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齒鲨怎麼滅絕(巨齒鲨怎麼滅絕的視頻?)

biang 中華百科 896

本文目錄

  1. 巨齒鲨怎麼滅絕的
  2. 巨齒鲨作為地球上的史前生物,它是如何滅絕的
  3. 大白鲨和巨齒鲨有什麼區别

巨齒鲨怎麼滅絕的

問題一:你們覺得巨齒鲨真的滅絕了嗎?

巨齒鲨(Megalodon),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大牙齒”。這種鲨魚大約有15米甚至更長,體重大約有40噸。是已發現地球曆史上具有最強撕咬力量的生物之一,平均咬合力為26噸,最大咬合力可達36噸,其牙齒撕咬力量遠遠超過了霸王龍。生活在280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到15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是其生存年代的終極掠食者。

生活在大概2800萬-150萬年前的一種巨型鲨魚,根據各地所發現鲸魚化石上有巨齒鲨攻擊所造成的傷痕來看,此鲨魚曾經分布很廣。目前已滅絕。

由于巨齒鲨主要以鲸類為食,因兩極的海水變冷而不适合巨齒鲨生存,鲸魚因而可以逃避巨齒鲨的捕食,令巨齒鲨缺乏食物而滅絕。

有不少人曾報道說發現了巨齒鲨,經檢驗,都是将姥鲨,鲸鲨等體型大的鲨魚誤看成巨齒鲨。經過漫長的歲月,像其他生物一樣,也有可能逐步進化成别的鲨魚。某些古生物并非滅絕,而是逐步進化成新的物種,正如原雞進化成雞一樣。

問題二:巨齒鲨怎麼滅絕的

并不是越大就越厲害的,體積越大,往往需要更多的能量維持生活呀,當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他不适應環境的變化也就滅絕了,恐龍那麼大的個頭不也滅絕了?反倒是藍藻啊,細菌啊活得好好的~~~

問題三:巨齒鲨滅絕了沒

不如去MHOL的,而且雇傭好多好玩的

通過貓婆婆雇傭5隻艾露貓,但是出戰隻能帶一隻,而且隊員超過2名以上貓就不會出戰,而是會給玩家提供一個貓火的技能。我們在進行副本狩獵的時候,機靈,特點:會在怪物疲勞眩暈倒地時進行連續攻擊,但也會在怪物發怒時感到恐懼

問題四:巨齒鲨滅絕了嗎?百度百科上說滅絕了,但是貼吧上又有人說沒滅絕,求教啊

你好,百度百科說滅絕了那是比較穩定的說法,因為确實巨齒鲨非常稀少,甚至是見不着了。生物學家沒發現它的存在,所以說滅絕了。但是不排除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還有這類生物。

希望能夠幫到你

問題五:巨齒鲨滅絕了嗎

已經滅絕

巨齒鲨是曆史上最大的鲨魚,長15-20米,重30-60噸,并不是越大就越厲害的,體積越大,往往需要更多的能量維持生活,當環境發生變遷的時候,他不适應環境的變化也就滅絕了,恐龍還有猛犸象,不是也滅絕了嗎,反倒是老鼠,藻類存在了幾千萬年。

對了有個科學解釋

巨齒鲨的滅絕和鲸襪棗旁魚的遷徙有關,巨齒鲨的主要食物來源是鲸魚,鲸魚遷徙到較為寒冷的海域,因為巨齒鲨,不像現今的灰鲭鲨、大白鲨,具有熱交換的機制,去寒冷的海域沒辦法生存。所以食物短缺,造成巨齒鲨的滅絕。

問題六:巨齒鲨現在是不是已經滅絕了?

誰知道會不會嘛時候就蹦出來了

問題七:巨齒鲨還存在嗎

巨齒鲨作為終極海洋獵食者,用它龐大的恐怖身軀和血盆大口裡的尖牙在地球大洋中橫行了數百萬年。然而卻因為環境的劇變,莫名其妙地從海洋中消失了,把霸主地位讓給了它的近親大白鲨。

在這裡,我們暫不讨論各種讓巨齒鲨滅絕的種種原因,而是來分析一下,如果巨齒鲨繁衍至今,它們會以何種形态、何種生活方式,來窺觊着現代海洋世界。

現今的科學家大多贊同是環境讓巨齒鲨的食物銳減從而使巨齒鲨滅絕的觀點,可仍有科學家認為,巨齒鲨并沒有真正滅絕,它們的後裔正藏匿在海洋深處的黑暗之地。若這種估計是真實的話,巨齒鲨的後裔将從哪裡獲得食物來維持龐大的身軀呢?

