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李隆基與武則天是什麼關系
武則天是李隆基的祖母。
武則天是李治的皇後,後來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而李隆基是唐朝的第八任皇帝。武則天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後來被李世民之子李治看上,深受其寵愛,甚至登上後位,并為李治生下了四個兒子,李隆基的父親就是武則天的第四子。李旦的一生也頗為坎坷,他曾兩度登基,兩度禅位,第一次禅位就是被其母武則天所迫。而李隆基身為李旦的兒子,卻被過繼給了李旦之兄李弘,也是因為受到武則天的逼迫。
李隆基英俊潇灑,多才多藝,一開始卻并不被武則天所重視。雖然如此,李隆基卻依然很有主見。李隆基七歲的時候,看到武則天的侄子武懿宗在一次祭祀上大聲呵斥侍衛。李隆基當即怒目而視:“這是我李家的地方,你竟然這樣訓斥我家的護衛!”随後,甩袖離去。武則天知道這件事後,非但沒有怪罪李隆基,反而對他寵愛起來。
武則天雖然寵愛李隆基,但是卻将李隆基的生母與嫡母都秘密地殺害了。所以李隆基,從小就是去了母親,曾受到父親的妾侍和其姨母的照料。所以,李隆基是武則天的孫子,曾受到過武則天的寵愛,但同時武則天也是李隆基的殺母仇人,是武則天殺害了李隆基的母親,讓李隆基在幼年就失去了生母的照顧。
擴展資料:
由于李隆基和武則天的關系,武則天是很喜歡這個孫子的,甚至早早的就選定了李隆基為繼承人。
公元696年四月,武則天為封禅嵩山做準備,親自撰寫《曳鼎歌》:“羲農首出,軒昊膺期。唐虞繼踵,湯禹乘時。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鑒,方建隆基。”鑄九鼎,搬放于通天宮。此鼎銘文以李隆基的名字收尾,許多學者認為是巧合,但趙炎不這麼認為。
《曳鼎歌》準确無誤地向朝野發出了兩個信息,一是武則天為自己的君權正名,我做皇帝,歸功于天,我的君權屬于神授,這是上天降下的符瑞,叫我建立隆盛的大周基業;二是為接班人人選做政治鋪墊,能夠繼承我的基業之人,唯有孫子李隆基。這一年,李隆基十一歲。
至此,武則天的接班人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當然,還屬于“内定”,因為許多障礙依然存在。以後的六年裡,武則天基于這個“内定”,一步步為李隆基順利接班清除障礙,創造了許多有利因素。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助其父登上帝位,使朝政大權重回李家人的手中。李隆基生于685年,卒于762年,共在位四十四年,其父是唐睿宗李旦,其母被武則天秘密殺害。
李隆基雖然是李旦之子,但是卻被其祖母要求,過繼給了李旦之兄李弘。其父李旦被迫讓位給其母武則天,後來武則天讓位給了李旦之兄李顯,李顯昏庸無能,朝政被韋後所把持。李顯死後,韋後想要效仿武則天,于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合起來,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助李旦稱帝。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武則天
李隆基怎麼評價武則天
一、評價:
李隆基是武則天的孫子。
李隆基認為奶奶武則天是個很有成就的女性政治家。
盡管奶奶武則天也犯了一些錯。但她還是個有成就的女人。另一方面李隆基又認為女人應該遠離政治。政治的血雨腥風對女人的身心都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女人的内心是感情豐富的。是充滿柔情的。但是因為政治。女人不得不在很多人面前表現的比較冷。
其實女人的内心是很熱情的。但是政治女人表面上都比較冷,内心都很熱情。政治女人内心也渴望得到感情。得到愛。得到關心和愛。但是政治女人為什麼要表現的比較冷。而内心又渴望激情呢。因為國家大事太多。外界給她的壓力太大。皇宮裡的争權奪力太厲害。太複雜。還有内心的孤獨。所以有些人覺得她們沒有感情。實際上她們的内心也有着很豐富的感情。
二、人物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緻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
李隆基是怎麼從心狠手辣的武則天中奪回江山的
武則天因“神龍之變”被迫退位給李顯,李顯又被韋後殺死,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後擁護李旦即位。李旦在位期間,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劍撥弩張,李旦夾在中間不知如何是好,索性把皇位禅讓給李隆基,至此李隆基開始了長達44年的執政生涯,開創了“開元之治”。
武則天被逼迫傳位給唐中宗李顯,之後李顯複位執政。韋皇後想把李顯取而代之,開始在朝中培養自己的勢力集團。景龍四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聯手把唐中宗毒死了,至此韋皇後開始臨朝聽政,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兩人都對皇位觊觎已久。于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之變”,斬殺了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後唐睿宗李旦即位,李隆基為皇太子。
