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住的房子叫什麼(藏族住的房子是什麼)

biang 中華百科 870

本文目錄

  1. 藏族住的房子叫什麼
  2. 藏族住的房子叫什麼他們的交通工具是什麼
  3. 藏族住所叫什麼
  4. 藏族住的是什麼房子
  5. 藏族人放牧時住的房子叫什麼

藏族住的房子叫什麼

藏族住的房子有陋室、平房、碉房、帳篷或氈房。藏族牧民在草原上放牧時住帳篷或者氈房,碉房是藏族較具代表的民居,藏族主要生活在西藏,當地的氣候、環境與其它地區存在很大的差異,住房也存在差異。

藏族居住的平房大多為兩層,二樓一般用于住人,一樓用于養牲口、下廚、儲藏物品等。

藏族的碉房從外面看與碉堡非常相似,是用土築或亂石壘建造而成的,樓層一般有三層或者四層。

藏族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遊牧,帳篷是常居住的住房類型,帳篷可分為牛毛黑帳篷、布帳篷。

藏族住的房子叫什麼他們的交通工具是什麼

有個誤區,人都說藏族遊牧人住的房子叫敖包,實際上敖包是蒙古族的。藏族的房屋已經趨于現代化,和現在的樓房沒有什麼區别了,隻有在青海玉樹、果洛等偏僻落後的牧區才會看見傳統的藏族民居。藏族民居的特點是:多用石頭砌成,整體看是一個長方體的形狀,周圍插着經幡,顔色多是灰色和暗紅色搭配。建築界稱其為“塔樓”

交通運輸主要使用牦牛。牦牛體碩毛長,抗寒耐久,為青藏高原特産,有“高原之舟”的美稱。水路運輸主要使用牛皮船或獨木舟。其次就是馬,摩托車,當然還有汽車了

滿意請及時采納回答!

藏族住所叫什麼

藏族的住所叫碉房。

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形式。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在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

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

藏族介紹:

西藏自治區是全國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區,占全國藏族人口的45%。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貫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産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記載,根據軍隊的比例,象雄人口應不低于1000萬。後來,吐蕃逐漸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紀,徹底征服象雄古國。此後,象雄文化漸漸消失。西藏本土古老佛教雍仲本教的文獻被專家稱為“象雄密碼”。

藏族住的是什麼房子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内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紮什倫布寺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禦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适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内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幹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内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竈,竈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于搬遷等特點。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産、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采暖的效果。

民居室内外的陳設顯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藏族人放牧時住的房子叫什麼

藏族牧民在草原上放牧時住的房子叫帳篷或者氈房。

高原之舟指的是牦牛。

藏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中國境内有人口約640萬餘人(2013年)。另外,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國境内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的曆史是中國曆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紀初期吐蕃建政之後,吐蕃與唐朝的接觸日益頻繁。10世紀到16世紀,是古代藏族文化興盛時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藏族人民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都有豐富的文化遺産。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藥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在西藏古代建築藝術中,最富有民族和時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規模宏大,氣勢渾厚,工藝精緻,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從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主體風格的形成,其間大體經曆了寺廟、寺院、宮殿與寺院建築融合的三個發展階段。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内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禮儀

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緻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隻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并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緻禮方式多用于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于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長者,都要磕頭。磕長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後匍伏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号,如此反複進行。磕短頭,也在寺廟中進行。合掌連拱三次,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忏悔。拜谒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藏語中“旁”是“污濁”,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氣的一種活動。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親朋好友便要帶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給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門祝賀。客人一到,首先向母親和嬰兒獻哈達,然後給母親敬酒,倒茶,最後端詳嬰孩,誇獎孩子的福運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點糌耙,放在嬰兒的額頭,祝福孩子吉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