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是怎麼死的(蘭陵王是怎麼又活了)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曆史蘭陵王怎麼死的 蘭陵王是哪個朝代的
  2. 《蘭陵王》蘭陵王怎麼死的
  3. 曆史上蘭陵王是怎麼死的呢你有哪些了解
  4. 曆史上的蘭陵王是怎麼死的
  5. 蘭淩王蘭陵王是漢人嗎

曆史蘭陵王怎麼死的 蘭陵王是哪個朝代的

《蘭陵王》電視劇收視高漲,劇中由馮紹峰扮演的蘭陵王受到了大家的喜愛,蘭陵王為了能夠拯救楊雪舞,為了拯救百姓,竟然答應皇上去死。下面就來為你揭秘蘭陵王曆史上是被毒死了嗎?這個問題,據透露在這一集中的确會出現了蘭陵王死的局面,可是在後面的劇情中蘭陵王又出現了,因為他是假死,他被鄭兒用計給救了。另外,很多網友也關心蘭陵王是哪個朝代的,曆史上蘭陵王是屬于齊國的,但是可惜的是,蘭陵王英年早逝。

蘭陵王是被誰殺死的?《蘭陵王》第36集中,高緯和馮小憐來到了蘭陵王府,蘭陵王當場喝下了皇上所賜的毒酒,蘭陵王希望能用一死換來一個好皇帝,希望皇上能好好對待百姓。預告片中隻透露到喝下毒酒,之後蘭陵王嘴裡流出了血,後面到底有沒有死,則留了個懸念。

觀衆們紛紛質疑道:蘭陵王真的被毒死了嗎?從劇透中看以看出,在第36集中的蘭陵王是假死,原來當時他喝下的毒酒被皇後掉了包,喝了這種酒隻會出現心髒暫停幾小時的狀态。

據說,後來鄭兒将蘭陵王藏在了一個地窖,在昏迷多日之後蘇醒的蘭陵王被鄭兒告知楊雪舞已死的噩耗。不過,蘭陵王并不相信這是真的,于是他開始假意順從鄭兒,獲取其信任,并企圖逃脫牢籠。

《蘭陵王》蘭陵王怎麼死的

《蘭陵王》蘭陵王被賜自盡。後主高緯聽到蘭陵王将國事比作家事便心生不快,他認為蘭陵王的口氣就是要取代他的意思。之後高緯便對蘭陵王起了殺心。後來蘭陵王也察覺到皇帝對他有不滿之心,他于是便打算稱病辭官避禍。但不久之後,後主高緯便派人給蘭陵王賜下了毒酒。蘭陵王知道皇帝執意要他死,于是便在絕望之下喝下了毒酒。

蘭陵王輝煌時刻

芒山大捷是蘭陵王一生最為輝煌的時刻。芒山之戰初期,北周大軍将北齊的重鎮洛陽團團包圍。蘭陵王随北齊大将斛律光受武成帝高湛之命率軍支援洛陽守軍。當時蘭陵王率數百騎兵直抵金墉城下,不一會北周的大軍追上将其包圍。蘭陵王脫下頭盔像金墉城内守軍的北齊守軍表明身份,守軍見到蘭陵王的援軍後軍心大振,蘭陵王率騎兵在城外厮殺。

曆史上蘭陵王是怎麼死的呢你有哪些了解

蘭陵王是皇帝用毒酒賜死的,北齊皇帝性格懦弱,他和他的祖先不能相比,更重要的是他荒淫殘暴,而且殺起自己的親人也毫不手軟。當時高緯和蘭陵王在一起,談到了邙山之捷,而高緯關心了一下蘭陵王。蘭陵王覺得高緯這麼心疼自己,心裡面有些激動,然後就回了一句,這是家事并不覺得辛苦。正是因為這句比較親近的話,所以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猜忌