當然有!抹香鲸以及巨型烏賊都是人類能發現到的大型海洋動物,而且它們都能淺得很深。迄今人類已發現多起抹香鲸與巨型烏賊岩核打鬥最終兩敗俱傷而慘死的事件。因此,巨齒鲨後裔可以隐蔽在深海某處,等待着精疲力竭的抹香鲸與巨型烏賊。有人會說,這樣的情況在相當廣大的一片海域内發生得非常少。但不要忘了,巨齒鲨兇殘的本性也能讓它不會守株待兔,它也能主動進攻進入深海的巨型烏賊和跟着下來覓食的抹香鲸!另外,還有墜入深海的鲸類,鲨魚等大型動物的屍體。如果巨齒鲨也想大白鲨那樣什麼都能吃的話,這些又不都是天上掉的餡餅了?

問題八:鄧氏魚是怎樣将巨齒鲨滅迹的

鄧氏魚與巨齒鲨不是生存在同一個時代,鄧氏魚生活于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約3.6億至4.15億年前),巨齒鲨生活在280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到15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

巨齒鲨滅絕的原因有2種說法:

1、沒有食物來源,地球的水循環出現了變化,上升流減少,由于食物缺乏,大量的鲸死亡了,多樣化的鲸品種變少,巨齒鲨找不到足夠的食物,漸漸滅絕了。

巨齒鲨主要以鲸類為食,因兩極的海水變冷而不适合巨齒鲨生存,鲸魚因而可以逃避巨齒鲨的捕食,令巨齒鲨缺乏食物而滅絕。

2、進化成其它物種。

由此看出巨齒鲨不是鄧氏魚所滅。

鄧氏魚

鄧氏魚(Dunkleosteus terrelli),又名“胴殼魚”,是一種活于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約3.6億至4.15億年前)的大型古生物,身體長約8米,重量可達3.4噸,咬合力可達5000千克,被視為泥盆紀時代最大的(海洋)獵食者,同時也是寒武紀到泥盆紀時期出現過的最大的食肉硬骨魚類,其主要獵物是有硬殼保護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是當時的頂級掠食動物。

鄧氏魚生活在較淺的海域,擁有異常旺盛的食欲,使它成為當時最強的食肉動物。主要食物為鲨魚、硬骨魚、真骨魚、三葉蟲、菊石、鹦鹉螺、盾皮魚、未成年同類等。

古代鲨魚、頭足類(鹦鹉螺、菊石)、甚至自己的同類,都在它的食譜内。擁有如此旺盛食欲的鄧氏魚,卻一直經受着消化不良的困擾,在發現的化石周圍,經常能發現一些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魚的殘骸。同時,也能發現一些鄧氏魚從胃部反刍出來的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比如其他盾皮魚類的頭甲和軟體動物的碳酸鈣質的外殼等。

巨齒鲨

巨齒鲨(Megalodon),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大牙齒”。這種鲨魚大約有16米甚至更長,體重大約有50噸。後期又有人發現更大的巨齒鲨牙齒,科學家推測,它有15-18米。重達50-80噸。是已發現地球曆史上具有最強撕咬力量的生物,平均咬合力為18噸,最大咬合力可達36噸,其牙齒撕咬力量遠遠超過了霸王龍。可以很輕松就咬碎鲸魚最硬的頭骨。生活在280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到15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是其生存年代的終極掠食者。

