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秦朝宰相李斯是怎麼死的
在古代的這麼多朝代的丞相當中,下場最悲慘的人是秦朝的宰相李斯。李斯是被五刑殺死,并且腰斬在鹹陽。而先秦時候的五刑是墨、劓、剕、宮、大辟。可以說是非常慘的,但是五刑在不斷發展中,社會在進步,因此朝着非常聞名和人道的方向去發展,摧殘程度也變弱。李斯雖然沒有被割掉舌頭,但是五樣刑罰一點沒有少。李斯不但被刺了臉,還被劓鼻,之後是剁肢,最後是腰斬和砍頭,想想都是很恐怖的。
所說說到李斯死也是非常大的諷刺,第一點,《大秦律》就是李斯自己制定的,并且他自己也是執行者。第二點是李斯是秦始皇暴政的幫手,可以想象出來李斯自己也是殺人無數的,這些劊子手大概都是他培養出來的,但是最後自己卻要被這些劊子手執行這些刑罰。所以說李斯也是自作自受的。這個五刑執行起來是非常漫長的,死亡過程也是非常慘不忍睹的。而李斯自己多行不義必自斃,自己一生做過的罪孽,以及自己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和權力、名利都随着他悲慘地死去消亡。

李斯生前的權力可謂是非常大的,他是河南人,為了讓自己有出息,他離開家鄉,幾十年都不回家,為了自己的利益,他甘願背叛自己的國家,到秦國做了漢奸,為了功名利祿,他竟然寫出了《谏逐客書》,之後做了嬴政紅人;為了争權奪利,他排擠自己的老同學韓非,然後毒死對方,為了拍皇帝的馬屁和争奪權力,他竟然狠心的開始排擠老同學韓非,并将其毒死在獄中;為了讨好皇帝,他搞出來的焚書坑儒,曬到了幾百名儒生,可以說李斯是非常無情和殘忍的,也是慘無人道的!
最後李斯動郡小吏做到了秦國的丞相,秦始皇的親家,可以說他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但是李斯并沒有停下他的腳步!他很清楚自己的老師荀子交給他的物忌太盛的道理,他也沒有沉迷在榮華富貴彙總,他曾經感歎自己曾經是百姓,如今做了丞相,可以說到了人生巅峰,但是物盛則衰,最後會是什麼結局呢?李斯還是對現實非常清醒的。他自己也有不好的預感。為了得到更多利益,李斯最後和趙高以及胡亥這些人假傳遺诏,最後扶蘇自殺,蒙恬被害,他自己下場也是很悲慘的!
最後李斯被趙高卸磨殺驢,他曾經的盟友恨不得除掉他,他在監獄中被嚴刑拷打,他也嘗到了秦朝的酷刑的殘忍。他想着重見天日,但是狠毒的趙高是不會讓他如意的,李斯在這場權力争鬥中慘敗,最後被折磨和斬首!被執行五刑的時候,李斯已經是七十三歲的老人家,頭發都花白,自己的兒子李由一樣被處死,隻能說李斯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李斯最後是怎麼死的為什麼被殺
史話《大秦賦》第1期,探索曆史劇人物背後的心路曆程。
明朝人李贽《史綱評要·後秦紀》: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推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
就橫掃六國、一統天下,進而創立前無古人的秦帝國而言,李斯在世人眼中的地位是很高的,高到可以跟秦始皇“并行”,但是他的結局卻是讓人唏噓不已。
《史記·李斯列傳》曰:“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
秦二世當政後,李斯作為始皇帝最親近之人,大秦帝國的締造者,卻被像罪大惡極之人般消滅。所遭受的死前折磨更是驚世駭俗。
《漢·書·刑法志》曰:“當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謗詛詈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
李斯在被腰斬前,先是臉上刺字,接着用刀割掉鼻子、砍掉左右腳,然後用藤條或荊條将人活活打死,最後砍掉腦袋、把屍體當街剁成肉醬。可以說僅1個“具斯五刑”,李斯就已經死得透了。秦二世後面還要加個腰斬,意味着秦二世的洩憤訴求攀升到極緻,他對李斯是恨透了。
一代秦相李斯就這樣在帝王的恨意中,落了個不得善終。然而李斯的結局,其實早在李斯離開師傅荀子之時,就已經注定了。而這一切,又都在他跟師傅的告别詞中有過暗示。
李斯在楚國上蔡當管倉庫的小吏時,看到廁所裡的小鼠見人就跑,而糧倉裡的老鼠見人卻有恃無恐。悟出了影響自己一生的人生哲學“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環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一個人要想過上好日子,就要明确地想辦法攀爬到1個能夠給你好日子的環境中,隻有處在那個環境中,才有可能成功過上好日子。
自此之後,李斯開始瘋狂的惡補自己的學識、認知等,努力讓自己有匹配過上好日子的能力,為此李斯特意拜師荀子。除了能力提升,李斯還把眼睛看向四方,探尋能讓自己成勢的環境,最終選擇了秦國。
《史記·李斯列傳》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争時,遊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骛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
李斯的眼中,西邊的秦王要吞并天下,以自己一己之力建立帝業,所以正值需要大量人才做戰略謀劃的時候,而這正好是自己一展抱負的千載難逢之機會,于是李斯毅然選擇離開老師去秦國奮鬥。與此同時李斯也說出了自己對人生價值的理解。而這些話縱使放在今天也是熱血滿滿。