史書上記載,高緯嫌棄他說這是家事,所以有些忌諱。因為高緯非常的小心眼,覺得家事是自己的并不是他蘭陵王可以随便說的,而且他還猜疑蘭陵王是否想要取而代之,最後想把國事變成家事。蘭陵王說錯了話之後也覺得大難将至,所以每天都在惶恐之中。盡管做事,非常的低調,而且還淡化了自己,但是還是抵不過君叫臣死的宿命。

毒酒

高緯派使者去看望蘭陵王,然後送去了一杯毒酒,當事人蘭陵王特别的生氣。對自己的妃子說,自己這麼忠心,從來都沒有辜負任何人,為什麼會遭到毒酒對待?當時他的妃子說讓他去找皇上說清楚,因為他的妃子認為這是兄弟之間的誤會,隻要蘭陵王向皇帝說清楚,有可能就會沒事了。

北齊王朝滅亡

但是蘭陵王知道讨說法是沒有用的,之前和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将也被引誘入宮,最後被弓弦活活勒死了。當時的蘭陵王萬念俱灰,說了一句天顔何由可見,然後就喝下毒酒離世了。他毅然決然的離開了這個亂世,那個時候蘭陵王隻有30歲。作為北齊的重要軍事統領,他的遇害也導緻北齊王朝終結,後來北齊被北周的皇帝滅掉,高氏的子孫基本上都被屠殺殆盡。

曆史上的蘭陵王是怎麼死的

1、蘭陵王最後被皇帝賜酒毒死。

2、人物簡介

高長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肅,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省景縣),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将領,封爵蘭陵王。

3、人物生平

高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将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将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晉陽,高長恭奮力将其擊退。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長恭戴着頭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頭盔脫下來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長恭,派弓箭手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讴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後曆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與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陽。段韶患病,高長恭總領其衆。前後以戰功别封钜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後因“國事即家事”招緻北齊後主高緯記恨,于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緯賜死。死後朝廷追贈為太尉,谥号武~