滅絕原因

有理論指出,由于巨齒鲨主要以鲸類為食,因兩極的海水變冷而不适合巨齒鲨生存,鲸魚因而可以逃避巨齒鲨的捕食,令巨齒鲨缺乏食物而滅絕。

其它解釋認為任何對食物鍊的影響(大約150萬年前,地球的水循環出現了變化,上升流減少,由于食物缺乏,大量的鲸類死亡了,多樣化的鲸品種變少),都會将以龐大新陳代謝需求的獵食者淘汰。但也有少數科學家指出巨齒鲨仍未滅絕,仍然在現今生存着。有不少人曾報道說發現了巨齒鲨,經檢驗,都是将姥鲨,鲸鲨等體型大的鲨魚誤看成巨齒鲨。其滅絕原因據猜測是因為大約150萬年前,地球的水循環出現了變化,上升流減少,由于食物缺乏,大量的鲸死亡了,多樣化的鲸品種變少,巨齒鲨找不到足夠的食物,漸漸滅絕了。那時候已經進化出了我們人類,并且我們的祖先已經處在直立人(180萬年前進化出來)階段了,但可惜我們的祖先當時未能發展出制作下海的交通工具,因此在人類與巨齒鲨生存年代有交界的短暫的50萬年裡,我們的祖先未能目睹巨齒鲨駭人的王者風采。

經過漫長的歲月,像其他生物一樣,也有

巨齒鲨作為地球上的史前生物,它是如何滅絕的

有一種鲨魚被稱為“地球史上最強的海洋動物”,他們主要是以鲸為食,咬合力是古往今來動物之最,能輕輕松松咬掉鲸魚的脊梁骨,他們便是——巨齒鲨。一種大概生活在2800百萬年至150百萬年前深海中的遠古生物。

01巨齒鲨,它到底是誰?

巨齒鲨(别名為Otodusmegalodon)是遠古時代深海中的巨型鲨魚,比如今深海中的較大的大白鲨還大許多,也更加兇狠。

他們體長可以達到16米之上,重量可以達到40噸重,大概是五頭成年人大象的重量。他們以極大的牙齒而出名(單珠牙齒可以達到18公分長),且牙齒上還長有細膩的鋸齒狀,有着這類“覓食神器“的他們被覺得是“地球曆史時間中具備最強撕扯力的小動物”,也是同代深海生态體系中的頂尖掠食者。

巨齒鲨歸屬于鼠鲨科,這一科的大白鲨常具備“倒流交換”的控溫構造,讓他們可以在嚴寒的水質中維持人體體溫,如同現生的鲨魚一樣,巨齒鲨也可以依據溫度的降低或上升來調節自身的人體體溫。因而,做為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深海掠食者,巨齒鲨全世界廣布。

02從牙齒到脊椎,它的年紀是?

先前,大家對巨齒鲨的掌握(如:個人規格),關鍵來自其牙齒的化石紀錄。由于巨齒鲨的牙齒極其硬實且總數諸多,常常是僅有他們被石油化工而儲存為化石。巨齒鲨的嘴中有5.6排牙齒,總數可以達到近千顆。一般第一排牙齒交付使用,後邊的牙齒處在“預備役”情況,牙齒的更換生長發育很快速,一生中會出現上萬枚牙齒。因而,巨齒鲨的牙齒常常被發覺也不奇怪。

而巨齒鲨的身材由軟骨組織構成,并并不是硬實的骨骼,因此石油化工儲存并不易。因此一直以來,大家有關他們的繁殖方式及個人生長發育方式,了解很少。可是,巨齒鲨的脊椎,相對性于其他人體骨骼略微柔軟一些,因而有時候能夠被儲存為化石。

稀缺脊椎化石的發覺及科學研究,是能夠揭露遠古時代巨齒鲨密秘的更關鍵方式之一。如同綠色植物的枝幹有樹輪,根據多年輪能夠測算綠色植物的年紀。生物學家發覺巨齒鲨的脊椎有生長發育帶,能夠為測算其年紀給予信息内容。

最近,芝加哥德保羅大學(DePaulUniversity)的Shimada博士研究生以及員工對儲存在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的一隻體長約9.2米的巨齒鲨化石進行了深入分析。1月11日,該成果發布在國際期刊雜志《HistoricalBiology(曆史生物學)》。而這一條用以科學研究的巨齒鲨化石标本采集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在1500百萬年的堆積地質構造中被發覺。

根據對脊椎中生長發育帶的識别,Shimada等科技人員推斷:這隻巨齒鲨身亡時大概46歲。至關重要的是,測算其在誕生時已達體長2米!她們根據科學研究這一巨齒鲨化石的脊椎,推斷巨齒鲨在不一樣生長發育環節的機身規格尺寸,覺得巨齒鲨的使用壽命約88-100歲。

