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子弟有哪些(梨園子弟是什麼)

biang 中華百科 745

本文目錄

  1. 與梨園有關詩詞 有關梨園的詩句有哪些
  2. 關于筆硯的詩句有哪些
  3. 梨園後台有哪些規矩

與梨園有關詩詞 有關梨園的詩句有哪些

1、梨園弟子唐·白居易

白頭垂淚話梨園,五十年前雨露恩。

莫問華清今日事,滿山紅葉鎖宮門。

2、梨園圖元末明初·釋宗泐

千樹花如雪,梨園春晝遲。

霓裳齊起舞,鳳管不停吹。

院落深沈處,君王醉醒時。

玉人憐貌損,折取半開枝。

3、梨園按樂元末明初·孫蕡

白雪飛香玉作城,霓裳度曲按新聲。

東風吹醒漁陽夢,一段春愁畫不成。

4、題胡廷輝梨園小畫明·童冀君

不聞昔年天寶全盛時,梨園玉雪千萬枝。

君王夜入月宮去,後庭愁損千蛾眉。

銀橋閣道相連屬,十二闌幹倚寒玉。

歸來不憶天上遊,獨記《霓裳羽衣》曲。

沉香燕坐清夜長,流蘇寶帶懸明珰。

一百五日寒食節,三十六宮明月香。

阿環睡足嬌無力,夢繞巫山楚雲碧。

六花散作晴雪飛,落地瑤華曉無迹。

漁陽一夜飛邊塵,六龍萬裡天西巡。

馬嵬腸斷埋香玉,蜀道天高空白雲。

東歸坐歎年華暮,遙夜漫漫誰與度。

梨園子弟生白頭,滿眼新人不如故。

爾來此恨六百年,花開歲歲春風前。

乾坤舊事逐流水,畫圖卻向人間傳。

半幅齊纨渺蕭瑟,拭眼春風香霧濕。

當年畫史知幾人,曾為君王寫無逸。

5、梨園弟子清·張洵佳

梨園教弟子,天子領太常。

豈以太常樂,宗廟侑烝嘗。

和平格神聽,無使紊宮商。

特以天子貴,廁身協律郎。

岐王擪玉笛,妃子無霓裳。

姗姗虢夫人,缟素學登場。

房中有雅奏,清廟無樂章。

天寶荒淫事,即此蔔其亡。

迄今優人中,傀儡一尺長。

稽首複頓首,先師唐明皇。

關于筆硯的詩句有哪些

1、筆硯将行繞曲池——唐代花蕊夫人《宮詞(梨園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詩)》

2、偷把金箱筆硯開——唐代花蕊夫人《宮詞(梨園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詩)》

3、偷把金箱筆硯開——唐代王建《宮詞一百首》

4、空攜筆硯奉龍韬——唐代李商隐《謝書》

5、筆床硯滴曾窺處——宋代詹玉《桂枝香(題寫韻軒)》

6、藩阃曾勞筆硯随——唐代趙嘏《送同年鄭祥先輩歸漢南(時恩門相公鎮山南)》

7、徐陵筆硯珊瑚架——唐代羅隐《詠史》

8、阮瑀不能專筆硯——唐代李中《贈海上書記張濟員外》

9、陳琳筆硯甘前席——唐代齊己《寄梁先輩》

10、安能終日守筆硯——唐代岑參《銀山碛西館》

11、不知筆硯緣封事——唐代窦群《初入谏司喜家室至》

12、既近淺流安筆硯——唐代李端《山中寄苗員外》

13、知親筆硯事文章——唐代令狐楚《節度宣武酬樂天夢得》

14、各抛筆硯誇旄钺——唐代劉禹錫《寄和東川楊尚書慕巢兼寄西川繼之二公近從弟…因成是詩》

15、各抛筆硯誇旄钺——唐代劉禹錫《寄和東川楊尚書慕巢兼寄西川繼之二公近從弟…因成是詩》

16、晚日未抛詩筆硯——唐代元稹《别後西陵晚眺》

17、應将筆硯随詩主——唐代白居易《令狐尚書許過弊居先贈長句》

18、應将筆硯随詩主——唐代白居易《令狐尚書許過弊居先贈長句》

19、筆硯莫抛留壓案——唐代白居易《送劉五司馬赴任硖州兼寄崔使君》

20、郡閣寥寥筆硯閑——唐代白居易《宣州崔大夫閣老忽以近詩數十首見示吟諷之下…郡齋》

21、尊酒休傾筆硯間——唐代姚合《辭白賓客歸後寄》

22、藩溷曾勞筆硯随——唐代薛逢《送同年鄭祥先輩歸漢南(時恩門相公鎮山南)》

23、今日兼将筆硯焚——唐代張贲《酬襲美先見寄倒來韻》

24、若使他生抛筆硯——唐代司空圖《閑夜二首》

25、筆硯近來多自棄——唐代司空圖《戊午三月晦二首》

26、吟處美人擎筆硯——唐代方幹《獻浙東王大夫二首》

27、閉戶十年專筆硯——唐代杜荀鶴《投江上崔尚書》

28、十五年來筆硯功——唐代杜荀鶴《秋日湖外書事》

29、休停硯筆吟荒廟——唐代李洞《送郤先輩歸觐華陰》

30、何妨筆硯資真性——唐代修雅《聞誦《法華經》

1、數年同筆硯——唐代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

2、筆硯為辘轳——唐代賈島《戲贈友人》

3、甯辭筆硯勞——唐代錢起《江行無題一百首(一作錢珝詩)》

4、甯辭筆硯勞——唐代錢珝《江行無題一百首》

5、唯當事筆硯——唐代袁朗《賦飲馬長城窟》

6、筆硯忽然投——唐代張宣明《使至三姓咽面》

7、齋心調筆硯——唐代姚合《武功縣中作三十首(一作武功縣閑居)》

8、一朝棄筆硯——唐代崔湜《塞垣行(一作崔融詩)》

9、一朝棄筆硯——唐代崔融1《塞垣行(一作崔湜詩)》

10、數年同筆硯——唐代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

11、唯應筆硯勞——唐代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12、筆硯行随手——唐代魚玄機《寄劉尚書》