蘭淩王蘭陵王是漢人嗎

1,蘭陵王是漢人嗎準确來說是的。他的祖父高歡就是個鮮卑化的漢人,後高歡滅東魏建北齊。蘭陵王高肅的父親乃是高歡的長子高澄,母親是誰《北齊書》《北史》均未寫明,但自然可以認為是漢人。應該是是是的,是五代時期的,叫高長恭2,曆史上的蘭陵王蘭陵王高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将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将士分享。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于蘭陵王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蘭陵王的介紹在生活中,我們不僅喜歡長得好看的人,還喜歡戰功赫赫的将軍。而在中國古代就這麼一個符合雙重标準的人物,他就是南北朝時期北齊皇室蘭陵王高長恭。高長恭是曆史上出名的美男子子,更是一個征戰沙場的将軍。他曾經在邙山之戰時,僅率領五百騎兵就成功将北周打退,替金墉解圍。可惜功高震主,最終北齊後主高緯賜下毒酒。高長恭又名高孝瓘、高肅,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将領,封爵蘭陵王。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成功替金墉解圍,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讴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後曆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前後以戰功别封钜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後因“國事即家事”招緻北齊後主高緯記恨,于武平四年被高緯賜死。死後朝廷追贈為太尉,谥号武。中文名:高長恭别稱:高孝瓘、高肅所處時代:北齊民族族群:漢族出生時間:541年去世時間:573年主要成就:邙山大捷、白狼城之戰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省景縣)爵位:蘭陵王官職:大司馬、太保谥号:武葬地:今河北省磁縣蘭陵王高長恭的妻子高長恭出生于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時期,是北齊皇室家族的成員。在真真實實的曆史中,關于高長恭的記載主要集中在他的相貌和他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經曆為主。而關于他的家庭情況,史書上記載的并不是很多。在史書上,高長恭的的真正妻子是鄭氏。關于這位鄭氏,史書上沒有太多記載,推測應該是某位姓鄭的大臣的女兒。他還有一個小妾叫王氏,同樣沒有哪些記載。在這兩個人中,高長恭最愛的應該是他的正室鄭氏無疑。因為在他被後主高玮賜死之後,這位鄭氏便從此皈依佛門,可見她對高長恭的感情之深。蘭陵王高長恭有兒子嗎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曆史上,曾經出現了無數的英雄豪傑和傳奇人物,他們的英勇事迹和豐功偉業一直被我們所傳頌和銘記。而在這些數不清的風雲人物中,南北朝時期北齊的著名将領,也是中國曆史上美男子子之一的蘭陵王高長恭一定是最特别的.一個。蘭陵王是北齊皇室成員之一,他身份顯赫,祖父是北齊的奠基人申武帝高歡,父親是文襄帝高澄。他是一個卓越的将領,最後卻因為後主高玮的多疑和嫉妒而被賜死。在史書中,并沒有記載高長恭後代的情況,在他死後他的正妻鄭氏便皈依佛門。而按照當時的規矩,沒有子嗣的妃嫔在丈夫死後出家,有孩子的便由孩子奉養。因此,一般認為高長恭并沒有後代。但是近些年,人們在洛陽龍門石窟發現了一尊像龛。上面的題記寫到是唐朝時蘭陵王的孫子為他死去的妻子所造。這裡可以看出高長恭似乎是有子孫後代的。這個像龛的真真實實性還有待進一步考察和研究,或許不久之後我們就能确定他到底是不是高長恭的後代了。高湛和高長恭是咋樣關系在中國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北齊是一個隻存在了二十八年的短命政權。但是這又是一個非常神奇甚至是在中國那麼多的王朝中絕無僅有的王朝。因為北齊的王族高氏基本上都是相貌俊美,又有很高的聰明才智的男子。比如說北齊第四位皇帝武成帝高湛,在比如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子高長恭。高湛是申武帝高歡的第九個兒子,因為外表生得俊偉挺拔,而深受高歡的喜愛。然後是著名的美男子子高長恭,相傳他長得俊俏柔美。他曾經在邙山之戰中率五百兵士便解救了被圍困的金墉城,打得北周軍隊落荒而逃,他也因此名聲大噪。或許是因為他的威望太大了,後主高玮開始懼怕他可能會成為自己的大患,于是便賜毒酒一杯讓他自殺了。高湛和高長恭論輩分來說應該是叔侄關系,但是曆史上對于他們之間的關系沒有特别記載,唯一寫到的都是很平常的君臣對話。楊堅是蘭陵王的兒子蘭陵王是南北朝時期北齊的王爺,而楊堅原是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臣子,後來楊堅在宇文邕死後獨攬大權,最終篡位建立了隋朝政權。根據史書資料記載,蘭陵王和楊堅出生在同一年。蘭陵王是北齊皇帝高澄的第四子,而楊堅是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可見,蘭陵王和楊堅并沒有血緣關系。若一定要說二人有哪些關系的話,也隻能他們兩人效忠的朝廷和君主不同,屬于敵對關系。蘭陵王是到底是哪個朝代的在中國五千年的漫長曆史中,從東晉滅亡到隋朝建立的這兩百年間,因為并沒有一個政權能夠建立統一的王朝。這一時期曾經先後出現了九個占據一方的政權,而在這些政權中,最獨特可能也是這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政權便是高氏一族所建立的北齊政權。而在這一族中,最有名的一個是中國曆史上十大美男子子之一的蘭陵王高長恭。高長恭是北齊的奠基者神武帝高歡的長孫,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在英俊挺拔的高氏一族中,他的相貌也是非常突出的。