前文提及巨齒鲨全世界廣布,那中國是否有發覺巨齒鲨的化石呢?迄今為止,巨齒鲨的牙齒化石隻在中國的台灣地域有一定的發覺報導:在台灣高雄的早中新世地質構造(至今已有約5.6千萬年)中數次發覺巨齒鲨的牙齒化石,尺寸可以達到10公分之上。而在大陸别的地域,現階段少見巨齒鲨化石的發覺報導,這很有可能與在我國大陸地域在這裡一時期深海堆積地質構造相對性較少相關。

03巨齒鲨的孕兒方法:“卵食生活”

巨齒鲨與當代深海中的鼠鲨類大白鲨一樣,是卵胎生。即在體内受精後,精卵結合在宮頸内卵化,生長發育到一定尺寸後,再生下的“小寶寶”。巨齒鲨的親子教育方法是“卵食生活(oophagy)”,即媽媽增加養育照料試管胚胎的一種方法。最開始取得成功卵化的胚胎将在巨齒鲨媽媽的宮頸内“稱霸”,以後的兄弟姊妹們隻有被他們殺掉并吞掉,未卵化的精子也會被它吞掉,這一問題也被稱作“孑宮内同類相食”。與此同時,母鲨的子宮卵巢很有可能也一直在生産制造未授精的卵供“小趙”服用,待長到一定時間,體長大概2米長,母鲨的子宮終止生産制造卵細胞,趕到育兒教育地,将其生下。

出世時體長可以達到2米的巨齒鲨不但需要取得成功地開展覓食,還可以開展一部分自身防禦力。這也是“孑宮内同類相食”的結果,即僅有較少的幼時巨齒鲨可以存活和生長發育,促使他們在誕生時,個人已非常大,授予了他們做為大中型掠食者的核心競争力。

04大白鲨也必須去“幼兒園”?

沒有錯,剛剛出生的巨齒鲨寶寶并不像成年人個人一樣在廣海中流蕩覓食,反而是生活在一些特殊的近海地域,即他們的育兒教育地。在那些地域,幼時的巨齒鲨能夠學習培訓覓食,且不被其他大中型覓食小動物損害。現階段在很多地方的地質構造中,都發覺了巨齒鲨有育兒教育地的化石直接證據,如西班牙.巴拿馬(那時候被海面吞沒)等。育兒教育地為維護寶寶巨齒鲨的存活率給予了确保,有益于物種的繁殖。育兒教育地常常發覺的牙齒都比較較小,表明歸屬于未滿十八歲的嬰幼兒巨齒鲨。

05它為什麼絕種?

巨齒鲨覓食的海豚直至現在依然暢遊在全世界各現大洋。那麼,為什麼巨齒鲨卻邁向了亡國?對于此事專家各不相同。

在約300百萬年,地面地質構造促使巴拿馬地域上升,南美洲和北美洲相接,但它斷開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中間的聯絡,促使海底海流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相對應地對地球氣侯出現了危害。地球轉冷,進入了冰川世紀,冰川作用促使水平面降低,海面轉冷,深圳前海栖息的地方減少,巨齒鲨育兒教育的被毀壞。

與此同時,海面海流的轉變,升高海流變弱,促使食材匮乏,海豚總數明顯降低,而做為頂尖掠食者的巨齒鲨難以獲得充足的食材更非常容易絕種。一些活下來的鲸類逐漸轉為富庶的北極水域生活。極其嚴寒(近冰度)的北極海面對巨齒鲨來講原是“生命禁區”,但溫暖水域又相對性欠缺獵食,這促使他們的生活步履維艱,隻有邁向沒落。

除此之外,鲸類在演變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速度快的大中型肉食類型,與巨齒鲨産生了競争。尤其是200多百萬年出現的智商優異,善于團隊協作的虎鲸類,很有可能給巨齒鲨産生了巨大的存活壓力。

大白鲨和巨齒鲨有什麼區别

巨齒鲨(Megalodon)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鲨魚之一,曾在地球的海洋中遊蕩了數百萬年,成為有史以來最可怕的捕食者之一,直到大約360萬年前滅絕。關于這種真正的海洋殺戮機器的滅絕,科學家們一直争論不休。#巨齒鲨#

