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為華亭縣地,清屬松江府。華亭、雲間、松江、上海、婁縣俱為一地)。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董其昌雖處于趙孟頫、文征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并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滞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劄,流布人間,争購寶之。”(《明史·文苑傳》)。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書為宗法,備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于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迹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贊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緻,流行于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經意處,豐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雲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嘗觀其結構字體,皆源于晉人。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王文治《論書絕句》稱董其昌的書法為“書家神品”。謝肇稱其“合作之筆,往往前無古人”。周之士說他“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而豐采姿神,飄飄欲仙”。
9.王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于順治九年病逝故裡。福王南京稱制等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大學士,擢禮部尚書。铎博學好古,工詩文。畫山水宗荊、并、丘壑峻偉,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紐。王铎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铎”。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铎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臯在《王铎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樯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迹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牍、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園帖》和《琅華館帖》。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铎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别,稱為“明清調”。他的《拟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铎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後王(王铎)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10.傅山
傅山,明萬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歲),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陽曲(今太原)人。是我國明末著名的學者、書法家、詩人、醫學家。傅山出身于書香門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開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與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獨傅山自幼聰敏,博文強記,勤奮好學,善于思考。他繼承家學,并發揚光大,著有《霜紅龛集》四十卷。在詩、文、書、畫諸方面,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頗深。其知識領域之廣、成就之大,在清初諸儒中,無出其右者。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他的書法初學趙孟頫、董其昌,幾乎可以亂真。他的《上蘭五龍洞場圃記》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與宋人風範毫無二緻。鄧散木《臨池偶得》中說:“傅山的小楷最精,極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書應人求索,但他的草書也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内涵倔強,正象他的為人”。他的顔體寫得非常好,流傳至今的顔體大字楹聯和榜書多件,皆端莊遒勁,剛健有力。他總結出“甯拙毋巧,甯醜毋媚,甯支離毋輕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經驗。他以大草形式寫行草,增加了聯綿的線條與組合,更加豐富,更有表現力。
草書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哪些
1、懷素唐《自叙帖》
《自叙帖》為懷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錄顔真卿、張謂、戴叔倫等人對其的贈詩成文。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蕩,有疾有速,有輕有重,通幅于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的極緻表現。
2、孫過庭唐《書譜》
《書譜》為初唐時期傑出書法家孫過庭的書論。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論,内容廣博宏富,涉及中國書學各個重要方面,且見解精辟獨到,揭示出了書法藝術的本質及許多重要規律,從而成為我國古代書法理論史上一部具有裡程碑性質的著述,标志着中國書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輝煌的階段。
3、黃庭堅宋《李白憶舊遊詩卷》
《李白憶舊遊詩卷》是北宋黃庭堅草書中的力作,全卷運筆圓潤,奔放不羁,恣肆縱橫,如馬脫缰,無所拘束,整篇如龍蛇起舞,一氣呵成。
4、趙佶宋《草書千字文》
《草書千字文》是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由宋徽宗趙佶書寫的狂草書法作品,該作寫在一張長為11.72米的描金雲龍底紋白麻紙上,現藏于遼甯省博物館。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各有影印本行世。
5、祝允明明《前後赤壁賦》
《前後赤壁賦》又稱《赤壁二賦帖》,是元代書法家趙孟頫于元大德五年(1301)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現收藏于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草書名家的作品有哪些
草書名家的作品:
一、張芝
張芝: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代表作品有:《冠軍帖》、《二月八日帖》、《終年帖》。
二、王羲之
王羲之,漢族,字逸少,官至右軍将軍,被後人譽為“書聖”。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
三、王獻之
王獻之,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他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于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四、孫過庭
孫過庭,字虔禮,擅長書法和書法理論。孫過庭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著有《書譜》,深得書法之旨趣,至今流傳,成為學習草書的楷範。書有《千字文》、《景福殿賦》等。
五、王铎
王铎,字覺斯,一字覺之尤擅書法,行草宗二王,正書師鐘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拟山園法帖》,諸體悉備,名重當代,學者宗之,世稱“神筆王铎”。
草書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什麼
草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張芝《冠軍帖》、《二月八日帖》、《終年帖》等。
張芝《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為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瑷。龍豹變,青出于藍。又創于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張旭《草書心經》、《古詩四帖》、《殘秋入洛陽帖》、《斷千字文》、《今欲歸帖》等。
草書作品
張旭《草書心經》、《古詩四帖》、《殘秋入洛陽帖》、《斷千字文》、《今欲歸帖》等。
懷素《自叙帖》、《自叙帖》、《苦筍帖》、《食魚帖》等。
王铎《杜甫晚出左掖等五律詩卷》、《拟山園貼》、《節臨來遲帖》、《臨柳公權辱問帖軸》等。
黃庭堅《廉頗蔺相如列傳》、《黃庭内景經》、《蘭亭》、《樂毅論》等。
歐陽詢《草書千字文》。趙孟頫《晝錦堂記》、《晝錦堂記》。
傅山草書的線條和語言上有很多自己的東西,連綿氣息排山倒海,情感比王铎更充沛。他以大草形式寫行草,增加了聯綿的線條與組合,更加豐富,更有表現力,着有《霜紅龛集》四十卷。
王獻之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于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為世人所重。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衆長,冶于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