史書上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可見後世人們對他外貌的推崇。高長恭還是一員猛将,為北齊立下過許多戰功。雖然高長恭建立了這麼多戰功,最後還是逃不過高氏一族短命的宿命。在他三十三歲的時候,因為北齊後主高玮的猜忌,高長恭被他賜毒酒而死。蘭陵王也就此結束了他短暫卻可歌可泣的一生。蘭陵王高長恭很好看嗎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士兵或将領應該是孔武有力,身材高大挺拔的壯漢才對。但是凡事總會有例外,在中國古代便有這麼一位将領。他在戰場的表現不比其他的将士差,但是卻擁有一副俊偉柔美的面貌。這個人就是著名的美男子子,北齊皇室成員——蘭陵王高長恭。關于高長恭的長相到底怎麼呀,史書上的評價是“音容兼美”。說他具有一般男子所沒有的英俊容貌。有人猜測,他的長相可能是來自他的母親。不過史書上并沒有記載他母親的情況,因此很有可能他的母親隻是一個身份卑微的人。而這樣一個低微的人能夠得到他的父親高澄的寵幸,想必肯定是有驚人的美貌。母親外表出衆,父親也是儀表堂堂,這樣兩個人的後代的相貌絕對不會差。當然誰也沒有真正見過他的容貌到底有多俊美,我們隻能憑借着史料的描述盡量勾勒出高長恭的外貌。蘭陵王高長恭容貌複原圖高長恭又名高孝瓘或高肅,是北齊皇室家族成員。他的祖父是北齊奠基者,東魏權臣的神武帝高歡。父親是文襄帝高澄,他在六個兄弟中排行老四。史書上記載蘭陵王長得俊偉柔美,擁有令女子都感到羞愧的美麗容貌。史書上還說他的聲音也非常動聽,所謂的“音容兼美”莫過于此。他還是一員建立了赫赫戰功的将軍,在戰場上完全看不出這是一個相貌如此英俊的男子。可惜的是因為他的鋒芒太盛招緻了皇帝的不滿,因此被賜毒酒而亡。随着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們可以借助現在的一些技術來重現古代時人們的面貌。最近,科學家們就依據蘭陵王墓中所出土的骸骨複原出了高長恭的真真實實面貌。從複原圖可以看出,高長恭的容貌确實是非常清秀俊美的,絲毫不比人們想象中的差。高長恭的傳奇經曆和足以傾世的容貌,注定他将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獨特的人物而被人們永遠銘記。3,蘭淩王是甚麼官蘭陵王名高長恭(?-573年),名肅,1名孝瓘,字長恭,以字行,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是北齊神武帝高歡之孫,北齊文襄帝高澄第3子,母親姓氏不詳。因曾受封蘭陵郡王,世稱蘭陵王。據傳高長恭相貌柔美,為在戰場上恐吓敵人,而戴面具上陣。因曾受封蘭陵郡王,世稱蘭陵王..死後朝廷追贈為太尉,谥号武。4,曆史上的蘭陵王簡介對自己的愛妃鄭氏說:“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鄭妃勸他說:“何不求見天顔?”天真的鄭妃以為可能隻是兄弟之間的一場誤會,隻要高肅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蘭陵武王高肅(公元?年-573年,生年曆史無記載,541年屬推測),南北朝北齊王室,一名孝瓘,字長恭,文襄帝四子也。累遷并州刺史。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邙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曆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财貨。後為太尉。與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陽。韶病,長恭總其衆。前後以戰功,别封钜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将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參軍陽士深表列其贓,免官。及讨定陽,士深在軍,恐禍及。長恭聞之曰:“吾本無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嘗入朝而仆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無所譴罰,武成賞其功,命賈護為買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編輯本段人物生平一、撲朔迷離的身世蘭陵王的父親是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的長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親卻連個姓氏也沒有,這使得他的身世變得撲朔迷離。《北齊書》中載:“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載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後生河間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廣甯王孝珩,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陳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漁陽王紹信。”兄弟六個中,史書載老五安德王的母親陳氏為“廣陽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蘭陵王的母親沒有姓氏,不知是誰。由此,人們推斷,蘭陵王母親的身份和地位,恐怕連官妓都不如,很可能隻是宮中一個地位卑賤、不知姓名的宮女。這樣,在講究血統門弟的士族時代,蘭陵王雖然貴為帝胄皇孫,處境卻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給他帶來了巨大壓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視的目光,低聲下氣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時候的人生境遇。