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馬谡怎麼死的(馬谡到底死沒死)

biang 中華百科 680

本文目錄

  1. 馬谡是如何死的
  2. 三國中馬谡怎麼死的,是什麼心情
  3. 馬谡是怎麼死的,在曆史上啊。後人對他的評價如何
  4. 馬谡的死是因為什麼
  5. 大家知道馬谡在曆史上是怎麼死的嗎

馬谡是如何死的

在中國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一章節名為諸葛亮揮淚斬馬稷,那麼在曆史上這個事情真的存在嗎?那馬稷作為諸葛亮非常贊賞的将領,隻是一次失誤而已,真的必須死嗎?這個故事雖然在世間廣為流傳,但是真的有史實來證明這是真事嗎?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隻是一部小說而已,既然是小說就必定會有美化加工史實的可能。下面就讓我帶領大家探究一下曆史的真相吧。

一、馬稷是誰

談論一個人的生死,自然先得知道他到底是誰。馬稷是三國時期劉備的部下,由于他文武雙全,又喜歡探讨兵法,所以諸葛亮對他很是器重。在建興六年,他跟随諸葛亮北伐時,由于他恃才矜己,完全不顧諸葛亮的作戰部署導緻街亭失守。

二、街亭失守對北伐的重要性

講完了主角,接下來看看曆史背景。街亭是當時北伐的重要戰略地,諸葛亮也再三強調過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大家也很好奇吧,這小小的街亭一旦失守,後果真的有那麼嚴重嗎?在曆史中,曹魏名将張郃趁街亭失守立馬乘勢反擊,戰局驟變,諸葛亮不得已退回了漢中。

三、馬稷為什麼必須死

在我看來馬稷必須死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他違反了軍令制度,并且鑄成大錯,不治不行;其二是由于街亭失守,蜀國本就處于危險之中,現在必須給群臣百姓一個說法。

四、馬稷到底是怎麼死的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關于馬稷之死一共有六處記載,這六種記載的說法都不太一樣。有說谡逃亡的,也有說亮拔西縣千餘家,還于漢中,戮谡以謝衆的,還有說谡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的。總的來說,對于諸葛亮揮淚斬馬稷在史書中還是沒有明确的記載。大概是因為又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的原因吧。

這就是馬稷死亡的真相啦。

三國中馬谡怎麼死的,是什麼心情

建興六年(228年),馬谡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緻街亭失守,蜀軍撤軍後,馬谡被諸葛亮處死,另說死于獄中。

揮淚斬馬谡,一說是《三國演義》中,因為馬谡的驕傲自大導緻街亭被破,街亭對于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谡的人頭來換取民心。

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谡雖然重要,但卻不是唯一,蜀國雖然失了街亭,但是還能争霸天下。馬谡被斬是必然的原因,因為,蜀國的勢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這兩點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斬的必然性。

結局争議

對于馬谡的結局,《三國志》中卻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是“谡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顯,就是街亭之戰後,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基于此種說法,民間産生了很多相關的傳說,比如在姜維傳的設定中,馬谡潛逃後改名甯随,并在諸葛亮病逝後重新為蜀漢效力。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則記載,“谡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即馬谡在獄中病故。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則和《三國演義》中的說法相同:“亮拔西縣千餘家,還于漢中,戮谡以謝衆”。即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谡。

三種說法都出自原作者陳壽。同一個作者、同一部史書中對同一個人的記載出現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況,表面看上去,馬谡的結局是存在矛盾的。

馬谡是怎麼死的,在曆史上啊。後人對他的評價如何

馬谡,字幼常,襄陽宜城人,馬良之弟,初從劉備入蜀,擔任要職。諸葛亮器重馬谡,認為他才智過人,善于軍事策略。蔣琬也贊其為智計之士。但馬谡在諸葛亮北伐時因戰略失誤失守街亭,導緻被斬。後人認為馬谡在敗後自首,被斬于軍門,這一觀點源于《三國演義》。

實際而言,這一說法源于羅貫中的小說創作,與史實有所出入。《三國志》記載,馬谡在街亭之戰後并未自首,而是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官。馬谡最終被諸葛亮下令處死,但實際是病死獄中。諸葛亮親自祭奠,并善待馬谡遺孤。

諸葛亮對馬谡評價複雜,既有知人之明,也有對劉備囑咐的忽視,導緻北伐失敗。馬谡在南征孟獲時提出戰略方針,諸葛亮采納并取得成效。馬谡與諸葛亮交情深厚,諸葛亮對其處死雖然合乎法律,但内心惋惜,善待其遺孤。後人評價馬谡多因《三國演義》的塑造,其真實形象與小說有所差異。

馬谡之死是曆史的真實,而非小說中的情節。小說中對馬谡畏罪潛逃的描述并不準确,實際馬谡被包圍在山上,最終在軍中被問斬。馬谡是否逃亡存在争議,但其死亡是确定的,而非病死獄中。諸葛亮的痛哭并非因為馬谡,而是對自己未能了解馬谡性格的自責。馬谡被斬是法律的裁決,而非個人情感的表達。

馬谡的死是因為什麼

馬谡死的真正原因是: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來伐後,派大将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阻擋馬谡。由于馬谡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将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調度混亂,馬谡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谏馬谡,馬谡不采納他的計謀。

而且馬谡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谡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并大敗馬谡,馬谡的士兵敗逃四散。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據點,隻得攻取西縣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漢中。諸葛亮回軍後,将馬谡連同與之一起在街亭作戰的張休、李盛等全部處斬。

馬谡的故事:

馬谡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随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馬谡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議論軍事謀略,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

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谡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諸葛亮還認為不是這樣,讓馬谡擔任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

大家知道馬谡在曆史上是怎麼死的嗎

三國志.蜀書》,馬谡之死有三種:

一是獄中病死:

《馬谡傳》記載:「馬谡下獄物故」,即死在獄中。

二是被斬:

《諸葛亮傳》:「斬(馬)谡以謝衆人。」

《王平傳》:「丞相(諸葛)亮既誅馬谡及将軍張休、李盛,奪将軍黃襲等兵。」

三是馬谡逃走,向朗知情不報:

《向郎傳》:「向朗平時與(馬)谡善,(馬)谡逃亡,(向)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裴松之的注釋為:「(向)朗坐馬谡免長史,則建興六年中也。」

如果把上述三種說法結合起來,合理的解釋是,馬谡失街亭後,先逃亡,後被捕入獄,被判死罪,後來物故。

“物故”應該是死亡的意思,至于是自殺,病故還是被殺,都有可能,與第二種說法并不沖突。

因此,我認為馬谡還是被諸葛亮斬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