《史記·李斯列傳》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李斯把功名富貴放在了自己追求的終究目标,并且暗諷那些地位卑微,卻不想功名富貴,天天混日子的人是白白長了一副人相。在李斯的字典裡所謂的“禮義廉恥”那些應該很少,他是把最大的恥辱視為卑賤、貧窮。
後來,到了秦國的李斯,那顆對功名富貴的利己追求,确實讓他有了努力的動力,也讓他成為了人上人。但是将人生目标僅視為功名富貴,對于人來說是補瘡剜肉,看似有效果,實則埋下重大隐患。
對“功名富貴“的無限渴望,讓李斯在心理上,可以為了眼前利益而毫無原則,甚至可以說隻要價錢合适,他可以出賣任何人,如此一來直接造成了李斯後來的悲劇。
李斯萬事利己,趙高得以僅僅是“許諾共治天下”就成功說服李斯放棄自己的職業操守,背叛新君主扶蘇,恭迎胡亥篡位。
在篡位的行動中,李斯認定自己是功臣,可以繼續得到重用,逃過在秦始皇時代就反對他的扶蘇所支配,所以除掉扶蘇是他的最大利益選擇。
然而李斯忽視了一山難容二虎的事實,李斯要繼續把權,當百官之長,但是秦二世之下隻有一個位置——趙高作為另1個功臣,他也想要。
趙高是宦官,是秦二世的老師,李斯雖然是丞相,但去後宮次數有限,跟年少的秦二世理論上隻是萍水相逢的關系。而古時的大臣權力,往往直接取決于皇權,皇帝說你好,你就好,說你啥也不是,就啥也不是。
如此一來,李斯在跟趙高的争鬥中,跟秦二世走得更近的趙高是有天然優勢,李斯陷入1個最不利己的環境,最終死在了不利環境中。
環境給予李斯一切,卻也讓他死在環境之下。功名富貴激勵了李斯奮發圖強,卻也讓他被利益蒙蔽雙眼,失去基本的判斷,釀成“大禍”自己作為人而不得善終,自己的事業二世而亡。
秦朝的李斯是怎麼死的、為什麼
李斯被趙高讒言害死,但其實李斯之死也是因為秦二世忌憚李斯對其皇位的威脅,故而借助趙高之手除掉了他。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出身卑微,為小吏。他看到廁中老鼠“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糧倉中的老鼠卻“食積粟,居大庑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慨然歎道:“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于是李斯“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成之後,認為隻有秦國,才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骛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決定前往秦國遊說秦王,臨行前,對他的老師說:“诟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讬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短短幾句話,李斯汲汲于改變由出身所決定的命運的雄心,表露得淋漓盡緻。
李斯西入秦,為呂不韋舍人。呂不韋也比較看重他,“任以為郎”,于是有機會遊說秦王。秦王嬴政認識到了李斯的才華,拜他為客卿。
李斯剛成為秦客卿不久,便趕上秦宗室大臣的逐客令:“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以遊說方式獲得秦王親睐的李斯,自然在名單之中。李斯發憤作《谏逐客令》,于是“秦王乃除逐客之令,複李斯官,卒用其計謀。”
其後二十餘年,秦王終于統一六國,建立起秦帝國,以李斯為臣相。其後秦王廢封建,立郡縣;“明法度,定律令”;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治離宮别館,周遍天下”;“又巡狩,外攘四夷”。如是種種,“斯皆有力焉”。李斯的政策和建議符合秦王的意志,故能獲得秦王非常強有力的支持;而李斯本人,深得秦王信賴,不僅給予他高爵厚祿,還在臨死之時,以他為顧命大臣。
至此,李斯的人生走到了最高點。“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鹹陽,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歎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司馬貞《索引》言:“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李斯言己今日富貴已極,然未知向後吉兇止泊在何處也。”李斯似乎也意識到自己接下來的命運,才有了這一番感慨。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東遊會稽,崩于沙丘台。臨死前,以宦人趙高與李斯同為顧命。其後李斯在趙高的威逼利誘之下,篡改始皇遺诏,賜死扶蘇、蒙恬,以二世為皇帝,自己仍居臣相位。并非李斯缺乏操守,而是就一個出身卑微,卻機緣巧合,建立一番功名,獲得榮華富貴的人而言,眼前的名位來之不易,哪能輕易地說放就放。
這樣一來,“沙丘之謀”變成李斯攥在趙高手中的權柄,以至于最終成為自己被殺的原因:“夫沙丘之謀,丞相與焉。今陛下已立為帝,而丞相貴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丞相居外,權重于陛下。”位高權重本不是二世懼怕李斯,并決意要除掉他的原因,更根本的原因恐怕是,二世本身也是“沙丘之謀”的主角,同樣有權柄握在李斯、趙高手中。趙高為刀筆吏出身的閹人,本不足懼;李斯的存在,則始終是二世皇帝位的一個威脅,即便二世借趙高之手盡殺秦諸公子後,這種威脅仍然存在。因此李斯的死,又是一個必然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