二、柔美的容貌與猙獰的面具正面《北齊書》、《北史》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蘭陵忠武王碑》中說他“風調開爽,器彩韶澈”;《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可見,蘭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脫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備的俊美容貌。後人猜想,他的美也許正是來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親。如果不是母親的容貌異常驚豔,又怎能引來地位相差懸殊、貴為帝胄的父親的垂幸呢。但是,蘭陵王的美卻給他帶來了極大苦惱。在那個地方割據、連年戰亂的歲月裡,作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時刻都要接受戰争的考驗。因為相貌俊美柔善,在戰場上對陣時,他經常會受到敵手的輕蔑。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猙獰的“大面”,每逢出戰時,都戴在臉上,以此達到威懾敵手的目的。《舊唐書·音樂志》雲:“代面出于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樂府雜錄》鼓架部條雲:“有代面,始自北齊。神武弟,有膽勇,善戰鬥,以其顔貌無威,每入陣即着面具,後乃百戰百勝。戲者,衣紫腰金執鞭也。”唐朝崔令欽的《教坊記》說:“大面,出北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為假面,臨陣着之,因為此戲,亦入歌曲。”由此可見,蘭陵王經常着猙獰假面出征并非道聽途說、無籍之談。後來,京劇中出現的“臉譜”,也許與蘭陵王的面具及舞曲《蘭陵王入陣曲》的影響不無關系。三、骁勇善戰及威名美譽史載,蘭陵王是北朝時期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名将。有的說他“有膽勇,善戰鬥”,有的說他“勇冠三軍,百戰百勝”。這表明,他的英勇善戰絕不僅是因為戴着猙獰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敵人的,關鍵還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戰鬥本領。猙獰的面具,隻是為他的神勇無敵增添了一抹傳奇的光環。蘭陵王一生參加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戰役。其中廣為傳頌的一次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戰”。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黃土高原的北周對北齊發動進攻,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北齊武成皇帝急忙調集軍隊前去解圍。在洛陽城外,北齊援軍發動了一次次進攻,都被北周軍隊擊潰,眼看就要面臨全軍覆滅的境地。這時,受命為中軍将的蘭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領五百精騎,奮勇殺入周軍重圍,勢如破竹,一直殺到洛陽城下。守城的北齊軍隊被困多日,不敢貿然開門,蘭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齊軍立即歡呼起來,打開城門,與城外大軍合兵一處,奮勇殺向周軍,周軍大敗。《北齊書》書載:“芒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又有史書記載:周軍“丢棄營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裡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正是這次大捷,使得蘭陵王威名遠揚,北齊皇帝加封他為尚書令。蘭陵王不僅骁勇善戰、屢建戰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當時社會中廣有威名。北齊書記載:他“為将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将士共之”。作為那個混亂王朝的皇親國戚,能夠做到沒有架子、與将士同甘共苦确實難得。即使是對自己的政敵,他也能夠做到寬厚以待。史載,當初長恭在瀛州時,行參軍陽士深上表告發他貪贓枉法,長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長恭東山再起,引兵進攻定陽時,陽士深剛好在高長恭營中聽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長恭會借機報複殺害自己。為此,高長恭安慰他說:“吾本無此意。”可陽士深心中仍不踏實,非要央求懲罰。高長恭隻好找了一個小過失,打了陽士深二十闆子,好讓他安下心來。《北齊書》還記載了他一個非常“平民化”的動人細節。說一次他上朝時,跟随他的“仆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事後高長恭竟不以為意,“無所譴罰”。由此可見,他平常對待下人,是非常寬厚仁慈的。在北齊那樣“不把人當人”、動辄砍頭殺人的瘋狂時代,他寬厚仁和的一面獨具風範,煥發着溫暖的人性光輝,不由得讓人心生敬佩。四、最後悲慘的命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功高蓋主,禍必降之。人生輝煌的頂點,往往可能是悲劇開始的起點。對蘭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個瘋狂得近乎變态的帝王家族。北齊自建國以來,短短二十八年間,就換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間彼此折磨,兄弟之間相互慘殺,一個比一個短命,一個比一個瘋狂。盡管蘭陵王容貌柔美、軍功顯赫,終其一生小心翼翼,想盡一切辦法避禍自保,可依然無法改變他的悲劇式宿命。《北齊書》載:長恭“曆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财貨。”