對于海洋之王的消失,人們提出了多種解釋,有的将巨齒鲨和其他海洋物種的死亡與超新星的爆炸聯系起來,有的将巨齒鲨的滅絕歸咎于氣候變化,甚至還有令科學家感到荒謬的解釋——巨齒鲨還活着。而發表在科學雜志《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巨齒鲨被大白鲨“殺死”,在與大白鲨的食物争奪戰中失敗了。

大白鲨是當今海洋中最令人恐懼的動物之一,雖然它們對人類的攻擊相當罕見,但它兇惡的外表、巨大的下巴和巨大的體型使它成為許多電影的反派和許多遊泳者的恐懼。然而,與其巨大的祖先相比,6米長的大白鲨根本算不上什麼。于2300萬年前出現、生存了差不多2000萬年的巨齒鲨,身長可達18米,能媲美一輛公共汽車的長度。

我們知道,鲨魚屬于軟骨綱,體内骨骼完全由軟骨組成,能在萬古中存活下來的是它們的牙齒。而根據它們吃的東西,鲨魚每隔一到兩周就會掉一組牙齒,一生中會掉落多達40000顆牙齒。這意味着鲨魚的牙齒不斷地落到海底,增加了它們變成化石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巨齒鲨的牙齒比大鲨魚的牙齒大10倍。根據巨齒鲨嘴巴張開2.7 x 3.4米、276顆牙齒及體重、長度推算,研究人員估算巨齒鲨的咬合力在108514到182201牛頓(N)之間。相比之下,大白鲨的咬合力隻有18216 N(人類的咬合力約為1317 N)。

那巨齒鲨的滅絕怎麼會跟大白鲨扯上關系呢?

這是因為大白鲨和巨齒鲨都處于營養級的位置,處于食物鍊的同一層次,因此這兩種物種必然會互相競争。

史前無敵的海洋之王,并不意味着它們是最好的獵手!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在、法蘭克福大學地球科學家傑裡米·麥科馬克(Jeremy McCormack)團隊分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20種現代鲨魚和13種鲨魚化石物種牙釉質中“鋅”的穩定同位素比率,包括巨齒鲨和大白鲨。這是一種新方法,可以讓科學家調查動物在食物鍊中的位置。也就是說,誰吃誰。

動物和魚類傾向于将較重的鋅同位素集中在骨骼中。因為捕食者主要吃肌肉,而不是骨頭,所以它們的身體比獵物的重鋅同位素含量低,輕鋅同位素含量高。随着食物鍊的上升,每個新級别的捕食者所含的重鋅同位素越來越少。

通過這種方式,研究團隊将中新世早期(204至1600萬年前)和上新世早期(533至360萬年前)的多種滅絕物種的牙齒鋅同位素特征與現代鲨魚的特征進行了比較。然後,研究人員分析了上新世早期巨齒鲨和早期中新世早期巨齒鲨以及當代和現代大白鲨中的鋅同位素比率,以研究這些物種過去對海洋生态系統的影響。

結果發現,巨齒鲨樣本中的鋅同位素比率與古代大白鲨非常接近。因為這兩個物種的牙釉質中的鋅含量很低,所以它們可能在大約500萬年前的上新世早期共享一個相似的頂級捕食者位置。也就是說,大白鲨和巨齒鲨的營養水平發生了重疊,它們可能競争相同的獵物,例如鲸類動物(鲸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

不過麥科馬克也承認,巨齒鲨滅絕有多種潛在原因,例如氣候和環境變化,但與大白鲨的競争可能是一個因素。

實際上,科學家傾向将巨齒鲨的消失歸咎于氣候變化。在巨齒鲨存活的兩千萬年裡,地球溫度大體穩定,然而在1900萬年前,地球進入冰河時代,兩個半球的冰蓋都在增長,改變了洋流并降低了海平面——意味着富饒的淺海地區消失,這是巨齒鲨獵物喜歡居住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巨齒鲨滅絕了,而不是大白鲨呢?如果我們回過頭去看看史前動物的滅絕史,就會發現所有頂級掠食者都處于生态刀刃上,體型越大,越容易滅絕。而為了維持三倍于大白鲨身長的身體,巨齒鲨需要更多的食物。在食物密度減小的情況下,體型更小的大白鲨更容易存活,所以大白鲨活了下來,而巨齒鲨滅絕了。

最後,不管巨齒鲨滅絕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史前物種競争中,能夠生存2000萬年已非常了不起了。