13、多居筆硯中——唐代貫休《水壺子》

14、須臾筆硯間——元代唐珙《題海嶽後人煙巒曉景圖》

15、朅來投筆硯——唐代劉長卿《贈别于群投筆赴安西》

16、朅來投筆硯——唐代劉長卿《贈别于群投筆赴安西》

17、辛勤筆硯間——唐代劉禹錫《送李友路秀才赴舉》

18、鼠驕銜筆硯——唐代元稹《痁卧聞幕中諸公征樂會飲,因有戲呈三十韻》

19、移時停筆硯——唐代元稹《獻荥陽公詩五十韻》

20、未能抛筆硯——唐代白居易《自吟拙什,因有所懷》

21、幸因筆硯功——唐代白居易《題座隅》

22、幸因筆硯功——唐代白居易《題座隅》

23、吟來攜筆硯——唐代白居易《重修香山寺畢,題二十二韻以紀之》

24、岚煙筆硯濃——唐代姚合《送賈谟赴共城營田》

25、非關筆硯靈——唐代姚合《喜覽泾州盧侍禦詩卷》

26、何易憑筆硯——唐代賈島《寄丘儒》

27、筆硯且勿棄——唐代賈島《寄友人》

28、筆硯時時近——唐代李頻《春日鄜州贈裴居言》

29、筆硯寄生涯——唐代儲嗣宗《宿山館》

30、筆硯秋光洗——唐代皮日休《奉和魯望秋日遣懷次韻》

31、苦心事筆硯——唐代盧嗣業《緻孫狀元訴醵罰錢》

32、筆硯或能捐——唐代唐彥謙《歲除》

33、筆硯或能捐——唐代唐彥謙《歲除》

34、藥香沾筆硯——唐代鄭谷《故少師從翁隐岩别墅亂後榛蕪感舊怆懷遂有追紀》

35、露彩生筆硯——唐代皎然《兵馬曹季良宅夜集》

36、筆硯幾人焚——唐代貫休《聞征四處士》

37、筆硯幾人焚——唐代貫休《聞征四處士》

38、高窗筆硯明——唐代齊己《寄唐禀正字》

39、登樓筆硯随——唐代齊己《赴鄭谷郎中招遊龍興觀讀題詩闆谒七真儀像因有十八韻》

40、筆硯任橫斜——宋代陳诜《和祖擇之學士袁州慶豐堂十詠》

41、低頭勤筆硯——宋代牟巘《次史德載韻示諸孫》

42、貧來疑筆硯——宋代陳紀《暮春山行》

1、筆硯固不擇——宋代陸遊《予素不工書故硯筆墨皆取具而已作詩自嘲》

2、筆硯猶堪驅使在——當代錢鐘書《筆硯》

3、獨立筆硯間——宋代梅堯臣《詠歐陽永叔文石硯屏二首》

4、自笑老猶耽筆硯——宋代劉克莊《餘大父著作嘗以所得沈元用給事歙硯遺水南林》

5、看取光輝生筆硯——宋代孫應時《昆山龔立道昱有月石硯屏鬥南君玉諸人皆有詩》

6、朅來投筆硯——唐代劉長卿《贈别于群投筆赴安西》

7、朅來投筆硯——唐代劉長卿《贈别于群投筆赴安西》

8、倒翻筆硯——宋代辛棄疾《永遇樂檢校停雲新種杉松,戲作。時欲作親舊報書,紙筆偶為大風吹去,末章因及之》

9、聊寄筆硯中——宋代陸遊《暇日弄筆戲書》

10、一笑玩筆硯——宋代陸遊《北窗試筆》

11、老去筆硯生塵土——宋代張耒《瓜洲謝李德載寄蜂兒木瓜筆》

12、筆硯置藩籬——宋代樓鑰《走筆送僧義沖》

梨園後台有哪些規矩

梨園後台傳統規矩。

1、醜角未開面前,他角均不得抹彩或勾臉;

2、旦角既上裝後,不許赤身露體;

3、各項角色在未上彩、抹臉、勾面以前,均不得試戴網巾、口面及盔頭諸物;

4、财神及加官之面具,禁止朝天安放,已取手中,不得複與他人交談;