門口常有行賄的人進進出出,搞得老百姓說三道四。但貪人錢财的目的是什麼,不得而知。據他自己講,是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後,武成賞其功,為他買來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過張揚,遭人嫉妒。又載:長恭“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也就是說在他臨死前,燒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債的借據。從他待人處事、寬厚仁義的性格特征來看,不象是一個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認為高長恭是故意貪财自污,以求避禍。《北齊書》載:及在定陽,其屬尉相願謂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貪殘?”長恭未答。相願曰:“豈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乎?”長恭曰:“然。”相願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當行罰,求福反以速禍。”長恭泣下,前膝請以安身術。相願曰:“王前既有勳,今複告捷,威聲太重,宜屬疾在家,勿預事。”生活在這樣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緊張也不行。從此,長恭每遇戰事,便稱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療”,以求借此避禍。一次,江淮寇擾,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臉打腫冒充病人。北齊後主高緯性格懦弱,與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餘,殘暴稍次之,不過殺起自己的親人來,卻毫不手軟。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緯在與蘭陵王談及邙山之捷時,頗有人情味地說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蘭陵王聽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動、熱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正是這句表親近、表忠心的話為他招緻了殺身之禍。史載:“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因為在小心眼的後主高緯看來,家事是我高緯的,不是你高肅可以随便說的。開始猜忌擁有兵權的蘭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國事”變成“家事”。蘭陵王說錯話後,深感大難将至,整日惶恐不安,盡管一再低調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終是躲不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劇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後主高緯派使者看望蘭陵王,送來的禮物竟是一杯毒酒。蘭陵王悲憤至極,對自己的愛妃鄭氏說:“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鄭妃勸他說:“何不求見天顔?”天真的鄭妃以為可能隻是兄弟之間的一場誤會,隻要高肅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蘭陵王自己心裡明白,向後主高緯讨個說法根本沒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無辜被引誘入宮、用弓弦殘忍勒死的嗎。萬念俱灰的蘭陵王,扔下一句“天顔何由可見”,遂将鸩酒一飲而盡,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個亂糟糟的世界。死前燒掉所有債券。其時,蘭陵王僅33歲,死後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鄲臨漳縣境内)以西。重要軍事統領蘭陵王的遇害,預示着北齊王朝的行将終結。四年後,失去了軍事支柱的北齊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滅掉,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五、流傳至今的千年古曲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齊武士們持假面歌舞慶祝勝利,誕生了廣為流傳的《蘭陵王入陣曲》。後該曲定格為着假面指揮擊刺的男子獨舞。曲調悲壯渾厚,氣勢不凡,古樸悠揚,描寫了當時的壯烈場面和激越情感。此曲誕生後,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庭舞曲。中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為“非正聲”,下诏禁演。後漸漸褪去武曲本色,演變為“軟舞”。南宋時期又演變為樂府曲牌名,稱之《蘭陵王慢》,有越調和大石調之分。用越調演唱時,分三段,二十四拍,毛開在《樵隐筆錄》裡說“至末段,聲猶激越”,還有“遺聲”可尋。而大石調演唱的《蘭陵王慢》,則分前後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雞漫志》說法,已經“殊非舊曲”了。以後,該曲在我國漸漸失傳。幸運的是,唐時傳入日本的《蘭陵王入陣曲》保留了幾份真實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賽馬節會、七月七日的相撲節會、射箭大賽等慶祝勝利時,都要反複演奏此曲。