李旦為了感謝太平公主擁護自己,對太平公主加大封賞,一時間太平公主權傾朝野。李隆基也開始逐漸顯現自己的政治才能,李隆基不滿太平公主幹預政權,太平公主也害怕日後李隆基威脅到自己的權利。等到唐睿宗李旦退位,李隆基即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除掉太平公主。李隆基率先發動“先天之變”,斬殺太平公主的勢力集團,随後将太平公主在家中賜死,至此李隆基真正掌握了帝王應有的全部權力。
李隆基最終坐穩皇位,前期真的是一波三折,這皇位也是來之不易。李隆基是整個唐朝曆代帝王中,他是在位最久的。在位期間,李隆基勵精圖治,任用賢臣,重視農業生産和文教,把唐朝推向極盛時期的頂峰。
武則天為什麼傳位李隆基
武則天并沒有傳位給李隆基,李隆基的皇位是李旦傳給的,他們之間的傳位順序是:武則天-李顯-李旦-李隆基。
705年武則天病重時,宰相張柬之與将領李多祚等人擁太子李顯發動政變,他們殺女皇的男寵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
中宗李顯重祚,唐朝複辟,封其弟李旦為安國相王,其妹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史稱神龍革命。中宗統治經驗頗為缺乏,在位時政治腐敗,貪墨成風。
他受到韋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武三思等人迷惑,将功臣張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流放誅殺。韋後與安樂公主野心勃勃,想要成為武則天第二。
他們與上官婉兒聯手迫使太子李重俊發動重俊之變,重俊最後事敗被殺。710年韋後和安樂公主毒死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即殇帝,并且打算加害相王李旦。
李旦之子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唐隆之變,誅盡韋後與武氏勢力,擁立睿宗李旦複辟為帝。
睿宗複位後,立其子李隆基為太子,同意其妹太平公主幹預政局,雙方時常發生權力鬥争。712年睿宗決定禅讓帝位,太子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
擴展資料:
這段時期皇位更叠的重大事件:
1、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紫微城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複辟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軍敬晖、右羽林将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将軍李多祚、左羽林将軍李興宗等。
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台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随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禅讓。第四天,李顯正式複位。二月初四(3月3日),複國号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晖,平陽郡王;桓彥範,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2、唐隆政變
唐隆政變,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當時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長安城共同發起的一場宮廷政變。
唐隆元年(710年)6月,唐中宗李顯暴死,外界傳韋後和安樂公主下毒,暗殺李顯,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韋後意欲臨朝攝政,她扶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将領南北衙禁衛軍交與韋家子弟統領,其獨攬大權之心昭然若揭。
宰相宗楚客夥同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以及韋家諸人一同勸說韋後沿用武則天的慣例登基稱帝,當時守衛宮城的南北禁衛軍以及地位重要的尚書省諸司,都已經被韋氏子弟所控制,他們大量網羅黨羽,在朝廷内外互相勾結。
宗楚客又秘密地上書皇太後韋氏,引用圖谶來說明韋氏理當取代大唐朝而君臨天下。宗楚客還打算害死李重茂,隻是十分擔心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會從中作梗,于是與韋溫和安樂公主密謀除掉他們。
李隆基以禁軍殺了韋後、安樂公主,并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告終。這次政變的後果是,即位不足一個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複辟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權勢更加強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則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隆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隆政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神龍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