5、婦女不許上台或入後台;

6、後台各角概不許掀簾向台下窺視,尤不許與熟人暗打招呼;

7、後台不許頓足罵人;

8、未開鑼前,場面上各種音樂響器,一概不準敲碰;

9、打鼓老所坐之處,名為九龍口,無論何人均不得擅坐;

10、未開鑼前,花旦不許上台;

11、青龍刀、開門刀,不許擅動或玩弄;青龍刀不用時,須用布包裹;

10、在後台不得拍掌喝彩;

13、後台不許跨坐兩箱之間;

14、後台不許抱膝而坐;

15、後台不許拉弓,槍柄不許搗地;

16、後台各角,不許随意玩笑;

17、堂闆(即公堂責人之大闆子)在後台不許搬動;

18、後台不準将玉帶反上;

19、韋陀杵不許朝天握持;

20、各角一入後台,即先向祖師前行禮。

影視劇梨園三規:

第一條:武生不得與花旦苟且。

第二條:梨園弟子不得街頭雜耍賣藝。

第三條:武生不得相争。

我們今天讨論的問題是“武生不得與花旦苟且”,通過上面梨園後台傳統規定,我們可以看出來,并沒有“武生不得與花旦苟且”這個規定,據考證,這個說法來自于影視劇,是為了表現梨園子弟生活不易,感情不易,為藝術獻身的高尚品德。

要論證這個問題是個僞命題,我們可以了解一下我國戲曲角色的發展經過。

元、明時代的戲曲演員。

據記載,元、明年代,是有女性角色登台表演的,特别是明代的教坊,明為教坊,實為官妓,從業者多為犯官、罪人的妻女,明代被後世有些學者稱之為“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最沒有人格的朝代”,究其原因,源自于朱元璋在吏治方面,大殺特殺,後有至朱棣時代。所以明代對于官員的管理,是非常嚴苛的,也因此而造就了“文人不怕死”的曆史美譽。

教坊中的從業者,既要供人蹂躏,又要供人取樂。男演員從明初起就規定要戴綠頭巾以示辱,他們的妻女大抵也是演員。後世稱妻子有外遇者為戴“綠帽子”或“綠頭巾”。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國家頒布明文規定,禁止男女同台,随着清朝後期女性被禁足在家,“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錯誤思想傳播,女性可以說基本上就絕迹于戲台了。旦角便都由男優擔任,而女旦所遭的蹂躏也就同樣落到了男旦的頭上——他們演出前要在戲院兩廂“站台”,為來看戲的大爺們遞水、陪坐;演出時要與台下捧場的豪客“眼色相勾”;演出之餘還要到闊佬兒處陪酒、賣笑,甚至還要同他們做些不伶不俐的

在京劇曆史上,民國期間的“四大名角”可謂是家喻戶曉,分别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這其中程硯秋是梅蘭芳先生的徒弟。他們共同開創了旦角全新的演繹方式。

旦角,不是模仿女性,而是演繹女性。

所以說,在梨園這一塊,從來就沒有“武生和旦角不能苟且”這樣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