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為第一個獨舞表演節目。日本人将其視為正統的雅樂,格外珍視,對其保留和傳承有着一套十分嚴格的“襲名”與“秘傳”制度,使得我們有幸在千年之後,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壯懷激烈的蘭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縣文物人員通過日本專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該曲問世後的1428年,在邯鄲市文管人員馬忠理組織下,日本奈良大學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領的雅樂團在磁縣蘭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蘭陵王入陣曲》從此又得以回歸故裡。蘭陵王高肅墓位于今邯鄲市磁縣城南5公裡處。墓冢高大,周圍建有透花圍牆,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當地村民在修公路時取土時,挖出了《蘭陵王高肅碑》。碑額篆陽文四行十六字:“齊故假黃钺右師右慰公蘭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實記載了蘭陵王高肅的生平經曆和立碑年份。字迹雖然駁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勁、古樸,因其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被稱為北碑第一品。1988年,蘭陵王碑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文物。面對蘭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後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僅讓人憶往追昔、扼腕歎惋、浮想聯翩。一段傳奇的人生,一個混亂的年代。英雄的悲劇也許正是那個時代的悲哀。5,蘭陵王是不是很帥曆史上中國古代十大美男,面容俊美。不過麼誰也沒見過,畢竟以前和現在的人審美不一樣這...這兩人不是一個類型,要看個人的欣賞水平了。我個人認為蘭陵王帥多了==你是問曆史還是蘭陵王這部劇呢?曆史上的蘭陵王是個美男子,美得有點像女性的美。而蘭陵王這部劇的扮演着馮紹峰那是當然帥的,所以綜上,不管是曆史上還是電視劇,蘭陵王都非常帥的曆史上中國古代十大美男,面容俊美。不過麼誰也沒見過,畢竟以前和現在的人審美不一樣你是問曆史還是蘭陵王這部劇呢?曆史上的蘭陵王是個美男子,美得有點像女性的美。而蘭陵王這部劇的扮演着馮紹峰那是當然帥的,所以綜上,不管是曆史上還是電視劇,蘭陵王都非常帥的6,聽說蘭陵王高長恭在曆史上長得很帥是真的嗎應該是真的。據說高長恭面相太柔美,與敵軍交戰時被誤認為女的。另其很憤怒,所以雕刻了鬼面具來威懾敵人曆史上形容高長恭的形容詞就8個字"貌柔心壯,音容兼美。"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據說《蘭陵王入陣曲》就是現代京劇等戲曲中淨角大花臉武将的由來高長恭骁勇善戰,據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以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沖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注意,這是個把臉遮了很大部分的頭盔,而不是面具。有人懷疑“蘭陵王面具”的典故隻是後來的編舞者編出來的),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吊下弓弩手數百名,前來接應。很快周軍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着面具邊跳邊歌。史載:“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将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将士共之”。蘭陵王——高長恭7,古代的蘭陵王鄭妃是誰蘭陵王妃是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妻子,出身名門荥陽鄭氏。荥陽鄭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範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稱為五姓七家。荥陽鄭氏作為名門望族,鄭氏之女嫁給蘭陵王妃也算是門當戶對了,隻不過由于年代久遠,史料并沒有留下這位嫁給絕世美男的幸運女人的畫像或者更詳細的資料。我們隻能透過曆史煙雲猜測,這位嫁給俊美王爺的女子應該也有着驚豔的容貌,當她聽說将要嫁給當時名動天下的美男王爺時,是否内心也跟每一個将要嫁給心上人的少女一樣激動。如果不出意外,這位鄭氏少女當時一定是全國少女豔羨的對象,蘭陵王與她的婚事一定讓很多少女心碎。蘭陵王妃是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妻子,出身名門荥陽鄭氏。荥陽鄭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範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稱為五姓七家。荥陽鄭氏作為名門望族,鄭氏之女嫁給蘭陵王妃也算是門當戶對了,隻不過由于年代久遠,史料并沒有留下這位嫁給絕世美男的幸運女人的畫像或者更詳細的資料。相關電視劇:電視劇《蘭陵王妃》改編自作家楊千紫2009年同名小說,2012年籌備,2013年開拍。由香港導演葉昭儀執導,張含韻、彭冠英、陳奕、張子文、田麗、林韋辰、沈建宏等主演。該劇講述了混戰的中國北朝,為得到擁有一統天下秘密的青鸾鏡,國與國之間,宮廷内部,乃至江湖都掀起了腥風血雨。孤女元清鎖也不可避免的被牽扯進這場搶奪之中,并成為衆人搶奪利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